03.08 太监是哪个朝代开始有的?

爱汕美食


我是楚风说历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太监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就是在皇宫里从事服侍皇帝和后宫嫔妃的被阉割的男性。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太监都是我们想的那样,娘娘腔、抹粉、兰花指,甚至一想到太监还会和武林高手,葵花宝典联想到一起。也并不是所有的太监都是奸佞之辈,像郑和、王承恩、蔡伦都是忠心有用之臣。好了,下面我带大家来看一看太监的发展史。


太监,原指宦官中的高级官员,现指古代被阉割生殖器后失去性能力,专供古代都城皇室役使男性中的官员。

其实在唐朝之前太监称为宦官,唐朝时太监本为官名,唐高宗时,改殿中省为中御府,以宦官充任太监,少监,只有地位较高的内监就被称为“太监”。后来到了明朝时期,也是只有内廷的十二监主官才可以被称为太监,所以不要小看太监,太监之名也不是所有阉人都可以叫的。等到清朝时期,才统称为太监,而这时候太监也变成了贬义词。


太监的前身宦官历史比较久远了,大约在夏商朝的甲骨文上面就有记载,只是不是很详细。商朝时的甲骨文中曾出现“凸刀”字,其义与阉字相通,可见当时已有将人阉割;但未见有将他们作宫庭内侍的记述。等到周王朝就出现了把阉人作为内侍记载,另外《诗经》、《周礼》、《礼记》中都有关于宦官的记载。秦汉以后宦官的制度就比较完善了,一开始并不是所有的宦官都是阉割之人,也有很多年幼之人充当宦官,等到东汉时期所有的宦官都变成了阉人。宦官作为皇帝贴身服侍之人,很容易成为皇帝信任之人,另外皇帝为了对付外戚和朝臣,也会出现重用宦官的情况,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宦官专权。


秦朝的嫪毐就是宦官中的佼佼者,被封为长信侯,煊赫一时。秦朝后来的还出现了赵高这样的宦官专权,指鹿为马,权势比皇帝还大,东汉末年也出现过十常侍乱政。

唐朝在安史之乱之后,也出现了宦官专权,像唐肃宗时的李辅国,第一个跳出来专权,后来又有宦官田令孜、杨复恭在唐僖宗和唐昭宗时期专权乱政。


宋元基本没出现大的宦官专权,明朝在初期由于朱元璋定的祖制,太监更本没法专权。后来到了明英宗时期宦官王振开始专权,还发生了土木之变,正德皇帝时期太监刘瑾,还有后来天启皇帝时期的魏忠贤都是专权的大太监。他们专横跋扈,排斥异己,巧取豪夺,屡兴大狱,加剧了明朝政治上的腐败,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

等到清朝时期也是吸取了明朝太监乱政的教训,基本上清朝的太监都很老实,只有在慈禧太后时期出现了李莲英这样的大太监,可是无伤大雅,基本上不能左右朝政。



太监是封建社会皇帝自私的产物,皇帝为了保证皇家的血脉纯正,皇宫中不允许其它男性的存在。宫中又需要大量的杂役,很多事情不是宫女所能完成的。所以这些长着男人身体的“特殊人”就即可以干一些女人不能干的活,同时又可以保证皇家的血脉纯正。其实这种制度是很残忍的,太监由于身体残疾,常常受到人们的歧视和排斥,社会地位极其卑贱,慢慢的就会产生心理上的残缺,所以太监大多都性格古怪狠毒。


清朝的退位,使几千年的封建制度轰然倒塌,太监也慢慢的退出历史的舞台,随着中国最后一个太监孙耀庭去世,代表着太监将永远成为历史。


楚风说历史


首先我们做一些名词的区分:“太监”是中国古代一种内宫官名,明清后逐渐由阉人担当,因而成为了后宫阉人的通称;而另一个类似的名词“宦官”,也是一种官名,后来逐渐由阉人担当,从而成为了后宫阉人的代称。故而阉人、太监、宦官在当下语境成为了几乎通用的词汇。

影视作品中的“公公”

那么这个问题准确的提问应该是:用阉人充当官吏特别是后宫官吏是在什么时候开始的?世界上不同文明时间并不一致。

在古希腊人的记载中,大约公元前六世纪时波斯的东方专制君主就采用了阉人走位后宫官吏。希罗多德的《历史》中写道,波斯人认为太监比一般人更值得信赖,并大加赞扬。由于波斯人的需求量很大,古希腊人经常会诱骗长相清秀的男性少年,加以阉割再贩卖给波斯人。交易地点是小亚细亚的古都亚非沙斯,即《圣经》中记载的沙鲁德斯,所以沙鲁德斯以出产阉人闻名。人的阉割技术自此流传在地中海沿岸和中东地区。

罗马的帝国时期,皇帝也会选择宦官当差,克劳狄乌斯、尼禄的宫廷都有宦官的踪迹。直到帝国后期,戴克里先正式引入东方宫庭的礼仪,阉人作为后宫服务人员也正式得到制度确认。此后东罗马帝国延续了这一制度,阉人担任的宦官甚至成为皇帝不可或缺的政治助手。一定级别的宦官可以担任军队将领,此外一些宦官还担任了君士坦丁教会的主教。

在查士丁尼大帝手下担任将军的宦官纳尔塞斯,深得查士丁尼赏识,手握重权。一般认为图中人物即为纳尔塞斯

中东的阿拉伯帝国建立后,建立起完善的后宫闺房制度,阉人担任的宦官也成为必要。波斯和拜占庭的阉割技术无疑为阿拉伯帝国提供了数量充足的阉人担任宦官。阿拉伯帝国的后宫既有白人太监也有黑人太监,他们可以和后宫的嫔妃接触。七百年后同为伊斯兰世界的奥斯曼帝国继承了阿拉伯帝国的宦官体系,后宫用白人和黑人太监。同时奥斯曼苏丹还会专门在巴尔干半岛挑选清秀的基督教男童,强迫他们改宗伊斯兰教并阉割,留在后宫给予高质量的教育和军事训练,形成苏丹的禁卫军。

奥斯曼帝国后宫黑人太监

中国是有历史记载比较早的采用阉人充当后宫官吏的文明。早在《周礼》中,后宫官职即有“寺人”、“内竖”、“内小臣”等,后代注疏家均认为寺人实际上就是由阉人担任的职位。而“内小臣”条目直接写到:“内小臣奄(通‘阉’)上士四人。”经学家认为这一时期并不是制度化的专门阉割男性进入宫廷服务,而更多是战俘或者因犯罪而受宫刑的人,因为身后无养,而被收入宫中服役。现代历史学家也考证到这一时期后宫服务的人员并不都是阉人,有很多普通男性在后宫服务。

全面在后宫采用阉人服务充当宦官的是东汉。东汉开国时光武帝便全部选用宦官充当内廷郎官,而在西汉内廷郎官往往由世家子弟担任。这给宦官参与国家政治提供的道路,导致东汉末年的宦官专权和政治动荡。

《三国演义》中十常侍

中国的宦官制度还传播到了我们的近邻:朝鲜、越南。但有趣的是,学习中国最努力的日本并没有把中国的宦官制度引入,幕府将军的“大奥”由女官服役,而不是被阉割的男性。一种观点认为,日本缺乏宦官是因为没有成熟的阉割技术。一般来说,阉割技术最早运用于大型驮畜,保证这些牲畜性格温顺。而日本本身缺少牛马等牲畜,所以一直没有发展起来成熟的阉割技术,自然也无法阉割人。实际上直到十八世纪二十年代德川幕府时期,日本从中国和荷兰进口马匹,还需要中国马贩和荷兰兽医传授骟马技术。

日本后宫剧《大奥》剧照。江户时代,大奥一般指将军的后宫,是将军生母、子女、正室、侧室和各女官的住处

总之,用阉人做后宫官吏是世界文明普遍的现象,起源可追溯到公元前八到六世纪,此后在欧亚大陆传播。


HR讲堂


太监起源于先秦时期,《诗经》、《周礼》、《礼记》都有关于宦官的记载。周王朝及各诸侯国都设置了宦官制度,最有名的要属先秦时期的嫪毐,深受皇太后赵姬的宠幸,官势显赫,封为长信侯,权倾一时,后谋反失败被秦始皇处以极刑。宦官一般有身份卑贱的人担任,或由处以宫刑的人担任,或由民间百姓的年幼子弟担任。秦汉以后,宦官制度完善,宦官作为一种特殊的政治势力,对后世许多朝代有深远影响。比如唐朝马元贽



明朝王振

明朝魏忠贤


清朝李莲英


清风无级


太监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据记载,我国先秦和西汉时期的宦官并非全是阉人;自东汉开始,才全部用阉人(“宦官悉用阉人,不复杂调他士”,出自《后汉书宦者列传序》)。这是由于在皇宫内廷,上自皇太后、太妃 明朝大太监陈奕成,本朝后、妃以及宫女等,女眷较多,如果允许男侍出入,难免会发生秽乱宫帷的事。所以绝不允许有其他成年男性在宫内当差。太监(tài jiàn)也称宦官,通常是指中国古代被阉割后失去性能力而成为不男不女的中性人,他们是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又称寺人、阉(奄)人、阉官、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内监等。“太监”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辽,本来是政府高级职位的名称,并不一定由宦官担任。至明朝时,宫廷内设十二监二十四衙门,提领者被称为掌印太监,俱由宦官出任。低阶宦官名“少监”、“中监”,高阶宦官是“太监”;于是“太监”变成了高级宦官的称谓,后来成了对宦官的统称。用阉割过的男人作为宫廷内侍并非中国独有产物。以往朝鲜、越南的皇室也喜欢使用去势的男性作为内待,埃及、波斯、印度,土耳其等古文明都曾经有相同的做法。圣经新约中亦有向来自非洲埃塞俄比亚的太监传福音的记述。英文中太监(eunuch)一字即由希腊文“守护床的人”转变而成,可见宦官在中外本来都是为了保护后宫贞节、皇族血统而设。土耳其人使用的是黑人太监,名为诸女领班,也有白人太监,但黑人人数多,势力也较大。另外,在古代并非所有的国家的皇宫内院都会有所谓的宦官,例如日本的江户幕府时期负责将军后宫 (即大奥)的一切事务都由女官负责,男性则除了一些特殊情况外一律禁止进入。宦官的来源有数种,第一种是用先天生理有缺陷或有发展障碍的男人,当他们生理机能恢复后就必须辞退,如《后汉书‧栾巴传》就记载栾巴因发育障碍故充任宦官,而后“阳气通畅,白上乞退。”  

其次还有私自进行阉割手术而入宫的途径,如《韩非子》提到“竖刁自宫以治内”,后来在西汉晚期至东汉时,有人甚至不以宫刑为耻。

 第三种来则是受过腐刑或是判死刑而减免为腐刑的阉人,如嫪毐即是此种,他处刑一事虽为作假,不过名义上仍是受过腐刑的宦者。  隋朝以后,宫刑被废止作为正式的刑罚,宦官应以自愿被阉割者居多。到了明朝,被阉作宦官者,除了部份是来自南方被掳的少数民族孩童(如郑和、汪直);多是自愿阉割的人,直隶河间等地出产太监较多。明朝太监的阉割本来应该是由宫廷负责,民间自行阉割是被禁止的;但这项禁令从未被认真执行。明代中叶,民间曾经出现大批自阉后入不了宫,作不了太监的人,被称为“无名白内官”。  明朝后期,宫廷中不少本来由女官担任的职务转为由宦官担任,因此太监多如蚁阵,最多时达十万之众。北京邻边的青县、静海、河间、沧州、任丘、南皮、枣强等县,许多人争相净身入宫。当时,宦官割舍之睾丸及阴茎放于红绒布袋内,悬挂于紫禁城一阴干室内,红细索悬于粱,太监位尊离湿气地面最远最干,初进宫者离地面最近,名曰宝贝房。《戴斗夜谈》载“京畿民间生子,每私自阉割”,《日下旧闻考》引《白头闲话》所记“都人生子,往往阉割,觊为中宫(太监),有非分之福”。  

清朝太监大多是汉族人,雍正帝明确禁止旗人担当太监。


红色收藏家姜小平


宦官大体自春秋时期就有。主要服务于君主家庭,从事内务及保卫、咨询等工作。但先秦及西汉时期,宦官并非全部阉人,皇帝身边有很多官员子弟担任郎官。自东汉时期开始,宦官才全部是阉人。当时高级宦官才叫太监。明代开始,太监成为所有宦官的统称。

事实上并非中国才有宦官。古印度、中东、波斯、埃及等地均有去势者服务君主。

最显著的就是欧洲阉伶,这是历史传统。戏曲从业人员进出贵族家庭,为防范丑闻,欧洲印度从来都有阉割艺人的习惯。

16世纪开始,因阉割者声音高亢,欧洲开始兴盛阉伶,尤以意大利为最。1902年,教皇禁止阉伶在教堂唱歌,只比中国1912年袁世凯禁止阉割太监领先10年而已。


四川達州


秦朝开始的吧。中常侍


我心慕蓉


周朝开始就有了太监制度,但是没有留下第一个做太监的人名。第一个有名有姓流传下来的宦官是齐桓公姜小白时代的竖刁,是有史记载最早的宦官。


無關風月


太监

唐甄在《潜书》中这样描绘太监:“望之不似人身,相之不似人面,听之不似人声,察之不近人情。”为什么这样说呢?唐甄解释道:他们长得臃肿,弯曲,好似长了瘿结,鼻子里呼呼作响,如同牛和猪一样,因此不像人的身体;他们长着男人的颊骨却不是男人,没有胡须却不是女人,虽然面如美玉却没有一点生气,因此不像人的面容;他们的声音好像儿童一样稚细却不清脆,好像女人一样尖细却不柔媚,你说它嘶哑但又能成声,你说它如猩叫但又能成人语,因此不像人的声音;他们可以很爱人,也能下毒手害人,当他们怜悯你时流涕而语,而当他们憎恶你时,则斩杀如草,因此不像人的感情。

第一个有名姓留传下来的宦官不是赵高,也不是嫪毐,而是齐桓公姜小白时代的竖刁!竖刁本身不是太监,但是为了拍齐桓公的马屁,不息自宫成为太监。

古代的性压迫和性剥削不仅是对女子,也有对男子的,太监制度就是一个主要表现。太监又叫宦官、宦者、阉人,就是生殖器被破坏、失去了性交能力和生殖能力后留在宫中服役的男子。古人把生殖器官看得很重,从近几十年来的考古挖掘中发现,古人在人葬时,往往头上戴了面具,阴部则有护阴盖片,这是因为古人认为头和生殖器是人体的两个最重要的部位,死后还要加以保护。在古代,杀头是最重的刑罚,宫刑(割去生殖器)则是次重的刑罚。太监们被迫(由于贫困或被俘等原因)割去生殖器而在宫中服役,这当然是一种性压迫。绝大部分太监都很可怜,生理残缺,做牛做马;但也有少数太监进入了统治阶层,作威作福,鱼肉百姓,而且因为他们的生理畸形影响到心理畸形,所以更为阴险可怕。为什么要把男子阉割后送进宫去服役,一般有两个原因:一是后宫女子成千上万,而男子只有帝王及其子孙,绝大部分妃嫔和宫女没有或很少有和男子接触的机会,从而处于性苦闷和性饥渴之中,后宫如果有其他男子,无疑地会有极大的危险;可是,后宫中又有不少差使又非宫女所能胜任,所以,让被阉割的男子进后宫服刑,这似乎就“保险”了。二是有些帝王认为宦官比较忠诚。早在公元前6世纪,塞鲁士大帝就认为,阉奴和他的家庭脱离了关系,自己又不能结婚生育,没有亲情瓜葛,这种人最能效忠于他的主人,是最忠的仆人。他说:“在主人遭遇不幸时,没有谁比阉奴表现出更大的忠诚来。”中国古代皇帝也有这样的话:“中人(指太监)无外党,专精可信任”据20世纪对甲骨文的研究,中国的太监从殷代就有了。甲骨文上有“”的字样,是阴茎,则表示切断,“羌”则是殷朝西方的少数民族。这片甲骨文是叙述殷代的武丁王将抓来的羌人阉割后成为宦者以祭神。这片甲骨文可能是迄今世界上最早的宦官记录。在古代中国,阉割和宫刑有很大关系。后世一般认为宫刑至少在夏禹以前就已出现,其最初的作用是惩罚不正当的男女性关系,即“女子淫,执置宫中不得出;丈夫淫,割其势也。”①《伏生书》云:“男女不以义交者,其刑官。”由此可以推见,宫刑是在一夫一妻制出现以后的事,否则,就不存在什么对男女不正当的性交关系的惩罚了。但是,以后在奴隶主和封建统治阶级残酷的迫害下,宫刑的范围扩大了,成为滥施惩罚、压迫民众的一种严酷手段了。这种扩大始于何时,目前已很难查考,但至迟到周穆王时,已规定“宫罪五百”②。在《周礼》中,宦官被称为阉、寺、竖。周朝时将受了宫刑的男子称为“寺人”。“寺”是“士”、“寸”二字构成的,“土”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形字,史书所称“士人”即男人;而“寸”像一只手拿着一把小刀。“士”和“寸”合连一起就是用刀割去阴茎。

宫刑使用的范围越到后世越扩大。例如到了战国时期,《列子·说符篇》载,有人曾劝秦王以仁义治①班固:《白虎通》国,秦王说,“若用仁义治吾国,是灭亡之道。”以后,竟将这些进言者处以宫刑。《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造阿房宫筑骊山时竟发隐宫刑徒七十多万人服劳役,这里的“隐宫”是指宫刑,可见受宫刑的人有多少!宫刑在汉朝更为普通。汉武帝时就规定了某些死刑可由宫刑来代。汉武帝生性残酷,他在位时,正史上有记载的大臣受宫刑的就有司马迁、张贺、李延年等人。司马迁只因汉武帝在询问看法时说了老实话,为当时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了几句,“上以迁为诬罔,欲诅贰帅,为陵游说,下迁腐刑”。即处司马迁以宫刑。张贺因幸于卫太子,太子败,张贺也受了宫刑

古代的一些奴隶主和君王、贵族,为了使自己的妻妾们对他保持贞节,不准她们和一般男子接触,但后宫又需要男子服役,所以就大量地使用阉人,即中国所称的太监。英文中的“太监”一词是由希腊语“守护床铺的人”而来的,由此也可知太监的作用。

关于太监起源的时代,无法准确确定,但据传是亚述的一位美丽贤妃所创,而东方则是在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形成时期就开始了,这个时期大致都是在公元前8世纪左右。被称为历史学之父的希罗多德曾说过,在公元前6世纪时,波斯已有此风俗习惯,波斯人认为太监比一般人更值得信赖,同时对太监的忠诚大加赞扬。由于太监的广泛使用,需求量很大,古希腊人就诱骗或强迫一些长得清秀的男少年,将他们阉割后加以贩卖。根据希罗多德的说法、希腊人在小亚细亚的古都亚非沙斯,也就是圣经上所称的那披索及利吉亚的首都沙鲁德斯等地,将阉人高价卖给波斯人,所以沙鲁德斯以出产阉人而著名。在中国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对阉人都大量使用,从甲骨文考证,中国古代对阉人的使用在殷商时代已出现了。

阉割是十分残忍、危险和不人道的。古埃及的阉割手术都是由僧侣执行,阉割的死亡率达60%;但据传印度的阉割手术则较为进步,死亡率不高。古代使用阉人是为了对女性实行性压迫和性禁锢而以摧残一部分男性为手段,但是有时效果也适得其反,几乎在历代的皇宫之中,都有比平民百姓中严重得多的淫乱丑闻。例如在波斯,由太监监守的后宫,不仅重门紧锁,而且连面色白皙的太监都不准与后宫接触,能进入的只是那些特意挑选出来的又老又丑而又特别忠心的太监。但是,被监禁得比囚犯还严厉的妃妾们照样能把她们的情人藏在后官,性活动更加大胆。妃妾们能从囚笼般的后宫逃出来的记载也不绝于史。从著名的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中,也可以曲折地看出阿拉伯各国的宫廷秽闻。在中国的史书上,对“宦寺宣淫”、“宦寺乱政”的记载也是很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