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秦昭襄王做了41年的秦王,为何不敢夺取宣太后的权力?

單莼de嗳


不是不敢夺,而是时机未到。就像是秋天熟的苹果,强行在夏天摘下来吃必定又苦又涩,说不定还会拉肚子。若是等到秋天到来,采摘果实必定是顺理成章的事!

正史记载中,秦昭襄王公元前306年继位,宣太后执政掌权共计三十六年,到公元前270年左右才失势。公元前270年,也就是秦庄襄王启用范睢的时间。范睢能够得到重用的至关重要一点,便是在适当的时机提出了夺权事宜,并且拟定好了相关计划。为什么前期不敢动宣太后?一是年轻的秦王嬴稷无法与其精于权术的母亲相抗衡;二来宣太后长期霸占着重要的政治资源,秦王嬴稷若想扳倒宣太后,那就如同以蝼蚁之力而撼动泰山。宣太后能够长期执政,无非以下两点原因:

宣太后事秦昭襄王前夕重要的政治资源

秦昭襄王的继位完全是一场政治资源的大比拼。当时秦武王气绝而死,继任者便成为秦国第一大谜题。据说秦武王曾面授立嬴稷为帝,但是嬴荡(秦武王)之母亲惠文后坚持要立嬴壮为帝,最后站出樗里疾,全力支持嬴稷,并且同时将在燕国质子的嬴稷母子接回秦国。当时宣太后同母异父的弟弟便是接送嬴稷的人。当时的赵武灵王政治气息敏锐,他认为立嬴稷,培养出一个强大的外戚集团,更加有利于赵国,所以公开支持嬴稷。魏冉回国后,平定了“季君之乱”(嬴壮造反时曾用号季君),顺利将嬴稷扶上了帝位。

此时的嬴稷尚且年幼,宣太后听政,魏冉为大将军,此时秦国上下都成为了外戚的天下。众人皆知道太后与魏冉,唯独不知秦君。樗里疾虽然为秦国贵族,但是毕竟年老,在长期的外戚势力架空之下,逐渐失势。

宣太后最值得别人称道的地方在于其深远的政治目光,她不像某些小女人,一旦掌权便作威作福、假公济私。对于秦国的发展方面,必须给宣太后点个赞,他也是在我心目中除武则天外最伟大的古代政治女性。宣太后的角色转变很快,一心为秦国的发展而牟利,这也是其执政多年而口碑不坏的原因。

宣太后保证了秦王的政治合法性

还有一点是,宣太后极其背后的政治资源是认可嬴稷的,毕竟嬴稷为宣太后亲身骨肉,训政归训政,嬴稷的政治合法性在宣太后那里是完全可以保证的。也就是说,在宣太后手中,外戚可以干政,但是绝不会篡政!这一点便是秦昭襄王不急于夺权的原因之一,这样对秦昭襄王好,对秦国也好,否则打蛇不死,必遭蛇咬!

宣太后与秦王的谁为主上,他二人心照不宣,他二人的这层窗户纸就在范睢到来后彻底捅破。范睢将从外戚手中夺权当做自己的政治跳板,秦昭襄王利用范睢轻而易举的除掉已经对自己没有任何威胁的外戚势力。这得益与亲过长期的昌盛以及对外战争,使得秦王声名远播,二来在商鞅创在的军功爵制度下,越来越多的底层将领被提拔,而他们指挥臣服秦昭襄王,他们逐渐成为了秦王势力。范睢的到来,弥补了秦王文臣方面的势力,夺权也是水到渠成。

秦昭襄王四十一年,范睢启用为相国,魏冉为首的外戚势力被赶出咸阳,宣太后彻底还政。

其实,嬴稷与宣太后与我们印象之中的外戚干政不太一样。宣太后是聪明人,她在干政的同时也有逐步的放权,她更像是一个呵护自己孩子长大的母亲。但是在王权面前,没有家族感情,干政就是干政,没有半点情面可讲。宣太后的干政显得更加“有血有肉”,更加的母子同心,到秦昭襄王后期夺权,宣太后没有过多挣扎便将权力过度,这才是难能可贵之处!

















秦风汉韵论古今


宣太后算的上是秦国少有的强势太后,原本她在跟秦惠文王做姬妾的时候,地位并不是特别高,但是她性格直爽可爱,在见韩国使者的时候,他打了一个让韩国使者面红耳赤的比喻:当年我侍奉先王的时候,先王把大腿压在我的身上,我感到很辛苦。当他把整个身体压在我身上时,反而一点也没有负重的感觉,为啥呢?因为这姿势对我有好处。

这么样有意思的女人一定还是讨男人喜欢的。

正因为她的看似天真和善于挑逗,秦惠文王的正妻惠文后对她是非常不感冒的,秦惠文王死后,没少给她穿小鞋子。秦武王赢荡原本也是一个莽汉,除了一身蛮力,毫无治国之才,秦惠文后的馊主意没有少听。秦武王继位后立即把宣太后也就是羋月传中的芈八子的儿子赢稷送到了燕国做人质。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这个好使蛮力的赢荡最后炫耀武力,比赛举鼎,由于本力不济,被大鼎落下砸断胫骨而死。在赵武灵王的压力下,赢稷被送回国接任王位,也就是秦昭襄王。

由于赢稷年幼,便由宣太后以太后之位主政,魏冉辅政。这个宣太后和她同母异父的弟弟魏冉都是心狠手辣,能做大事的人物,他们姐弟二人随后平定了王室内部争夺君位的动乱,诛杀惠文后及公子壮、公子雍,将秦武王后驱逐至魏国,肃清了与秦昭襄王不和的诸公子。

在宣太后主政期间,还是干了不少大事的,提拔了战神白起。魏冉为相,白起为帅,两个人配合默契,兵锋极盛,一时无双,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开始渐露锋芒。宣太后通过诱敌之计攻灭了义渠国,解除了秦国西部之患。

有这样一个强势的母亲,秦昭襄王这个皇帝当的必然是有些委屈。虽然宣太后不像后世的慈禧太后那么迷恋权力和篡权,但是在国政大事上总要在关键时候出手干预。这对一向比较喜欢乾纲独断的赢氏君王来说,还是很憋屈的。

所以绕了一大圈,要回归正题了。宣太后不是慈禧,秦昭襄王也不是光绪帝,最后秦昭襄王忍不住了,还是夺了宣太后的权力了。魏人范雎入秦后,为秦昭襄王献了两策:第一就是影响了历史进程的远交近攻;第二策就是解除外戚权力,实行君王集权。而这两策都冲击到一个人,那就是宣太后的权杖--魏冉。

范雎入秦时,魏冉正越过韩国、魏国攻打齐国,奉行的是近交远攻策略。范雎的远交近攻无疑直指魏冉的痛点,在范雎剖析厉害后,秦王采用了范雎的谋略。而要变更国策,首要要做的就是扳倒外戚集团,实现乾纲独断。所以秦王一举取缔了魏冉的势力,并顺势废除了宣太后的干政权力,让她幽居后宫到老死。

宣太后是一个不但敢说也敢干的女人,在她执掌权力的那些岁月,可没少干那些风流韵事。据说面首不少,其中她特别钟爱的魏丑夫,在她要死的时候是打算让魏丑夫殉葬,要带入阴间继续快活的。但是魏丑夫可不想那么早死去继续侍候这个鸡皮老妇,于是对她说你这一去阴间就要见到先王,你把我带去,到时候先王和列祖列宗还不得把你我生吞活剥了?

宣太后一想也有道理,于是就放过了魏丑夫。虽然晚年失去权力,但是作为中国女人,她也算是风流快活了一辈子,值了。


谢金澎


秦昭襄王嬴稷生于公元前325年,登基于公元前306年,崩于公元前251年,享年74岁,在位55年,父亲是秦惠文王嬴驷,母亲是宣太后芈月。嬴稷19岁当秦王,59岁开始亲政,长达40年的时间里,秦国大国皆决于宣太后。公元前266年,范雎入秦,他提醒秦昭襄王,秦国的王权太弱,需要加强王权;同年秦昭襄王废黜太后听政惯例,驱逐楚国四贵离朝,正式执掌秦国。公元前265年,宣太后薨!

宣太后为什么能长期执掌秦国朝政呢?原因有四:其一、秦国有太后执政的先例;其二、宣太后能力强大,执政无过错;其三、宣太后控制了军政大权,楚国四贵是太后的强力后援;其四、嬴稷并没有主动要求收回太后权力。事实上秦国大小事务皆决于宣太后,然后以秦昭襄王的名义颁布,所有政务嬴稷都参与了,也发表意见了,只是决定权在宣太后。这种政治模式直到范雎的到来才被打破,这也是为什么丞相魏冉不允许六国名士入秦的原因之一。

秦武王死后,秦国陷入内乱,惠文后和武后扶立嬴壮为君;芈八子和魏冉扶立自己的小儿子为君;赵武灵王则将在燕国为人质的嬴稷接回来为君。最终芈八子跟赵武灵王合作,扶立嬴稷为秦君,击灭了季君嬴壮之乱。芈八子行事果断,杀伐有度:她诛杀了惠文后及公子壮、公子雍,将秦武王后驱逐至魏国,肃清了与秦昭襄王不和的诸公子。这些事嬴稷办不到,只有芈八子可以做到,凭借绝对实力,芈八子主政秦国长达四十年。

赵武灵王立嬴稷为秦君,就是想要挟秦国,宣太后为了避免被赵国要挟,她直接自己主政,让赵武灵王的算盘落空。宣太后权谋高超,执政水平不在秦惠文王之下,她一方面坚持商君之法,另一方面频繁出击六国,为大秦国开疆拓土,受到秦国文臣百官的拥戴。芈八子宣太后的母国是楚国,但是她对楚国的打击最沉重,不仅攻占了楚国的都城,还将楚国的王陵一把火给烧了。身为秦国太后,就为秦国利益考虑,宣太后自然得到秦人的拥护,包括她的儿子秦昭王。

宣太后主政、秦昭王参政,魏冉主持内政,白起主持军争,这是宣太后时期的常态。宣太后主政时任用弟弟魏冉、芈戎以及儿子公子悝、公子芾等四贵主政。宣太后及四贵的专权极大限制了秦昭襄王的权力,造成了秦国国内只知有太后和四贵,不知有秦王的局面。范雎来到秦国,受到秦昭王的重用,范雎说服白起,秦昭王获得军事上的支持。秦昭王牵头,范雎、白起执行,秦国发生了一场不流血的政变,宣太后隐退,魏冉不再任丞相,魏冉、芈戎、公子悝、公子芾离开咸阳,回封地养老。这样秦国大权彻底回到秦昭襄王手中。


大秦铁鹰剑士


宣太后的支持者个个都很牛。文有樗里疾、张仪,武有白起、魏冉、芈戎、司马错,这些人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名臣,魏冉助赢稷登基功劳最大,白起更是被人称为“人屠”,樗里疾是赢稷之父赢驷的心腹忠臣,是这个时代的元老,魏冉、芈戎是芈月的亲弟弟,姐弟情深,白起和魏冉是亲密战友、生死弟兄,白起原名叫公孙起,是芈姓族人,自然跟芈月关系很近。这些人都是芈月的死忠粉,义渠王也是芈月的强有力的支持者,否则芈月也不会跟他私通,如果不是因为国家利益,芈月不可能杀义渠王。

赢稷在位这些名臣都是威震四方,有他们在,各国苦苦支撑,疲于奔命,没人敢主动挑战,长平之战更是让赵国元气大伤,楚国更是被打得迁都。有张仪在轻轻松松就能瓦解其他各国的联盟,这些名臣都是大秦帝国强有力的支柱和忠臣,赢稷为了国家社稷没有理由铲除他们。

在芈月晚年时,樗里疾先于这些人过世,赢稷任用范雎为相,范雎挑唆赢稷把芈月的这些死忠铲除,赢稷才真正独揽大权。这些名臣忠臣和芈月的君臣感情都非常深厚,母子之间自然会有些矛盾摩擦,但毕竟是母子情深,芈月自然终老。


牡丹梅花鑫森淼


秦昭襄王嬴稷,是秦国历代君王中在位时间最久的一个,从登基至离世长达50多年。然而嬴稷在位的50多年间,有40多年秦国的大权都掌握在其母宣太后手中,以至于当时的秦国“只知有太后与四贵而不知有王”,嬴稷如同隐形。

直到秦昭襄王晚年,接受范睢意见才收回大权,而那时候宣太后也已太过年老。四十年秦王都未有从母后手中夺回权柄,一来因为宣太后临朝手段高明,嬴稷并没把握做得更好;二来宣太后在秦国根基深厚,并非能够轻易撼动;最后,毕竟也是母子连心。



嬴稷为秦惠文王嬴驷庶子,芈八子也就是日后的宣太后所生,秦武王嬴荡在洛阳举鼎被砸死之后秦国陷入大乱,惠文后、芈八子等为储君之位展开争夺。惠文后要求立公子壮为新君,而当时的芈八子等要求立公子芾,并且得到了秦国宗亲樗里疾的支持;而除了秦国自家相争之外,赵侯雍为把持秦国而坚持扶立当时在燕国为质的公子嬴稷为王。

公子芾与公子稷都是芈八子所生,但处境完全不同。与影视作品中完全不同的是,芈八子要立的是公子芾而并非同样是自己亲子的公子稷。当时秦国内部,只有芈八子的异父弟大将魏冉支持赵侯雍的主张,最终嬴稷冲破重重阻碍成功回到咸阳继任王位。可以说,嬴稷这个王位来的相当不容易,甚至最初也并没有得到其母亲的支持。



虽说最终嬴稷成为秦国的新王,但赵国的算盘并没有打响。嬴稷登基之后,宣太后临朝大权在握,整个秦国的朝政之权都集中于宣太后与其娘家亲贵手中,赵国想要通过扶持公子嬴稷来操控秦国的目的也并未成功。更何况,嬴稷登基初期尚且年幼,而秦国自“季君之乱”后情势内外交困,嬴稷压根儿没能力处理,宣太后临朝也是最好的选择。

先秦乃至汉朝之初,其实对于“外戚干政”并没有后世那么多的忌惮,无论是周王朝宗周内部还是周朝诸侯国之中,主君年幼而让母后临朝代政的事情更加比比皆是,并非是秦国的特别之处。所以宣太后代秦王主政,当时也并没有什么不妥之处,既然如此,嬴稷也并没有合适的理由不让自己的母亲退后。



宣太后虽然是一介女流,但其掌政期间能力非常突出,杀伐决断丝毫不逊于列国名君。即便宣太后任人唯亲是真,可她主政期间秦国实力大增,她一切均以秦国利益为重也是真。无论是牺牲自己诱杀义渠王,还是出兵自己的娘家楚国,所有的一切都证明宣太后是个将秦国利益放在首位的女子。对嬴稷来说,他并没有十足把握说自己能做得比自己的母亲更好,既然如此又何必没事找事作茧自缚呢。

虽说当然秦国大政集中于宣太后与其亲信四贵手中,朝野上下宣太后根基深厚难以撼动,但另一方面来说宣太后终究与嬴稷母子连心。嬴稷在位多年,宣太后也并未废之另立她曾经主张要立的公子芾;而且实际上,当时秦国的朝政大事虽最终由宣太后裁定,但嬴稷并非只是个摆设,所有大事他都有参与,其手中的王权还是有的。母子一脉,嬴稷与其母宣太后之间并没有那么深的矛盾,否则两者也不能共存四十多年时间。

嬴稷晚年驱逐四贵收权,或许也是当时宣太后年老,看不必再帮衬着儿子了,而且外戚不比母子,太贵终究是祸患,所以故意撒手。


澹奕


宣太后自秦昭襄王即位伊始便开启了“替儿子做主”的进程,这一“做主”,整整做了四十年!为什么在这四十年里秦昭襄王一直不敢夺权,范雎一到秦国秦昭襄王就敢了呢?其实,并不是秦昭襄王不敢夺权,而是一直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机会。范雎一介书生,手里根本没有一兵一卒!可秦昭襄王几乎没有流血便成功驱逐了所谓“四贵”、逼宣太后“退休”,靠的是什么?范雎?显然不是!说白一些,范雎只不过是一根“搅屎棍子”,是他搅动了秦国朝堂这汪死水,替秦昭襄王捅破了夺权的最后一层窗户纸!



宣太后对秦昭襄王的适当放权

宣太后替儿子秦昭襄王做了四十年的主,但是宣太后与后来的吕后、武则天、慈禧太后都不同,她只是“替儿子做主”,却始终没有架空儿子秦昭襄王。这话什么意思呢?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秦国就好比是一个家族企业,宣太后就相当于董事长,她拥有最终拍板权。那么,秦昭襄王是个什么样的角色呢?总经理。虽然重大决策的最终拍板需要经过宣太后,但大多数事情、尤其是事务性的问题,秦昭襄王是可以完全自己做主的。甚至重大决策方面,只要没有原则性分歧,宣太后同样会尊重儿子秦昭襄王的决定。这个比方虽然并不完全准确,但大致是这么个意思。换言之,宣太后仅仅是掣肘秦昭襄王的王权,却没有架空秦昭襄王,秦昭襄王夺权的需求没有后来的“傀儡皇帝”那么迫切。



举个例子,一次楚国出兵攻打韩国雍氏之地,韩国不敌、向秦国求救,宣太后与魏冉起初并不想掺和进楚韩之争,拒绝援救。但是,秦昭襄王在左丞相甘茂的劝说下,决定出兵援救韩国。这是秦昭襄王在宣太后拒绝出兵救韩之后作出的决定,明显与宣太后的初衷是相左的。而在宣太后得知此事之后的反应非常耐人寻味,她居然选择了默许!由此足可见,秦昭襄王虽然权力受到宣太后掣肘,却不是傀儡,他手里还是握有一定实权的,这或许就是秦昭襄王没有急于夺权的原因之一。



宣太后对穰侯魏冉等所谓“四贵”的态度

对于穰侯魏冉、华阳君芈戎等所有“四贵”,宣太后的态度始终是明确的,那就是有限度地重用。这和吕后重用诸吕、武则天重用武氏子弟是有着很大不同的,诸吕和武氏子弟的权势已经倒逼刘汉、李唐宗室了!甚至连彼时身为皇太子的唐中宗李显都不得不忌惮武氏子弟。汉朝的刘姓宗室就更不用说了,赵幽王刘友只是因为被自己吕姓的王后告发谋逆,就被吕后给活活饿死了!宣太后则完全不同,除了早年的“季君之乱”,赢姓赵氏的宗室子弟从来都没有遭到宣太后清洗,秦惠文王庶出的弟弟、秦昭襄王的亲叔叔樗里疾还曾经身居丞相高位、手握重权!而对于所谓“四贵”,宣太后的态度也是非常明确的:“你们怎么弄权我不管,但是有一点,你们别惦记你外甥、你哥的王位!”因此,无论穰侯魏冉如何权倾天下,却始终处于宣太后的可控范围之内,根本威胁不到秦昭襄王的地位。



朝堂之上的权力平衡

宣太后重用自己的兄弟不假,却没有只重用穰侯魏冉等人。说到底,宣太后对自己这位手握重兵、在军中影响力颇深的弟弟魏冉其实也是有所顾忌的。为了避免魏冉形成一家独大之势,宣太后在刻意制造一种权力平衡,早年对小叔子樗里疾的重用以及后来对秦昭襄王适当放权,很可能就是出于这样的考量。因此,魏冉虽然权倾天下,却始终未能在秦国政坛形成一家独大之势,无论任何事情,魏冉都很难彻底绕开宣太后。与此同时,掌握部分实权的秦昭襄王实际上也已经慢慢形成了自己的一派势力,只是一定程度上仍然受制于宣太后而已。而这,正是为什么后来秦昭襄王夺权没有遭到太多阻力、几乎没有流血的原因所在。



宣太后的出发点与穰侯缺失的野心

宣太后“替儿子掌权”与武则天截然不同,她从来没有改朝换代自己当秦王的打算,也几乎没有这种可能。她更多地还是出于对儿子秦昭襄王的“母爱”,这种掌权,更像是家长对子女的“把关”。这一点从宣太后对秦昭襄王适当放权也能看得出,只不过宣太后这种关爱过了一些头,把中年的儿子仍然当成了小孩子!也正因为宣太后并不想彻底架空儿子、更不想取儿子而代之。当秦昭襄王利用范雎出头夺权之时,宣太后并没有选择跟儿子撕破脸,而是选择了“退休”交权。否则,宣太后如果和穰侯魏冉联合起来对抗,秦昭襄王还真未必能够轻易掌权。



再说穰侯魏冉。魏冉这个人和很多擅权的外戚不同,他弄权不假,但是野心却不大,他更在意的是实际利益。这一点从魏冉公器私用、动用秦国的国家军队给自己扩张封地也能看得出。又或者说,这是魏冉为了自保而刻意为之,为的就是向自己的姐姐宣太后表明自己没有野心、只求富贵,让宣太后放心。无论怎么说吧,总之魏冉这个人并没有表现出什么野心,这或许就是秦昭襄王夺权是只是将他撵回封地而没有赶尽杀绝的原因吧。换言之,只要秦昭襄王保障他的私人利益,魏冉不会与秦昭襄王死拼到底。这也是为什么秦昭襄王驱逐“四贵”时,魏冉没有铤而走险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秦昭襄王之所以长达四十年没有夺权,是因为秦国朝堂之上一直维持着一种微妙的权力平衡。虽然宣太后负总责,但秦昭襄王并不是傀儡。以穰侯魏冉为首的“四贵”自然是不会主动放弃到手的一切,魏冉虽然没有野心,但也不太可能主动交出权力。对于秦宗室、世家大族而言,宣太后主政和秦昭襄王主政,对他们切身利益的影响并不大,他们更加不会趟这趟浑水……大家心里其实都清楚,随着宣太后年纪越来越大,将来做主的必然是秦昭襄王,只是谁也不愿意出头捅破这层窗户纸而已。



范雎到秦国之时,一无所有、无所顾忌,为了搏出位,范雎索性破罐子破摔,鼓动秦昭襄王向宣太后、穰侯夺权!范雎一介布衣,又刚刚到秦国,说他一无所有并不夸张,他凭什么帮秦昭襄王夺权?实际上,在这件事情上范雎就是充当了“搅屎棍子”,把大家心照不宣却没人愿意捅破的这层窗户纸给捅破了,把秦国朝堂这汪死水给搅活了!而不是范雎有什么特殊才能或者带着军队来助阵。范雎对秦国最大的贡献不在协助秦昭襄王夺权,而在献上“远交近攻”的国策。在“搅屎棍子”范雎捅破那层窗户纸之后,朝臣站队无可避免。骑墙派自然都站到了秦昭襄王一边,毕竟未来的老板还是秦昭襄王,得罪谁也不能得罪他!秦宗室更不用说,赢姓赵氏当权,他们才可能获得更大的利益,他们必须也必然会站到秦昭襄王一边。



这时候,宣太后的态度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她毕竟是掌握实权的太后,如果她与穰侯魏冉联手对抗秦昭襄王,鹿死谁手还真不一定。但宣太后彼时的反应却是出奇的冷静,她坦然接受了儿子夺权的事实,基本上没有反抗便主动交出了实权,正式“退休”。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宣太后与武则天的不同,她“替儿子做主”的初衷并不只是为了权力,更多地还是出于对儿子的“帮助”。人都有私心,宣太后也不例外,面对无上的权力,宣太后也舍不得交,因此拖了四十年。但是,她并不恋栈,儿子既然主动要权了,加之自己年事已高,索性交出去就是了,反正早晚也是他的。在宣太后明确态度之后,朝堂之上的形势几乎是一边倒,“四贵”也只能接受既成事实。



与此同时,秦昭襄王的和解态度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并没有清算穰侯魏冉等人,只是将他们撵回封地了事,连封邑都没有削减。对于“四贵”而言,秦昭襄王只想要权,并不想要自己的利和命,也就无须拼死一搏、鱼死网破了。就这样,一场不流血的夺权政变神奇地发生了……秦昭襄王在苦等四十年之后,终于成为了如假包换的真秦王。而宣太后与“四贵”也因为“主动”交权而得以善终,双赢!


农民工歪说历史


秦昭王是战国时代秦国著名的国君,但是在他在位前四十年,其实一直是个傀儡国王,有王之名而无王之实,直到范雎到来,设计整垮了宣太后与魏冉,才大权独揽。那么,为什么秦昭王在前四十年,不敢夺宣太后的权力呢?说白了,秦昭王不是不想,而是力所不能及。

以下试述之。

第一,秦昭王“王位”的得来,实赖宣太后与魏冉

秦昭王就是秦武王的弟弟公子稷,秦武王意外扛鼎而死后,论王位的继承顺序,怎么也排不到公子稷。

如果论血统,公子壮才是秦国合法国君。公子壮是秦武王的亲弟弟,秦惠王的嫡子,由于秦武王去世时没有子嗣,他理所当然是国君的最佳人选。公子稷虽然也是秦惠王的儿子,但只是庶出,在“传嫡不传庶”的宗法社会,他是没有机会成为国君的。

然而,公子稷的母亲就是后来著名的宣太后,这位女强人在弟弟魏冉的支持下,把自己的儿子拥立为秦王。公子壮当然不肯示弱,在惠文王后与武王后的支持下,他也自立为王。一个国家出现两个国王,最终导致秦国内战。

这场内战打了三年,在魏冉的铁腕下,打败了公子壮。这场战争史称“季君之乱”,季君就是指公子壮,后来他被魏冉处死。此时秦昭王还年幼,国家大权落入宣太后与魏冉之手,姐弟两人遂专国政,威震秦国。

第二,秦昭王的王位,有名而无实

秦昭王虽然是秦王,实际上大权旁落。魏冉执掌大权四十年,不过魏冉作为一个楚国人,能长期霸占秦国宰相的位置,离不开姐姐宣太后的支持。因此,秦国实际的掌权人,是宣太后与魏冉。

到秦昭王长大成人后,对舅舅把持朝政当然心怀不满,但是无能为力。一来魏冉能力是非常强的,他慧眼识英雄,破格提拔白起,使得秦军在战场上所向无敌。二来魏冉十分提防秦昭王培养自己的势力,总是极力排挤东方来的说客,惟恐这些人对自己不利。除了魏冉外,秦昭王的另一个舅舅华阳君芈戎也权势很大。

至于宣太后,似乎并不是特别喜欢秦昭王这个儿子,更喜欢另两个小儿子,一为高陵君,一为泾阳君。当时秦国人,只知有宣太后、魏冉、华阳君、高陵君与泾阳君,而不知有秦昭王。可以说,秦昭王的地位十分尴尬。

第三,宣太后与魏冉独断专行,根本无需请示秦昭王

自从电视剧《芈月传》播出来,大家对宣太后都有一个印象了。这个女强人作风强悍,作为太后,她是秦国的真正统治者,因而什么事都不必与秦昭王商量。不过,宣太后毕竟是女人,在操纵着后台,而魏冉则在前台表演。

魏冉更没把秦昭王放在眼里。我举一个例子,在华阳之战前,韩国由于受到赵、魏的进攻,派使臣向秦国求援。韩国使臣到了秦国后,不是去找秦昭王,而是去找魏冉。而魏冉无需秦昭王批准,便同意出兵相援,并对韩国使臣说:不必去见秦王了,我即刻发兵援韩。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在魏冉眼里,秦昭王就是一尊木偶罢了。

宣太后与魏冉都是极有才能之人,一个是秦昭王的母亲,一个是秦昭王的舅舅,秦昭王就算内心郁闷,也没有办法。

第四,范雎的到来,秦昭王才有翻身的机会

魏冉当然一直提防自己的外甥秦昭王,阻止他发展自己的势力。但是百密一疏,还是被范雎钻了空子。范雎本来魏国人,因得罪权贵而被迫逃到秦国,他看清秦昭王傀儡的真相,决定毛遂自荐,要为秦昭王夺回权力,同时也为自己铺设锦绣前途。

范雎的反击能成功,是因为宣太后与魏冉在把持朝政四十余年后,也已经垂垂老矣。当时魏冉被封为穰侯,封地是陶邑,魏冉希望在有生之年把陶邑营建为战国七雄之外的第八个国家,自己也当当国王。因此,魏冉假公济私,动用秦国的军事力量,为自己的封邑陶地捞好处。范雎觑准他这一软肋,最终成功逼迫魏冉下台。当然,秦昭王还是很给舅舅面子,让他带着一百辆车的财宝回自己的封地去了。

整垮魏冉后,秦昭王与范雎又向宣太后发难。宣太后淫乱后宫,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范雎抓住这点,又逼着她交出权力,退隐后宫去了。

秦昭王在范雎的帮助下,才开始亲政。因此,秦昭王对范雎感恩戴德,后来对他几乎言听计从。


君山话史


在宣太后执政期间的一系列手段而言,年少的秦昭王纵然有心想要临朝执政也是断然不可能的,因为强悍霸道的宣太后已牢牢的将权利控制在手中。但同样颇有才干的昭襄王显然并没有夺权的意思,他只是苦苦忍耐,卧薪尝胆,静待良机。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不幸被砸死,此时秦国王位空出来了,秦惠文王的王后希望立公子壮为秦王,而宣太后则希望立秦昭襄王的弟弟,也就是公子芾为秦王。很显然,我们可以看出,在宣太后的心中,秦昭襄王显然不是王位的第一人选,后来双方之间展开多次争斗,最终决定既不立公子壮,也不立公子芾,而是拥立秦昭襄王。宣太后在弟弟魏冉的帮助下,最终帮助秦昭襄王打败其他竞争者,顺利登上王位,当时秦昭襄王已经18岁了。在古代,这个年纪其实已经不小了,完全可以亲政,然而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宣太后居然以秦昭襄王年幼为借口,大权独揽,重用弟弟魏冉以及自己最心疼的小儿子芾。可以这样说,当时的秦昭襄王其实就是一个有名无实的秦王,完全就是一个傀儡,后来魏国人范睢逃到了秦国,并且依靠卓越的政治才能,赢得了秦昭襄王的信任。两人把酒言欢,颇有点相见恨晚的意思,随后范睢便建议秦昭襄王以雷霆之势废掉宣太后和四贵,收回大权,以避免最终身死人亡的下场。此时的秦昭襄王才意识到范睢果然是一个人才,十分清楚自己的所思所想,不久之后,秦昭襄王采取了紧急行动,废除了宣太后。并且将四贵赶出秦国,从此之后,秦昭襄王开始独揽朝政,并且开疆辟土。特别是重用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的白起,在长平之战中大力支持白起作战,最终彻底打垮了赵国。

秦昭襄王做了41年的秦王,为何不敢夺取宣太后的权力?其实秦昭襄王并非是一个窝囊废,宣太后独揽朝政的时候,他心里很明白,时机还未到,自己的力量不够强大,于是一直隐忍着。直到后来遇到了范睢,并且在他的严密谋划下,一举夺回秦国大权,然而不得不说,凡事有利也有弊,秦昭襄王因为太过于信任范睢,也被他耽误了一回,那么这是一件什么样的事情呢?大家都知道,当年白起坑杀40多万赵军降卒后,主动向秦昭襄王请战,要求一举攻下邯郸,灭亡赵国,当时范睢却害怕白起功劳太大,会取代自己。居然以国力不支为由,向秦昭襄王进献谗言,最终使得白起被迫撤军回国,不久之后更是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害死了白起。可想而知,秦昭襄王虽然是一代明君,但其实也有昏庸的时候,如果他听从白起的话,也许统一大业会早点来到。

综上所述,秦昭王完全没必要进行政变夺权,在宣太后心中,自始至终都是将秦国将秦昭王放在第一位的,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长期的权利旁落而引起的不快和烦闷固然是有的。但因此就要和母亲刀兵相向应该是不至于的,另外毕竟兵权可是在宣太后手中。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宣太后可是有好几个儿子,完全可以废掉秦昭襄王,正因为如此,秦昭襄王才被迫隐忍近41年,最终一举定乾坤,重夺秦国大权,实属不易。


绿巨人讲史


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咱先不说秦昭襄王,先说这宣太后。虽然是个女人,但这可是个牛人,您就算搁历史上,一般的皇帝压根就没法和人家比。

估计说道这里,有些不是很了解历史的小伙伴要说道了:“拉倒吧!牛!俺咱没听说过呢?”

您没听说过,这主要还是因为她是个女人,没人宣传。但俺说俩字号,您就得打心眼里佩服。

您要知道太后这称谓,首创于人家,简单的说,人家是太后这俩字的鼻祖。

再有太后专权,就是打她这里开始,之前是没有的。而且专权长达四十一年之久,这都顶上半个世纪了。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说:“慈禧也一样!”

拉倒吧,慈禧能跟人家比吗?人家是不断的扩展地盘,大名鼎鼎的战神白起就是人家的大将。慈禧干嘛了?除了割地就是赔款,这压根就不是一条线上的事,没得比!

好了,咱也别扯闲篇了,说正题。

那么咱要想把题主掰扯清楚了,咱还得从宣太后的老公秦惠文王,也就是秦昭襄王的老爹说起。

秦惠文王

这秦惠文王可是个大名人啊,诛杀商鞅就是他干的,而秦朝能够一统天下,其实就是在他的手上完成的奠基。

您比方说北边干趴下了义渠,搁西边扫平了巴蜀,从东边打出了函谷关,又跑南边霸占了商於,就这些个事干的漂亮。而且在他之前秦国的君主那叫“公”,打他这里起,才称“王”的。

所以秦始皇一统天下,就是这位老祖宗给打的地基,这地基不仅厚实,而且极有发展前途。

那么秦惠文王死了之后,原本是没有宣太后和秦昭襄王啥事,他俩应该是靠边站的,因为这继位的是秦武王。

秦武王大家伙应该知道,就举鼎的大力士,被铜鼎生生压死的主。

这么一说大家伙都明白,但大家伙总认为这主不是啥英主,可让俺说,这人是凭着有一把子力气,喜欢和人比力气大小,但人家在位那几年,也干了不老少的实事,您不能一点盖全面不是。反正您要记住一点,这能挂上武字的王,这都是厉害的角,不是啥小角色。

今天他不是主角,详细的事,咱也不提,咱接着搁下边说。

后来的事

话说这秦武王一死,秦国可就乱了,为嘛呀?

因为这秦武王压根就没有留下一个后人,这不乱才怪呢?王朝更迭,这就属于翻江倒海的节骨眼。

所以秦武王一帮子弟弟们,就为那位子这可就闹腾起来了。

这事弄的秦国本身就已经够乱的了,外边的诸侯国他也没闲着,就想着从这乱局当中好好的捞一票。

蹲在一边的赵武灵王感觉这是个机会,这就用计谋把蹲在燕国做人质的嬴稷给拐到了赵国,然后假道赵国,接着一刻不停的就溜回了秦国。

说道这里,咱就得提一鼻子这嬴稷其实就是秦昭襄王。原本赵国这就想你秦昭襄王是俺弄上去的,以后咱俩国有个啥事,您得念点情分啥的。

结果让赵武灵王没有想到的是,干掉赵国精锐的长平之战就是打秦昭襄王手上完成的,这事弄的赔了夫人又折兵啊!

好了,这事咱揭过不提,接着说。

接下来的事

话说这秦昭襄王一入秦国,作为小妾出生的宣太后,这家伙腰杆子一下子就硬了起来,秦昭襄王就是她的资本,这资本可厚实,毕竟母以子贵不是。

那么宣太后这就在自己的同母异父的弟弟魏冉的帮助下,秦昭襄王可就继位了。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问了:“魏冉是干嘛的?这么牛,他咋就能帮助宣太后呢?”

简单,魏冉本来就是秦国的大臣,而且是这些争抢王位所有势力中最大的一股,开头无奈的是,秦昭襄王人在燕国压根就没在本地,实力大也不成,缺口气不是。

现在这气来了,所以这一家伙就干翻了秦昭襄王其他的弟弟,他就上位了。

话说这魏冉也不是白给的,白起就是搁他手上保举的。

咱接着说,那么在这次争抢中,宣太后就把最主要的对手秦惠文王的大老婆惠文后和公子壮以及公子雍这都被宣太后给干掉了,那么秦武王这支因为没有后,就剩下一个大老婆杵在哪里,也不像回事,于是就被宣太后给赶出了秦国。

那么到这的时候,秦国算是平稳了。

平稳后的秦国

这时间点上的秦昭襄王的年龄只有十九岁。

咱就说了,就这年龄,他也没有经历过啥大的阵仗,政治上的事俩眼一抹黑啥也不懂,毕竟他打小就送给了燕国当人质了不是,再有一条,他放眼整个朝堂,满朝的文武大臣他秦昭襄王一个都不认识。

也就是说这个时候的秦昭襄王压根就是没有任何能力的光杆司令一个,权利全搁在了宣太后的手中。

那么宣太后为了稳定整个朝局,她就把自己的亲信全部拉了过来。

俩弟弟魏冉、芈戎、还分封了两个秦昭襄王的同母异父的哥哥(和秦惠文王结合之前所生),这就组成了有名的楚国四贵。

那么白起作为军界的大佬,那也是宣太后最为重要的依靠。

就这格局,宣太后是要人有人要权有权,秦昭襄王除了顶了一个头衔之外,啥也没有,您就说说吧,秦昭襄王拿什么和宣太后比?没得比,只能老老实实的呆着。

所以秦昭襄王也没有主动的去所要这个权利。

而且在宣太后人家整个执政的过程中,也没啥大的过错,除了这私生活有点对不起秦惠文王之外,这秦国还越来越强大。

你比方说,人家也看出了商鞅变法这东西好,和秦惠文王一样继续沿用,对外呢?灭掉了义渠(这和秦惠文王打击义渠是不一样的,这回是连根都掘了),对她的母国楚国,那也是毫不手软,一家伙就攻进了楚国的都城,把楚国的王陵直接就整了一把火,烧了个稀里哗啦。

所以在政策你也挑不出人家的毛病。

结果就是这人心还是在人宣太后的手里边,所以这秦国的大小事务基本上就是宣太后做主,然后这秦昭襄王加盖个印章啥的就完事了。

那么您要说在这段时间里,秦昭襄王想要收回权利,有这想法吗?那肯定有,权利这东西,啥时候得握在自己的手里边才踏实,借别人的手握着,这膈应。

但秦国的格局已经定下来了,朝堂被楚国四贵霸的死死的,一点缝隙都没有给秦昭襄王留着,而且为了防止这格局被打破,那魏冉是严禁其他六国的名士入秦国为官的,他就害怕这些个不甘居人之下的家伙们给搞破坏。

而最要命的军队却在魏冉保举的白起手里,所以秦昭襄王只能乖乖的蹲着。

那么这个格局直到范雎的到来,被彻底的打破了。

打破格局

范雎就和这秦昭襄王说:“就这局势发展下去,保不齐这就要发生弑君篡国的事!就这事即使是宣太后没想法,您能保证魏冉没这想法?”

其实这事秦昭襄王那能不知道呢?从后来的事,就能看出他这人疑心病特别的重,但无奈的是,他身边压根就没有一个可用之人啊。

“你说咋办?”

“咱先把军权拿回来!然后来对付魏冉?”

“中!那你准备咋拿?”

“俺去和白起商量商量,看能不能把这人拉到咱的阵营来!”

“中!”

齐活这事就这么定了,最终白起站到了他们这边,魏冉分分钟钟的就被搬掉了,宣太后也就失势了。

秦昭襄王到没有为难楚国四贵,毕竟俩舅舅,另外俩算起来还的叫哥哥不是。

所以就把这四个人逐出了咸阳,踢回了封地。

那么打这里起,宣太后长达四十一年的统治总算是结束了,秦昭襄王这就开始了他真正的统治。

而且秦昭襄王也是一位有作为的君王。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在电视剧《大秦帝国之崛起》中,有这样一个画面:范睢在王稽在引荐下,与秦王嬴稷在泾阳离宫见面。双方一见面,范睢便直言秦国只知芈王太后、魏冉、华阳君等三贵,却不知秦国有王上,并表示应该将外戚解权,而使权力都集中在嬴稷手中,嬴稷不动声色问范睢可有办法,范睢直言应先解除魏冉兵权,后再疏远太后,以达到架空此三人权力的目的。

而事实也是这样,秦王嬴稷是19岁即位的,59岁正式亲政的,也就是说他在这40年期间,对军国大事只有参与权而没有决策权,这一时期的军国大事皆取决于他的母亲芈八子和舅公魏冉,嬴稷只是名义上的秦王,并无实权。那么,在这40年的时间里,他难道真的不想夺权吗?

其实,秦王并非不想夺权,只是时机未到而已。就像上面所说,这一时期秦王的权力基本上处于被架空的状态,军权由他的舅公魏冉把持,朝中由他的母亲羋太后把持,再加上华阳君等人。由此,秦国由内而外都被外戚所掌握。如此一来,秦王就算想夺权,他拿什么去夺?一来朝中没有支持他的人,二来想夺权的话必须有着军队的支撑,但此时的秦王可以说是真正的“孤家寡人”,这两样关键的东西他都没有,所以也就谈不上夺权了。

在他的叔父赢疾在世时,凭借着赢疾的支持,秦王嬴稷还有一点话语权,但当赢疾死后,他在朝中可以说是彻底没有依靠了。所以,就算他想夺权,也只能是想想,并不会付诸实践的。

其二,羋太后和魏冉懂进退,和嬴稷在相处上,能够把握住分寸,不至于和嬴稷闹翻,所以三人的相处还算融洽。而且太后和魏冉所做的事情完全是为嬴稷考虑的,为秦国考虑的。先说羋太后,这可是位狠人,秦惠文王在位期间,她通过色诱杀了义渠王,稳固了秦国的大后方,帮助秦国解决了后顾之忧。与同时期的秦王嬴稷相比,羋太后可以说是一位成熟的政治家了,所以与其说是羋太后把持朝政,更不如说是为秦王辅政。



再说魏冉,作为嬴稷的舅公,秦王的宰相,他并不是那种只拿钱不做事的主。相反,他为秦国的崛起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主持朝政期间,一手提拔了白起这样一位战国杀神,二人相互配合,大破韩魏联军,五国联军等,为秦国的横扫六国奠定了基础。

因此,这两人所做的事情都是有益于秦国的,所以嬴稷完全没有必要去故意夺这几人的权,这也是嬴稷能坚持四十年的原因。


最后,范睢的到来打破了这种平静,他的一席话彻底激发了嬴稷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权力欲望,也可以说是挑拨离间,试想作为一个君王,谁不想有更大的权力。于是,嬴稷大力提拔范睢,分魏冉的权力,秦王正式开始了收权之路。

最后,在范睢的帮助之下,嬴稷成功夺取了宣太后和魏冉的权力,宣太后自此不问政事,魏冉在第二年被迫出走。至此,秦王嬴稷掌握了秦国大权,正式亲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