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诗歌,武汉这座英雄城市的“花环”

诗歌,武汉这座英雄城市的“花环”

作者简介:邓志林,笔名邓智宁,四川南充人,毕业于西安陆军学院后勤管理大队,戎马边关数十载,复员军官,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南充市作家协会会员,现供职于南充市顺庆区西门市场管理办公室。

诗歌,武汉这座英雄城市的“花环”


武汉,简称汉,别称江城。

武汉,湖北省省会,特大城市。

武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江城形胜骚人笔,处处留题韵欲流。”没有文化底蕴的城市是没有灵魂的,而诗歌就是武汉这座城的灵魂,是诗歌赋予了武汉的山川、历史、英雄灵韵,将这座江城渲染成了一个气质和人气超群的坐标。

诗歌,武汉这座英雄城市的“花环”


1

诗歌,武汉秀美山川的“花环”

古往今来,吟颂武汉的诗文甚丰。早在先秦,屈原就有“乘鄂渚而反顾兮”的咏叹。汉唐以来,李白、崔颢、孟浩然、苏轼、陆游、岳飞等吟诵江城,给这座城市积淀了厚重的文化,而世人对于武汉的印象,也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展现尽致。

“一抹秋江映晚霞。轻舟细浪漾篙斜。两岸藜红娇入画。炊烟起处见归鸦。”长江东去,汉水西来,高山流水,晴川历历......武汉有长江汉水、黄鹤楼、汉阳树、鹦鹉洲、长春观、首义街、珞珈山、东湖、磨山等美景,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城市。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的诗让武汉获得了“江城”的雅号。武汉地处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长江与汉江在城中交汇,形成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鼎立的格局,市内江河纵横、湖港交织,水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四分之一。

武昌黄鹤楼,它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一起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被誉“天下江山第一楼”,博扬于海内外。无数诗人借它抒怀,留下大量经典诗句。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的名篇《黄鹤楼》更是黄鹤楼千年历史的见证者。公元223年,东吴孙权在武昌蛇山修筑夏口城,同时在城内的黄鹄矶上修筑瞭望塔,取名黄鹤楼,已有1800年历史。

贾岛曾诗咏黄鹤楼:“高槛危檐势若飞,孤云野水共依依。青山万古长如旧,黄鹤何年去不归?岸映西州城半出,烟生南浦树将微。定知羽客无因见,空使含情对落晖!”此诗写尽黄鹤楼的美景。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武汉是一座迷人的城市。历代吟咏武汉美景的经典诗句还有很多。

武汉是白居易眼中的:“白花浪溅头陀寺,红叶林笼鹦鹉洲”。

武汉是宋之问笔下的“汉广不分天,舟移杳若仙。秋虹映晚日,江鹤弄晴烟”。

武汉是卢纶心中的“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

如果你去武汉,一定要去江边,喝汉江水,吃武昌鱼,登黄鹤楼,眺望龟蛇山,漫步长江大桥,游东湖,瞻仰领袖旧居,参观青山区,访问制造局......你一定会深恋这里的繁华,陶醉江上清风,着迷灯火夜景。

诗歌,武汉这座英雄城市的“花环”


2

诗歌,武汉峥嵘岁月的“花环”

武汉地方建制始于西汉。春秋战国时期,武汉属楚国管辖,明朝朱元璋第六子朱桢被分封到武昌做楚王,武汉是楚文化的发祥地。

春秋战国以来,武汉一直是中国南方的军事和商业重镇。从元朝开始,武汉一直作为湖广行省首府或湖广总督驻地。

宣统三年(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首义于武昌,宣布脱离清朝,成立中华民国,建立中华民国军政府,武汉成为革命中心。

民国十六年(1927年)1月1日,国民党中央临时联席会议宣布,国民政府在汉口开始办公。武昌、汉口、汉阳三镇合为京兆区,定名“武汉”,作为中华民国临时首都。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5月16日,武汉三镇解放;同年合武昌市、汉口市和汉阳县城为武汉市,由中央人民政府直辖。

“人间天上两星桥。江汉正秋宵。黄鹤不须招。看人比江楼更高。红旗舞处,人民事业,千古浪难淘。容我伴诗豪。挟白月飞过怒涛。”武汉市现下辖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蔡甸区、江夏区、黄陂区、新洲区、东西湖区、汉南区等13个行政区 ,常住人口有900多万人,流动人口500多万人,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和长江中游航运中心。

“用我们的热血铸造起荆楚之魂,用我们的脊梁托起一个新的乾坤……”武汉历经武昌起义、阳夏之役、北伐战争、抗日战争的烽火,是一座承载了苦难与辉煌的光荣的城市。

“昔贤整顿乾坤,缔造先从汉江起。日交通文轨,登临不觉亚欧遥。”清朝洋务运动期间,张之洞坐镇湖北。张之洞任职湖广总督19年,在他的任期内,兴办实业,重视教育,武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武汉的进出口贸易,翻了30倍,武汉被世界称为“东方芝加哥”。张之洞兴办汉阳铁厂。在那个时代,汉阳铁厂无论规模,还是产量,都是亚洲第一。汉阳铁厂造出了著名的汉阳造。一直到40年后的抗战时期,中国军队还拿着汉阳造。张之洞修通京汉铁路,粤汉铁路、川汉铁路,所以武汉才有九省通衢之称。

“扶桑铁鸟凶无京,只于无防处横行。如蝗飞上五羊城,城下流血奔涛声。鄂州飞将猛如虎,敌来辄衄归无路。鸦群欲傍黄鹤矶,云阵先结汉阳渡。入纲蜻蜓总被擒,投罗鸟雀何能去。” 1938年6月11日至1938年10月27日,中国军队同日本侵略军在武汉地区展开大会战,日本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被彻底粉碎,抗战由此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抗战期间,张自忠将军在湖北枣宜战役中,张自忠将军身中六弹,战死于湖北南瓜店东山麓十里长山;郝梦龄将军在忻口会战中壮烈牺牲,灵柩运至武汉,各界恭迎忠骸,以国葬的仪式安葬在武汉卓刀泉......武汉是历史悠久、英雄豪杰辈出的城市。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新中国成立后,黄鹤楼周围、古云梦泽神女的传说处、古代楚国的纪南城和郢都、古代折戟沉沙的战场等,都变成了鱼米之乡,成了富饶之地,建起了彩虹般飞架的鹦鹉洲大桥和巍峨的葛洲大坝等。而今,如果你重登黄鹤楼,除了白云舒卷,长河滔滔如故,还有三镇巨厦竞起,江上桥梁并列,火车地铁舟楫往来如织。

诗歌,武汉这座英雄城市的“花环”


3

诗歌,武汉战疫英雄的“花环”

“一令封城不可违,灾情似火似惊雷。晴川汉柳无人赏,黄鹤翅垂不得飞。”2020年1月23日,庚子交替的春天,新型冠状病毒侵袭武汉,武汉被迫封城。

“血手印,与夫书, 感天地,泣鬼神。”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一封封让人泪目的请战书,是对祖国、对人民的誓言。

“惊涛骇浪从容渡,越是艰险越向前。挽来长城,移来昆仑,牵来长江,搬来泰山,与死神决一死战。”人民解放军来啦,八十四岁的钟南山老将来啦,七十三岁的李兰娟来啦,推迟结婚的小青年来啦,两三个月强行给婴儿断奶的天使来啦,抛下年迈的父母、抛下新婚燕尔的爱人走上了前线......三十六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组成了医疗队,一省包一市,一市包一县,近200支队伍、20000多名白衣天使,为了同一个目标,朝着同一个方向,披星戴月一波波赶去,人们以爱的名义“与武汉站在一起”“与湖北站在一起”,众志成城。

“杏林数万白衣兵,风雪投袂江夏行。瘴雾往来浑不顾,无非一念救苍生。”他们也是凡人之躯,也有兄弟姐妹,也有父母子女。但面对危难,他们逆行而上、挺身而出,接力托举起一个个生命的希望,武汉在与时间赛跑、为生命接力

“山河激荡英雄气,一束束光,点亮患者希望。”企业家们捐款来了,钉鞋匠捐款来啦,环卫工捐款来了,拾荒人捐款来了,菜农捐出了蔬菜,牧民捐出了牛羊,养殖户捐出了鸡蛋和牛奶......一笔笔爱心善款,一批批医用物资,一车车蔬菜大米,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再平凡不过的一个善举,也在这场艰苦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中,闪耀光芒。

“救命工程,舍命拼搏;全警动员,冲到一线;封控管理,严防死守;物资援助,全程护航。”从城市到农村,从党政干部到社会各界,从生产保障到交通物流,从普通市民到社区街道,这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是千万英雄人民在战斗,是一个国家在战斗。

“灿烂星空,谁是真的英雄,平凡的人们给我最多感动!”什么是英雄,就是不畏惧、不退缩、压不垮的代名词,在疫情防控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危难之际,挺身而出,舍生忘死,一个个平凡的人绽放出英雄的光芒。

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张定宇,隐瞒身患渐冻症的病情,顾不上照料被感染的妻子,始终坚守在疫情防控最前线。

武汉协和医院感染科医生朱彬。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父亲患癌症住院,却无暇亲自照料。

武汉市第六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朱国超,一周之内,她的三位至亲先后感染新冠肺炎,其中一位因抢救无效离开了人世。然而,她并没有被巨大的悲伤击倒,而是继续奋战在抗击疫情一线,坚守着自己的职责和担当。

还有86岁的董宗祈,“如有不幸,捐献我的遗体研究攻克病毒”。

……

只要履职尽责、无畏担当,每个人都是英雄。每一个战斗的你,都是一颗闪亮的星。千万颗星,点亮星空。

武汉,让我们为你祈祷!除障消灾 、化危为安!让我们一起度过难关!

诗歌,武汉这座英雄城市的“花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