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中國歷史上蝗蟲成災、遺禍千年,是從什麼時候被控制的?

南渡唐後人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


蝗災是一種和旱災相伴生的災害。

中國大部分區域位於東亞季風氣候區,受季風氣候的影響,不是南旱北澇,就是北旱南澇,所以,十年九旱這個詞,在中國歷史上是比較適用的。

旱災很容易引發蝗災,這是有生態學依據的,旱災爆發之時,土壤含水量降低,抑制了土壤中菌類的萌發。蝗蟲是靠把卵產在土壤中孵化的,土壤中菌類的減少,提高了蝗卵的成蟲率,因此容易發生大旱之後有大蝗的伴生災害。

據鄧雲特先生《中國救荒史》中的統計,秦漢其實差不多八年就有一次大蝗災,兩宋時候平均三年半就會有一次,明清之時基本上兩年多就會有一次蝗災。

蝗災可謂是中國古代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

早在先秦時期的《詩經》中,就有先民對付蝗災的記載:

去其螟螣,及其蟊賊,無害我田稚。田祖有神,秉畀炎火。

這裡的螣就是蝗蟲,“秉畀炎火”意思就是用火來對付蝗蟲,這是一個很有用的辦法,利用昆蟲的趨光性,晚上升起一堆火,就可以很好地滅蟲。

在之後的生產實踐中,唐人就發現,蝗災爆發時,有一些鳥類可以食用蝗蟲,達到生物治蟲的效果。

到了明清之時,發生蝗災後,地方需要及時上報朝廷,並及時組織人捕撲蝗蟲,儘量減輕災害。

直到近代之後,藥物治蝗的辦法興起,在蝗蝻初成之時就可以噴灑藥物控制,特別是飛機噴藥等手段,讓蝗災變得某種程度上來說不再像以前一樣無法控制。

飛機滅蝗

飛機滅蝗後的蝗蟲屍體


更多歷史文化類原創內容,歡迎關注@歷史寶藏。

歷史寶藏


前言:

據說現在“三隻蝗蟲都不敢一起出門到外閒逛”,使得人們現在已經逐漸忘記了蝗災所帶來的危害。

在八十年前的中國,每當到旱災爆發後,人們在艱難抵抗災害時,會下意識地從口糧中節省下糧食進行儲存。因為在以前,“久旱必有蝗”已經成為華夏民族的共識,特別是在長江以北區域的人們。

旱災是可怕,可最讓人喪失信心的是旱災過後,人們剛剛享受那久旱逢甘霖的喜悅之時,突然而來的蝗災,鋪天蓋地橫掃一切綠色的植物,要知道,此時可是青黃不接之時,完全可以摧毀掉在旱災中艱難活下來的人的信心。

因此古代的人們給予這個小蟲子最高的評價——蝗,蟲之皇者!

“殺一人為罪,屠百萬為雄,死千萬萬為皇”。

新中國成立之後,將禍害千年的蝗災“限制”了起來

1952年,剛從國外留學歸來的馬世俊博士,就接到了國家給予他的第一個科研任務——解決禍害中土千年的蝗災。馬世俊博士和他的助手們深入到當時爆發蝗災的內蒙、山東一帶科研,調查研究了蝗災區的自然環境特點,蝗蟲的種群、數量動態,以及遷徙擴散行為,還有結合了史書上記載的蝗災記錄,提出了“改治結合,根除蝗害”的戰略。

曾經翻閱到父輩留下來的一本雜誌(《半月談》),上面有過一次案例,講述的是山東蝗災的起源及消滅過程:

當時的科學家們在深入調查山東的蝗災時,發現歷史中記載的事情與當地爆發蝗災有些出處。特別是史書中記載的,“蝗從海而來”以及當地的居民在祭海時會有其他地區沒有的蝗神在內,使得科學家們疑惑不解。

後來有位科學家提出了一種觀點,歷史中發生的蝗災,有部分可能不是來自於本地,而是來自於海的對面——東北區域。於是乎,當時的科學家趕到了東北,並兵分多路到各地進行調研。

在調研途中,科學家發現了問題所在,當時的東北還有大量人跡罕至的地區,依舊保留著原始狀態,其內部有大量的草場、沼澤等情況。當時的軍隊派遣的戰士在配合調研時,還驚起沼澤中的“蚊蟲大軍”,戰士們被叮咬得一身包來。

而科學家們發現,這些含有大量沼澤的草場,不僅僅是蝗蟲的繁衍地,也是蚊蟲的繁衍生息之地——乾旱時,蝗蟲會因此而大量產卵,乾枯的沼澤區又給予蝗蟲絕佳的產卵地;水澇時,死水潭般的沼澤地區,又成為蚊蟲絕佳的產卵地……

而這片荒蕪的土地,竟然是一片內含豐富物資的黑土地,於是,當報告到達中央不久,東北的大屯墾時代,也在這一刻開啟了。正因為當時的國內百廢待興,缺乏農藥,使得農墾成為當時人們制約蝗、蚊的最佳方案。因此也使得中國在治理蝗、蚊災害,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農墾的同時,配合農藥,保護了環境的同時,治理蝗、蚊災害。

1、大面積荒灘墾荒種植,改變蝗蟲的棲息環境,減少發生蝗、蚊基地的面積。

2、興修水利,做到旱澇無災

3、植樹造林,改變蝗區小氣候,減少飛蝗產卵繁殖的適生場所

4、提高耕作和栽培技術,達到控制蝗卵的作用,因地制宜,改變作物的佈局,減少蝗害

5、使用農藥,減少蝗、蚊區的蝗、蚊生存空間。

要知道,當時的大環境之下,歐美、蘇聯等發達國家在治理蝗、蚊的措施上,多是使用農藥,而中國在被西方制裁、以及國內缺乏農藥生產企業的時候,通過這套治理方案,整合、治理了國內幾大蝗災氾濫區,從此華北、華中、華西區域的泛濫千年的蝗災就這樣消失了。

直到新世紀,在北方的俄羅斯、蒙古等國依舊爆發蝗災時,中國境內的蝗蟲都要靠養殖來維持人們的食慾。

圖片均來源網絡


史之為用


殺滅蝗蟲主要還是靠農藥吧。


看到一片報道,河南某地在2014年發現蝗蟲群,當地出動飛機噴灑農藥,800畝地飛機噴了13次,每次攜帶300公斤藥劑。



終於控制住了蝗蟲的成災。

近代兩個偉大的發明我覺得就是化肥和農藥。

這兩項發明直接讓農業能夠養活更多人口了。


農藥不止讓蝗蟲這種困擾中國農民幾千年的災害降到最低,還直接解放了部分勞動力。


因為農藥不止有除蟲農藥,還有除草的。


除草農藥廣泛應用於玉米小麥,讓這兩樣作物可以更大規模的種植,從而解決了人們糧食的大問題。


倒退二十多年,人們是不敢大規模種植玉米的,那時候很多地方玉米只敢小規模種植,因為夏天野草長的很快,如果除草不及時,很快就草盛玉米稀了。

早些年聽說過很多有勤奮農人去地裡除草,為了多幹會活兒,到中午還捨不得回家。

玉米一般都是夏播,天氣炎熱,尤其玉米地裡,玉米齊腰高時,更是熱的讓人喘不上氣來,有心血管毛病的人,有時候犯病,躺在地上就再也起不來了。

這種事,那些年的夏天,總聽說。

玉米除草劑的發明後,讓野草這個問題,迎刃而解,人民們種玉米,往往只需要達打兩三遍藥,就能解決雜草叢生的問題。

查了一下,玉米除草劑居然書是19世紀發明,上世紀五十年代在美國大量應用,而在中國北方農村大規模應用,我覺得應該是21世紀的事了。

因為除草劑的應用,導致北方很多地方,玉米和小麥成了主要作物,隨著無人機噴灑農藥的應用,大約一個人種幾百畝地這事兒,也不會太遠了吧。

蝗蟲不再成為威脅,其實也和農藥有關。

過去蝗災和旱災水災一樣,困擾著人們。

旱災只會後必鬧螞蚱,意味著人們兩三年沒有收成,於是很多人開始逃荒,成了流民。

螞蚱也就是蝗蟲多厲害呢。

據說蝗蟲來時遮天蔽日,蝗蟲飛過之地,一片葉子都不會留下。

一平方公里的蝗蟲,一天能吃掉3,5萬人的口糧,遮天蔽日的蝗蟲有多少平方公里呢?。

2019年東非鬧蝗蟲災害,肯尼亞政府報道過,一個蝗蟲群就寬40公里,長60公里,其破壞程度可想而知。

我國因為歷朝歷代都有受蝗蟲威脅的記錄,所以對蝗蟲很警覺,在各省都設有蝗蟲監控指揮部,對蝗蟲這種小東西高度警戒。

很多地方研究了很多滅蝗蟲的辦法了,除了用農藥外,一些地方還培育蝗蟲的天敵,比如鴨子,狼蛛,中華蜂虻等等,立體控制蝗蟲數量。

對蝗蟲嚴防死守,據說我國對蝗蟲的防治手段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這也是我國這些年沒發生大規模蝗災的一個主要原因吧。




薛白袍


中國歷史上蝗蟲災害是有記載的,平民百姓沒有任何莊莊稼可以吃,相繼餓死,那麼,中國歷史上,蝗蟲成災是什麼時候得到治理的呢?

根據《捕蝗要法》中記載,主要的方法是由百姓用竹竿撐起白布以順風的方式四面圍追,把蝗蟲趕到一起,集中的撲打,這也是春秋戰國年間興起的白刃戰!

第二種方法是掩埋法,這種效果非常的好,一埋一片,但是操作難度也高,一旦埋得淺了,蝗蟲也能自己鑽出來

第三種方法就是篝火誘殺法,在春秋戰國年間,想要火燒蝗蟲,是在天黑的時候點起篝火,把大批的蝗蟲吸引過來,這樣可以捕殺,燒死飛過來的蝗蟲,在集體的掩埋,這也是在開元年間啟用的篝火燒殺法,在短短的時間內成功的將蝗蟲制止

第四種方法是在宋代,宋代防災害的意識也是深入人心,於是人們思考與其累死累活的抓蝗蟲,不如提前斬殺蝗蟲,所以人們就趁著冬天的時間,把蝗蟲的卵一鍋端掉,宋朝的除蝗蟲卵的經驗,非常的豐富,地面上有無數的像蜂巢一樣的孔洞,必須果斷挖土剷出,到了明清年間,人們更是將農藥配合陳醋殺蟲卵,可謂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堅強的人們,勇敢的面對著一次次的災難所產生的智慧與勇敢,正是我們華夏文明強有力的生存原因。





歷史榴芒教授


蝗蟲是一種遷飛性極強、食性極雜、爆發危害的害蟲。一旦大面積發生、起飛,遮天蔽日,其薄薄的翅膀高頻率震動著空氣,其聲如狂風呼號和飛機的轟鳴,勢如雷霆萬鈞,落地後,莊稼、雜草甚至連樹皮都被吃光。

據史籍記載,我國從週末春秋時代到新中國成立之前的2600多年中,重大的蝗災就發生過800多次,平均2~3年就有一次地區性的蝗災發生,間隔5~7年就有一次大範圍的蝗災發生,危害嚴重。如1927年山東省發生的大蝗災,造成700萬災民流離失所,四處逃荒;1929年的蝗災,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受災農作物240萬公頃,造成損失達1000萬銀元以上;1944年發生的大蝗災,約330萬公頃莊稼被吃毀等等。因此,蝗災與水、旱災害成為我國曆史上威脅農業生產,影響人民生活最嚴重的三大自然災害。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及蝗區廣大人民群眾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改造蝗區,控制蝗災,到上世紀70年代使蝗災得到了基本上的控制,雖然部分蝗區蝗災仍時有發生,但沒有造成大的危害。

根據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統計,2001年全國病蟲鼠害發生面積達3538多萬公頃次,與2000年基本持平。受氣溫偏高、少雨乾旱氣候條件的影響,仍以蟲害重於病害,其中尤以蝗蟲發生較嚴重。據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的統計,2001年我國東亞飛蝗發生面積約191.6萬公頃(未包括海南省發生的面積),比1985~1998年的平均發生量(100萬公頃)高91.7%,屬於特大爆發年,是近30年來罕見的。今年蝗災更為嚴重,發生面積比上年同期擴大了10%,發生重災的地方每平方米的蝗蟲密度達4000~5000只。

病蟲害的發生、發展、分佈及危害程度受環境條件,特別是氣象條件的制約。1997年以來蝗蟲的連續爆發,特別是2001年和今年的特大爆發,除與農業結構調整、生態環境的變化及治蝗技術、措施相對落後等有關外,氣象條件的變化是重要的影響因子。 <

對我國農業最具危害性的東亞飛蝗,具有異地遷飛、群集和產卵選擇適宜環境的特性,它主要分佈於42°N以南的黃淮海平原一帶地區。這些地區季風氣候明顯,降水時段集中且年際變化大,水旱災害交替頻繁發生,使這裡的沿湖、濱海、河泛及內澇地區出現許多大面積的荒灘、荒地,蘆葦、雜草叢生,是飛蝗繁殖猖獗的適宜和發生基地。

1997年以來,黃淮海平原一帶基本上屬於少雨年份。由於少雨乾旱,黃河下游、淮河與海河主要支流多次出現斷流,洪澤湖、微山湖、白洋淀等水位嚴重下降,造成大面積河、湖灘地裸露,增加了蝗蟲的適生地。同時,乾旱也有利於蝗卵的孵化,促使蝗蝻的發育加快,種群量上升。歷史資料統計結果也表明,蝗災與乾旱同年發生的機率最大。

氣溫偏高,也有利於飛蝗的大發生。在全球氣候趨暖的大背景下,近年來黃淮海地區一帶氣溫也明顯偏高。持續的暖冬天氣,對蝗卵的安全越冬十分有利;春季乾暖氣候也利於蝗卵的孵化,蝗蝻發育速度加快。據調查,近幾年蝗卵冬季死亡率一般在13%~15%之間,低於常年幾個百分點,發育時間也有所提前,導致蝗蟲發生世代增加、北移,發生危害期延長。

各地應在農業部的統一部署下,抓緊抓好滅蝗工作,確保飛蝗不起飛,土蝗不擴散。


紀錄影像


我國從周朝末期的春秋戰國時代到新中國成立之前,這2600多年中有記載可查的重大黃災就發生過800多次,平均2~3年就會發生一次小規模的地區性的防災,間隔5~7年就會發生一次範圍較大的黃災,危害長達時間之長之重,世所罕見。每當旱災爆發之後,人們在艱難抵抗,剛開始就會盡可能的多儲存一些糧食以備不時之需,這是因為我們已經深刻認識到了了久旱之後必會出現黃山特別是在長江以北地區,這種情況是非常常見的。

我們都知道旱災是非常可怕的,可是最可怕的還不僅如此,旱災過後,當我們在突然享受到了久旱逢甘霖那種無比喜悅之情時,再給你來個迎頭一擊的是鋪天而來的黃山,你放眼望去鋪天蓋地一切綠色植物都消失不見,可是這時候正是青黃不接的時候,蝗蟲群的出現完全可以摧毀掉在旱災中艱難存活下來的人們的那種心理的信心。

根據一些歷史資料記載,在1927年山東省就發生了一次面積影響非常大的火災,造成了將近700萬災民流離失所,只能是出逃求生。到了1929年的蝗災,全國受災農作物達到了24萬公頃,直接損失高達1000萬銀元以上。1944年發生的大蝗災,全國範圍內約有330萬公頃的莊稼被吃等等,能夠列舉出來的數據,數不勝數造成的損失極其慘重,也正是因為這樣水災、旱災跟蝗災,成為了我國曆史上農業生產影響最嚴重的三大自然災害。

但是歷史上這些所謂的這麼嚴重的蝗災,好像現在基本上都聽不到了,甚至於說蝗蟲的價格非常貴,一斤黃蟲估計要三五十塊錢。那麼為什麼中國黃山能夠在新中國之後消失的這麼迅速呢?

話說起來,中國人之所以能夠擺脫蝗災的侵襲,還得感謝中國生態學泰斗馬世俊先生。馬世俊金先生在北京農業大學生物系畢業,又在美國攻讀了博士學位,並在1953年學成歸來。回到祖國後的馬世俊先生跟他的科研團隊,對中國境內的主要蝗蟲品種進行了非常科學和系統的研究,並提出一整套的治理方案,並且通過更加科學合理化的防治措施,最終讓大規模的蝗災,在中國土地上幾乎是徹底消失,影響中國2000多年的黃災災害,最終成為了歷史。

當然除此之外,在新中國成立後,由於殺蟲劑的使用,各地都開始大規模的利用殺蟲劑對蝗蟲進行大規模的補償,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黃災的出現,進行了有效的控制,只不過這種方法並不恰當,因為殺蟲劑的出現導致了生態平衡受到影響,一些益蟲和疫苗接連受到牽連。到了1986年,我國積極的從美國引進一種能夠抑制蝗蟲大規模產卵的微生物,也是對後來能夠徹底抑制蝗災的出現,起到了非常大的幫助。


小芊芊愛歷史


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髮展,各種各樣的環境問題也逐漸凸顯了出來,對於本文所討論的問題來說,草地退化、沙化、鹽鹼化等問題為蝗蟲的產卵和繁殖創造了有利條件,而蝗蟲災害的大面積發生不但會導致整體草原生態系統失去平衡,同時也會對當地畜牧業的發展產生影響。[1]為了從根本上避免上述狀況出現,針對草原蝗蟲生物防治技術進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結合現狀來看,雖然化學防治方法能在控制蝗蟲災害發生面積上起到一定作用,但同時,化學藥劑的大量使用也會導致蝗蟲出現抗藥性、蝗蟲天敵被殺害、存在化學藥物殘留等問題,為了保障最終的防治效果,將生物防治辦法與化學防治辦法結合起來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將在後續內容中對具體的生物防治策略及其應用進行深入探討。   

一、微生物防治   

1.蝗蟲微孢子蟲。結合現有數據來看,蝗蟲微孢子蟲能感染100多種蝗蟲及其它直翅目昆蟲。在實際應用過程中,這種蝗蟲防治辦法具備成本低廉、操作簡單、防治效果持久、對周邊環境影響小等優勢。蝗蟲微孢子可以經卵垂直傳播,也可以經口水平傳播,蝗蟲被感染之後,其取食量、活動能力、雌蟲產卵能力等都將大幅降低,約1520d後死亡。[3]對於這一微生物防治辦法在我國國內的應用來說,從美國引進的蝗蟲微孢子蟲已經在草原蝗蟲治理過程中取得了較好的成效,而發現於我國的亞蝗微粒子蟲能侵染17種蝗蟲,在試驗及應用過程中也取得了較好的防治效果。   2.蘇雲金桿菌。蘇雲金桿菌是目前草地蝗蟲微生物防治手段中最為常用的一種,在實際應用過程中,蘇雲金桿菌具備殺蟲速度快、殺蟲譜廣、不汙染環境、不殺害蝗蟲天敵等優勢,現有研究結果表明,這一菌株能有效防治鱗翅目、雙翅目等在內約40多種害蟲,防治效果非常好。結合現狀來看,雖然蘇雲金桿菌在我國草地蝗蟲防治過程中的應用時間並不長,但隨著這一菌株應用範圍的不斷擴大,蝗災對我國草原生態環境以及當地畜牧業的影響必然能進一步得到更好的控制。   3.綠僵菌。綠僵菌在草地蝗蟲防治過程中的應用能達到控制高密度蝗群、控制蝗蟲長期傳播等作用,同時,結合綠僵菌自身的特性,這一菌株在我國乾旱荒漠草原以及山地草原中的應用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也就是說,綠僵菌能有效適應不同的氣候條件,並在實際應用過程中發揮出預期蝗蟲防治效果。結合上述內容來看,綠僵菌作為一種專用於草原蝗蟲防治生物製劑,能持續且有效的將草原蝗蟲群密度保持在經濟受害水平以下,同時不會對其他草地昆蟲產生影響,相關單位應針對這一防治方法進行大力推廣。   4.蝗蟲痘病毒。昆蟲痘病毒侵入寄主體內後將會在脂肪體細胞中不斷複製,最終導致寄主感染病毒死亡。對於此類病毒在我國國內的應用來說,小車蝗痘病毒針對草原蝗災的防治作用已經得到了驗證。相關研究人員則應進一步針對蝗蟲痘病毒的應用劑量、與其他微生物防治辦法的融合等做進一步的研究和討論。   

二、牧雞牧鴨防治   

蝗蟲作為飼料富含優質高蛋白,同時含有多種微量元素和豐富的維生素,對於草原蝗蟲災害的防治來說,若能將這部分蝗蟲轉換為雞、鴨等家禽的飼料,那麼不但草原蝗蟲災害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雞鴨養殖也能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3]在利用牧雞、牧鴨防治草地蝗蟲的過程中,由於雞鴨等家禽在食物鏈上屬於蝗蟲的天敵,因此,通過將雞鴨等投放到蝗蟲災害嚴重的草地上,該區域的蝗蟲密度將能得到有效的控制,進而達到保護草地資源、提升雞鴨放牧經濟效益的目的。現有研究數據表明,一隻牧雞每天可以捕食約30只蝗蟲,也就是說,在有效放牧時間內,一隻牧雞就可以保護1300m2的草場(以錫林郭勒草原為例),同時,在部分高寒地區,牧雞牧鴨防治蝗蟲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結合以上內容,由於採用上述蝗蟲防治辦法與生物界的自然法則是完全一致的,因此並不需要養殖人員的過度干預,對周邊環境及生態的影響也將被降低到最小,因此,為了保障此類草地蝗蟲防治辦法能在經濟效益、防治效果等方面最大化的發揮作用,相關研究人員應能進一步針對當地在氣候、生態等方面的特點進行研究,確定最佳的雞鴨放牧方案,最終在治理蝗災的同時輔助當地畜牧業的高速發展。   

三、粉紅椋鳥治蝗   

蝗蟲災害一旦發生,將會對當地畜牧業的經濟效益產生嚴重影響,而對於化學防治手段的應用來說,這一類防治辦法雖然能迅速控制蝗蟲災害的進一步擴散,但同時也會對周邊環境產生影響,或因為化學藥劑的過量應用導致蝗蟲天敵死亡,[4]顯然,這樣的防治辦法對草原生態的可持續發展是非常不利的。為了改善這樣的狀況,相關蝗災防治人員應能有效的藉助蝗蟲天敵來進行防控,除了上文中介紹的雞鴨等家禽之外,粉紅椋鳥也能達到非常好的蝗蟲防治效果。以我國新疆地區蝗蟲的防治為例,粉紅椋鳥將會在每年5月初遷飛到新疆,在這一階段,粉紅椋鳥將會產卵孕育下一代,而草原蝗蟲將能作為粉紅椋鳥主要的營養補充來源。通過人工築巢等方式,粉紅椋鳥將能有效控制草原蝗蟲的擴散,一般情況下,一隻處於繁殖期和育雛期的粉紅椋鳥每天能取食蝗蟲120-180只,防治效果極佳。


MOO資訊


小雪歷史微鑑:就在前兩天,世界衛生組織報道,最近非洲蝗災氾濫,以至於影響到人們的日常生活。那麼,我們國家有沒有過蝗災呢?當然有,中國歷史上蝗蟲成災還不少,第一次被控制是在什麼時候,用了什麼辦法呢?

中國最近的一次,當然是民國時期的馬世駿,他從生態角度對控制蝗災提出了中肯建議併產生很好的效果

蝗災一直以來是我國的一大禍根,理由很簡單,蝗蟲對農業苗種的侵害是非常嚴重的,如果說一年的收成不好,肯定是蝗災鬧的鬼。

而馬世駿,是當時民國時期的一個生態學家,他出身北京大學,後來前往美國深造,在歸國後,迅速投身到抗病蟲害的一線中去,提出了一種“改治結合,根除蝗害”的治蝗辦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徐光啟開啟了治理蝗災的先河

我國是傳統的農業大國,小農經濟一直是我國賴以生存的經濟組織形式,而我國古代人,早就發現蝗蟲對我們的農作物的侵害之處,於是,通過了解其習性、分佈、種類等,開始對其進行研究,然後總結經驗,最後將其消滅。

而徐光啟,就是我們現代所說的科學家,或者說是農學家,他對明朝以前的蝗災進行統計,並有針對性的總結蝗蟲生長的習性等,後來發現了其中的端倪。

徐光啟從蝗蟲的發源地、季節性等多方面對其研究,然後利用自己的辦法對蝗災進行治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所以,蝗災也沒有繼續氾濫。

文/小雪歷史微鑑,古事新說,快意江湖!歡迎大家留言討論,喜歡的點點關注。

小雪歷史微鑑


就在前不久,非洲多個國家遭遇了蝗災,索馬里甚至在2月初的時候就宣佈了進入國家緊急狀態,聯合國也在呼籲國際援助非洲抵禦蝗蟲。非洲的這次蝗災是25年裡最嚴重的一次,據統計,非洲的蝗蟲一年內增長了6400萬倍,可能導致1900萬人缺糧。

為何會有蝗災呢?

先從環境上來說,蝗蟲會出現,主要是因為土地乾旱,有利於它們繁殖、存活,而現在正是全球變暖的時候,因為冬季氣溫上升所以冬天時蝗蟲也可以繁衍。

其次是生活習性,蝗蟲喜歡群居,並且繁衍超快,平均每平方米有20萬到40萬的卵,卵非常難清除,因為藏於地底。它們還特別喜歡吃水分少的植物,這也是為什麼土地乾旱有利於它們存活的原因。

最後是因為它們能夠聚集。食物缺少時,它們就會遷徙,而在遷徙的同時會有其它地方的蝗蟲加入,最終形成龐大的蝗蟲群。

如何防治蝗災?主要有三種方法。

第一種保護環境,這是最根本的方法,讓蝗蟲無處生存。

第二種便是藥劑。在蝗蟲未出現時噴灑低毒低殘留並且高效的藥劑,在蝗蟲出現後用殺蟲的藥劑。

第三種則是天敵。利用蝗蟲的天敵來消滅蝗蟲。比如新疆用鴨子、雞等方式。

我國早在60年代的時候蝗災就被控制住了,1986年又從美國引進了蝗蟲微孢子,這是一種微生物,能夠直接殺死蝗蟲,並且大量削減蝗蟲繁衍、聚集能力。

當然,並不是說蝗蟲被消滅了,2014年的時候,湖南張家界寨峪村有人發現漫天的“螞蚱”,也就是蝗蟲。他及時上報,最後用噴藥、飛機噴灑等方法,將蝗蟲扼殺在了3000畝的灘頭上。

想要消滅蝗災,一定要從保護環境,保護生態做起。


理科男讀歷史


蝗災好像從來沒有被控制住過啊。

歷史即使已經發展到21世紀了,蝗災還是一樣的會發生的。就說今年的蝗災,從非洲一路到印度,巴基斯坦等地。據說還要到肆虐到中國來,超過了3000億隻,這麼多的蝗蟲一來,那就是遮天蔽日,所過之地寸草不生。

當然在中國歷史上的蝗災發生了很多,比如說明朝時期的徐光啟編寫的《農政全書》裡面統計了春秋時期的蝗災,一共294年的歷史就發生了111次蝗災。比如說還有周堯的《中國昆蟲學史》中也記錄了從公元前707年到1907年的兩千多年的歷史一共有508次蝗災。我們看看明朝時期的一次蝗災記載:(明)成化二十一年,大旱,飛蝗兼至,人皆相食。流亡者大半,時饑民嘯聚山林。太平縣蝗蟲飛,飛蔽天,禾穗樹葉食之殆盡,民悉轉壑。是年垣曲民流亡大半,聚嘯山林。三月,平陽蝗。四月,河南蝗。七月順天蝗。

即使到了21世紀蝗災也是一直有的,當然現在的社會不比以前了,現在的國家貯備糧食有很多,即使發生了蝗災對於老百姓的影響也不會像古代那麼嚴重,比如在2002年的時候,在我國北方就發生了大面積的蝗災,當時河南,河北,山東,天津,新疆等13個省區超過了100多個縣都發生了蝗災。 受災面積達到了9000萬畝。

當然現在的蝗災確實比以前少了很多,經過幾千年的發展,人類和蝗蟲的鬥爭也是一直都在繼續,現在的科學技術的發展,蝗災也受到了遏制,比如說在上個世紀50年的時候我國就引進了蘇聯的飛機滅蝗作業。現在的水利工程相比以前也有很先進了,所以乾旱等自然災害也比較少了,蝗災發生的幾率也就小了一些。還有現在的藥物對於蝗蟲的影響也是很大的。但是即使是這樣蝗災也還是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目前來說人類還沒有想出完全解決蝗災的辦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