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中国历史上使用过绞刑吗?

余建陶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绞刑曾作为官方刑罚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1500多年。该刑是古代死刑中痛苦最小的刑罚,直到现在,许多国家仍然使用绞刑来处决死刑犯。中国绞刑最早出现的时间,史料中没有准确记载。

《左传》中有“若其有罪,绞缢以戮”的记载,意思是用绞缢的刑罚来处治犯人。目前能确定的是,春秋时期已有用绞刑处决罪犯的事例。但从春秋至魏晋,历朝历代却一直都没有正式规定绞刑是官刑。

春秋时期除了自缢的情形外,也出现过绞杀他人的事例。如楚王郏敖被以探病为名的楚国公子围“缢而弑之”,这在当时仅仅是处死人的一种手段,并不是律法中规定的死刑方式。秦汉时的死刑中没有绞缢。

晋朝时期,没有发现执行绞缢的具体事例,文献中记载的“截头绞颈,尚不能禁”,说的是要恢复肉刑,没有将绞缢列为死刑。直到北魏时,法典中才出现了绞刑。崔浩奉拓跋焘指派修改律令,将绞刑列入死刑。

北齐、北周承袭北魏律法,官方死刑中都有绞刑。北周死刑中的“磬刑”,也是一种绞刑,执行的办法就像古时悬挂乐器磬的样子,把人用绞索套住脖子吊起来。当时只有犯了特定的罪才会被判处绞刑。

比如在北周建德五年,周武帝宇文邕下旨说私下打造货币的人要处以绞刑。在北齐规定的四种死刑中,绞刑是最轻的一等。隋代时,死刑只有斩绞。之后的历代都定绞刑为官刑,这比斩首要更为人道一些。

绞刑可以保留全尸,在使用绞刑时,犯人承受的痛苦要比凌迟、斩首轻一些。唐德宗时期,刑部侍郎建议用重杖处死代替绞刑和斩首,得到了批准。于是,当时被判死刑的人,都被用杖活活打死。

重杖处死的犯人只有经受长时间的痛苦折磨才会死,而且身体血肉模糊,形状凄惨。因此这比绞缢而死要残酷的多,在许多人的反对声中,重杖处死被废除。宋代时,绞刑与斩首一起使用。

对于绞刑和斩首的定罪,都需经过严格的审判,因为绞刑要轻一些。宋神宗年间,河中人刘勃在他的任期内给260人判处了绞刑,而判为斩首的只有60人。宋与唐一样,被判处绞斩的犯人可交120斤铜免死。

据宋史记载,在宋仁宗时,有个叫叶元的人绞死了自己的哥哥,因为哥哥与他的妻子有不正当关系,这个案子呈报到宋仁宗那里,宋仁宗批示以同样的方式绞死叶元。宋仁宗认为当事人已死,无法定罪。

在辽代,死刑中也有绞刑。天祚帝耶律延禧年间,燕都被金兵攻占,宰辅等大臣全部投降金兵,百姓纷纷逃亡张彀留守的平州。翰林学士李石给张彀出了一计,让他以叛国罪处死这些人,不过可以用铜来赎罪。

到了元代,绞刑被废止。明清两代又沿袭了唐宋时期的刑律,规定死刑中有绞缢。《明史》中明确规定如何判处绞刑,如正统八年大理寺议定,对初次偷盗的人在右胳膊上刺字记录,第二次偷盗则在左胳膊刺字。

如果偷了三次就要处以绞刑,英宗批准了这项决议。清代判定任何死刑都要经过严格的审批流程,绞刑也不例外。顺治在江南科考案中,就将主犯方犹和钱开宗判处斩首,将从犯叶楚槐等十七人判处绞刑。

综上所述,中国历史上不但使用过绞刑,而且绞刑还被作为历朝的官方死刑。像吕布、隋炀帝、杨贵妃、张士诚、魏忠贤等人,都是被绞杀的。


野史也是史


绞刑,是古代的一种残忍的刑法,中国历史上当然使用过绞刑。


一太子申生,郦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当上太子,可谓煞费苦心,先是以申生勾引自己,将申生流放到外地,申生为了表示孝顺自己的父亲,打猎得来的野猪肉,送给自己的父亲,郦姬在肉里做了手脚,放了毒药,国君刚要吃,郦姬拿一块肉喂了狗,狗七窍流血而死,郦姬哭天抢地的一顿白话吧申生送上死亡之路,毕竟是前太子,被绞刑处死。


吕布,吕布勇冠三军,被曹操抓住之后,因为吕布是温侯,所以先溢死再城门楼,这是吕布最后的尊严,然后枭首示众。


精忠报国的岳飞,被秦桧以莫须有罪名溢死在风波厅。


革命先烈李大钊,李大钊,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亲手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发现并培养了许多人才,4,12反革命政变后,张作霖在北方抓捕了李大钊等人,杨宇霆作为李大钊的同乡,曾经几次劝说李大钊,张作霖也爱惜李大钊是人才,向收为己用,但是李大钊革命信念坚定,绝不屈服于军阀,听到有人要劫狱救他,他坚决拒绝,绝不能为了营救自己再搭上同志们的性命,最后张作霖满足了李大钊烈士的愿望,专门从国外进口了一部绞刑机,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烈士英勇就义,在绞刑架下,李大钊发表了,试看将来的世界必是赤旗的世界,从容就义,时年三十八岁,妙手著文章,铁肩担重义。,我们如今能告慰烈士的是他们的鲜血没有白流,如今盛世的中华正如他们所愿。


罪行累累的日本甲级战犯如东条英机,板原征四郎等等都是绞刑,


约定9521


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封建历史的国度,国家为了贯彻统治,尤其是为了加强在群众心中至高无上的皇权地位,因此多采用一些残酷的刑罚,最常见的如斩首、抄家,诛灭九族等等。
类似绞刑这样的刑罚, 在中国古代也很常见,例如赐死一些贵族诸侯,为了保证全尸,往往都采用自缢赐死的方式,而且也不公开处刑,保障了被赐死贵族尊严。
绞刑在中国古代又被称为是“环首死刑”,在《少年包青天》中,包拯智破桃源村命案的时候,对犯罪的四名罪犯执行了环首死刑,吊死在村口的大树上,由此可见,至少在送到的时候,绞刑作为一种主要的刑罚,已经被逐渐的被人所接受。
不过中国执行绞刑和国外执行绞刑不同。
在国外处死贵族一般都用斩首,比如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路易十四,但是在中国一向都要保存全尸发的说法,因此反而是贵族用的比较多,平民相对比较少。
因此纵观中国历史上大部分被判绞刑的人,多是贵族,大部分都是因犯罪而被皇帝判处自缢赐死。
不过在执行绞刑上,也有分为主动和被动。
西方大多数都是采取被动的方式,处刑人站在高高的台子上,头上套这一个头套,大多数为白色,刽子手行刑的时候,扳动机关使得处刑人被高高的吊起,或者说是下坠,直接造成人颈部重创死亡。
而中国自缢大多数都是主动,或者说是在胁迫的情况下,有受刑人主动站在高处接受刑罚这一过程,由此可见东西方文明的差异。
绞刑这样一种方式一直延续到了二战结束,尤其是对所有的日军甲级战犯,基本上都是执行了绞刑。
在中国绞刑的起源并没有确切记录,至少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有了这样的刑罚。
只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就是,绞刑是相比于诸多刑罚之中最轻的一个,按理来说,斩首这种属于一刀致命的刑罚,可以尽量减轻死囚的痛苦,而绞刑的过程相对很漫长,但由于中西文化的不同,绞刑反而被列为是轻一等级人的刑罚,而且在宋代的时候,是可以出钱来免受绞刑的,当然这也仅仅只是局限于一般的刑事案件,如果是皇帝赐死则绝无幸免的可能。
另外在绞刑中,也有比较特殊的方式,那就是由两个行刑人勒死这样一种情况,最著名的莫过于隋炀帝,他本来想要和毒酒保存全尸,但最终却被叛军选择了绞杀。另外吕布殒命白登楼也是被曹操绞杀的。
因此除了中西方绞刑有所不同以外,就连中国封建王朝的历史上,绞刑执行的方式也有多种多样,这些刑罚的制定也有利于皇权对国家的统治

漫步史书


古代也有的。古语有云‘’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绞刑能保持尸首完整,贵族阶层犯了死刑,除去谋反谋逆罪,是死刑里面算体面的死法,从唐朝就有,明朝,晚清都有。


各类知识


这个答案是肯定的,中国历史上使用过绞刑,下面我举例说明一下。

我们都知道李大钊,他是上世纪初北京大学的图书馆长,是第一个将共产主义理论引进并传播到中国各地的思想先驱,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北方领袖。就是这样一位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却在北伐胜利前夕被奉系军阀头子张作霖在北京绞死,年仅38岁。

张作霖为什么要杀死李大钊呢?

李大钊

众所周知,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故事妇孺皆知,后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曾任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委。除此之外,李大钊还有一个特别身份——共产国际在中国的代言人,随着前苏联一些历史档案的陆续解密,李的这一秘密身份逐渐浮出水面,李大钊本人也曾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说过“本人原为第三国际共产党员”的话。李大钊以此身份主持国共两党在中国北方的党务工作,此间他秘密策反了北洋将领冯玉祥,使冯支持南方国民党的广州政府,策应国民革命军北伐。

冯的赤化倾向,引起了北方军阀的一致反对,1926年初,奉系和直系联合讨冯玉祥。1926年4月,张作霖击败冯玉祥入主北京,作为和冯玉祥部队和南方政府主要联系人,李大钊理所当然成为张作霖抓捕的首要对象。

李大钊被捕后,为其说情的京师各界名流络绎不绝。如何处置李大钊,张作霖也是犹豫不决,最后他决定征询前方将领的意见,结果奉军将领的意见惊人一致:就地正法。

张作霖听从了手下的意见,匆匆组织特别法庭秘密审理党人案。1927年4月28日上午开庭审理,下午一时许完毕,以所谓“宣传赤化”、“意图扰乱公安”、“颠覆政府”的罪名,将李大钊等20人处以绞刑,其他人员有的被释放,有的被处以有期徒刑。

行刑地点设在司法部后街的地方审判厅看守所内, 据《晨报》记述:“首登绞刑台者,为李大钊,闻李神色未变,从容就死,而其他则不免望刑而畏,面无人色矣。”《晨报》的这则报道从李殉难前留下的照片中也可得到旁证,照片上的李大钊身着长袍,目光和悦,神色从容,与平常无异,可见他早已抱定了必死之心。

李大钊就义前遗照

关于杀害李大钊那座绞刑架的来历,历来有不同说法。有人说是袁世凯当总统时从德国进口的,块头很大,结构复杂;也有人说李大钊不愿接受枪决,张作霖得知,专门批拨款订购了这座绞刑架。但据保存绞刑架的中国国家博物馆介绍,这台刑具底座长239厘米、宽174厘米,高234厘米,系清末从欧洲进口而来——这应该是比较权威的意见。

北平和平解放后,新政权开始了对革命文物的征集和保护工作。1949年4月,时任北平军管会文物部副部长的王冶秋多方寻找,在第二监狱一个不起眼的院子里找到了1927年杀害李大钊的那座绞刑架。据留用的国民党旧警介绍,此绞刑架是抗战时期由京师看守所刑场移到德胜门外第二监狱刑场的。

当时刊登李大钊就义消息的报纸

这座杀人机器是新中国文物部门接收的第一件文物,被编为001号,摆在陈列室最为醒目的位置,如今已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民国年间那些事


中国历史上不仅使用过绞刑,而且绞刑使用的次数还是不在少数的,许多知名历史人物都是都是死于绞刑。

何为绞刑?

【绞刑】

绞刑是近现代的称呼,古代称为“缢”、“缢死”或“缢刑”,通俗的说就是把人悬于半空吊死或用绳索勒死。早在我国春秋时期就有“缢死”之人,后绞刑这一刑罚在我国延续千年直到近代中国。

在当今伊斯兰教国家中,绞刑依然于刑罚体系之中,像: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约旦,除此之外,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国也保留着绞刑这一刑罚。

绞刑受刑者

吕布

【何润东版吕布】

吕布可以说的上是古代最著名的将领之一,吕布多以勇猛著称,世人皆称之为“三国第一猛将”。东汉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曹操率军攻打下邳(今江苏睢宁县古邳镇),曹操水淹下邳,吕布军心涣散,而后开城投降,随后吕布被曹操下令缢死。

《三国志》记载:“建安三年,布复叛为术……刘备进曰:“明公不见布之事丁建阳及董太师乎!”太祖颔之。布因指备曰:“是儿最叵信者。”于是缢杀布”。

司马颖

单说司马颖可能许多人对他不熟悉,但是说起西晋一件历史大事,那可是无人不知了,那就是西晋时期著名的“八王之乱”,而司马颖就是八王之一的成都王。

司马颖是晋武帝司马炎之子,晋惠帝司马衷之弟,晋怀帝司马炽之兄,司马颖早年受封于成都,赵王司马伦篡位后,司马颖起兵讨伐,后击败司马伦,并将其赐死。而后司马颖又参与讨伐长沙王司马乂的战争,在此之后,司马颖达到了他的人生巅峰,执掌朝政,总揽大权,并拜封皇太弟。

面对权势日益强大的司马颖,东海王司马越发兵讨伐,西晋光熙元年(公元306年),司马颖在战乱中兵败被俘,是年与他的两个儿子一同被缢死。

《晋书》记载:“乃散发东首卧,命徽缢之,时年二十八。二子亦死”。

洪述祖

【洪述祖】

洪述祖原名洪熙,是香港著名影星洪金宝的祖父,洪述祖早年是清朝的官员,辛亥革命时,他曾密谋推翻清政府,民国建立后,他便担任内务部秘书一职。

1913年,洪述祖在袁世凯授意下参与行刺宋教仁的行动,是年3月20日晚,宋教仁遇刺,2天后身亡。

此后,虽行刺凶手被抓获,但主犯洪述祖一直受到袁世凯的庇护而逍遥法外,直到4年后的1917年洪述祖被宋教仁之子宋振吕认出,而后被移送法院。

1918年,洪述祖被判处绞刑,翌年4月5日,洪述祖被执行绞刑,由于他已年近60岁,再加上身体肥胖,行刑时由于下坠力过大,导致其身体与头部分离,身首异处,死相凄惨。值得一提的是,洪述祖是中华民国建立8年以来的第一个被处以绞刑的人。

除了以上人物之外,历史上也有许多人死于此刑,像古代的隋炀帝、杨贵妃,近代的李大钊同志等等。

新中国成立后,绞刑这种在中国古代存在了上千年的刑罚被废除。

我是小何唠史,唠历史,和你唠唠古人那些史,喜欢欢迎点赞关注哦!


小何唠史


使用过,而且死在绞刑上的还都是名人,公元198年二月,吕布被曹刘联军围困在徐州,刚愎自用的吕布遭到部将魏续等人的背叛,趁机将其捆成粽子送到曹操面前,曹操将吕布先勒死之后枭首示众,吕布死时年仅38岁!吕布也成为历史上唯一一个“死了”两次的人!还有岳飞,公元1142年除夕夜,岳飞被绞杀于杭州风波亭,年仅39岁!第三个名人是和珅!公元1799年,正月,和珅的保护伞太上皇乾隆驾崩,嘉庆帝用时15天就将和珅抄家,本来判处和珅凌迟,但是嘉庆的妹妹固伦和孝公主是和珅的儿媳妇,她苦苦哀求哥哥放公公一马,但是嘉庆心意已决,免除凌迟酷刑,改为狱中自尽,和珅在狱中自己吊死了自己,时年49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