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9 要想做“龍”就要先學會“潛龍”

“潛龍”,就是潛伏的龍。“潛龍勿用”,就是龍把自己隱藏起來,不輕易行動。周文王隱成在大獄中,甘做“潛龍”,身情《易經》絕學而不用,使商紂王毫不覺察,待其出獄,一舉擊潰對手。

要想做“龍”就要先學會“潛龍”

《史記》記載,商紂王無道,暴桀天下,將周文王(姬昌)囚禁在菱裡,意在打擊周族人的力量。但是周族人並沒有因此而一蹶不振,他們在周公與周武王的帶領下繼續發展壯大;而周文王也一直沒有放棄尋找出獄的機會。時間慢慢地過去,紂王當初想要消滅文王的殺心漸漸淡化。而周族人也有了營救文王的方法。現在問題的關鍵並不在於文王如何出獄,而在於出獄後如何擊敗紂王。文王每天在獄中苦思冥想的就是這件事。後來他終於憑藉《易經》的智慧順利出獄(示意周公用土地換他的人)。在他死後,他的兒子周武王終於滅掉了商紂王朝。

(1)保存自身。人有時會身陷絕境,甚至是死境,在此時首先要保存自身。

(2)做潛龍。所有的龍都曾經是“潛龍”,要做龍就要會做“潛龍”。

(3) 潛龍勿用。為求“大用”,必須要“勿用”,雖有驚天本事而潛藏起來,暫且不用。也就是俗“扮豬吃老虎”。

要想做“龍”就要先學會“潛龍”

1.如何保存自身?

用一切手段保存自身。在這時,沒有原則也沒有條件,只要能保存自身就OK。

坐牢當然是可怕的,但比起殺頭肯定是天堂了。當然,坐牢的下一步極可能就是殺頭,但只要像文王一樣贏得了坐牢的機會,就有時間來解決問題。萬分之一的機會不只是一個機會,而是一萬個機會。

2.如何做潛龍?

先確定自己是條龍,是風雲人物,是真命天子。為什麼這個世界選擇了我而不是別人,這個問題我是不關心的,我惟一關心的是已經形成的現實。並且我要實現這個還沒完全實現的現實。

周文王當初並沒有反意,但當商紂王把天下搞得實在太不像樣了,並且很多人已經注意到他已具備推翻舊朝代的能力後,他無法擺脫要當龍的宿命。他惟有當龍。不當龍他就會死,而且死得很快。當龍也會死,但會死得較慢,而且有意義。

周文王選擇了做龍。

但商紂王早就是龍了,是條大龍。當此之時,文王很聰明:紂王是大龍,他就是小龍;紂王是一條張牙舞爪的龍,他就是一條潛龍——潛伏起來,以待風雲聚會。

要想做“龍”就要先學會“潛龍”

3.如何做到潛龍勿用?

孔子說得好:“小不忍則亂大謀。”為了成大謀,我們必須小忍與大忍。不能忍的人必敗無疑。

周文王之所以勝紂王的地方即在於他的這一招“潛龍勿用”,也就是“潛龍三忍”——

一忍:甘願臣服。

二忍:甘願坐牢。

三忍:甘願出獄後還臣服於紂王。

第一忍可稱“存身之忍”,它讓我們明哲保身。

第二忍可稱“明志之忍”,它讓我們反省自身,為反轉乾坤、龍飛九天之日想好思路。

第三忍可稱“安天之忍”,它讓我們一忍到底,絕不輕舉妄動。

只有“存身之忍”與“明志之忍”顯然是不夠的,周文王之所以是周文王即在於他的這第三忍“安天之忍”。他的這招“安天之忍”其實就是“變天之忍”,具有一洗乾坤之力。

試想以紂王的智商級別,怎會不防周文王出獄後的作為?任何風吹草動都會給周族人帶來滅頂之災。但是周文王一忍到底,一直到生病而死都沒有造反,終於使紂王去掉了防備之心,從而為他的兒子周武王伐紂換取了決定勝負的時間、人力與時機。

要想做“龍”就要先學會“潛龍”

《易經》講的這招“潛龍勿用”與《莊子》上講的“鯤化為鵬”有相通之處。《莊子·逍遙遊》雲:

“北溟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海運則將徙於南溟。”

從鯤化為鵬,從北溟到南溟,這是一個徹底的改變。那麼這一切是如何實現的呢?《莊子》上講“扶搖而上”。所謂“扶搖而上”就是乘風而起。改變這一切的就是風!

按照《莊子》裡的詩意說法,風是天地的嘆息,那麼我們就要變這天地的嘆息為人類的飛騰!

從鯤化為鵬後, 《莊子》上又講:“而後乃今培風。” “培風”即培養風雲,不是風吹我,而是我吹風,這時我們已成為世界主宰。

《莊子》所講的鯤化為鵬的四大境界即為:

(1)待風。等待風的到來。我比風先來。

(2)乘風。風來我就上。

(3)培風。變小風為大風。

(4)棄風。不要風了,我就是風,想去哪裡就去哪裡。

同樣,《易經》這招“潛龍勿用”的三大境界即為:

(1)我知我為龍。我就是宿命的真命天子,世界等我去打拼,我定有大作為。

(2)我甘為潛龍。要做龍,就要長期潛伏,積聚力量。一條夭折的龍連蛇都不如。

(3)我要“潛龍勿用”。再大的本事也不急著使出來,自然會有恰當時機一洗乾坤。

潛龍勿用。——《易經·乾》

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莊子·逍遙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