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3 中国传统文化,女人们喜欢的口红进化简史

中国传统文化,女人们喜欢的口红进化简史

我国女性使用口红的历史源远流长。在辽宁牛梁河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泥塑女神头像、四川三星堆出土的人像,人们都发现嘴唇涂以朱红色物质。

至少从先秦开始,古代女性就有以红唇为美的审美传统。《释名》记载:“唇脂以丹作之,象唇赤也。“这里的“丹”就是朱砂。朱砂作为早期口红的主要原料,被秦汉时期的女性广泛使用。楚国宋玉在《神女赋》中吟咏:“眉联娟以娥扬兮,朱唇的若其丹”,即刻画了使用了朱砂的红唇美人。以后历代的诗文中,时常可见用朱唇形容美女。

口红的名称源自口脂或唇脂。汉代《急就篇》对脂做了解释“脂谓面脂及唇脂,皆以柔滑腻理也”。这一时期的口脂主要功能还是口唇柔滑。

中国传统文化,女人们喜欢的口红进化简史

先秦时期,朱砂做的口脂有很大局限性。朱砂作为一种矿物质,虽然颜色鲜艳,但是唇膏比较干燥,没有粘性,往往涂在口唇上,无需太久,便很容易脱落。给先秦女孩带来无限烦恼,倘若补妆,需要随身携带大量朱砂。更要命的是,朱砂含有硫化汞,长期使用有毒,倘若被长期吞服,无异慢性自杀。这一时期化妆真的是以生命为代价。

中国传统文化,女人们喜欢的口红进化简史

汉朝时,人们开始从技术上解决口脂的问题。他们将朱砂研磨成粉,创造性往里加入动物油脂。这种二代产品,唇釉持久不干涸,瞬间令双唇立体丰满,感觉水润舒适,很好满足了当时爱美女性的需求。口脂作为时尚化妆品,得到全国大规模推广。在长沙的马王堆汉墓中就发现了这种朱砂油膏唇脂实物。

中国传统文化,女人们喜欢的口红进化简史

魏晋南北朝时期,原先的旧产品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时常有嫔妃在线提问,如果口脂带有香味是什么体验?于是带有香味的口脂应运而生。北魏百科全书《齐民要术》记载了这种口脂的古法制作工艺:“用牛髓。牛髓少者,用牛脂和之。若无髓,空用脂亦得也。温酒浸丁香、藿香二种。煎法一同合泽,亦著青蒿以发色。绵滤著瓷、漆盏中令凝。若作唇脂者,以熟朱和之,青油裹之”。

这种口脂芬芳的奥秘是在油脂中添加了丁香和藿香,这样一通操作,香味久久不散。这种口脂不仅颜色鲜艳,色泽饱满,而且可以防止口唇干裂,颇受市场欢迎。

中国传统文化,女人们喜欢的口红进化简史

唐朝的口脂迎来了最好的时代。随着唐朝与西域各国对外贸易的蓬勃发展,各种香料源源不断流入大唐,如旃檀香、郁金香、龙涎香等。这给口脂的升级换代提供了可能。

据《外台秘要方》所记载的口脂原料来看,有国外进口原料十余种。这些香料一起煎煮反应,诞生了一种全新复合香料:甲煎。这种前所未有的香料,有奇香,制成的甲煎口脂,很快成为爆款脱销产品。李贺在《洛姝珍珠》中写“花袍白马不归来,浓蛾叠柳香唇醉。”描述的就是口脂醉人的香味。

中国传统文化,女人们喜欢的口红进化简史

唐玄宗的女儿永乐公主是知名美妆博主。她曾亲自投入到口红的研发事业。她在宫中成立了一个工作室,并建设了一个原材料种植基地,拥有各类香料植物数十种。

此外,唐朝的匠人们还将以往口脂中的油脂升级为蜜蜡。这种纯天然新成分丝滑透润、显色度极高、无异味、粘性强,打造光泽无痕妆效。长安女子们为此疯狂,高呼“买它、买它、买它!”

中国传统文化,女人们喜欢的口红进化简史

唐代口脂色彩缤纷,多种色号任你挑选,除了口红,还有口黑。多元的唐朝文化,来自世界各地的潮流在此交融。有一个时期,长安城流行将口唇涂抹成黑色,这种另类口脂被称为“乌膏”。《新唐书·五行志》记载:“妇人为圆鬟椎髻,不设鬓饰,不施朱粉,惟以乌膏注唇,状似悲啼者”。

唐代的口脂格外重视包装,一种是放在盒子里。盒子形状多以蛤贝形为主。在遥远的古代,人们把贝壳当作女子化妆品的重要器具。于是,唐代工匠便仿照贝壳形状,做了一系列仿蛤形脂胭盒,材质多为金银,较为珍贵。

中国传统文化,女人们喜欢的口红进化简史

还有一种包装,是将口脂置于圆筒,称为条状口脂,这就有了今日口红的雏形。

《外台秘要方》也记载了这种口红的制作工艺:“取竹筒合面纸裹绳缠,以熔脂注满,停冷即成口脂。模法,取干竹径头一寸半,一尺二寸锯截下两头,并不得节坚头,三分破之,去中分,前两相著合令蜜,先以冷甲煎涂模中,合之,以四重纸裹筒底,又以纸裹筒,令缝上不得漏,以绳子牢缠,消口脂,泻中令满,停冷解开,就模出四分,以竹刀子约筒截割,令齐整。所以约筒者,筒口齐故也。”

条状口脂制作完毕自然不会放在竹筒,有失大唐贵妇的身份。工匠往往会选用象牙或玉石雕刻成圆筒,再染成翠绿色,“翠管”由此产生。杜甫把玩着翠管赞不绝口:“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口脂本身复杂制作工艺再加上奢华容器,比后世各大牌不知昂贵到哪里去了。

中国传统文化,女人们喜欢的口红进化简史

唐人涂抹口脂也是别有一番情趣。不同于现代化妆的涂抹,唐朝时尚达人用指尖挖起一点,抹于口唇。这看似简单一步,可以分为:点、注、匀。著名的点绛唇就令无数文人墨客魂牵梦绕。

唐代的唇形也丰富到了极点。唐代小红书《妆台记》曾制作一个唇形攻略,介绍了17种风尚唇形:“胭脂晕品、石榴娇、大红春、小红春、嫩吴香、半边娇、万金红、圣檀心、露珠儿、内家圆、天宫巧、洛儿殷、淡红心、猩猩晕、小朱龙、格纹(格一作晕)唐、媚花奴”。无论是《虢国夫人游春图》、《簪花仕女图》、《捣练图》还是吐鲁番的出土的画作都可以看到这些唇形的风采。

中国传统文化,女人们喜欢的口红进化简史

总体来看,唐代唇妆,以小巧圆润为美。白居易那句著名的“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便是形容爱妾樊素唇形,娇小如新摘樱桃。后人将樱桃小口视为美丽的一大象征,可以看作为“斩男色”始祖。

相比于唐朝的时尚闪烁,宋朝的口脂工艺较为暗淡,多是继承唐风。如赵长卿《瑞鹧鸪》:“宝奁常见晓妆时,面药香融傅口脂”,可见点唇方式未曾变化。不过更多人对宋朝涂口红的印象停留在时尚达人潘金莲。电视剧《水浒传》曾有特写镜头表现,潘金莲化妆:把红纸放在唇间,深深一抿,双唇顿时红艳起来。不知撩拨了多少人的心弦。

中国传统文化,女人们喜欢的口红进化简史

这种红纸为红蓝花浸润而成,制作简单,时尚界称“薄片胭脂”。因为使用简单,价格低廉,很快成了大宋淘宝低价爆款产品。当然,那些用惯了高定口脂的贵妇们是看不上这些廉价产品的。

明清时期,朱砂制作的口脂渐渐成为遥远的传说。红蓝花制作的口脂已经成为时尚界的霸主。《正字通》中曾提及:“燕脂,以红蓝汁凝脂为之,后人用为口脂。”

明清的唇形受理学影响,渐趋保守。到了乾隆时期,女子应季流行款是只画下唇。随着时间的变化,下唇越画越小,最后只剩下唇中央的一点红了。

中国传统文化,女人们喜欢的口红进化简史

小小一支口红,蕴含了女性千百年来对美的不变追逐。至今我们依然能从壁画,从诗歌中怀想,那些女性的唇间风采,怀想当年的盛唐气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