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9 蹴鞠圖|忙裡偷閒,乘閒且復相娛嬉,一張一弛是文武之道

傳統繪畫題材漫談系列之五十八


蹴鞠,早期也稱蹋鞠,顧名思義,就是指用腳踢或者蹋球。考史料記載,這種運動早在黃帝時期就初具雛形,而至兩漢三國時期,娛樂性的蹴鞠活動就開始流行開來,康莊馳逐,窮巷踏鞠,並逐漸演變成表演性、競技性的一種遊戲,且有圖有真相,漢代的畫像石中反映蹴鞠的場景經常可見,後在冷兵器時代逐漸成為訓練軍士的一種寓教於樂的手段。而發展到唐宋時期,由於充氣球的出現,蹴鞠運動達到了史上的巔峰期,上至天子下至平民,都對此有著極大的興趣,成為一種風靡一時的全民運動,南宋時期甚至出現了相當於現在足球俱樂部性質的蹴鞠組織,成為蹴鞠史上的最高光時刻。而至清代中後期,現代足球的引進使這一運動逐漸衰落,踢毽子取而代之。

蹴鞠圖|忙裡偷閒,乘閒且復相娛嬉,一張一弛是文武之道

東漢 畫像石《蹴鞠圖》


蹴鞠圖|忙裡偷閒,乘閒且復相娛嬉,一張一弛是文武之道

漢代 畫像石《男子蹴鞠舞》

簡單回溯蹴鞠運動的發展史,可見這樣的娛樂運動早已有之,至今發現的漢代畫像石中含有蹴鞠圖樣的達二十多塊。而就真正成熟的繪畫作品而言,蹴鞠圖這一題材最經典的畫面構成乃是宋太祖蹴鞠圖,這幾乎成了歷代蹴鞠圖題材的源頭活水。據史料記載,南宋蘇漢臣場景以宋太祖與眾大臣蹴鞠的場景而創作過一幅蹴鞠圖,描繪的是宋太祖趙匡胤和其弟太宗趙光義、宰相趙普以及石守信、党進、楚昭輔在一起蹴鞠的畫面,甫一面世,即成經典。而儘管這幅畫至今已不復可見,但宋代蘇漢臣的一幅《長春百子圖》中就繪有童子蹴鞠的畫面,畫面中四個童子中,右側一個童子正在用腳踢起一個色彩豔麗的球,而旁邊的三個童子正在津津有味地看著這個童子踢球。而從宋代的傳承下來的文物看,蹴鞠這一運動在宋代不分男女老幼都對此熱愛有加,比如宋代瓷枕中就有女子、兒童單獨蹴鞠的圖樣,而且還有蹴鞠紋飾的銅鏡等,可見這一運動在民間普及的程度。南宋馬遠有一幅《蹴鞠圖》是反映大人們聚在一起蹴鞠的場景,畫面動中有靜,畫面上半部右邊一支樹丫斜插入畫,與飛在空中的球構成了一種動靜平衡的態勢,而畫面下方一群人躍躍欲試在翹首仰望著空中的球,還有的一副悠閒自得事不關己的觀望神態,從而使整個畫面洋溢著一種緊張而又活潑的生動情趣,充滿著生活氣息。

從宋代這些蹴鞠圖中可以看出,此時的蹴鞠是深受各界喜愛的一種業餘遊戲,不拘男女老少和人數多少都可以興致勃勃玩上一腳。總不免叫人想起朱自清散文《春》中寫的那情景:“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

蹴鞠圖|忙裡偷閒,乘閒且復相娛嬉,一張一弛是文武之道

南宋 蘇漢臣 《長春百子圖卷》(局部)


蹴鞠圖|忙裡偷閒,乘閒且復相娛嬉,一張一弛是文武之道

宋 白釉黑彩蹴鞠圖瓷枕


蹴鞠圖|忙裡偷閒,乘閒且復相娛嬉,一張一弛是文武之道

宋 蹴鞠紋銅鏡


蹴鞠圖|忙裡偷閒,乘閒且復相娛嬉,一張一弛是文武之道

南宋 馬遠 《蹴鞠圖》

就蹴鞠圖而言,蘇漢臣所描繪的宋太祖蹴鞠的場景更是成為這種圖式中的最經典的畫面,歷代由此而臨摹創作的作品中,已經成了一種約定俗成的固定圖式。究其原因,恐怕與宋太祖的身份息息相關,作為開國皇帝的天子身份在傳統社會中具有一種特殊的象徵意義,這樣一種皇帝行樂圖性質的畫面在民間備受推崇當然毫不為過。言歸正傳,

元代錢選的《宋太祖蹴鞠圖》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幅,錢選在宋亡後不願北上為官,他的這幅作品也許含有某種心跡的表白。僅從這幅作品來看,畫面中六個人物中顯然宋太祖佔據著C位,而且身材魁梧神采奕奕,將宋太祖與臣子們在繁忙的公務之餘在一起以蹴鞠來鍛鍊身心的場景描繪的細緻入微而又意趣盎然,整個畫面透露出一種雍容大氣的格調,六個人物安排緊緊圍在一起也許是特意為之,寓意著一種象徵著團結的意味,錢選在這幅作品中題詞意味深長:“蹴鞠圖舊藏秘府,今摹圖之。若非天人革命,應莫觀之,言何畫哉。”這樣的題詞從表面上看是對蘇漢臣畫作的一種仰慕之情,但其實從“天人革命”的喟嘆中,隱含著對宋代江山滅亡的一種憑弔之情。而元代幾乎與此同時期同為吳興人的胡廷暉也曾創作過同樣題材的《蹴鞠圖》,這幅作品在構圖上更舒朗,顯然在構圖上的象徵意味似乎要淡了一些,似乎更有一種更接近於蹴鞠真實場景,畢竟蹴鞠需要一定的空間才能施展開來。明清時期這一題材的作品中也不乏佳構,文徵明的《蹴鞠圖》在人物安排上更忠實於錢選的構圖模式,幾乎如出一轍;而揚州八怪中黃慎的《蹴鞠圖》
顯然在人物安排上更接近於胡廷暉的作品,而且通過人物之間距離的不同使整個畫面別具一格,對人物神情的刻畫上更注重突出各自不同的神態,生活嬉戲的氣息更加濃郁,這一圖式的早期的象徵意味在這幅作品中幾不可見,描摹的重點在悄無聲息中發生位移,畫中身穿龍袍宋太祖與趙普爭搶球的畫面刻畫的極為傳神,旁邊觀戰的幾位臣子也是神情各異,整幅作品線條爽利,筆意奇趣,以書入畫的藝術特色體現的淋漓盡致,動靜之間相映成趣,別有一番閒情逸趣的滋味。

蹴鞠圖|忙裡偷閒,乘閒且復相娛嬉,一張一弛是文武之道

元 錢選 《蹴鞠圖》


蹴鞠圖|忙裡偷閒,乘閒且復相娛嬉,一張一弛是文武之道

元 胡廷暉 《宋太祖蹴鞠圖》


蹴鞠圖|忙裡偷閒,乘閒且復相娛嬉,一張一弛是文武之道

明 文徵明 《蹴鞠圖》


蹴鞠圖|忙裡偷閒,乘閒且復相娛嬉,一張一弛是文武之道

清 黃慎 《蹴鞠圖》

蹴鞠這種活動在明代依然有著廣泛的基礎,至清代已經漸行漸遠漸無蹤,這點在蹴鞠圖這一題材的畫作中也可以清楚的看出,除了宋太祖蹴鞠圖之外,明代還有反映當時蹴鞠場景的畫作,而清代幾乎已經不復可見。

比如明代《明宣宗行樂圖》中就有蹴鞠場景的描繪,行樂圖更多帶有一種角色扮演的意味,端坐在亭子中間寶座上的明宣宗正襟危坐,正在興致勃勃地看著面前的一群人在蹴鞠,有點像如今坐在包廂中看足球比賽的畫面,從一個側面表明了蹴鞠在當時的流行程度。而明代杜堇的一幅《仕女圖》中更是直接描繪出當時女子們聚在一起蹴鞠的場景,由此可見明朝對這項活動來說巾幗不讓鬚眉,其參與人群與宋代不分彼此,但激烈性似乎有所減弱,更是一種無傷大雅的遊戲,以追求樂趣為主,遊戲的成分成為這一活動的主旨,強身健體的“武”的一面已經漸漸消弭不見。

蹴鞠圖|忙裡偷閒,乘閒且復相娛嬉,一張一弛是文武之道

明 《明宣宗行樂圖》(局部)


蹴鞠圖|忙裡偷閒,乘閒且復相娛嬉,一張一弛是文武之道

明 杜堇 《仕女圖》(局部)

乘閒且復相娛嬉。梳理蹴鞠圖的沿革歷史,這一題材的表達重點逐步由早期的那種運動性質轉變為娛樂性質,但其內在隱含的愉悅身心的性質卻依舊有跡可循,參與其中的男女老少各色人等在蹴鞠中自得其樂,忙裡偷閒,於嬉戲玩耍之中,感悟著蹴鞠這項活動中那種一張一弛是文武之道的原初價值和原始情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