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衛青和霍去病都是寬容豁達之人,為何最後卻害死了李廣父子呢?

紅楓似血


說到漢代名將,就不得不說衛青和霍去病。說到衛青和霍去病,李廣父子也是不得不說的兩個人。因為跟隨衛青和霍去病作戰打匈奴的正是李廣父子,他們是屬於一個集團裡的人。

李廣的兒子就是李敢,李敢一生大部分時間都是跟著霍去病討伐匈奴,可以說李敢就如同霍去病的左膀右臂一般。

因為李敢作戰英勇,他最後也被封為了侯。

反觀李敢的父親李廣,他的一生都是在為封侯而奮鬥。但是,他的一生,到死來也沒有如願被封侯。

這件事一直被李廣視為奇恥大辱。

恰恰李廣的死,也是和他想封侯有關。

在李廣最後一次,跟隨大將軍衛青出征的時候,那時候他已經是一個六十多歲的老人了。他意識到若是這一次自己不能建功立業,也就意味著此生都不可能被封侯了。他不想得到這樣的結果。

所以,為了這一次征戰,他準備了很多,甚至不惜一死,只要能立大功被封侯就可以。

可是,李廣不知道的是,在他們出征之前,漢武帝就告訴衛青,出征的時候,一定要保護老將李廣,畢竟這個人為國家征戰了一輩子了。

本來漢武帝就不想讓李廣再去打仗了,可是,無奈李廣是一個犟脾氣,他非要跟著衛青去建功立業。

不得已漢武帝只能讓他前往,但是,讓衛青照顧李廣也成為了漢武帝的一個密令。

在去打匈奴的時候,李廣一直都是擔任的前將軍一職,而且作為前鋒打仗,也是最容易建功立業的。

對於李廣來說,這一次出征是幸運的,但是也是不幸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

李廣的幸運,就是在他這一次出征的時候,遇到了匈奴大部隊,而且匈奴單于也在隊伍當中,知道遇到了匈奴單于,李廣興奮不已,他的志願就是活捉匈奴大單于。

但是,不幸的是,當大將軍衛青得知他們遇到匈奴大部隊的時候,他就把李廣給換了位置,讓他從前路將軍,換成了右路將軍。

這也就意味著,李廣不能從正面進攻匈奴了,要進攻匈奴的側翼了。儘管他很不情願,但是,他又不能不從命。

所以,他只能帶領右路軍去打匈奴,很遺憾的是,在進軍的時候,李廣的大軍迷路了。

到了衛青把匈奴大部隊給打垮打跑之後,李廣一直沒有來。等匈奴逃掉之後,衛青派了一個使者,來問李廣是怎麼了,為什麼誤了混合打匈奴的期限?

李廣一看,衛青是派了一個刀筆小吏來問自己的,他以為這是衛青來興師問罪。所以,他感到衛青這是在羞辱他。所以,他拒不回答。

不過,事後李廣還是去了衛青的大營給衛青道歉說明情況。再給衛青道歉完之後,李廣就自殺了。

所以說李廣的死,多少還是給衛青有關係的,若是衛青不給李廣換位置,也許有可能他就和匈奴交戰了。當然了能不能建功立業就不好說了,也許能,也許不能。總之李廣覺得是衛青讓他失去了最後一次建功立業的機會。

李廣自殺了,最難受的當然是他的兒子李敢了,在李敢看來李廣的死,就是衛青一手造成的。

所以,為了報復衛青,李敢趁著一次打獵的機會,就用箭射了衛青一下,還好這一箭並沒有射到要害,衛青只是受了輕傷。

儘管衛青沒有找李敢的事情,但是,作為衛青外甥的霍去病不幹了。他也在一次和漢武帝一起打獵的時候,把李敢給射殺了。

這就是為何說是衛青和霍去病,殺了李廣和李敢父子兩人。其實說實話李廣的死,和衛青真的沒有多少關係。

畢竟衛青照顧李廣在先,是不想讓他有什麼意外發生,才不讓他打前鋒和匈奴直接槓的。

但是,霍去病殺李敢就是千真萬確了。不過,霍去病的人品真的不咋地。衛青的人品是無可挑剔的。


史學達人


衛青,霍去病這兩人中,說衛青是一個大度寬容之人,到無人會去反駁,畢竟從一介奴僕到最後位極人臣,他對待周邊的人都是謙虛有禮,謙和仁讓,對待將領士卒也是愛護有恩,而且從不立私威,這點從蘇建戰敗一事,他的做法就可以看出,而且衛青此人很多行為也是證明了這點,但是對於霍去病而言,他就不是如此了,年少氣盛正當時,性格果斷剛毅,心高氣傲,實在是算不得寬容豁達,但也算不上什麼刻薄之人,至於說為什麼造成了李廣父子的身死,其實也是怪不到他們頭上來的。


說起李廣,其實這個人也是很有本事的,不然後世名氣也不會這麼大了,但是這個人的運氣實在是太差了,好事就算輪上他了,也會被各種各樣的意外給攪和了,不是遭遇匈奴大部隊被俘,就是打仗迷路,反正輪到他進攻的話幾乎都是這樣,總是一不小心就鑽進匈奴的大部隊了,運氣實在是差到極點,最後的結局也是因為迷路而羞憤自盡,當然遺憾李廣不能封侯的,其實除了他運氣差,打不了幾場勝仗,也與他早年的殺俘經歷有一定的關係,這也是後來李廣自己最後悔的一件事,所以說,對於李廣身死的這件事,其實真算不到衛青頭上,畢竟機會是給了李廣的,而且衛青這種人,也不會存在說任意調離李廣,畢竟是全軍部署,李敢的行為其實還是沒有道理的一時衝動,而且衛青也沒有就此追究李敢的,這不是說衛青心中有愧,而是確實衛青寬容大度。

至於說霍去病射殺李敢,主要還是李敢打了自己的舅舅,霍去病此人雖然是年少氣盛,心高氣傲,但是也是極為的孝順的,聽說有人,還是自己舅舅的下屬,毆打自己的舅舅,自然受不了,直接把李敢也殺了,雖然說李敢的死是霍去病直接造成的,但在一定的程度上來說,也是他自己咎由自取的,不過霍去病也是太沖動了,這他是負有一定責任的。

所以說,雖然霍去病對於李敢的死負有一定的責任,但是說衛青,霍去病害死李廣父子,也還是算不上的,頂多就是衝動的李敢遇上了更加衝動,並且還肆無忌憚的霍去病罷了,針尖對麥芒,沒對過。


歷史微探索


【米瑞君】的觀點:衛青是霍去病的親舅舅,他們都是漢武帝時期抗擊匈奴的名將。再加上衛青的姐姐衛子夫是當朝皇后,所以,衛氏一族一時間傾權朝野,沒有哪個家族可以和衛家那樣風光。但是,衛青為人卻十分低調,他從來也不養門客,也不拉幫結派,而時刻謹記一個臣子的本分。從當時和後世的評價中,可以看出衛青為人豁達寬容,從不拿權勢壓人。而霍去病卻是一個脾氣火爆的小夥子,說他豁達寬容有很多人不同意。那李廣父子之死到底和他們有什麼關係呢?

李廣因為戰敗而自殺,並非被衛青和霍去病所害

李廣在漢武帝時期並不是很受待見,主要原因是他年齡大了,漢武帝並不是很欣賞他。因為那時漢武帝最倚重的人就是衛青和霍去病。

李廣跟隨衛青和霍去病去攻打匈奴的過程中,竟然在漠北迷路了,最終被打得落花流水,潰不成軍。飛將軍名聲在外,他雖然沒有被封侯,也打過敗仗,但從未如此狼狽。這讓李廣的自尊心嚴重的打擊,所以,他就自殺了。

李敢是被霍去病射殺而死

在得知父親自殺身亡的消息後,李敢悲憤異常,就去找衛青算賬,他覺得李廣的死和衛青有關。他對衛青非常不客氣。但事實上,衛青原諒了他在衝動之下犯的錯誤。

但這件事不能說算就算了。在漢代,李敢的行為是不義之罪,他以下犯上,罪當該死。於是,霍去病也沒有對他客氣,在跟隨漢武帝狩獵的過程中,霍去病找準機會射殺了李敢。

儘管如此,漢武帝並沒有治霍去病的罪,而是對外宣稱李敢是被一頭鹿給撞死了。

綜上所述,李廣之死與衛青和霍去病沒有直接的關係,李敢是被霍去病射殺的。

我是米瑞君,精讀華夏史。品大漢風尚,析盛世風情。歡迎關注“米瑞談歷史”!


米瑞悅讀


寬厚豁達可不是嘴巴說說,得看實際行動。如此寬厚的衛青,兩次敗仗損失士馬三十萬(見《史記》《漢書食貨志》),分別用蘇建,李廣作替罪羊,誣陷逼死李廣,挑唆霍去病暗殺李敢,涉嫌害死李蔡,種種情況來看,這只是個滿嘴仁義的偽君子。

衛青在出定襄之戰失利,損失士馬十幾萬後(見《漢書食貨志》),衛青重金討好武帝寵妃王夫人的至親,隨後武帝不再追究衛青。(見《史記衛傳》)

但是,武帝看到了衛青的不靠譜,也就不用衛青,改用霍去病進攻河西,李廣牽制匈奴精銳主力。(見《史記》)

而漠北之戰,重新啟用衛青,顯得相當突兀,不合常理,按照之前的配置,明顯應該是霍去病和李廣搭檔,各領一路部隊才對。衛青長期閒置,也沒有好的表現,沒道理突然又用衛青。以衛青討好王夫人的能力,通過類似手法獲得一次機會也不奇怪。霍去病不用一員將軍,能征慣戰的將軍都給衛青,重用李敢,顯然是和衛青較勁。

西漢最年輕的少年英雄,是李廣和李蔡,都是15-6歲,僅幾千隴西地方部隊,大敗老上單于十幾萬大軍,一戰成名(見晁錯《言兵事疏》)隨後,率領公孫渾邪的數千義渠騎兵和隴西騎兵,痛擊老上單于多次入侵,文帝口諭李廣功超萬戶侯(見《史記李將軍列傳》)。李廣是隴西軍的精神領袖,李蔡排名第二,雖然司馬遷說李蔡是中人之姿,但是李蔡文武兼備,奇襲右賢王一戰,就是李蔡這一路打的,儘管衛青一路沒有趕上,武帝還是把功勞都算在衛青頭上。不過武帝也沒有虧待李蔡,讓他做到丞相,李蔡的低調讓他有機會立大功,把功勞拱手相送,給武帝留下大度的好印象,仕途一帆風順。(見《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

然而情商如此高的李蔡,也逃脫不了,李廣被逼死後,同年身為丞相的李蔡,居然因為貪圖一塊皇家用地而死,隨後武帝紅人,隴西軍的新領袖李敢又被暗殺,這三連殺背後散發出濃濃的權力陰謀陷害的味道。


扶正祛邪正本清源


對於題主的這種提問我個人是有一點不贊同的。

李廣之死雖然跟衛青有一點關係,但不是衛青害死的,更不是霍去病害死的!他是在戰後被問責時羞憤自殺的!

李廣之子李敢的死亡可以直接歸咎於霍去病,是霍去病將他直接射殺,但不能怪到衛青頭上。

因此對於題主所說的,李廣父子是衛青霍去病害死的這一點,我是不贊同!

衛青、霍去病、李廣跟李敢這四個人,可以說都是大汗的忠臣良將,也是漢武帝對抗匈奴的尖刀,在對抗匈奴這方面,四人都立下了汗馬功勞!

只不過當時的時代,是衛青霍去病的時代,李廣父子可以說是生不逢時!

英雄不問出身,李家一直繼承“僕射”一職,因此可以說是官幾代。這一特點也使得李廣父子在射箭方面是當時的權威代表!

特別是李廣,射箭幾乎成為了他的生命,不管是野獸還是敵軍,凡是能值得他動弓的,他都不管不顧的前去挑戰,這一特點也註定了他的失敗!

李廣成名很早,在漢文帝時期就因為對抗匈奴獲得文帝賞識。可惜的是當時的環境因素,漢朝無法大規模對匈奴用兵,也使得李廣沒有多少出徵的機會!

《史記·李將軍列傳》中有一段漢文帝對李廣說的話,“惜乎,子不遇時也!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

這的確是實話,漢朝實行的是軍功爵制,而軍功的獲得就得通過戰爭。如果李廣在劉邦手下,想必早已封侯!

只是文景之治,將精力重點放在了休養生息上,除非發生了迫不得已的情況,比如吳楚七國之亂,但這種情況畢竟是少數!

再加上當時還有周亞夫這張王牌,因此李廣雖然經歷文景兩朝,也沒有獲得足夠的軍功來封侯!

好不容易盼來了漢武帝,終於下決定對匈奴採取軍事行動,結果這個時候又殺出了一個年青的衛青!

衛青跟霍去病一樣,都是以私生子的身份活在這個世上,在出身上,跟李廣父子簡直是天地之別!

可是私生子出身的兩人,硬生生的將李廣父子的光芒給蓋了過去!

如果說李廣能順利通過漠南之戰的話,也許衛青只能跟李廣平起平坐,但事與願違,漠南之戰四路大軍,只有首次領兵的衛青取得了勝利!

最為致命的是李廣還被匈奴俘虜,雖然最終逃了回來,但是對於他的事業是一次最為致命的打擊!

同時還變相的為衛青的成功增加了色彩,可以說李廣這一次,幾乎就已經翻不過身來了!

隨著時間的流逝,李廣的聲望在漢武帝那裡越來越低,衛青則是越來越高!

更不巧的是,隨後又一個更為耀眼的霍去病橫空出世,徹底將李廣的命運做了判定!

在衛青霍去病兩人閃爍光芒,意氣風發的時候,年邁的李廣越來越覺得力不從心!但是為了李家,也為了自己,他想通過漠北之戰拼最後一把,獲得封侯!

也許是上天故意捉弄李家,李廣居然又在沙漠裡迷了路,錯過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機會!

在事後被問責時,年邁的李廣羞憤難當,當場自殺,也算是保留了自己最後的一點尊嚴!

漠北之戰讓李廣丟掉了性命,但卻讓他的兒子李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被封為關內侯!

李家終於被封侯,李敢心中的激動可想而知,本應跟父親慶祝,讓父親驕傲的時刻,迎來的卻是父親死亡的消息,心中難過可想而知!

李廣的死亡,在李敢心裡必定會找一個人來負責,這個人自然而然的就成了當時的主帥衛青!

少年英勇,但也年少衝動!在一次醉酒後,將衛青打了,發洩心中的怒火,這也給自己招來了殺身之禍!

衛青跟李廣有個共同點,那就是為人不善言辭,但是心地善良,愛兵如子!

正是因為這種性格,衛青能充分理解李敢的行為。自己雖然受傷,但還是以李敢醉酒為由,不再追究此事,可以說李敢此刻算是逃過一劫!

這世上命運就是這麼的巧合,衛青李廣性格相同,因此兩人在同一軍隊。霍去病跟李敢也性格相同,因此兩人在同一個軍隊。

聽說自己舅舅被打,霍去病這暴脾氣可上來了,在甘泉宮射獵之時,當著漢武帝的面,用李家世代引以為傲的射箭將李敢射死,為衛青報仇!

李敢是直接死在了霍去病手裡,但不是衛青的責任,相反衛青已經原諒了他,只可惜當時的漢朝還有一個無人敢惹的霍去病!

而李敢的死亡歸根到底還是因為李廣的死亡,而李廣當時也的確是在衛青的軍中聽令,但是再想最終原因,還是李廣想要封侯,最後拼死一搏!

所以說,李家父子的死亡,不能怪到衛青頭上,只有李敢一人的死亡,是因為霍去病!


歷史小廚


你提這個問題就是不拍事大嗎? 什麼叫衛青 霍去病害死李廣 說實在的 李廣給衛青 霍去病提鞋都不夠資格。在漢武帝時代,李廣除了兵敗讓漢軍送死外 就是被俘逃跑跑得快 被稱為飛將軍。在進攻戰中從來沒有功績。李敢隨霍去病建功封侯,然而心胸狹窄 目光短淺 根本就是成不了大氣候的 。衛青 霍去病帝國雙璧 沒有任何人可以撼動他們的地位!現在更是一掃司馬遷造成的汙穢,還英雄本色!


wly7007


如果說衛青是寬容豁達之人,還說得過去,但霍去病就和寬容豁達壓根挨不上邊了。至於李廣父子的死,原因各不相同,李廣死於自己的性格,而李敢則死於謀殺,不過也算是事出有因,歸根結底還是性格問題。


寬容豁達、低調處事的大將軍。

大將軍衛青出身寒微,因其姐姐被漢武帝寵幸,才得以入仕。但卻因為漢武帝和陳阿嬌的關係緊張,而觸怒了館陶公主,館陶公主便想殺死衛青打擊衛子夫。如果不是衛青的兄弟捨命搭救,衛大將軍早就成了壯志未酬、含冤而死的英雄了。

大將軍衛青,是平陽縣人,他父親鄭季,本是個小吏,曾經在平陽侯家做做事,和侯府中的婢女衛媼私通,生下了衛青。衛青同母異父的哥哥叫做衛長子,姐姐叫做衛子夫,因為衛子夫受到漢武帝的寵幸,衛青得以入仕,他冒充姓衛,衛青字仲卿。



衛青小的時候,跟隨母親在平陽侯府做奴僕,少年的時候回到父親身邊,但父親鄭季身邊,父親讓他去放羊,他同父異母的兄弟並不把他當兄弟看,把他當做奴僕一樣。衛青曾跟人到甘泉宮的監獄中,遇到了一個脖子上戴鐵項圈的人,這個人看了衛青的面相後說:“兄弟,你是個貴人,以後一定會做侯爵的!”衛青說:“我是一個奴僕,不捱打捱罵就已經知足了,怎麼可能封侯呢?”衛青長大以後,又去了平陽侯府做騎兵侍衛,侍候平陽公主。衛青的姐姐衛子夫入宮後,受到漢武帝的寵幸,但這招致了館陶公主劉嫖的不滿,他抓住了衛青想要他殺死。衛青的兄弟公孫敖等人將衛青救了出來,漢武帝知道後,加封了衛青和這幾個兄弟的官職,衛子夫被封為夫人後,衛青做了大中大夫。
元朔五年的春天,衛青建功立業的機會來了,漢武帝命衛青率領漢軍三萬出擊匈奴。此戰中衛青的部隊擊潰了匈奴左賢王的主力,俘虜了一萬五千多人,牲畜更是不計其數。在班師回朝的時候,漢武帝已經讓人把大將軍印帶到了邊境上,衛青在邊境上受封為大將軍,兵馬統一歸衛青節制,以大將軍的身份凱旋迴朝。在處理從前線逃回來的蘇建這件事上,衛青體現出了其為人的寬容豁達。當時蘇建手下只有三千人,卻獨自面對匈奴單于的大軍,陷入了苦戰,最後打到只剩下幾個人了,蘇建萬般無奈逃回大營。這時,衛青手下的人卻形成了兩種意見:一種人認為對於這種敗軍之將,衛青應該立刻斬之以立威;另外一種人認為面對強大的敵人死戰,最後能僥倖生存下來,已經很不容易,如果把他殺死,豈不是告訴大家打了敗仗,都不要回來,投降匈奴算了嗎。
對於衛青來講,這是一個難題,但衛青說:“做為大將軍,我有生殺與奪的權力,但是我並不打算去殺人立威,蘇建的問題應該由皇帝陛下來定奪。”於是將蘇建打入囚車,押回京城交給漢武帝處置,蘇建用錢免罪,逃過了一死,但如果衛青沒有給他機會,恐怕他已經在陣前就被斬首示眾了。通曉人情世故、低調處事做人、大巧若拙智者、君恩至上臣子,可以做為衛青的標籤。

鋒芒畢露、刻薄寡恩的冠軍侯。

霍去病是衛青姐姐的兒子,十八歲的時候,便因為討伐匈奴有功而被封為冠軍侯。霍去病的打法可以稱之為閃電戰,用精銳騎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搗黃龍,對匈奴完成了毀滅性的打擊。這樣一個軍事天才,卻是一個心胸狹窄、刻薄寡恩的人。



因為從小在宮中陪伴在皇帝身邊,因此霍去病可以說生活上一直無憂無慮,並不瞭解士兵的疾苦。漢武帝為他準備的美酒食物,他寧可放臭也不會與士卒共享,戰鬥勝利之後,霍去病還經常開闢場地用來踢球娛樂,類似的事情並不是一兩件或一兩次。

說完了衛青和霍去病的為人,我來談談誰該對李氏父子的悲慘命運負責。在我看來,李廣和李敢的性格是造成他們悲慘命運的內因,至於霍去病不過是外因。

極端的性格是悲劇的催化劑。

李廣一生都沒有封侯並不是偏見,而是軍功不夠,達不到封侯的標準。且李廣其人不等隱忍,不能直面自己的錯誤,面對自己因為迷路導致延誤了大軍匯合的日期這件事,李廣選擇了消極對抗。最後更是以不堪受辱為理由,採取了自殺的極端手段來結束自己的生命。

從另外一件事上,也可以看出李廣極端的性格,當他被罷官賦閒在家的時候,一次和好友外出打獵,回來的時候天色已晚,出於職責所在,霸陵尉扣留了李廣。但李廣認為霸陵尉是在故意為難自己,因此一直懷恨在心。後來漢武帝恢復了他的官職之後,李廣就藉此機會,把霸陵尉徵調到軍中然後殺害,這是典型的小人行徑。

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

至於李敢,因為父親之死,一直對衛青懷恨在心,於是採取了公開襲擊衛青的辦法,把衛青打成了重傷。衛青念在他喪父之痛,並不和他計較,但是作為衛青的外甥,霍去病卻咽不下這口惡氣。於是在一次漢武帝狩獵的時候,霍去病射殺了李敢,為衛青出了一口惡氣。

李敢沒有死在戰場上,卻死在了自己人的手裡,這種事估計是他連做夢都沒有想到的事情。漢武帝和衛青當然會知道李敢的死因,但他們都選擇了保守秘密,因為於國於私,當時都不能處置霍去病。



因此李氏父子的極端性格是造成他們悲慘命運的內因,霍去病的年輕氣盛、心胸狹窄是外部因素。但霍去病的毛病是一個人慣出來的,這個人不是衛青,而是漢武帝劉徹,這也是漢武帝明知霍去病殺死了李敢,而不治罪的根本原因所在。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一個人的歷史


李廣有三個兒子,李當戶、李椒、李敢,其中李當戶、李椒死的比李廣都早,只有小兒子李敢一直陪在李廣身邊。但是最終的結局卻是李廣自殺,而李敢被霍去病射殺。

李廣難封后自殺,老將李廣的悲涼結局

李廣是秦朝大將李信的後代,世代練習騎射,算的上武學世家,漢文帝的時候,李廣和堂弟李蔡同時參軍,並參加了漢文帝防禦匈奴入侵的戰鬥,李廣表現的十分出色,多次與敵人衝殺,戰果豐厚,漢文帝因為感慨的說“你呀,生不逢時,如果在高祖時代,萬戶侯輕而易舉”

漢景帝時期,李廣參與大將軍周亞夫的平定七國之亂的漢軍部隊,驍勇善戰,但是完全不講政治的李廣卻接受了當時梁王劉武的封賞,而劉武和漢景帝的關係微妙(漢景帝的母親竇太后希望漢景帝將梁王劉武立為皇太弟,而漢景帝卻想要立自己的兒子),結果雖然李廣平叛有功,卻沒有得到封賞。

飛將軍李廣的故事膾炙人口

而後李廣參與對於匈奴作戰,但是小規模戰鬥中,斬殺匈奴有戰果,但是如果李廣單獨領軍出站的時候,或者遭遇慘敗,或者是毫無戰果,其中漢朝第一次大規模主動出擊匈奴,當時漢軍兵分四路,衛青、李廣等人各領一軍,結果只有衛青取勝,其餘包括李廣在內全部失敗。後來李廣再次帶兵出擊匈奴,這次敗的更慘,連李廣自己也被匈奴活捉,不過後來李廣逃回漢朝。因此李廣要被處以死刑,結果李廣花錢買回一條命。

後來李廣官復原職,再次帶兵出擊匈奴,這次卻因為跟隨他一起出兵的張騫(就是通西域的張騫)迷路從而錯失了與李廣會師的良機,結果雖然李廣苦戰,但是仍然寡不敵眾,等到張騫趕到的時候,李廣的軍隊已經損失嚴重,事後李廣算得上功過相抵,而張騫被判處死刑(後來用錢贖回性命)。

此時跟隨李廣一起參軍的堂弟李蔡早就已經封侯,後來更是成為丞相位居三公,衛青因功成為大將軍自不必說,而比他出道晚了N多年的霍去病,都已經因為赫赫戰功被封為冠軍侯(萬戶侯)而李廣已經步入暮年,卻仍然沒有能夠封侯,李廣十分的著急。

李廣難封的一個很大原因是由於李廣政治上的不成熟

後來西漢再一次大規模的出擊匈奴,此次衛青為主帥,並首先通過抓獲的匈奴人俘虜已經偵察到了單于的準確位置,於是此次漢軍出擊的目標在於全殲匈奴單于,此時李廣要求做中路軍主將,可是漢武帝認為李廣年老可能會誤事,不想讓他去,可是看到李廣求戰心切就同意李廣出兵,但是給衛青下密旨不得讓李廣為中路軍主將。

衛青遵從皇帝的旨意,沒有讓李廣當中路軍主將,而是讓公孫敖做中路軍主將。事實上雖然不讓李廣當中路軍主將雖然是皇帝的旨意,但是軍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衛青還是有臨機決斷權的,如果他讓李廣為主將,漢武帝也說不出什麼,可是衛青卻堅決遵守了漢武帝的旨意,而這背後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那就是衛青其實有私心——因為他的好友公孫敖此前因為作戰失敗而失去侯爵,這次機會太好,所以衛青想要公孫敖作為中路軍主將,然後通過此次戰功恢復侯爵。

公孫敖與衛青關係很高,公孫敖還救過衛青的性命。

大將軍衛青

於是李廣就被衛青任命為右路軍主帥,負責對匈奴單于的迂迴包抄,對於衛青的安排,李廣憤憤然而去,十分的不滿意,但還是執行了衛青的命令,可是這次倒黴的李廣又出現意外,他迷路了,結果他沒有按時到達指定位置,最後大戰開始後,由於李廣沒有迂迴包抄到位,大戰的結果雖然是漢軍大勝,卻讓單于得以逃脫。

事後衛青派人質詢李廣為何沒有如約到達指定位置,李廣有苦難言,又怕連累部下,於是揮刀自殺,最終也沒有能夠封侯。

李敢因為父親的遭遇憤憤然,做出不冷靜舉動,最後被霍去病射殺

漢武帝的第一任皇后是陳阿嬌,而陳阿嬌被廢后,衛子夫成為漢武帝的皇后,從此衛氏一族全部飛黃騰達,衛子夫的兩個姐姐和哥哥、弟弟全部成為當時有權有勢的貴族。衛青就是衛子夫的弟弟,後來衛青又娶了漢武帝的姐姐平陽公主,同時衛青在漢匈大戰中屢立戰功,衛氏一族更加權勢熏天。

有著卓越軍事才能的富二代霍去病

而繼名將衛青之後,西漢的另外一位少年將軍霍去病也很快在漢匈大戰中展露頭角,並很快因功被封為驃騎大將軍,冠軍侯,地位幾乎與衛青平起平坐,更為重要的是霍去病是衛子夫的親姐姐衛少兒的兒子,也就是說他是漢武帝、衛子夫夫婦以及大將軍的親外甥。

所以當時無論衛青還是霍去病都是要家世有家世,要戰功有戰功,而且高官厚祿,聖眷正隆,絕不是一般人能夠惹得起的。

可是有人就不信邪,李廣死後的,他在世唯一的兒子李敢(後來受封關內侯)常常為老爹鳴不平,一次他見到大將軍衛青,居然直接將衛青打傷,而衛青算得上豁達之人,知道李敢打他是事出有因,並沒有在意,但是這卻惹惱了出身顯赫,而且戰功卓著的跋扈富二代霍去病。

有一次漢武帝到皇家獵場打獵,霍去病、李敢都作為漢武帝隨從,可是在打獵過程中,霍去病居然為了給舅舅衛青報仇,而直接射殺了李敢,在場漢武帝雖然吃驚於霍去病的魯莽,但是卻藉口李敢是被鹿給撞死,此事最終不了了之。

霍去病射殺李敢,影響極壞

不過一年後,年輕的霍去病也暴斃而亡,《史記》記載是因為重病,霍去病的暴斃疑點頗多,但是已經無從考證。

所以李廣雖然因為衛青而死,但是衛青的責任並不大,反倒是霍去病直接殺害了李敢。


大東北的小豆包



衛青騎奴出身,從小受盡欺辱,在父親家放過羊,其餘同父兄弟也不把他當人看。後來歲數大了些,衛青回到母親身邊,做起了平陽侯府的騎奴。所以深知民間疾苦,對將士愛護,對同僚大度,從不養士,位及人臣卻不盛氣凌人,出了名的好脾氣。
1.漠北之戰後李敢懷疑衛青逼死其父,所以在衛青府中襲擊衛青,有的記載是擊傷,有的記載是武器刺傷,不管是哪種,按漢律,公然襲擊最高軍事統帥,以下犯上,可是滅族死罪,衛青只要將李敢交給司法部門,李敢不僅必死,也會連累一門,然而衛青不予聲張,已經十分厚道了。

2.蘇建部在公元前123年全軍覆沒,蘇建隻身逃回被問罪,衛青當時剛剛上位大將軍,眾將均勸大將軍殺了蘇建以立威,被衛青拒絕。蘇建花錢消災,後被起用上郡太守。隨著衛青軍功日盛,後宮衛子夫因為生下第一個皇子母憑子貴成了皇后。武帝甚至希望眾臣朝拜衛青,只有汲黯拒絕,衛青不僅沒有不滿,還十分敬重汲黯。

至於說霍去病,寬容豁達真跟他沒什麼關係。霍去病剛出生時的確很苦,但一年後衛子夫開始發跡,尤其是公元前138年館陶公主襲殺衛青事件後,武帝非常恩寵衛氏一脈。衛子夫成了夫人,衛青成了太中大夫,衛長君成了侍中,霍去病母親衛少兒正和陳掌私通,武帝賜陳掌富貴。霍去病可以說含著金湯勺長大,有些傲慢和盛氣凌人。司馬遷甚至在史記中記載,武帝賞給霍去病大量酒肉,霍去病寧願爛了,然而軍中已有士兵餓著肚子,極其不體恤士卒。司馬遷與衛霍不合,誇張是應該有的,但是可以看出霍去病也不是衛青那樣的好好先生,雖然賞罰分明,但並不贊同衛青那般與士兵同甘共苦。




在霍去病看來,李敢漠北之戰前不過校尉,跟他混了以後得了賞封了侯,當了個九卿郎中令,怎麼就敢胡作非為了。惹了其他人也就罷了,居然惹了衛青,要知道霍去病從來沒有感受過父愛,他的成長一路有衛青提攜幫襯,衛青名為舅舅,實為舅父,李敢對衛青下重手實際已經觸犯了霍去病的逆鱗,不死不足以洩憤。年輕氣盛加上武帝一貫寵霍去病,所以一箭射殺李敢。
至於李廣,主要是命不好。年輕時期容易封侯吧,他卻生在文景時期,文景二帝雖是明君,但對匈奴的策略是以守為主,輔以和親,李廣在等待中空耗了青春。平定吳楚之亂中李廣勇奪叛軍將旗立下大功,但是私收梁王將軍大印犯了帝皇大忌,啥也沒撈著。武帝初期武帝極為重視李廣,馬邑之戰韓安國為前線總指揮,下轄四將,李廣就是其一,公元前129年漢軍四路出擊李廣也是一路主帥,可惜李廣不適應武帝這種以攻對攻打法,不是迷路就是慘敗要麼無功而返

最後李廣將一切賭在了漠北之戰,厚著老臉求取了先鋒,但武帝已經認定李廣數奇命不好,暗中吩咐衛青剝奪李廣前鋒一職。最後李廣在迂迴中迷路失期,不願被刀筆吏侮辱,自裁。簡單來說,他的一生就是個杯具。


龍武驍衛


衛青和霍去病害死李廣父子的這個說法有些不太妥當。嚴格意義上來說,應該是衛青需要為李廣的死負部分責任。


李廣

根據李廣的敘述,是衛青讓他繞遠,導致他迷路,所以才會導致戰機的延誤。

史料記載: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于兵,而大將軍又徙广部行回遠,而又迷失道 。

李廣覺得非常的委屈,所以最後選擇自刎。

如果我們單看李廣的敘述,會發現衛青真的需要為李廣的死負責。可如果我們瞭解全部的情況,相信就會得出其他的結論。

衛青之所以沒有讓李廣當前鋒,而是讓他迂迴,並不是想要搶奪李廣的功勞,而是受到了皇帝的授意。


史料記載,大將軍青亦陰受上誡,以為李廣老,數奇,毋令當單于,恐不得所欲。

從上可以看出,皇帝覺得李廣上了年紀,在打仗的時候可能會出現問題,所以秘密交待衛青,讓他千萬不要聽李廣的話。換句話說,李廣應該埋怨的人不應該是衛青,而應該是當朝皇帝。

而且李廣的軍隊之所以會迷路,不是因為小路實在太偏僻,而是因為軍隊沒有嚮導。

史料記載,軍亡導,或失道,後大將軍。

李廣算是臨時接到命令,所以他沒有辦法快速找到嚮導,這其實是可以理解的。

但如果真的要追究下來的話,李廣或許還真的需要為此負責,畢竟這是他單方面的失誤。如果要把這件事強行栽贓給衛青,對其確實也不太公平。

李廣是非常令人欽佩的,他的功勞擺在這裡,雖然這次迷路李廣肯定會被處罰,但肯定是罪不至死。李廣在這種情況下選擇自刎,是為了保護手下,因為他知道自己或許不會有事,但是手下十有八九會被處死。


於是李廣把所有的罪名都攬在自己的頭上,然後說道:“諸校尉無罪,乃我自失道。 ”之後選擇自我了斷,這樣自己的手下就不會被追責。

因此,綜上所述,衛青並不是害死了李廣,他只是需要為李廣的死負擔一定責任罷了。

李敢

但李廣的兒子李敢覺得衛青是害死父親的罪魁禍首。

史料記載,頃之,怨大將軍青之恨其父,乃擊傷大將軍。大將軍匿諱之。

所以把他給打傷了。

不過衛青可能是心懷愧疚,又或者是可憐李敢的境遇,所以他並沒有聲張這件事,而是選擇隱瞞了下來。

但衛青不打算追究這件事,不代表就沒人不在乎了。在外甥霍去病知道自己舅舅傷了後後,將其除掉了。

史料記載,驃騎將軍去病與青有親,射殺敢。

而至於將其射殺原因,其實不單單是出於幫舅舅報仇,更多的是擔心李敢以後會變本加厲,所以就先動手將其除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