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馒头”是诸葛亮发明?只是据传。“馒头”一路走来,跌宕起伏

《三国演义》中讲述诸葛亮七擒孟获,平定南蛮之后,过江受战死冤魂之阻。诸葛亮面对此景心急如焚,想来想去只仔祭奠河神。求神降福惩魔,保佑生灵,诸葛亮不忍用人头祭祀,而用“馒头”欤替代品。于是命杀牛宰猪,包成面团,投入水中,以示供奉。于是,诸葛亮便成了馒头的发明人。其实,这只是据传。

“馒头”是诸葛亮发明?只是据传。“馒头”一路走来,跌宕起伏


“馒头”一词源于印度梵语

在佛经中记载了古印度的多种多面食,如东晋高僧法显翻译的《摩诃僧祗律》、南北朝时高儅鸠摩罗什翻译的《十诵》中记载的“曼坻罗饼”、“罗提罗饼”都是对梵文名称的音译,简化和固定成“馒头”的叫法。

在印度当地,人们还说在两千年前神话《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诞生时代,当地人已经吃的这种叫“馒头”(音译)的食物了。

印度的这种所谓的“馒头”,最早充其量就是“死面”的包了馅的一种食物

印度的这种“馒头”又来自哪里?有意思的是今天的亚美尼亚、土耳其和中亚一些国家,仍用小麦面皮包的形如饼子的煮食与音译出的“馒头”发音近似。因为土耳其、亚美尼亚、伊朗所在的小亚细亚新月沃地的先民们是早发展农业和人工栽培小麦、吃小麦粒、小麦面食的。是否可以推测新月沃地部落最早摸索发明了用面皮把馅料包进去,通过烤、煮的方法,做出许多的食物,其中的“煮”食音译就是“馒头”,然后传入中亚、印度等地。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不断尝试用发酵的面团制作面皮,才有了烤、煎、熬带馅的“馒头”。

这种食物形状类似于中国人吃的有馅的包子,面皮是小麦粉或者大米制作。里面馅料主要是糖,也有放菜、放肉的。或煎,或烤了吃。印度人也常常把它奉献给神庙。

中国最早所谓的“馒头”,似乎和印度这种包子的名称有点近似。

也是啊,在晋代到明代的古书中,所说的“馒头”也没有特别强调都是带馅的;在宋代的北方,只有个别地方才开始把有馅料的馒头叫做“包子”;在清代,南北边的叫法有了分别,北方普遍把无馅的称为“馒头”、“馍馍”、“蒸馍”,有馅的称为包子。而在江南吴语地区,有馅的、无馅的统称为“馒头”。

印度发明了发酵的面团的“馒头”,已是东汉末与魏晋之间

印度人由“死面”的逐渐发明了用发酵的面皮包裹馅料做的“馒头”。从熟了之后才挺立隆起的形状就能推测到。这已经是东汉末年到魏晋之间随着佛教文化传入中原的以后。这种“馒头”,因为是用发面制成,松软可口,很受欢迎。不仅用于供奉佛祖,也被宴饮、本土祭祀仪式使用。西晋人束皙在《饼赋》中视“馒头”为“宴会美食”,卢湛的《祭法》也说用“馒头”做春祭。“馒头”在当时的中原属于比较少见的美味,才如此重视。这种祭祀的习俗一直沿用至今。就是现在的南北许多地方逢年过节,还是会用包子、馒头上供,有时还在上面点缀颜色更显喜庆。而祭祀上供点缀颜色这也是印度极为普及的传统作法。

“馒头”是诸葛亮发明?只是据传。“馒头”一路走来,跌宕起伏


西汉时期有了石磨,磨成的面粉做成的“馒头”仍称“饼”


事实上,西汉才有了可以把麦粒磨碎成粉的石磨,到了东汉时石磨才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这时面粉加水制成的面食才在中原一带流行起来。

当时中原地区把这类食物都叫“饼”,东汉末年刘熙著《释名.释饮食》列举了“蒸饼、汤饼、蝎饼、髓饼、金饼、索饼”等形状、馅料、做法各异的饼。

东汉末年,最出名的是由西域传入的烤馅饼,它在“胡饼炉”中烤制,外皮还可撒上芝麻。有史书还记载汉灵帝最喜欢吃这种胡炉里烤代的饼,还美名为“胡饼”,以至是“胡饼”在京城流行。也就是说,蒸饼、汤饼之类的面食品都是在汉魏之间可能更普及一些。

“馒头”是诸葛亮发明?只是据传。“馒头”一路走来,跌宕起伏


类似于现在的馒头,是西晋初年

在“饼”流行的年代,“馒头”也是有馅的面食品却仍然成为祭祀、宴会上受推崇的美食。根本原因是“馒头”是用发酵的面皮包裹馅料,或烤,或熟后,隆起挺立,美观的造型,松软好下咽,比之前不发酵的蒸饼、烤饼好吃还有欣赏性。

《晋书》记载西晋初年的大臣何曾生活奢.,讲究饮食,“蒸饼上不坼作十字不食”。当代学者推测,这种蒸后顶上会裂开十字的食物就是发酵面而蒸制馒头。南北朝时《齐书》中记载南朝齐国祭祀太庙时使用“面起饼”,后世人推测这种饼,特别强调“起”的特点,应该就是发两酵起面、熟后隆起的“馒头”。

“馒头”是诸葛亮发明?只是据传。“馒头”一路走来,跌宕起伏


当时应该是烤着吃,类似于如今烤制出的面包,进入中国之后改烤为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