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这个“岭”,非比寻常


乌鞘岭

乌鞘(shāo)岭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中部,属祁连山脉北支冷龙岭的东南端。东西长约17公里,南北宽约10公里,主峰海拔3562米,年均气温-2.2℃,为河西走廊的门户和咽喉,古丝绸之路要冲,素以山势峻拔、地势险要而闻名于世。


今天,亲睹乌鞘岭上历史的痕迹,西望河西走廊的富饶,你就会明白这片土地的豪迈与壮美,那么,乌鞘岭在历史与现实中到底占据了怎样的地位呢?就让我们去深深地聆听她,凝望她......


1

河西走廊分界处


这个“岭”,非比寻常


河西走廊东起乌鞘岭,一直延伸到玉门关以西。南有祁连山陪伴,北有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护卫,两边高山夹着这块长1000余公里,宽100—300公里的狭长平原,平原位于两山之间,如同走廊。


这个“岭”,非比寻常


祁连山的雪水源源不断地滋润着这块土地,走廊上水草丰美,牛羊成群,土地肥沃,林茂粮丰,自古以来便是西部的米粮仓。


这个“岭”,非比寻常


乌鞘岭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水系等,形成了一个特殊的自然地理生态环境,她注定要与河西走廊产生渊源。乌鞘岭是东亚季风到达的最西端,为陇中高原和河西走廊的天然分界线。


这个“岭”,非比寻常


乌鞘岭也是中国地形第一与第二级阶梯的边界,是中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内流区域和外流区域的分界线点,是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汇处,是半干旱区向干旱区过渡的分界线。乌鞘岭一线,它天然地划分了甘肃的“南方”与“北方”。


2

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这个“岭”,非比寻常


由于乌鞘岭海拔高,地形复杂,处于冷热空气交汇碰撞之地,故而降水量偏多。这为畜牧业生产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乌鞘岭下得天独厚的草原,造就了此处畜牧业的发达。古代乌鞘岭一带就是匈奴、突厥、羌人等游牧民族的领地,现在仍是蒙古、藏族的游牧之地。


这个“岭”,非比寻常


天祝境内的草原是甘肃省的主要牧区之一,高山草甸呈现出青草茂盛,牛羊成群的欣欣向荣景象。特别是白牦牛,名闻全国。


这个“岭”,非比寻常


抓喜秀龙草原地处乌鞘岭-歪巴郎山-代乾山及马牙雪山之间的金强河谷,及其支流的狭长地带,海拔在2878-3425米之间,地势比较平坦,草原广阔,牧草丰富,山水宜人。是天祝重点牧区之一。


这个“岭”,非比寻常


马牙雪山位于天祝县西部,年均气温-6.5℃,东西长约45公里,南北宽约10公里,她因形似马的牙齿,终年积雪而得名,古人有诗赞曰:“马齿天成银作骨,龙鳞日积玉为胎。”


这个“岭”,非比寻常


神奇的马牙雪山被藏族人民视为神山、圣山。其山顶有一巨石,中间裂开一缝,仿佛利刃劈就,相传格萨尔王当年出征时,曾用此石试剑,故名“试剑石”。


3

河西走廊的咽喉

这个“岭”,非比寻常


乌鞘岭东望陇东,西驱河西,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如此险要的天然关隘,自然也在汉、明两代修筑长城防御工事时被充分利用。始筑于汉元狩三年(前120年)的汉长城为夯土板筑,因长期自然风化基本被毁。


这个“岭”,非比寻常


明长城筑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墙体也均系夯土板筑。汉、明长城在乌鞘岭相会,蜿蜒西去。


这个“岭”,非比寻常


站立在这些烽燧之下,霍去病英姿勃发,征战匈奴的壮阔画面犹在眼前。霍去病率军渡过黄河以后,沿着庄浪河向北进发,到达了乌鞘岭。这是汉地和匈奴势力范围的西部分界线,要打通河西走廊跨过乌鞘岭只是第一关。只要沿着庄浪河继续北行,他们就能进入匈奴右翼的东侧......波澜壮阔的历史由此展开。


这个“岭”,非比寻常


在乌鞘岭东西两边山脚下,分别有两座古城,岭北为安远,岭南为安门。这两座城依山势走向而建,并设立军堡,以长城为依托,通过烽火台遥相呼应,“两城一岭”相互连接,彼此照应,千百年来用以防御敌寇入侵,为丝绸之路往来提供着安全保障。


这个“岭”,非比寻常

沿着312国道过乌鞘岭,会在其上看到一条蜿蜒几十公里的壕沟。传说是刘伯温斩龙脉的遗迹。传说朱元璋有一次睡得正香,突然做了一个神奇的梦,梦中一条金龙张牙舞爪向自己扑来,吓得他直接从睡梦中惊醒。第二天一早就将刘伯温叫来给他解梦,刘伯温听完之后道:“龙者,天子之也”。

这个“岭”,非比寻常

“趁草龙还未成形,斩断龙脉,失去滋养,断其根,祸即除。”听了刘伯温的这句话,朱元璋恍然大悟,立刻命令刘伯温去斩断那些龙脉,让大明江山更加长久。这只是个传说而已,没有确切的历史记载。但据史书推断,

乌鞘岭的“斩龙壕”可能是古代的雁塞、堑壕、土垄或塞的建筑,起防御敌人及划疆界的作用。


时代变迁,风云变幻,乌鞘岭一如壮士般屹立在河西走廊的东边,屏障着河西走廊和陇原大地,将青藏高原、黄土高原、蒙古高原的手紧紧相连。如今的她早已不是边关要隘,但它曾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是陇中高原和河西走廊的天然分界岭,今天的她,仍然是从中原进入河西走廊的东大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