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藤甲兵那麼厲害,諸葛亮為什麼後來不再組建一支?

吾愛應用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智平南中,雖然看似波瀾不驚,卻也著實遇到了一些麻煩。一個是木鹿大王以驅虎豹之法大敗蜀軍一陣,另一個則是烏戈國主兀突骨引3萬藤甲兵援助孟獲,確實給諸葛亮添了不少麻煩。

藤甲這種特殊的鎧甲,刀砍不破,箭射不進,從防禦力上而言,與鐵甲似乎不相上下。而且還非常輕盈,對士卒的要求也低,不似重裝鐵甲般需要非常強壯的士卒才能裝備。放入水中還能當成小船使用。從總體上而言,藤甲防禦力不輸鐵甲,機動能力強於鐵甲,且輕盈易攜帶。既然有如此多的優點,諸葛亮為何不重新組建一支?

藤甲製作繁瑣費時,成本不低

對於鐵甲而言,只要有足夠的原材料供應與熟練的鐵匠,打造起來並不是特別費力的事情,而且早在西漢時期,玄甲(鐵甲的一種)就已經成為軍隊中的重要裝備。但是藤甲的製作不但費時費力,而且在成本上而言,可能比鐵甲更高。

按照現代對藤甲的製作工藝,一套藤甲從開始製作到最終成型需要兩年的時間。首先需要選擇合適的青藤,砍回來之後製作成藤甲。之後放入桐油之中侵泡,時間為48小時。之後拿出來晾曬2個月時間,如此反覆5次才算成功。

這還只是製作的過程就已經如此繁瑣,其中的青藤與桐油兩種原料更是諸葛亮難以解決的問題。青藤與桐油都是雲南與緬甸地區才有大量的生產,在當時,這兩個地方可是人跡罕見之處,除了當地的少數民族,外人難入。很多地方甚至是道路不通。想要大規模生產,人力成本過高。

藤甲的致命弱點在於怕火,且不適合北方天氣

諸葛亮大破藤甲軍,選擇的是火攻,這一點是藤甲最大的破綻。而且在古代作戰中,弓箭不是僅僅射出去就完事的,它還有一種選擇,叫做火箭。可以想象一下,漫山遍野的火箭對著藤甲軍攢射,得有多麼的壯觀,藤甲軍的下場會有多麼的悽慘。

而且北方的天氣尤其不利於藤甲軍的作戰,北方之地天氣乾燥少雨,相對於南方多於潮溼之地更容易引燃藤甲這種易燃鎧甲。

面對北方的重騎兵團,藤甲兵並不佔優勢

三國時期,各國的軍隊都有很明顯的特徵,蜀國以步兵,山地兵為主,吳國以水軍和步兵為主。而冷兵器時代的王者騎兵則主要是在曹魏,沒辦法,誰讓北方才是主要的產馬區。曹魏不但擁有輕騎兵,還有重騎兵。以步兵形態的藤甲兵在面對輕騎兵時可能還好,但是若是對上重裝騎兵,光是那種強大的衝擊力就足以將藤甲兵碾壓再碾壓。所以說藤甲兵對於北伐而言,並不是優質選擇。

大山侃史

無論是從經濟性,還是在北方戰爭中的實際使用上來說,藤甲顯然都不是非常合適。對於國力相對弱小的蜀國而言,花費大力氣去打造藤甲就不是那麼划算了。如果是針對東吳的作戰,藤甲也許還有參考價值,對於北伐而言,確實不值得,諸葛亮會算這筆賬。

我是【文史侃大山】,歡迎大家點贊、評論、吐槽。一起討論歷史事件。

文史侃大山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因為藤甲兵太特殊了。

藤甲在古代確實存在,但基本都是西南少數民族使用的。

之所以製作藤甲,主要是少數民族缺乏金屬,被迫就地取材,使用藤甲浸泡桐油以後,成為藤甲。

藤甲具有一定的防禦弓箭能力,也具有防禦冷兵器近戰能力。

而且藤甲非常輕,士兵負重不大。另外,藤甲比較透氣,適合南方炎熱潮溼的環境。

然而,藤甲卻無法普及。

原因如下:

第一,製作難度大。

藤甲製作絕非簡單,需要漫長的時間和工藝。

國家軍事博物館正式收藏並展出了一件來自貴州歪寨的布依族藤甲冑。藤製鎧甲兩年才能製作一套。

古代製作藤甲,需要反覆用桐油浸泡,曬乾,然後再浸泡。

資料寫到:首先砍來青藤編制好藤甲後,再用桐油浸泡。用桐油浸泡的目的是讓藤甲更具韌性。浸泡48小時後,將藤甲拿出晾乾,至少要晾兩個月,然後再用柚油浸泡,如此反覆5次,一套藤甲才算完成,這樣的藤甲才敢穿著上戰場。

看看,這種製作方法比鐵甲複雜多了,不可能大面積普及。

第二,藤甲的防禦能力一般。

藤甲是因沒有鐵甲,被迫製作出來應急的。

古代的鎧甲,第一需要防備弓箭。

藤條的堅硬度再高,相比金屬還是有很大差距的。

現代最多實驗,近距離弓箭尤其是弓弩是可以射穿藤甲的。

藤甲最多隻有很遠距離抵抗弓箭弓弩的能力,大大不如鐵甲。

只要有鐵甲,沒有人願意穿這個玩意。

第三,藤甲有明顯缺陷。

藤甲怕火,一旦遇到火焰立即會燒成一團,難以撲滅。

在古代作戰中,火箭還是經常使用的武器。

敵人只要稍有經驗,遇到藤甲兵立即會用火焰對付,那麼藤甲兵立即會燒成烤豬。

這種有重大缺陷的武器,不適合用於大規模作戰。

三國演義小說中,諸葛亮吃了藤甲兵一次虧,第二次就用火攻將他們輕鬆消滅。

所以,藤甲也就沒有太大用處了。


薩沙


孟獲造反後在烏戈國借來3萬藤甲兵,藤甲兵所穿藤甲,刀槍不入,且藤甲十分輕便,脫下藤甲可以紮成筏子渡江,可以說是行軍打仗的神器存在,既然藤甲軍這麼厲害,為何諸葛亮北伐時期,沒有使用藤甲軍來對抗魏國軍隊具體原因我認為有一下幾點。

1.藤甲製作麻煩

在國家軍事博物館中有一份現代的手工藝製品,卻事三國時期的代表物品,過去千年,現代製作何以證明是三國時期的武器製品原來,從古到今一直在傳承,這就是安順區區歪寨村老人根據祖先口述的方法制作的藤甲。

據村民韋達澤介紹,他們居住的村寨是一個布依村寨,藤甲是他們的祖先留傳下來的,聽老人們說,許多年前,他們的祖先即布依先民曾身穿藤甲協助彝族首領孟獲,大勝諸葛亮率領的蜀軍,後被諸葛亮設計火攻打敗後,殘餘者逃往深山老林中生存。

由於惡劣的山林環境中常有虎豹等野獸出沒,他們身上穿的藤甲正好可以護身,同時伏擊野獸時也非常安全。後來,他們的祖先打獵時都要穿上藤甲。

可見藤甲的保護作用還是很實用的。但是藤甲製作過程十分繁瑣,按照布依族先民的製作程序,一套藤製鎧甲要兩年時間才能完成,首先砍來青藤編制好藤甲後,再用桐油浸泡。用桐油浸泡的目的是讓藤甲更具韌性。浸泡48小時後,將藤甲拿出晾乾,至少要晾兩個月,然後再用桐油浸泡,如此反覆5次,一套藤甲才算完成,這樣的藤甲才敢穿著上戰場。後諸葛孔明南征之時,用火攻之計,火燒盤蛇谷,大破藤甲軍。

需要兩年時間可以製作一套藤甲,而數萬部隊需要的藤甲更是耗費時間,而鐵甲和布甲需要的時間則短的多,當時諸葛亮打破南中後,隨後調整就開始了六年的北伐之路,諸葛亮卻的就是時間,他來不及。少數民族人口本就稀少,且分佈廣,這門手藝會的人又不多,從教會到能夠製作在製作能夠成戰鬥力的軍隊,時間難以估計,諸葛亮不會等。

2.南方蠻族雖然歃血同盟不在叛亂,但畢竟不是同根生,誰有利益和誰好是司空見慣的難以相信,且藤甲製作完工後如何能讓士兵相信其安全性並穿戴也是難題

諸葛亮為何要七擒孟獲而不是直接殺掉,因為諸葛亮知道南中叛亂反覆,殺了一個孟獲還有好多孟獲在等著,沒有殺光自己就累死了,制定嚴厲的法律也是沒用他們歷來和中原信仰不同,飲食不同,犯了法就往大山裡一跑你怎麼抓,所以只能曉之以情,將孟獲心裡臣服,並且以孟獲為首領操縱南蠻人,但你要他們大規模給你製作戰甲,那真是很難,質量工藝也難以相信,也無法說服士兵,藤甲兵的藤甲多是自己製作,穿戴,自己相信自己,但要是穿別人的,是不是那套工藝,一旦有做的不對的那結果是要付出生命的代價,就像傘兵的傘永遠都是自己摺疊是一個道理。一旦戰場上有人因為藤甲工藝問題被輕易殺死,就會造成軍心不穩,這個問題和風險不是諸葛亮願意承擔的,所承擔的風險已經大於藤甲帶來的好處。況且藤甲製作也不是那麼輕易。

其實選擇藤甲也是少數民族的無奈因為他們鍊鐵技術屬於盲區,所以為了增加戰鬥力只得採取使用藤甲。如果他們技術先進還是金屬的安全性更讓人放心

藤甲的防護力暫且不論就以上三點就足以諸葛亮放棄製作藤甲部隊,當時蜀漢內部並非鐵板一塊,諸葛亮智慧超群但是對於如何御人卻沒有劉備老辣,荊州派,益州派,還有一直跟隨劉備的那些人加上南方勢力混雜,諸葛亮需要的快準狠的戰鬥方式。


闡釋君


三國藤甲兵確實厲害,在《三國演義》中就是一群BUG,當初諸葛亮南征之時,最初面對其毫無辦法。

因為這些藤甲堅硬異常,刀劈不爛,箭射不穿,而且極其的輕便,使得穿戴的士兵行動迅速切靈活。最終諸葛亮採取火攻的辦法才將其消滅。二這對於諸葛亮來說是有傷天和的行為,其因此折了壽命!

那麼諸葛亮後來為何不重新組建一支這樣的軍隊呢?

第一點原因,製作難度太大。

耗費的時間也比較長。這種以藤蔓為原材料的鎧甲有著很好的韌性,一般刀箭基本不能對它造成破壞。

在製作之初,製作人員首先會採摘一些藤曼進行晾曬風乾處理,然後再使用大量的桐油進行反覆浸泡,一般浸泡的時間是兩天或者三天,經過這部處理的藤甲會變得非常有韌性,鋒利的武器也不能破除他的防禦。

當然,經過桐油泡製之後,其也變得非常易燃,這也是為何會被諸葛亮一把火個燒了個乾淨!

浸泡完成以後的藤曼還會被再次晾曬,本次晾曬的時間大約是兩個月,等到上述所有步驟完成以後,藤甲還需要在經過浸泡、晾曬,如此反覆進行,一副標準的藤甲最少也需要兩年的時間才可以製作完成。

當時的蜀軍急於北伐,他根本沒時間也沒有人力去做幾萬套標準的藤甲。

第二點原因,缺點太過明顯。

藤甲相比較於普通的鎧甲,有著質量輕韌性大的特點,這也是藤甲軍團有突出戰鬥力的原因。

不過這種鎧甲的缺點也是非常明顯的,第一個缺點就是不保暖,採用青藤編織而成的甲冑,本身一定具有“四面透風”的性質,所以這種鎧甲的使用很受天氣因素的影響。

在南方比較溼熱的地區,藤甲可以經常進行穿戴,可是到了北方,士兵們冬天穿藤甲就跟自殺沒什麼兩樣。

孔明北伐是規模非常宏大的一次軍事行動,具體什麼時候成功還沒有定數,如果藤甲軍團恰好碰上了北方的冬天,發揮不出戰鬥力不說,就連自保都是問題。

除此之外,藤甲有個致命的缺點,即非常怕火,青藤曬乾以後很容易就能燃燒,況且藤甲還用桐油浸泡了很久,那麼點燃以後就燒的更旺了。

這兩個巨大的缺點,讓孔明對藤甲的興趣喪失殆盡。

第三點原因,材料獲取困難。

堅韌的甲冑並不是隨便一種青藤就可以製作的,想要製作成最堅韌的藤甲,必須以南方地區的青桐為原料。

它的前身是南的方少數民族用來防身而編織的簡單盔甲,再投入戰爭以後才有了完整的製作程序,而它的製作對於原材料有著很強的依賴性。

青桐在南部的分佈並不是特別集中,想要收集大量的青桐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藤甲軍也不過三萬人(少數民族),這也是經過十幾年的製造才發展出來的。

況且南北兩地距離甚遠,運輸的花費也不是小數目。所以孔明在權衡之下,還是放棄了“雞肋”一般的藤甲。

綜上所述,藤甲的優點突出但是缺點也很突出,再加上製作資金和流程都遠多於普通鎧甲,所以孔明還是放棄了這款鎧甲。


白話歷史君


在《三國演義》中,有這樣一章精彩的敘述,話說在諸葛亮出征南蠻時,孟氏家族的首領孟獲被諸葛亮抓了六次之後還是不服氣,為了與諸葛亮所率的軍隊一賭最後的輸贏,孟獲請來了兀突骨。

兀突骨訓練了一批藤甲兵,讓諸葛亮吃盡了苦頭。這藤甲兵不僅陸上對戰身輕如燕,水上對戰也不賴,有的甚至游泳遊累了,直接把藤甲脫下來,坐在上面,順流而下,快到決戰場地,再把藤甲穿上。很合適中國南方這潮溼的地域使用。所以對於諸葛亮來說,當時的藤甲兵就是極為精銳的兩棲作戰部隊了。



幸虧諸葛亮足智多謀,抓住油浸藤甲這一致命弱點,誘敵于山谷。採火攻之,最終才得以六破蠻兵七擒孟獲。雖然諸葛亮最終用火攻打敗了藤甲兵,但是,驍勇善戰的藤甲兵還是得到了諸葛亮這位大軍事家的敬重,以至於戰爭結束後,諸葛亮還特地舉行了一次隆重的祭奠儀式來憑弔戰鬥中死難的藤甲兵勇土。

那麼藤甲兵既然這麼厲害,諸葛亮何不再組建一支,來支持北伐呢?

“藤甲”顧名思義,藤製鎧甲,布依語稱之為“布掉高”,意為藤子衣服。其材料是一種青藤,一般有10-20米長,此藤柔軟、韌性強、不易折斷,通過曬乾、編織、生桐油浸泡等工序製成藤甲,關節處用麻絲或牛筋連接,便於打鬥時活動。鎧甲分為男裝和女裝,其堅固異常,韌性極強,刀刺、箭射都奈何不了它。



比如臺灣附近島上居住的耶美人,他們就是用藤皮和藤條編成類似背心的藤甲,為了增加防護性,有時人們還會在藤甲表面附上一層河豚的硬皮。

然而藤製鎧甲的製造是非常不容易的,其能擁有如此強大的防禦能力主要還是歸功於藤甲的製作工藝,即桐油浸泡。一套藤製鎧甲要兩年時間才能完成。首先砍來青藤編制好藤甲,然後再用桐油浸泡。用桐油浸泡的目的是讓藤甲更具韌性。浸泡48小時後,將藤甲拿出晾乾,至少要晾兩個月,然後再用桐油浸泡,如此反覆5次,一套藤甲才算真正完成任務。但是也正因為藤甲上有桐油的緣由,藤製鎧甲極度忌火。所以諸葛亮用火攻燒死了兩萬藤甲兵。


藤甲也是古代最早使用和淘汰的甲,直到今天一些保留原始生活習慣的民族,仍然使用類似藤甲的原始防禦器具。而鐵甲直到戰國時期才開始出現,也是三國時期最主要的防護裝備,特點就是防禦遠距離射程武器的攻擊,通過甲片緊密編排縫製,甲片之間再留有活動餘地的甲衣,能很好的防禦弓箭。

所以諸葛亮不用藤甲的原因,除了製作工藝和製作時間過長,影響了產出以外,藤甲兵主要戰場是在南方森林,這取決於藤甲兵身輕如燕,方便在森林中行軍的特點。但是諸葛亮北伐的主要敵人是魏國,要穿過秦嶺和魏國正面剛。如果魏國用弓箭對付藤甲兵的話,藤甲兵的防禦力是不如鐵甲的,更何況還有怕火這一軟肋。

不考慮藤甲兵的防禦效果,從製作工藝複雜性、製作時間長、使用侷限性就決定了,這樣的兵種只能在特殊環境才有效果,而不是照搬到北方戰場上。


邯鄲醉


根據《三國演義》描述,諸葛亮南征之時曾多次打敗蠻王孟獲,後來孟獲請出烏戈國主兀突骨的藤甲兵,藤甲兵刀槍不入,渡江不沉,非常厲害。魏延領帶的蜀軍連敗14陣,蜀軍對藤甲兵可以說無可奈何,最後逼的諸葛亮使用火攻,在盤蛇谷將藤甲兵燒的乾乾淨淨,烏戈國因此族滅。

既然藤甲兵這麼厲害,為什麼諸葛亮北伐時候不再組建一支呢?

藤甲製作繁瑣,耗時過長

一套藤製鎧甲要兩年時間才能完成,首先砍來青藤編制好藤甲後,再用桐油浸泡。用桐油浸泡的目的是讓藤甲更具韌性。浸泡48小時後,將藤甲拿出晾乾,至少要晾兩個月,然後再用桐油浸泡,如此反覆5次,一套藤甲才算完成,這樣的藤甲才敢穿著上戰場。

顯然,對於國力羸弱的蜀漢來說,花兩年時間來製作藤甲其實並不划算,諸葛亮耗不太起。

藤甲工藝有可能消亡

盤蛇谷一戰,烏戈國族滅,可以說成年男丁都死絕了,那麼製作藤甲的工藝是否失傳了,而且歷史記錄也是三國時期出現了藤甲兵,後來就再也沒有出現過驍勇善戰的藤甲兵了。

其實我們發現,青壯男丁算是死光了,但是婦女老人小孩應該還是有的,如果諸葛亮用心發掘,這項工藝應該還是不會失傳的。諸葛亮應該還是可以組建藤甲兵的。但是後來的記載諸葛亮並沒有使用藤甲兵。

這是現代布依村寨復活的“藤甲兵”,村民按照古法制作了藤甲,重現當年的藤甲兵的風采。

北方天氣乾燥, 遇火即燃的藤甲兵參加容易變成炮灰

作為玩火專家,擅長火攻的諸葛亮來說,其實還是個氣象專家。

諸葛亮歷次火攻破敵戰役:

1.初出茅廬火燒博望坡,

2.火燒新野大敗曹軍

3.赤壁借東風火燒鏈索船,

4.盤蛇谷火燒藤甲兵

5.上方谷火燒司馬懿

作為氣象專家的諸葛亮,深知地理,南方多陰雨,北方氣候乾燥,雨水稀少,特別是諸葛亮北伐中原的出口雍涼地區,更是雨水稀少。而藤甲兵唯一的弱點就是懼火攻。藤甲兵在南方溼熱地區還有優勢,但是跑到北方就完全沒有任何優勢了。

而為將之道,不光要智、信、仁、勇、嚴。更要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曹魏名將司馬懿,曹真,鄧艾之輩,不會不知道火攻可以破敵,甚至火箭也能輕鬆破掉藤甲兵。

作為精於計算的諸葛亮來說,藤甲要花兩年時間來煉製,藤甲工藝還要蒐羅。如此費時費力,上了戰場還會被對手輕鬆破掉,自然不會再組建藤甲兵了。

而諸葛亮南征獲取的豐厚資源,也組建了一支特種戰隊——無當飛軍,在北伐戰爭中立下了汗馬功勞,我們另外的篇幅再敘述。


蕭子北


在《三國演義》當中,藤甲兵是一個讓大家記憶猶新的兵種,是發生在公元225年諸葛亮南下平定南中叛亂時,所遇到的孟獲帶來的一支武裝,官兵身披藤甲,刀砍不透槍刺不穿,身披藤甲的南中叛亂武裝幾乎人人刀槍不入,也一度讓蜀漢軍隊陷於被動,最終在諸葛亮通過火攻的方式才徹底消滅了藤甲兵。

三年之後,諸葛亮開啟了自己長達六年的北伐之旅,但多次北伐均未成功,可能有人要問,在南中地區已經歸順,北伐進攻又連連不利的情況下,諸葛亮為什麼沒有重新啟動南中這支“刀槍不入”的不死兵團呢?



其實在這裡恐怕也存在一個誤區,既包含了對史實的不清,也包含了對藤甲兵的誇大。

首先,無論是《三國演義》還是真實的歷史,在南中地區歸順之後,諸葛亮從這一地區徵集上萬兵勇編入蜀漢軍隊,在隨後的北伐作戰中也有登場,只是存在感並不高,這也難怪,一方面蜀漢的本土兵團才是真正的主力部隊,而南中的軍隊雖然在諸葛亮平定南中的作戰中給蜀漢軍隊製造過麻煩,但終究是手下敗將,兵力又有限,怎麼可能會出現南中武裝大殺四方,蜀漢本土兵團卻完全沒有存在感的怪異現象?所以在隨後的諸葛亮北伐過程中,歸順的南中兵團充其量也只能成為蜀漢軍隊的附庸,想成為絕對的主力是不可能的,也不具備這樣的資本。



但更重要的,還是對藤甲兵的無限誇大。

歷史中並沒有記錄南中武裝隨軍出征時,有沒有派遣過藤甲兵,考慮到這是南中武裝的特有力量,推斷在北伐過程中應該也有參與,但為什麼沒有在戰爭中再次打出出奇的效果,原因恐怕就在於,藤甲兵沒有想象當中的那麼神奇。



藤甲兵其實更是一個尷尬的兵種,他的出現完全在於封建社會南方少數民族武裝缺乏堅實的金屬冶煉基礎,製造不了太多的金屬武器,在大部分金屬要讓位於武器的情況下,士兵身披的鎧甲自然是少的可憐,因此才間接衍生出了這種純天然“盔甲”,雖然利用植物的自然特性和一些人工方法,讓藤甲具備了鎧甲的基礎,但畢竟只是一種山寨鎧甲,跟真正的金屬鎧甲硬碰硬是完全不可能的,藤甲的唯一好處,恐怕還是在於製作週期雖然很長,但樹藤並不少見方便大批量推廣,再加上初期蜀漢軍隊準備不足,面對突然出現的藤甲兵失去防備,才造成初期的失敗,而這樣的失敗也僅僅是少數。



所以諸葛亮在遭遇藤甲兵初期失利之後,隨後就採取火攻反制成功,將藤甲兵燒殺的片甲不留,可見在真正的王朝武裝面前,少數民族的武裝只能佔據一時的便宜,在經濟和技術全方面落後的情況下,很容易就會被對手完成反轉。

所以當藤甲兵被諸葛亮破解之後,它的優勢已然不在,尤其在南中武裝正式編入蜀漢軍隊之後,南中武裝可以得到更加先進的武器裝備,又何必使用這種山寨款武器?就算用了,面對曹魏軍隊的再次火攻,又如何破之?


遼寧資深球迷


大家對於《三國演義》應該不陌生吧?公元225年,諸葛亮南征南中地區(現在的雲貴山區)。蠻王孟獲手下一支小部隊讓諸葛亮是吃盡了苦頭。別看這支部隊人少但是個頂個的兇猛,蜀軍的刀槍劍戟對其不能夠產生任何的傷害,而他們卻能夠左右出刀置蜀軍於死地,這情況一度讓諸葛亮很是惱火。這是一支什麼部隊?難道這支部隊的士兵都練就了金剛不壞神功嗎?為什麼蜀軍的槍刺不穿刀砍不死呢?


這支神奇的小部隊就是蠻王孟獲手下的藤甲兵部隊。他們身披藤甲是由當地的青藤混著桐油加工而成的,士兵穿在身上異常堅硬,刀槍劍戟都無法對其造成傷害,最多隻在藤甲上留下刀痕而已。這種藤甲還非常輕便,穿在身上比蜀軍中那些身披輕甲士兵跳得更高,跑得更快,所以這些藤甲兵在出刀速度上是遠快於蜀軍,機動性上也比蜀軍好得多。由於藤甲是由青藤編織而成,所以這些青藤還可以漂浮在水上,士兵們有的時候會把它脫下組裝起來作為小船使用,在關鍵時候給敵人來一個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根據當時的記載,當諸葛亮第一次領略到了這支神奇的部隊以後就命令情報部門蒐集整合關於這支部隊的資料。而這支部隊正是被一個叫做忙牙長的人所一手調教出來的,身上的藤甲也是他們自己生產的。諸葛亮對人不感興趣,但是對這種集合輕重甲的優點於一身的鎧甲卻暴露出極強的好奇心。回成都以後,諸葛亮還經常跟別人提起藤甲,足以見其在諸葛亮心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位置。既然丞相諸葛亮如此欣賞,那為什麼諸葛亮後來卻不再組建一支藤甲兵呢?

諸葛亮是一個精明的人,他從來不做賠本的買賣。之所以不再組建藤甲兵就是因為這筆買賣不划算。首先第一個原因就在於藤甲的製作成本太高。藤甲的製作需要經歷一個長時間的過程,這樣鍛造出來的藤甲才能夠刀槍不入。根據相關史料記載,要想完成一套藤甲的製作得需要兩年時間才行。首先得選取上好的青藤,然後把青藤放在桐油當中泡上大概四十八個小時,如此的浸泡只是為了讓青藤吸收一部分桐油,從而使得青藤具有韌性。取出帶油的青藤晾曬(晾曬時間要達到兩個月以上),而後再次用桐油浸泡。這樣反反覆覆歷經五次以後我們才能夠用這些青藤來編鎧甲,可以得見其製作過程究竟有多麼繁複。再說當時青藤和桐油的產地主要是在雲貴地區,而在成都平原和漢中地區雖然有藤蔓但是卻不如青藤結實,這兩處所出產的青藤幾乎是一觸即斷。所以原料只能從南中運出來,但是原料的運輸需要花費很大的物力和財力,這對於財政緊缺的蜀漢來說實在是負擔不起,出於財政上的考慮諸葛亮才不願意再組建藤甲兵。

  1. 藤甲兵的作戰範圍非常有限,它不適用於蜀漢主戰場作戰。眾所周知蜀漢最大的敵人 是曹魏,雙方的主戰場是在北方地區。藤甲這種東西在潮溼炎熱的南方地區穿著還行,但是在北方穿在身上一點兒也不保暖。士兵連最基本的保暖都做不到又怎麼能夠做到在戰場上賣命衝殺呢?可能還沒有打仗士兵就先凍死了一半。

再說,穿藤甲作戰只是適用於南方的山林之中,但是它卻不適合於蜀漢主戰場。南方山林多樹木,藤甲兵身上所穿的藤甲在一定程度上還能夠作為迷彩來使用,使得敵人很難發現其的方位,所以才能夠出奇制勝。但藤甲兵在北方吃不開,大家都知道關中地區是一馬平川的平原地區,這樣一支穿藤甲的部隊一來身上的鎧甲顏色過於扎眼,容易被敵軍的弓箭射中。二來,騎兵會輕而易舉地對其進行切割從而一點點地消滅掉。所在在平原上藤甲兵的速度和防禦都會大打折扣,諸葛亮當然不會派其上去送死了。

  1. 藤甲兵有著致命的一個弱點。大家都知道諸葛亮在吃虧以後很快就想出來了破敵之策,那就是用火攻。藤甲本身就是一種植物,所以其遇火必然會燃燒起來。而桐油更是一種非常好的易燃品,當火遇到藤甲兵的時候那幾乎就是藤甲兵的末日,這一點在孟獲的藤甲兵部隊上體現的淋漓盡致。雖然諸葛亮非常聰明,但是曹魏的謀士們就是吃乾飯的嗎?諸葛亮他自己也深知既然他都能夠知道這個道理,以司馬懿為首的一干謀士也一定會想到。再加上如果己方把精銳都用做藤甲兵使用,一旦火起那麼蜀漢軍隊定然會遭到毀滅性的打擊。所以諸葛亮不會去冒這個風險的。

綜合以上原因,諸葛亮在後期並沒有組建藤甲兵陣來使用。那他有沒有用藤甲兵呢?當然用了。不過那些藤甲兵大多都是在他征服南中時歸降的土人們。在諸葛亮眼中雖然披著藤甲兵的土人能征善戰但是卻算不得是蜀漢的精銳,即使死了也就死了沒什麼好可惜的,也並不會影響當下的戰局。所以在蜀漢後期藤甲兵的命運到底是怎樣的?我們從諸葛亮對藤甲兵的看法就可想而知了。


木劍溫不勝


藤甲兵是諸葛亮在平定南中的過程中遇到的一支特種部隊,藤甲兵身穿藤甲,不僅刀槍不入,還能把藤甲脫下來當做小木筏在水上漂浮。最初的時候,諸葛亮吃盡了藤甲兵的虧,損失了不少軍隊。後來諸葛亮採用火攻的方式,才消滅了藤甲兵。伴隨著諸葛亮的一把大火,藤甲兵從此消失殆盡,那麼藤甲兵這麼厲害,諸葛亮為什麼不組建一支呢?

諸葛亮不繼續組建藤甲兵,筆者認為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點:藤甲兵的製造成本高,製作時間長。諸葛亮從平定南中到最後去世只有8年的時間,根據《三國演義》書中介紹,想要製造藤甲,首先需要到山谷裡面去採集特殊的藤條。這種藤條長在懸崖峭壁上,對於生活在山區的人來說,攀山是很輕鬆的運動。但對於諸葛亮的平原部隊來說,攀山採藤條是非常困難的事情。

而且這些藤條也不在南中,藤甲兵不是孟獲的軍隊,是孟獲從距離南中七百多里之外的烏戈借來的。諸葛亮殺了這麼多烏戈國的軍隊,想去那裡找藤條就需要發動戰爭才行。諸葛亮的目標是曹魏,肯定不想浪費時間攻擊其他國家。不僅如此,即使有了藤條也不能立馬使用,需要先放在油裡面浸泡半年,然後拿出來晾曬乾。之後還要再放入油裡面浸泡,再拿出來晾曬。這樣反反覆覆十幾次,藤條才能用來做藤甲。這樣算的話,從平定南中開始製作,到諸葛亮去世的時候,藤甲也就剛剛完成,根本就沒有時間能夠使用。

第二點:藤甲的缺點比較大。藤甲兵的缺點是怕火,藤條本身就是易燃品,長期被油浸泡,更加容易點燃。諸葛亮被藤甲兵擊敗後,立刻就想到了用火攻的方法。藤甲遇到火燃燒非常旺盛,一個人就能把整個軍隊都給點燃。這種致命的缺陷,一旦被對手發現,那麼藤甲兵也就喪失了作用。魏國並不是一群酒囊飯袋組成的,其中有很多頂級的謀士,比如說諸葛亮的主要對手司馬懿。火燒藤甲兵是一種常識,諸葛亮能夠想到的主意,司馬懿也能夠想到。假如在北伐的時候,遭到了司馬懿的火攻,諸葛亮不僅白忙活一場,還會損失很多精銳的部隊。

第三點:曹魏和南中的環境差異。南中屬於溼潮地區,藤甲剛好可以吸收水分,能夠起到較好的防禦作用。一旦到了北方乾燥的環境中,藤甲作用就會大打折扣,甚至可能會一折就斷。在南中地區打仗都是野外決戰為主,面對曹魏的時候是城市攻防戰。在城市攻防戰中,藤甲兵的優點很難發揮出來,缺點卻一大堆。城市攻防戰中,守城一方會有一定的火器,藤甲兵的鎧甲是易燃物,一旦被火箭射中就會被燒死。在城市攻防戰中,需要的是士兵的足夠靈活,藤甲不如鎧甲有韌性,士兵爬梯子也不方便。

從這幾點來看,諸葛亮不使用藤甲兵也是綜合考慮了各方因素,如果真的使用藤甲兵的話,恐怕只會勞民傷財,最後徒勞無功。


鄧海春


首先,藤甲屬於當時川南少數民族的一支,製作藤甲的工藝也屬於這支少數民族。孟獲雖然能夠調動這支藤甲兵所在的部落,但是也不懂得藤甲的製作。但是諸葛亮一把火,幾乎把藤甲兵給燒沒了,剩下的藤甲兵因為畏懼,都躲到深山老林裡不敢出來了,海哪裡找到製作藤甲的人呢?

其次,藤甲雖然是藤條製作的,有著質量輕,不畏刀劍,不怕水攻的特點。但是製作週期實在太長了。一套藤甲製作下來需要幾年時間,如果一旦損失了,那麼對於當時的戰爭而言損耗太大,以蜀國的國力使很難支撐下去的。

第三,藤甲兵的弱點非常明顯,就是怕火,以當時蜀國的國情,主要目標是魏國,主要地點在祁山範圍。這裡一個是少雨,天氣乾燥,易於火攻,另一個是山谷狹窄地段多,易於發動火攻,即便普通兵甲的士兵鬥容易唄燒死更何況使一身被油給浸泡了無數遍的藤甲兵。

最後,諸葛亮南征最重要的目的是讓孟獲臣服蜀國,不在自己北伐的時候搗亂。然後才能對南蠻各部落徐圖教化,形成一定的後部支援。他在七擒孟獲之後依然選擇不留兵將文武,而是讓孟獲自己治理,也是中國後面眾多朝代選擇的一種治理少數民族的一種方式。但是這個過程何其艱難,直到蜀國滅亡,諸葛亮的教化之功也還沒有顯現。更別提從這裡徵兵支援北伐戰爭了。

所以蜀國並沒有選擇使用藤甲兵。不但不使用藤甲兵,即便普通士兵,也很少說是全身能穿戴鐵甲的。一般大部分士兵能夠有布甲就不錯了,配備齊全皮甲的一定是精銳部隊。你說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