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1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中“渠”和“為”如何解釋?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出自宋代理學家朱熹的理趣詩《觀書有感》(其一),作者以淺近的筆墨揭示了意味深長的道理,放在今天仍有啟發借鑑意義。學無止境,不斷攝取知識、學習技能,尤其是補充新知識、掌握新技能,才能在日新月異的社會中保持活力不掉隊。

觀書有感〔宋〕朱熹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中“渠”和“為”如何解釋?

《觀書有感》書法作品

一、理趣詩與哲理詩的區別

哲理詩不一定有“趣”,但理趣詩一定包含“理”。簡單而言,理趣詩就是富有詩歌審美趣味的哲理詩。那麼怎樣的詩才算得上有理又有趣呢?錢鍾書先生論述過這個問題:

若夫理趣,則理寓物中,物包理內,物秉理成,理因物顯,賦物以明理。非取譬喻於近,乃舉例以概也。

錢先生強調了兩點:第一,通過描寫具體的物象來表現抽象的事理。第二,物象和事理之間除了具備相似性之外,物象還要能夠高度概括事理,相似只是基本要求,兩者之間的聯繫應該自然契合,而不是一看就像人為強加上去的。

為了更加清楚明白地解釋理趣詩和哲理詩的區別(錢先生用的是“理趣”與“理語”),他舉了幾個例子,這裡列兩個。

常建“潭影空人心”是理趣,潭水能映照出人影,說明潭水十分清澈沒有雜質。這樣清澈的潭水,使人的心都空了,深層意思是心中的雜念都消除了,內心平靜安寧。這一句中,“詩理”在講捨棄俗世雜念、不汲汲於功名利祿、享受修身修心的隱逸生活;“詩趣”在於不直接講出這些想法和心態,而是從觀看潭影引導讀者進入清澈無雜的境界。

白居易“小潭澄見底,閒客坐開襟。借問不流水,何如無念心。彼惟清且淺,此乃寂而深”是理語,這首詩要表達的事理和常建的詩句一樣,但是表達方式比較直白。潭中靜水不如無雜念之心,水雖然澄澈清淺,但毫無雜念之心更加沉靜幽深,水和心之間主要通過類比建立聯繫,缺少含蓄蘊藉的審美趣味。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中“渠”和“為”如何解釋?

二、“渠”是代詞,“為”是連詞

“問渠那得清如許”中,一些人將“渠”錯解成水渠、溝渠,實際上“渠”在這裡作代詞使用,第三人稱“他”,代指半畝方塘。翻譯成現代文:他怎麼會那麼清澈?另外還要注意,“那”是通假字,通“哪”,讀作nǎ。

“為有源頭活水來”中,一些地方將“為”錯寫成“惟”或“唯”,句意變成唯有源源不斷的活水注入才能使水保持清澈。實際上,“為”是因為的意思,作連詞。上句問為什麼,下句回答因為……,如此一來,上下文才形成最準確的銜接。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中“渠”和“為”如何解釋?

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

三、一首典型的理趣詩

朱熹這首《觀書有感》,前兩句全在描寫方塘的景色,“鑑”是鏡子的意思,比喻像鏡子一樣鋪展開來,清澈得可以映照出天色和雲朵。“一鑑開”“天光雲影”形容水流無比清澈,“共徘徊”則寫出了水面盪漾的流動狀態,描寫十分貼切到位。

後兩句順著前兩句描寫的景象發問:他怎麼會那麼清澈?回答說:因為他不是無源之水,源頭有活水源源不斷地湧來。

這首詩和上文提到常建的“潭影空人心”相比,是更加典型的理趣詩。全詩始終沒有偏離“半畝方塘”這一描寫對象,前兩句寫塘水清澈的特點,後兩句解釋清澈的原因,但是聯繫標題“觀書有感”和三、四句,讀者很容易領悟到詩歌其實在講讀書的道理。(文/花間讀書何拾肆)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中“渠”和“為”如何解釋?

參考文獻:錢鍾書《談藝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