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天大小事,生活必須,古代“上廁所”拾趣

上廁所這事,和每個人息息相關,就像人每天要吃飯,上廁所也是個人生活必須,哪怕天下英雄豪傑到此也需俯首稱臣,便是世間貞烈女子進來亦要寬衣解裙,就不必諱言了。

現代人一般把上廁所說成“方便一下”、“去趟衛生間”、“去洗下手”,一聽大家自然心領神會,其實古人在這事上說得更含蓄。

天大小事,生活必須,古代“上廁所”拾趣

比如我們現在還常說的“解手”,元代就出現了,《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裡講:“敘了些寒溫,魏生起身去解手”。

歷史學家顧頡剛先生對“解手”是這樣解釋的:明朝末年,川人未遭張獻忠屠戮者僅剩十之一二,故清初政府強迫移民,當移民之際,悉系其手,牽之而行,很像影視故事裡的拉壯丁場景。

有的移民內急,對押送人說“解手,”後來人們逐漸以“解手”作“便溺”之代稱,並流傳外方,當然可不可信有待考證。

天大小事,生活必須,古代“上廁所”拾趣

還有更文雅的稱呼,比如“出恭”,還是出現在元朝,當時的科舉考場中設有“出恭”、“入敬”牌,防止士子擅離座位。

於是士子入廁須先領此牌,因此俗稱入廁為“出恭”,並謂大便為“出大恭”,小便為“出小恭”。

再如古代上廁所也叫“更衣”,很像現在女子常說的“去補個妝”,很多古代的富貴人家比較講究,上完廁所都要換衣服,而讓“更衣”一詞流傳千古的是南朝首富石崇。

石崇家的廁所修建地富麗堂皇,還有十多個身著豔麗服裝的婢女追備好沉香汁、新衣服隨時為如廁者服務,上個廁所搞得相當有儀式感。

天大小事,生活必須,古代“上廁所”拾趣

最文雅的當是“摘花”一詞,西方人曾經這樣稱呼過,不是很理解,這和西方人不理解我們說的“方便”有上廁所一意很相似,對老外講等你方便的時候,我請你吃飯?估計他會暈了。

何為“廁所”?從字義上看,“廁”:“從廣,廣像屋;從則,則當廁”。可以將廁所解釋為“設於房子旁邊的側屋”。並且從西周到春秋,廁所大都與豬圈並排。

所以也就不難理解即便是現在的很多農村,廁所還建在主房旁邊,而且大多還挨著豬圈,這是有歷史傳承的。

天大小事,生活必須,古代“上廁所”拾趣

《周禮》裡記載,早在夏商周時期,建設比較好的城市道路旁就已經出現了廁所,人們終於不用再到處遊走“打游擊”,最晚到春秋時期,廁所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墨子·旗幟》中曾詳細描述了那時的公共廁所:在道外設屏,以30步為周長,一般要垣高12尺以上,並且還比較深。

這裡不得不提一下,那時的廁所還比較簡陋,公元581年的一天中午,晉景公準備品嚐新麥時,突然感覺肚子發脹,就去如廁,結果不慎掉進糞坑淹死。

天大小事,生活必須,古代“上廁所”拾趣

《左傳·成公十年》:“晉侯將食,張(脹),如而,陷而卒”。這個悲傷的故事反映出了先秦時期的廁所有多簡陋。

到了漢代的時候,廁所的建設就比較完備了,比如有的廁所還有衝廁的水管,蹲位上還有石質扶手,旁邊還設有配套浴室,相當人性化。

並且漢代的廁所有了男女之分,古代的很多廁所都是男女共用,只講“先來後到”,有時候會很尷尬,不過那會女廁所可用“蹲位”不會多於男廁所,這也反映了古代女子社會活躍程度低的現狀。

天大小事,生活必須,古代“上廁所”拾趣

不過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的,於是夜壺出現了,夜壺材造型各不相同,因人而異,最奢侈的莫非富豪和官宦之家。

當年宋太祖趙匡胤平定後蜀後,將其宮中的器皿全部運回,在其中發現了一個鑲滿瑪瑙翡翠的盆子,愛不釋手,差點用來盛酒喝。

後來後蜀主孟昶的寵妃花蕊夫人看到趙匡胤將這個盆子供在几案上,忙說,這是先王的尿盆啊,趙匡胤又驚又怒,大聲說道:“用這種尿盆,難怪會亡國”。把盆子擊碎了。

天大小事,生活必須,古代“上廁所”拾趣

上廁所看似小事,但誰也不願意在惡臭熏天的環境裡解決個人問題,古代有這麼個故事,明末清初有一個叫穆太公的老漢,有一次進城去了趟收費的公共廁所,出來後,發現前來解手的人不少,但這公廁確實不咋地,就是幾個糞坑搭上了棚子。

穆太公回去後,靈機一動發現了商機,便請工匠把門前三間屋掘成三個大坑,每一個坑砌起小段隔牆,又粉刷起來,還請一個讀書人給起了個別致名字:“齒爵堂”。

穆太公還請人寫了百十張廣告語:“穆家噴香新坑,遠近君子下顧,本宅願貼草紙”。尤其是草紙特別有吸引力,我國雖然發明了造紙術,但紙張直到元朝才大規模應用於廁所中使用。

天大小事,生活必須,古代“上廁所”拾趣

所以用慣了稻草、瓦片、竹片的人一看有草紙溫柔地對待屁股,加上廁所環境還比較優雅,那是花花綠綠,最惹人看,登一次新坑,就如看一次景緻,並且還是免費的,於是大家寧願多憋一會,都來穆太公的公廁方便,連女子都來了,穆太公又建了一間女廁。

當然穆太公絕非做公益,廁所收費在農村行不通,但糞便收集起來可以賣給種田的莊戶人家,或者換取柴米油鹽,建了公廁,一勞永逸,收益穩定,不得不佩服穆太公的商業頭腦。

由此可見,上廁所雖然是個人隱私,有不可言說的一面,但同時也是人相對放鬆的時候,伴隨著“大珠小珠落玉盤”,暢快無比的感受充斥全身,但前提是廁所環境得過得去,穆太公正是抓住了人們這樣的心理。

天大小事,生活必須,古代“上廁所”拾趣

有了舒適環境為基礎,作為能讓人徹底放鬆自我的場所之一,廁所也成了很多人靈感的迸發地,歐陽修推薦“馬上、枕上、廁上”是寫作創作TOP3場所。

香港著名音樂人黃霑曾在某個臨近交稿的夜晚毫無頭緒,這時肚子來了“感覺”,他跑進廁所,在享受暢快的同時靈感大發,腦海中突然浮現出“浪奔,浪流,萬里滔滔江水永不休……”於是,風靡全國的《上海灘》誕生了。

正是:“小坐片刻,便會放鬆意念;清閒一會,即成造化神仙”。

上廁所這件小事,從個人層面,現在我們能享用著舒適的廁所,暢快地解決個人問題,正是人類文明不斷髮展的結果。

天大小事,生活必須,古代“上廁所”拾趣

從廣義上講,上廁所,這一人們生活的日常行為,關乎全民衛生,是“天大的小事”,16至19世紀的北京,也就是明清王朝時期,公廁寥寥可數,有著“京師無廁”的說法,

以至人糞夾雜著牛溲馬尿遍街都是,京城宛如一個巨大的垃圾站,所看似繁華的封建王朝的背後,反映的是公共設施的匱乏和管理的無序。

如今,政府把“廁所革命”上升到了國家層面,其承載的意義遠比人們想象中的更重要、更寬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