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被遺忘的中國佛教第五大名山,有四明第一山之美譽

雪竇山處浙江省奉化縣溪口鎮西北,為四明山支脈的最高峰,海拔800米,有“四明第一山”之譽。該山風景優美,山川秀麗。山上有乳峰,乳峰有竇,水從竇出,色白如乳,故泉名乳泉,竇稱雪竇,而此山之名亦因此而來。

雪竇為東南著名風景勝地,其景區以雪竇寺與千丈巖瀑布為中心,四周群山環列,東有五雷、秒蘿、東翠諸峰,西有屏風山;南有天馬、翠巒,西南象鼻、石筍峰。乳峰又名商量峰,正峙其中,中廣亙數十里,阡陌縱橫,氣候宜人。

被遺忘的中國佛教第五大名山,有四明第一山之美譽


雪竇山上,有宋理宗親手書“應夢名山”的御書亭,飛瀑如雪的千丈巖、徐島巖,峭壁萬仞的妙高峰,石筍林立的三隱潭,避暑勝地商量崗,還有正在修復的禪宗古剎雪竇寺,蔣介石當年避暑的妙高臺別墅,曾囚禁張學良將軍的原中國遊行社等,除此而外,還有人山亭,含珠林、錦鏡池、藤龕、三十六灣花卉村等。

自然風景數不勝數,名人題詩亦處處可見,歷代名人如孟郊、方千、梅堯臣、王安石、曾鞏、鄧牧、戴表元、沫若等都慕名而來,題詩詠吟。

被遺忘的中國佛教第五大名山,有四明第一山之美譽


入山亭是雪竇山最先見到的景觀,在西口往西約五里處,山之東麓。亭依山而建,為寬敞高朗的三開郵亭屋,據記載,此亭最早建於宋至和乙未年(1055),為雪竇寺達觀穎禪師為供朝山進香者休息、山民歇肩而建。以後幾經興廢,現存享子為民圖年間上海灘大亨杜月笙捐資修建。

相傳明代畫家唐伯虎曾來此地以木炭為筆,題“入山亭”三字,歷代文人至此,多有留詩。宋代雪竇寺方丈智鑑的“入山亭”詩最能說明它的位置及作用。詩云:“荒蕪行盡處,幽亭聊暫止,帶雨策孤筇,登高從此始。”

被遺忘的中國佛教第五大名山,有四明第一山之美譽


雪竇寺為該山最有名之風景點,全稱為“雪竇資禪寺”,距溪口鎮十五華里。

雪竇寺內建築雄偉,引人入勝,寺外古木參天,別有一番古剎風光。兩株五人合抱的漢代銀杏直插雲霄,後殿原址上,有張學良將軍當年手植楠木兩株。歷代文人墨客至此,留下了不少詩篇。周僧智覺的《雪竇寺》詩云“下雪竇游上雪窶,過雲峰後望雲峰。如趨仙府經三島,似入天門徹九軍。無日不飛丹洞鶴,有時忽隱潭中龍。只應奉詔西歸去,此境何遊得再逢。》還有“四面青山,山山朝古剎,環列翠峰,峰峰叩彌勒”等楹聯。

被遺忘的中國佛教第五大名山,有四明第一山之美譽


千百年來,雪竇寺香火旺盛,高僧輩出,在佛教界與杭州中天竺天寧萬壽永祚寺、南京蔣山太平興國寺等九寺共稱“天下禪宗十剎”,有極高地位;在海外僧人中亦頗有影響。宋代高僧永明延壽禪師,在雪竇寺說法並寫了佛學名著《宗鏡錄》;現代高僧,民國時期中國彿教整理委員會主任委員太虛大師,一九三一年應蔣介石之請任雪竇寺方丈,他到過北美、歐溯、東南亞、日本等國講學,著有《太虛大師全書》。

被遺忘的中國佛教第五大名山,有四明第一山之美譽


雪竇寺三十年代起,曾設中國旅行社,寺旁有專門建築,隱潭設有飯館。當年這裡是蔣介石、蔣經國父子經常活動之地。一九二八年蔣介石第一次“引退”之後就住在這裡,張學良將軍當年也被囚於此。

千丈巖瀑布是雪窶山最著名的景觀。乳泉之水經雪竇寺前,流人錦鏡池,穿過關山橋,在千丈巖傾瀉而下,飛珠濺玉,蔚為奇觀。瀑布自巖頂至深潭,高達一百八十六米,半壁有巨石相隔,每當春夏,大雨滂沱,飛流直下,至半壁為巨石所碰撞,擊碎溪若飛雪,經日光照耀,便會出現一道長虹,令人歎為觀止。

被遺忘的中國佛教第五大名山,有四明第一山之美譽


商量崗為雪竇第一峰。崗上有兩座高丈餘的巨石兀立於陡壁之下,石頂上橫空懸一塊約二米長的石條,人稱“仙人橋”,相傳兩個神仙曾在此相對而坐商量事情,故名。

崗地處高寒,夏季涼爽,是理想的避暑勝地,當年蔣介石曾設想仿照廬山在此建“第二廬山”。崗頂海拔950米,登頂四望,山巒皆伏,諸峰隱於雲海之中。

被遺忘的中國佛教第五大名山,有四明第一山之美譽


雲升霧散之時,北望寧波、鎮海,南眺象山港,謂之曰“晴時能見萬聖天”大霧瀰漫之時,對面不見人影,謂之日“霧時難見丈外物”;冬天滴水成冰,謂之“寒時茅草倒掛珠”;大風起時,龍吟虎嘯,山搖地動,謂之“起風能拔迕根樹”,各種氣候下的不同景觀,使人遊興倍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