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一戰塹壕內部結構是怎樣的?

武器裝備秀


世界上有矛之後就有了盾,有進攻就會有防禦。戰爭是人類文明的永恆話題,在戰爭實踐中,人們用生命代價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進攻和防禦辦法,其中塹壕的發明最具有代表性。



古代的時候,由於作戰工具原始,部隊的機動性不高,戰爭進度慢,防守都是藉助天然屏障(峽谷、隘口、河流等)或者藉助城牆抵禦敵方進攻。到了近代,戰爭的狀態發生了很大變化,熱兵器的使用讓軍隊的火力更猛烈,覆蓋範圍更大。攻防戰無法侷限於有險可守的地形和城牆,軍隊需要新的防禦手段。因此,塹壕應運而生。

初期的塹壕也許來自戰士對偶然藏身一個低窪地的靈感,當時的戰鬥激烈程度也不是那麼強。所以,初期的塹壕非常簡單,也就是就地挖個坑或者挖條溝來保護自己,躲避對方直射過來的槍彈,並可以射擊敵人。

早期的士兵只會在地上挖一個坑用來保護自己,專業術語叫做“散兵坑”,後來逐漸將散兵坑挖通,鏈接成壕溝,成為早期的戰壕。

但任何發明都有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隨著熱兵器的越發強大,戰爭的激烈程度越來越高,火力越來越猛,塹壕的長度、深度和功能也發生了很大變化。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強烈度戰爭,其破壞程度和戰場傷亡甚至超過了二戰,先後有6500萬人捲入戰爭,死亡人數更是超過1000萬。

由於很多新式武器在一戰中應用,因此一戰不同於過去的歐洲戰爭,誕生了很多新戰法,其中以塹壕戰最有代表性。

(一戰航拍,左側為德軍戰壕,右側為英軍戰壕)


一戰時期的塹壕,跟傳統的戰壕已不能同日而語。其塹壕規模大、功能全,已經變成了組合式塹壕。在一戰中大規模的防禦戰中,塹壕戰成為主要的戰爭形式。

這種組合式塹壕跟初期的相比有什麼特點呢?

首先是長度增加,在一戰西線,最長的塹壕足足長達300英里,裡面往往隱藏無數部隊。幾百萬士兵用各種工具,在幾個月的時間裡就挖出了一條規模超大的地下長城。這樣的超級塹壕,遠不是戰場指揮官臨時命令挖掘的戰壕可比。


其次,一戰的塹壕形狀也發生了變化。塹壕也再不是一條直線,變成了各種曲線。聰明的德國人把塹壕設計成了“s”狀,而英軍的塹壕多為“z”形。這樣非但可以抵禦敵方炮火,防止一枚炮彈消滅太多士兵,也可以在敵人衝到塹壕時,阻擋對方的射擊時視野,給自己贏得轉移或者反擊的時間,爭取主動權。

最後一個特點是結構複雜。一戰塹壕大多分成三部分——前線塹壕用於作戰,有瞭望口、機槍陣地、狙擊口,分工明確。

第二部分塹壕屬於中樞部分。主要用來士兵撤退、前方增援和兵員補充,還是用於傷員救護的緊急通道。

第三部分塹壕屬於指揮和後勤保障部分。有指揮部,通訊排,炊事班和醫療隊。塹壕兩面還用木頭或者沙袋加固,以防敵軍炮火射擊引起震動,或者進下雨降水後坍塌。


有的塹壕和防空洞連接,在這些深達幾十英尺的防空洞裡,吃的、用的、住的應有盡有,滿足士兵的吃喝拉撒。戰鬥間隙,有的的士兵甚至在裡面打撲克,下象棋。

但戰時塹壕遠不是人們想象得那麼好玩。在絕大部分時間,雙方戰士們都是蜷縮在潮溼的塹壕裡,一整天都不能動彈一步。遇到降雨,士兵更要在泥漿中蹲著,忍受著蚊蟲和跳蚤叮咬。由於環境差,衛生條件不好,老鼠肆虐,瘟疫流行,拉肚子更是司空見慣。

到了冬季就更難熬,歐洲的冬季比較寒冷,寒流和風暴考驗著每一個戰士。遇到戰爭僵持的時候, 因為怕敵人發現,死去的士兵屍體無法掩埋,裸露在那裡堆積如山,空氣裡瀰漫著令人窒息的惡臭。據統計,一戰中塹壕中死於疾病的士兵,佔到戰爭傷亡總人數的十分之一以上,這些用來保護士兵的塹壕,在戰爭中儼然成了巨大的墳場。


小約翰


塹壕戰,是利用低於地面,並能夠保護士兵的戰壕進行作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西線戰場上,塹壕戰給交戰雙方,造成了極為慘重的傷亡。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軍的戰壕

第一次世界大戰西線戰場上的塹壕,規模可以說是非常龐大。這裡的戰壕,從空中來看,都是彎彎曲曲的,呈鋸齒形,所有接近於直線部分的戰壕,長度都不會超過十幾米(戰壕內的士兵向自己兩側看,只能看到範圍幾米內的情況,再遠就被戰壕擋住了)。這樣做的目的是,萬一炮彈或者炸彈落到戰壕內,戰壕會限制破片和衝擊波的覆蓋區域。另外一點就是,萬一敵人攻入戰壕的話,無法在短時間內佔領整個一條戰壕,甚至己方士兵會依託鋸齒狀的戰壕,將敵軍打退或者消滅。

從空中俯拍交戰雙方的戰壕(圖片左下方為德軍的戰壕,圖片右上方為英軍的戰壕,中間是無人區)

戰壕的挖掘方式有三種,這三種分別為地面式,延展式和隧道式。地面式,就是士兵站在地面向下挖掘,這種方法的速度最快,因為它允許許多士兵同時挖掘,但是士兵們會暴露在地面以上(容易遭到敵方打擊),所以這種方式只能在安全的時間地點使用(例如遠離一線或者是晚上)。延展式,就是從戰壕的一端向外挖掘,雖然挖掘戰壕的人不會暴露,但這種方法只允許一到兩人同時挖掘。隧道式,挖掘方式類似於延展式,不過在挖掘時,戰壕上方還有一層是需要先保留,在挖掘完成後去拆掉。在壕溝建造完成之後,它還經常需要維護,以防止天氣或炮火降低它的強度。

英國步兵手冊中的壕溝建造示意圖

戰壕,一般至少需要挖掘2.5米深,這樣是為了士兵們在裡面活動時,就算直立行走也不會被敵方攻擊。而它的寬度,則是上寬下窄,從橫截面來看是一個近似倒三角的樣子。戰壕面對敵人的一側,叫胸牆,背對敵人的一側叫背牆。背牆的作用是,防止士兵們的後背,被落在戰壕後方的炮彈破片所傷。壕溝的兩側會用沙袋,木架和鐵絲網進行加固。地面通常會分為兩層,一層是射擊臺,士兵站到射擊臺上後,就可以看到戰壕外面進行射擊。而第二層,要比射擊臺低,是戰壕的最低位置。士兵在這裡行走或站立時,是無法看到外面的(除非使用潛望鏡)。最低的一層,通常會鋪上木板,在木板底下,作為排水渠使用。

交通壕內準備作戰的英軍士兵

當時的戰壕,分為前線戰壕和支援戰壕,在支援戰壕中,除了按照上述方法挖掘以外,還要挖掘士兵的掩蔽洞。這個掩蔽洞位於支援戰壕的後部。英國的掩蔽洞通常有2.6至5.3米深。而德國的掩蔽洞要深得多,距地面最近也有4米深。


歷史救生圈


塹壕主要由壕溝組成,而壕溝並非筆直狀,而是呈現出鋸齒型。下圖便是一戰時期,英國步兵手冊中壕溝建造的示意圖。其中壕溝面對敵人的一側是胸牆,背對著敵人的一側是背牆。背牆可以防止落在壕溝後方的炮彈傷害壕溝中的士兵。而如果敵軍攻下了壕溝,則背牆就會成為胸牆,壕溝的兩側會用沙袋、木架和鐵絲網加固,地面上也會鋪設有木板。

壕溝為了保護士兵在不暴露頭部的時候能夠觀察到戰壕外的場景,壕溝的胸牆還有射擊孔。有時候就在沙袋上開出一個缺口,同時還會用鋼板予以加固。德軍狙擊手為了造成更大傷害,他們還會使用穿甲子彈。此外壕溝內的士兵為了安全觀察,還會使用潛望鏡。戰壕有三種挖法,包括地面式、延展式和隧道式。地面式,顧名思義就是人站在地面上向下挖掘,這種方法最有效,它能保證很多人同時挖掘。但是缺點是人員會暴露在外,因此這對時間的要求比較緊迫。延展式是從壕溝的一端向另一端挖掘,這種方法雖然不會暴露,但是同時只能允許2個人進行挖掘,效率較低。隧道式和延展式差不多。英國的壕溝建造手冊顯示,450人在夜間用6小時可以挖掘250米長的壕溝。

壕溝對於地理地貌還有一定要求。在交戰一線,壕溝網和礦車道代替了公路和鐵路等傳統的基礎運輸設施。一戰後期,德軍建立了暴風突擊隊,他們裝備了一些輕型工程設備,包括輕機槍、迫擊炮等,可以快速突破敵軍要點。尤其是坦克的加入,讓壕溝的作用進一步趨弱。


航空之家


一戰的殘酷性超出了大部分人的想象,雙方總的傷亡數量在1000萬人以上,如此空前的戰死人數正是因為隨著軍事科技的發展,擁有以塹壕為依託的火力投射能力大大超越了進攻方的防護能力,而與此同時,科技卻無力支撐進攻方進行作戰方式的變革。

上圖為一戰塹壕的總體火力配置圖,其縱深可達數公里之多,各種步槍、機槍、火炮火力分梯次配置。

最前線會設置三到四層鐵絲網,敵軍士兵進攻到此必被鐵絲網所阻攔,如果使用工具破拆勢必要停留很長時間,這個時候戰壕中的步槍以及後方的機槍巢會有充足的時間發揚火力。在陣地的最後方佈置有大口徑火炮陣地,其實在很多戰鬥中,步兵根本衝不到鐵絲網位置就已經被炮火覆蓋掃平了。

除了最前線的步兵戰壕,後方還設置有多道備用戰壕,以及交通壕和戰備壕。一旦前沿陣地被突破,士兵可以順勢撤到第二道防線逐次抵抗。交通壕保證前線兵力不足時及時補充兵員或者將前線人員根據作戰情況及時調配到最激烈的作戰地點。戰備壕中儲存有大量的食品和彈藥,是整個戰壕體系的有力支撐。

具體到單個戰壕的修築,其設計是非常科學而合理的,深約三到四米,足夠的深度使防禦炮擊成為可能,不至於兩三輪炮火打過來,戰壕被抹平這一現象出現。但帶來的問題是士兵無法直接站在戰壕中開槍,於是在面敵一側設置了射擊臺,這個射擊臺高於戰壕底端,高度正好可容一人探出頭來射擊。

背敵一側設置防炮洞,很多夥伴可能有疑問,為什麼不放到面敵一側,這樣對炮火的防護能力豈不是更好?事實上放到對側之後對防護能力的提升有限,關鍵是影響胸牆的穩定性。而放到背敵側,在敵軍炮火結束之後,向前跨一步就可以直接進入射擊位,更加方便。

成噸的混凝土和成品鋼材以及木材組合建造了堅不可摧的戰壕,沒有一定工業能力的國家斷然無法支撐這樣現代化的龐大戰壕體系。塹壕戰打的仍然是國力。


武器裝備秀


二戰離我們很近,而且中國是二戰的主戰場之一,所以我們大部人對二戰的印象深刻。覺得二戰很殘酷,然而,一戰的殘酷性有過之而無不及。

在一戰前期,已經有了塹壕戰,但是塹壕在戰爭中的大規模使用,則是在一戰時期。有人統計說整個一戰期間,參戰各國挖的戰壕歷程達到了驚人的一萬多公里,已經達到了地球一週的四分之一。

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一戰時,讓各國熱衷的塹壕都是怎樣的構造。

一個大型的長期的塹壕工事中,有著完備的構造。主要分成兩類,一類是交通壕,主要作用是連接戰鬥壕以及後方支援。另外一類就是戰鬥壕,其主要作用就是用來進行戰鬥。

先來說一下交通壕,相較於戰鬥壕而言,交通壕設計相對簡單了許多。因為主要是承擔交通功能,所以交通壕很少設置有射擊區域,但是對於一些重要地區,還是有相對簡單的射擊區的。

交通壕相對於戰鬥壕而言,在深度和寬度上相對要求低一些,差不多一人高左右,保證在進行人員及物品進行支援和轉移時的安全。其縱橫連接與戰鬥壕之間,也同樣連接著後方支援,算是前線部隊的生命線。

而戰鬥壕設計就複雜了許多。

一般戰鬥壕的構成包括火力點、隱蔽點、戰時指揮所以及臨時醫療區等等。在不同的功能區域,戰鬥壕的結構也不盡相同,下面我們主要來看一下戰鬥壕主要的只能區域——火力點的設計構造。

戰鬥壕往往有兩級設計,一級戰鬥壕主要是為了進行轉移或者後勤運輸等等,二級戰鬥壕的職能就是用來進攻。

整體的戰鬥壕神都在兩米左右,根據不同的區域高度略有差異。另外,一般的戰鬥壕上面不會佈置遮蔽,而其他特殊功能區域往往會裝有遮蔽設施。如指揮所,臨時裝備存放處還有臨時醫療所等。

寬度大概在三米左右,在戰鬥壕的邊緣,要設置多層沙袋,用以防止彈片或者子彈的殺傷力。另外,在最前線的戰鬥壕還要設置數層的鐵絲網,主要用來防止敵軍的衝鋒,為自己的火力噴射增添更多的時間。

除此以外,在戰鬥壕的下面,會專門用木板撐起,以防備塹壕積水。在攻擊面的對側,還會有低矮的掩體。掩體上方往往稱以木板,以防止頂層的塌落,周圍也可能設計簡易的支撐。當然,後來很多長期使用的塹壕使用到了混凝土結構,更加增添了塹壕的堅固性和穩定性。


Crazy歷史


一戰由於武器限制所以戰壕非常講究,在防近距離火炮基礎上,主要是應對沖鋒為主,具體體現在深溝高磊,每個戰壕寬度為2.6米左右,一般人很難縱身越過,同時,還有第二級戰壕,才是真的步兵藏身之所,二級戰壕和一級戰壕相通,方便阻擊之後的撤退。但,也為佈防帶來一定準備的困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