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二战日本的装甲部队,有多少坦克,可以和二战德国比吗?

小神烧香


看到这个问题,很明显提问者要么是不了解二战,要么就是来看笑话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工业能力足够支持造坦克的就那么几个国家,日本也算一个,但是和其它二战时期玩过坦克的国家相比,用网友们的话说就是弟弟,说难听点就是渣渣,而德国坦克呢,咱也别绝对地说第一,起码说是一流肯定是没争议的,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


二战期间日本总共才制造了五千多辆坦克,像还算有名的、在日军中也算比较大的九七式坦克总产量也就一千五百多辆,而德国二战后期1943年投产的豹式坦克产量就达到了六千多辆,也就是说德军二战末期生产的一型坦克就顶日本所有的坦克数量,而且吨位几倍于日本坦克。


日本是个资源非常有限的国家,坦克没有太大的,九七式虽然叫中型坦克,但是也就是十几吨,在坦克的分类里面二十吨以下叫轻型坦克,二十吨到四十吨叫中型坦克。除了九七式以外日本还有个被称为“豆战车”的九四式坦克,战斗全重就三吨多,装甲厚度跟手机差不多,二战中无论是反坦克步枪还是反坦克炮,只要能称之为反坦克武器的家伙式都能打穿它。

日本的坦克很脆,欺负欺负这些工业还没发展起来的亚洲国家还行,放到欧洲基本就是零战绩,欧洲国家资源储量还可以,工业发展的也很早,所以欧洲国家的炮兵、装甲兵、航空兵在硬件上都不弱。即便是日本和德国同等吨位、火力的坦克相遇也不是对手,日本坦克设计就是为了支援步兵作战,炮管短粗,不是苏联、德国用的细长炮管,穿甲能力差,打不了坦克战。诺门坎战役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起初日本偷袭,苏联五十七特别军和蒙古军队不是对手,而后期苏联调来摩托化部队,形势就逆转,苏联调来的也都是小坦克T-26和BT系列坦克,但是打日本坦克和打玩具一样。


鍋盖頭司令


在《日本陆军史》中曾提及在1937年1月日本陆军和苏联远东红军的坦克力量对比,远东苏军的坦克数量达到1200辆左右,而日本陆军加上所有的战车、轻型战车只有不到600辆。《大东亚战争全史》中,也提到日本陆军在1941年参战时的军需装备能力表,里面显示日本坦克数量是1200辆,不过这只是表示日本的装备能力,并非装备的实际数量。总的来看,1941年日本参战时拥有的坦克数量在1000辆左右,而同时期德国仅在一线装备的坦克数量就3000辆以上,如果加上缴获的坦克和二线装备的坦克,德国的坦克总数应该至少超过6000辆,可见日本装甲部队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远不及德国,两者完全不在一个级别上。



日本装甲部队在作战编制上也大大落后于德国装甲部队,在1941年德国已经组建了数支进攻能力强大的装甲集群(一个装甲坦克数量高达800-1000辆)时,日本装甲部队才组建了几个战车集群,这种战车集群规模相当于后来的战车旅团,直到1942年日本才开始组建坦克(战车)师团,而此时德军的装甲集群已经升级为装甲集团军,成为一支攻守兼备的重型野战集团,可以独立遂行某一方向上的战役级作战。受德军装甲部队在欧洲战场大放异彩的激发,日军也组建了一支军级装甲部队,即陆军机甲军,包括2个战车师团和1个战车教导旅团,不过这是一个实验性的编制,日军从来没有在战场上投入军级以上的装甲部队,最多也只是投入一个战车师团,而德军装甲部队在1941年时就组建了超过20个装甲师,并在战争期间一直在持续增长中。


日军装甲部队在战术上也是大大落后于同时期的其他国家装甲部队的,受德军装甲部队的成功作战经验,日军装甲部队也强调集中、独立的投入作战,而不再成为步兵的附庸,但是日军装甲部队在实战中却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采用了两种非常极端的装甲战术。日军战车部队要么就是像塞班岛战役那样不顾美军的强大火力发起自杀式的冲锋,完全和步兵等其他支援兵种相脱离;要么就是当作固定的碉堡进行静态的防御,完全丢弃了坦克的机动优势。

在二战各国装甲部队的战斗力排名方面,德国和苏联位列第一梯队,美国和英国装甲部队排在第二梯队,日本则位于这些国家之后。美军对日军装甲部队做了最后的总结:二战中的日军从未以现代化的方法使用装甲部队,日军的装甲部队作战实践是一场彻底的失败!


战略论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本陆军共有15个战车联队,690辆战车,分布的百分比分别是满洲(我国东北)40%,中国关内13%,南方47%,日本本土及朝鲜半岛、台湾0%。


1941年德国陆军的坦克数量

日本陆军的坦克

八九式中战车(装备18.4倍57mm炮)

九五式轻战车(装备37倍37mm炮)

九七式中战车(装备18.4倍57mm炮。)

九七改中战车(装备48倍47mm炮)

德国陆军三号坦克D型(装备46.5倍37mm炮)

德国陆军三号坦克E/F型(初期装备37mm炮,从1940年起装备42倍50mm炮。)

德国陆军四号坦克(装备24倍75mm炮)。

质量上日军不占优势,数量上被德军碾压。

然而这已经是比较乐观的一年了,接下来双方的差距就是天壤之别了。

之后的几年里,日军的战车是这些。

一式中战

二式炮战

三式中战

四式中战(共生产6辆)

五式中战(就生产1辆原型车)

德军的战车是这些

四号坦克H型(装备48倍75mm炮)


虎式坦克

黑豹坦克

虎王坦克

让一式三式中战去战虎豹已经很让人绝望了。然而最让人绝望的还不是一式三式中战与虎豹的单体差距。

还有,数量。

仅黑豹坦克的产量(6000辆)就是1942年到1945年日本坦克与自行火炮所有产量(2600辆)的2.3倍。

所以这压根就没法儿相提并论。


七班的历史课代表


不按题目回答了这是我认为真实的,数量和德国什么的我不知道……最二战时期日本的坦克,无论从技术,还是产量、质量来说,都是相对落后的。其实一战刚结束,对先进武器很感兴趣的日本,就火急火燎的从欧洲买回来各种坦克样车进行研究。但是日本军方认为,坦克不适合日本。原因有很多,比如地理因素,不管是日本本土,还是准备侵略的中国以及东南亚地区,都不适合坦克作战。

坦克的发展意味着大量的钢材需求,这对于日本来说是致命伤。本身自己的资源就非常有限,比如从1939年到1945年,日本的钢材总产量只有480万吨。美国是它的10倍之多,苏联也是它的近两倍。为了获得钢材,日本甚至从民间广泛收集废铁,甚至把老百姓家的铁栅栏都征收走了。

日本历来重视海军的发展,所以大量的钢材等资源,都源源不断的涌入了海军。为了海军舰船的生产,只能把坦克研发生产挤压到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日本陆军的作战思想,一直都是强调精神与意志的作用。日军过分强调士兵能力,认为所谓的“大和魂”能够战胜一切,所以装备上的不足,是完全可以用战斗意志弥补的。再加上在中国战场的经验,更加让日本军方肯定,没有坦克一样能打胜仗,正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和资源,日本的坦克研发一直处于十分尴尬的地位。资料显示,从1926年到1945年,日军的坦克总产量只有6500多辆,其中大多数都是95式轻战车和97式中战车。要是按照欧美坦克的标准来说,日本的中型坦克也只能划归为轻型坦克,在著名的诺门罕战役,日本派出了各类型坦克近百辆,但是和苏联的T-28、T-26、BT-5相比,实在是毫无胜算的机会,被打惨了。诺门坎战役之后,日本的坦克发展几乎停滞了。所以,简单来说,和欧美等国比较,当时的日本坦克技术整整落后了一个时代。


我们的坎坷


不能,整个二战期间才20000辆。


阿根廷旗下


日军的装甲部队显然不能与德军对比。

日本应该算是当时亚洲最早发展坦克的国家。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日本就从英国购买了MK IV与MK A型坦克,从法国购买了雷诺F17轻型坦克。1926年开始,日本开始自己建造坦克。

1927年2月,日本仿制雷诺的1号战车研制成功,重12吨,时速25公里。1929年4月,又研制成功2号战车,重9.8吨,装备1门57毫米火炮和1挺6.5毫米机枪,装甲厚5-17毫米,最大时速26公里,行程120公里。在投产后根据军方要求坦克全重增加到11,。,吨,命名为89式中战车。

1935年和1937年日本先后研制成功95式轻战车(7吨,1门37还要米火炮和2挺机枪)和97式中战车(15吨,1门57毫米火炮和2挺机枪), 两者在1931-1945年期间分别生产2374辆和2300辆,而整个日本坦克在1931-1945年期间一共生产6510辆。而德国坦克1940-1945年生产量是23467辆,其中3号坦克5519辆、4号坦克8253辆、豹式5984辆、虎式1350辆

日本坦克部队编制最初是1925年的战车队,有8辆坦克,配属于师团。之后1933年8月编有战车联队。1937年时,整个日军共装备坦克800-1000辆。

按照当时日本坦克划分标准,10吨以下为轻战车,10-20吨为中战车,20吨以上为重战车,所以日本的坦克按照欧美划分都属于轻型坦克即20吨以下。与对方坦克相比,日本坦克火力弱、装甲薄、速度慢、行程短,同时在悬挂装置、液压启动装置、无线电通讯等方面都差距很大。

直到二战中后期,日本才以97式为基础,研制了1式、3式和4式战车,其中4式战车全重30吨,装备1门75毫米火炮和2挺7.7毫米机枪,时速45公里,行程250公里。然而这些坦克基本都没有成批生产,投入实战很少。

至于德军的3号、4号以及豹式、虎式坦克,军迷应该都很清楚性能,不做详细介绍,显然日本最好的4式战车最多相当于初期4号坦克。

1942年开始,日本组建了战车师团,相当于西方的坦克师,编有坦克200-300辆,整个战争期间共有4个,每个师团有2个战车旅团,每旅团2个战车联队,每联队1000余人,装备坦克60余辆。

1944年10月起,又先后组建9个独立战车旅团,在日本投降时2个在我国,其余7个在日本本土。

综上所述,日本坦克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完全不能与德国相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