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李密功劳盖世,投靠唐高祖李渊后,为何被杀?

黎忠良


李密功劳盖世,投靠唐高祖李渊后,为何被杀?(关注葛大小姐,天天历史故事!)


看过《隋唐英雄传》的人,都知道瓦岗寨的大当家李密,出身官宦世家,后因家道中落,时运不济,郁郁不得志,但是却自强不息,读卷不止,直到后来上了瓦岗寨大当家才打出了一片天地。

尤其是在隋末的起义军中,李密全盛时兵力高达30万,屡败隋军,威震天下,被推选为反隋义军盟主,可谓出尽风头,为消灭隋军以及军阀王世充做出了巨大贡献。后来在战争中因为被击败,带领残余军队投靠李渊,对于有功于李唐王朝的功臣李密,唐高祖李渊本应感激重用,但为什么却把李密杀死了呢?

1、书生李密立盖世功劳,一朝兵败投靠李渊。

李密生于582年,字玄邃,小字法主,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市)。李密的曾祖为西魏八柱国之一、司徒李弼,赐姓徒何氏,北周太师、魏国公。祖父李曜,为北周太保、邢国公。父亲李宽,隋朝上柱国,封蒲山郡公。

李密擅长谋划,文武双全,志向远大,常常以救世济民为己任。开皇中,袭爵蒲山公。于是散发家产,救济亲朋好友,收养门客,礼遇贤才,从不吝惜资财。后又折兵读书,尤其喜好兵书,常能背诵。可以看出,李密出身于四世三公,文武双全,志向远大。

李密年轻的时候在隋朝担当亲卫府大都督、东宫千牛备身,但是隋炀帝不喜欢李密,李密辞官隐居,发奋读书。隐居期间受到越国公杨素赏识,与杨素的儿子杨玄感交往密切,后跟随杨玄感一起反隋。杨玄感反隋失败后,李密投奔瓦岗军的翟让,为翟让献计献策,壮大了瓦岗军的势力。

李密投奔翟让后,跟随翟让的瓦岗军反隋,率领军队攻下兴洛仓,开仓赈民,获得民心,之后击败越王杨侗,声望倍增,翟让推举李密为瓦岗军首领,李密在巩县自封魏公,建立政权。李密成为魏公后,与翟让发生矛盾,产生内讧,李密诛杀翟让,收编翟让势力,统一瓦岗军。

后来,李密带领义军屡败王世充,并于大业十四年(618年)正月,率三十万大军,逐鹿中原。此时的李密被胜利冲昏了倒带,骄傲自满,不再体恤将士,即使仓库中没有什么积蓄,打了胜仗也不把战利品分给将士们,使得瓦岗军将领离心离德。李密势力强盛,兵力30万,自以为天下最强,独自同时与隋军、王世充、宇文化及多方相斗。

唐武德元年(618年),王世充乘势袭击瓦岗军,大败瓦岗军数员骁将,王世充强渡洛河,双方大战于邙山脚下,王世充大破李密,瓦岗军遭到重创,损失惨重,伤了根本。不得已之下,李密率二万残部归降李渊。

2、李渊受降并加封李密,李密不满叛唐被杀。

武德元年十月,李密亲率两万残部到长安投奔李渊。李渊知道后大喜,并派使者在半路迎接。李密见到使者后大喜,自以为归唐的功劳可和以河西之地归汉的窦融相比,台司之位可垂手而得。

结果入唐后,李渊虽然非常重视李密的投奔,并把表妹嫁给了李密当妻子,封李密为光禄卿、上柱国,赐爵邢国公,与李密更是以兄弟相称。

但穷途失意的李密心理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少年时代以济物为己任的抱负,瓦岗军中逐鹿天下的雄心都已丧失殆尽,执念于心想凭借自己在山东一带连城数百的势力,可以在新朝李渊那里更高的地位和权势。

被分封后的官职与李密的期盼大相径庭,李密非常失望,尤其是光禄卿的职务,是在宴会中职掌进食,对于曾经威震天下的李密来说,简直就是极大的耻辱。再加上其他朝臣的轻视和朝廷下发供给的不及时,让李密恼羞成怒,不甘居于人下。于是,他错误地认为自己在河南势力尚存,还有与李唐分庭抗礼的力量,因而决定叛唐。

李密假借收服旧部为名,带一万余人离开长安,左武卫将军王伯当随同前往。当李密率部东行至稠桑驿的时候,李渊突然将其召回,李密以为李渊得知自己反叛之心,大为恐惧,不听部下劝阻,决定叛乱。于是率兵袭破邻近的桃林县,掠夺畜产向南进入熊耳山,前往襄城(今河南省汝州市)投奔旧将张善相。李密的所作所为被熊州副将盛彦师得知,盛彦师率兵埋伏在的陆浑县南邢公岘(今河南省卢氏县官道口镇的邢公山),武德元年腊月三十,李密率部经过,被盛彦师全部杀死,时年三十七。

3、李密为什么要反叛唐朝?

李渊与李密惺惺相惜,可以说是一路人,都是当时起义反隋的一方诸侯,虽然李密最终因反叛被李渊部下所杀,但李密为什么要反叛李唐王朝呢?

一是李密不是甘居人下之人,早晚是要出事的。据记载,他曾经写信给李渊,称其为兄,要与他结盟,自己充当盟主,可见他的志向和对李渊的看法,都是站在一方帝王的角度考虑的。况且李密文武双全,曾经是各方诸侯共推的义军盟主,岂能有长居李渊之下的决心,他只是暂时失败,等待机会,还会东山再起的。

二是李密虽然暂时落败了,但他的许多部将还在,势力还在。比如单雄信、王伯当、李勣都还在,而且对李密忠心耿耿。最重要的是李密的队伍有瓦岗寨的基因,更接近普通大众,更接地气,在草莽中间更有号召力。

三是李唐王朝对李密部属的态度是必欲尽归己用而甘心。在当时关陇集团和山东豪杰是最为重要的武力集团代表,李渊父子部下多为关陇集团中人,而李密属下大半是山东豪杰。李渊一向重视山东一带的武人势力,李密归唐,其旧部就成为唐皇朝的争取目标。因此李密这个旧日领袖的存在,就不免成为障碍了,所以要想法除去。

四是李密错估了入唐后的境遇。李密在归唐路上看到使节则大喜,并且自比以河西之地归汉的窦融,心想归唐后,一定后高官厚禄对待,但与入唐后封的官职则大失所望。李密的雄心虽已消磨,但心高气盛的个性并没有改变。以他的性格,要从此低首下心地做唐朝忠顺驯服的臣子,安分守己地职掌膳饯进食,是不可能的事。所以,李密从失望、耻辱和不甘心中爆发,进而后悔作出归唐的决定,所以要反叛出唐。

五是当时民间有歌谣流传必然有一位“李”姓的天子。比如:“东海十八子,八井唤三军”“桃李子,洪水绕杨山”等歌谣,其目的是为李渊造势,从某种情况来说,有勇有谋的李密,是最危险的敌手,是李渊必须除掉的人物。

从以上可以看出,李密是乱世的英雄,欲图大业,李渊也非常赏识李密,可是毕竟李密实力有限,又不甘心臣服李渊,因此招致杀身之祸。

综观李密的一生,说他英雄末路,失意忘形,或许都不为过。至于他最后的结局,是“咎由自取”,还是李渊心狠手辣都不重要。他的失败就在于古代文人领导的农民起义没有远大的战略眼光。





葛大小姐


李密是自寻死路。

李密投降了李渊仅仅一个月,就感觉自己走了一条错误路线。李渊虽然表面上礼遇他尊敬他,其实骨子里根本看不起他,还时时刻刻防着他。尤其在一次大型宴会上,李密作为光禄卿竟然要看着别人吃吃喝喝,感到特别耻辱。正好王伯当也郁郁不得志,跟李密说,事在人为。现在还有好多瓦岗旧部没有归宿,您为何不跟李渊说去招降他们呢。只要您离开长安,那就是鳌鱼脱却金钩去,摇头摆尾再不回。李密于是跟李渊说,我来一个多月了寸功未立,我想去把我山东旧部都招抚在大唐麾下,到时候收拾王世充易如反掌。

李渊也听说瓦岗旧部都给王世充干不了,纷纷要走,就派李密前去招抚。群臣都说,李密此人狡猾多诈,现在把他放走了,就等于放虎归山。他肯定不会回来了。李渊说,帝王自有天命。不是随便一个阿猫阿狗都能当上的。即使他造反了,也就等于蒿箭射到蒿中罢了。蒿箭是以蓬蒿制作之箭,用以比喻无用而不足惜之物。就是说放走一个李密就如丢掉一袋垃圾,毫不足惜。现在李密回去收拾人马和王世充死磕,咱们可以坐收渔翁之利,何乐而不为。于是决定派李密去。临行李渊请李密喝酒,咱们兄弟把这酒喝了,一切都在酒里,希望老弟你能干一番事业出来。大丈夫一诺千金。有人的确跟我说过不让放你走,但是我跟兄弟你推心置腹肝胆相照,别人是离间不了我们深厚的兄弟感情的。李密于是带着王伯当和贾闰甫走了。

李密走半道,李渊让他分一半人留在关中,带一半人出关。有跟随李密的人料定李密肯定会叛乱,就赶紧跟李渊表态,与李密划清了界限,李密肯定会叛变,到时候不要牵连我啊。李渊于是改变了主意,让李密一个人回来接受新的任命,让王伯当和贾闰甫带人先出关。李密接到命令,跟贾闰甫说,李渊临行说的大丈夫一诺千金纯属放屁,我还没走呢又要把我叫回去。我要是回去,肯定死路一条。不如斩关造反,赶紧跑到黎阳集结旧部。贾闰甫说,现在弟兄们人心都散了,队伍不好带。谁会听你的啊。不如先回去装孙子,以后瞅机会再研究。李密说,李渊看不起我,我咽不下这口气。我一生经历多少危险艰难都没死,足见天命在我。

你是我的心腹,却不跟我走,我宰了你。贾闰甫哭着说,你现在只是一条丧家犬,黎阳的李勣也已经投降了李唐,自从你杀了翟让,你的名声已经坏掉了,人人觉得你是忘恩负义之徒,谁还跟你走啊。谁都怕你把人家火并了对不。除了我们几个傻逼肯跟你,现在天下英雄已经没人跟你干了。这一句说到了李密的痛处,李密恼羞成怒,要杀贾闰甫,王伯当求情放走了。王伯当也觉得叛乱不靠谱,但是李密一意孤行,王伯当说,无非多个陪葬的而已,叛乱已经毫无意义了。李密不听,坚决要叛,果然被杀。

李渊为啥开始要放李密走,其实是失策。由于当时好多山东豪杰还没有归宿,不知道何去何从。他们有三条路,投窦建德,投王世充,投李渊。当时瓦岗两大领袖,李勣投了李渊,单雄信投了王世充,所以好多人都在选择,而李勣之所以投李渊,就是因为李密投了李渊。其实李渊应该把李密留在长安养起来,忠于李密的旧部肯定会跟着李密投李渊,像李勣那样。不忠于李密的人,李密前去招抚也没用。所以李密没必要出关。李渊把他放走了,是一时脑子短路。等到李密出关了,有人跟他一分析,觉得自己决策失误,于是又要把李密叫回来。而李密也觉得回去是死路一条,坚决不回去,于是被杀。但是李渊有一条判断是准确的,即使把李密放出去也成不了啥气候了。李密的信用分在杀了翟让之后就已经丢光了,如果他想搞事,瓦岗英雄肯定不跟他,而没有瓦岗英雄的支持,他就是废物一个,根本成不了事。


唐风宋月


李密可谓是天下枭雄,这样的人就算是投降了,谁都会提防着他,而不会真正的重用他。所以后来李密发现了这一点之后,就想招兵买马,脱离李渊东山再起,李渊当然不能容忍他,所以杀了他。


曾经在隋末唐初的天下争霸之中,李密的声望是非常高的。当时的李密几乎有一统天下之势,但是却意外的被王世充打败。随后李密率领瓦岗寨的群雄们投降了李渊,李渊非常高兴,因为当时这股势力是天下群雄中很强的一股势力。所以瓦岗寨英雄来投,可谓是大大增强了当时李唐江山的实力。

可是李密作为瓦岗寨的首领,却无法得到李渊的重用。因为李密是天下枭雄,李渊是不可能重用他的。就如三国演义里面鲁肃对孙权说,我们投降曹操还可以得个一官半职,运气好的话还能升官。那你投降了曹操,运气好的话也是一个闲职,运气不好的话,可能会被软禁着,甚至有性命之忧。

这一点也说明了,作为部下投降是没有多大问题的,但是作为首领投降那是不行的。事实上,李渊对李密也还算可以,给了他一个闲职,并没有软禁他。但是这对于志在天下的李密是完全不可接受的,所以他就有了脱离李渊的动向,开始招兵买马,联络旧部,准备东山再起。这当然是李渊所不能容许的,所以李渊就派人杀了他。

所以正是因为李密的这种身份,作为天下枭雄是不可能得到李渊重用的。而李密又不甘蛰伏于此,于是就有了异动,自然就被李渊给杀掉了。


平安读历史


出身显赫

牛角挂书的故事家喻户晓,主角李密不但从小聪明好学,而且出身显赫,他与东汉末年的袁绍一样是四世公卿。

李密曾祖父李弼因功封为西魏八柱国之一,他家就是关陇贵族集团的中坚力量。虽然父亲早逝,他成为了落魄的贵族,但是他却因出身和才情受到了当时朝廷重臣杨素的赏识。

有一天,李密牛角挂书看《项羽传》的时候,正好被路过的杨素看到,一番谈话之后,杨素被李密的学识所感染,遂邀其至家中居住。就这样李密和杨素的公子杨玄感结下了友谊。

幕后登台

隋朝末年,杨素因被猜忌而遭杨广陷害。杨玄感心生不满,在杨广第二次东征高丽的时候,趁着黎阳督粮之机起兵造反。

黎阳是与兴洛仓、回洛仓齐名的天下六大粮仓之一,李密建议杨玄感守住杨广南下的道路,这样杨广的几十万大军前有高丽,后有杨玄感的部队,缺乏粮食的供应日久必然生变。

杨玄感却认为百官亲眷都在东都洛阳,一旦占据洛阳必得天下,转而攻洛阳。结果给杨广缓气之机,杨广紧急调遣宇文化及之父宇文述、屈突通率部队前去镇压杨玄感,杨玄感兵败被杀,李密也开始了流亡的生活,甚至做过乡村教师。

转战瓦岗

这几年,李密一直在逃亡,先跟郝孝德、次跟薄世郎王薄,李密感觉到在这样的乱世随波逐流是不行的,命运必须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他把目光瞄准了瓦岗,这里会成为农民起义最响亮的号召地,瓦岗的领袖翟让也被李密的军事才能所折服,又偏信了当时的谶言《桃李章》说:"桃李子,得天下;皇后绕扬州,宛转花园里。勿浪语,谁道许?"。

在李密取得一系列大胜仗之后,翟让不得不承认李密是天生的领袖,遂主动让出了首领的位置,推举李密“魏公”称号。

威震天下

在李密的带领下,瓦岗寨走向了巅峰,周边的小义军领袖纷纷前来投奔,杨广派来援助东都的王世充就多次被李密打败。

后来,杀死杨广的宇文化及也被李密打败。正在准备争夺天下的李渊让温大雅写信给李密,假意推举李密为盟主,李密看到连李渊这样的封疆大吏都拥护自己,心里美滋滋。


战败降唐

随着李密在瓦岗和起义军中的威望越来越高,李密感到除掉翟让的时机成熟了,遂以宴请翟让为由,将翟让的亲信一网打尽。

虽然李密彻底统一了对军队的控制,但瓦岗内部却出现了裂痕,这也是李密开始走向下坡路的起点。

他的对手王世充是一个难缠的主,他一直在寻找李密的弱点,现在时机来了,当李密自我感觉膨胀的时候,王世充率精锐部队与李密决战邙山,骄兵必败,李密手下将领多数被俘虏降了王世充,李密自己则被迫降唐。

叛唐而亡

李密降唐后,自比东汉的窦融,认为正是自己帮李渊挡着东部的敌人,李渊才能顺势壮大称帝。

况且他们祖上同是西魏八柱国,可现实是残酷的,李渊只给了他光禄卿的官职。这令想着当宰相的李密心生闷气,决定叛唐回到自己的根据地东山再起。

他对李渊说“想去劝降旧部降唐,”大臣纷纷劝阻李渊不能放虎归山,但李渊还是同意了。

其实,这一切都在李渊的掌控中。他先同意放李密东归,再降旨召回李密。李渊知道,既然李密已经有了二心,凭李密不甘居人下的性格,是不可能再回来的。这正中下怀,违抗圣旨就只有一个-杀。最终,李密被唐将盛颜师杀死在熊耳山,死时年仅37岁。

纵观李密一生,有勇有谋,虽时运不济,但毕竟能得李渊赏识。可惜李密大局观还不够,天下局势已倾向李唐王朝,你都泥菩萨过江了,还幻想有朝一日能再夺天下。都是一个“不甘心”惹的祸。


游史无终


首先,亮观点。李密被杀是必然的,无论他反不反。

大致梳理一下唐初平定群雄的情况。唐朝先后消灭了夏、郑、杜伏威—辅公祏、萧铣、薛举、李轨、刘武周等。这些集团的首领,但凡被唐朝抓住的,全都被杀了。

(腹黑无情的唐高祖李渊)

当然你可以说,王世充是被仇家报私仇杀的,但王世充死在长安,这个仇家其实是替唐朝出面杀人。

所以说,唐朝不可能会给李密破例,毕竟他曾经也是一方宗主。

但李密起初投唐后,并没有立即招致杀身之祸,为什么呢?和杜伏威的遭遇有点像。李密和杜伏威一样,到了长安后受到厚待,是唐高祖特别仁慈么?非也,而是他们还能号令得动一方势力。杜伏威在江东的势力全须全尾, 所以唐高祖不敢杀他,毕竟当时江东离阻于诸部义军之外,唐朝不想过多树敌。李密也是如此。

有人说了,李密投唐时瓦岗军已经失败,他哪还有什么势力可用呢?

这句话只说对一半。瓦岗军虽败,但残余势力不容小视。

其一,徐世勣仍忠于李密。徐世勣当初因为受李密猜忌,被派到黎阳镇守粮仓,但他丝毫不以为怨,反而在黎阳、卫州、相州一带打开一片局面。而这一片区域意味着什么呢?

黎、卫、相诸州西北与唐朝的老巢河东接壤,北与窦建德毗领,南扼王世充郑国之首,东可通往山东控制海曲诸帅,是非常重要的一块地方。唐高祖任命徐为武候大将军,拿出了一百分的诚意。为何?只要控制了徐世勣,便可走出一步四面争锋的关键之棋。后来的事实证明,徐世勣横在河南北部,确实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将窦建德阻隔在黄河之北,为唐军围攻洛阳赢得了宝贵的时机。试想,如果窦建德在唐军刚刚包围洛阳时便来救援,李世民是万万不敢冒着被两面夹击的危险去虎牢关的。

这样一股强大的区域势力,如果让其与李密恢复联系——这是有相当大可能性的,徐世勣虽然接受唐的封赠,但他上书言事,仍旧把书信交给李密,而不给唐高祖——瓦岗军复起,不是没有可能的。

其二,河南郡县有大批潜在的瓦岗势力。河南和山东郡县,在瓦岗军兴起时纷纷投降。瓦岗军失败后,他们虽然归入王世充的管辖之下,但王世充并没有进行有效的军事征服,这些郡县内心深处还有倾向于瓦岗军的。后来洛阳被围,没有任何河南郡县发兵来救,即是明证。

试想,在这种状态下,李密如果逃出长安回到河南,振臂一呼,应者云集,这对唐朝来说是什么概念?

其三,瓦岗旧将人心未稳。不得不说,瓦岗军实在是人才济济。秦叔宝、程知节、罗士信、魏征、张亮等人,都是李密曾经的部下,李密存在一天,对这些人就是一天的影响。特别像王伯当、贾闰普这种死忠粉,在李密逃亡之时规劝被拒,仍然死心塌地的跟随李密逃亡。我想,任何一个有理智的统帅,都不会让自己的部将一直被李密干扰的。


有历史


李密出身高贵,他的曾祖父李弼是北周大司徒,祖父李矅是北周柱国,父亲则是隋朝上柱国,可谓家世显赫。

李密是隋朝末年的风云人物,大业九年(613年)六月,礼部尚书杨玄感起兵造反,李密作为军师为杨玄感献计,可惜不被采纳,最终杨玄感失败,李密亡命天涯,最后辗转来到瓦岗寨,在这里李密大放异彩。李密的主要功业都是在瓦岗寨取得的。

1.在瓦岗寨取得巨大功劳

1.1提出反隋目标,将瓦岗军由一群乌合之众打造成强大的队伍

大业十二年(616年),翟让聚集万余人在瓦岗起义,由于他胸无大志,瓦岗寨一直没有长足发展。

不久李密投奔瓦岗,李密的到来让瓦岗寨的发展有了质的飞跃。

李密通过不断立功,取得了翟让的信任。李密就开始游说翟让,建议翟让“席卷两京,诛灭暴政”。

尽管翟让没有夺取天下的雄心,但是他被李密的才华折服,于是同意了李密的建议。

正是打出了这个口号后,瓦岗寨才从流寇升华为义军,得到迅速壮大。

1.2斩杀隋朝猛将张须陀,壮大了瓦岗军的实力

为了达到夺取天下的目标,李密向翟让提议攻取荥阳,夺取粮仓,进一步壮大力量。翟让派兵攻占了金堤关和荥阳郡大部县城。

瓦岗军高调的表现引起了隋炀帝的重视,他调猛将张须陀前往镇压瓦岗军。

张须陀是农民军的噩梦,他先后击败多支农民起义军,翟让之前和张须陀交战三十多次全部落败。

这次翟让听说苦主来了,吓得直打哆嗦想要跑路。李密赶紧给翟让打气说张须陀有勇无谋,而且连续获胜,十分轻视我们,我们可以用计打败他。

李密利用张巡陀轻敌的心态,先在荥阳大海寺北埋伏了千余人,然后翟让去诱敌进入埋伏圈,张须陀果然中计,陷入重围,最后力战而死。

打败张须陀意义重大,它表明瓦岗军已经具备和正规军正面作战的能力,沉重打击了隋政府军的士气。

1.3占领粮仓后赈济百姓,迅速壮大瓦岗队伍

大业十三年(617年),河南大饥荒,朝廷有许多粮仓却不救济百姓。李密率七千精兵为先锋,翟让领大队人马殿后,一举攻占了兴洛仓。

之后李密下令开仓赈济百姓,此举深得民心,百姓络绎不绝地加入瓦岗军,使瓦岗军一下扩充到数十万。

1.4与隋朝主力在东都对决,牵制了大批隋朝主力

瓦岗军得到壮大后,李密决定围攻东都洛阳。

由于洛阳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隋炀帝被迫抽调大批精锐前往救援。他先后命将军庞义、霍世举率关内兵、王世充率江淮兵、薛世雄领三万燕地精兵等前往洛阳讨伐李密。加上东都留守刘长恭的兵力,合计十多万人。

隋军由王世充指挥,与李密大小百余战,王世充负多胜少。

大业十四年(618年)王世充得到七万援军,他率大军与李密决战于洛北,结果被李密杀得大败,王世充带着几千残兵败将退守河阳。李密趁机完成对东都的包围。

由于大批的隋朝精锐调往东都,使地方的防御力量极大被削弱,李渊才能带领三万人马在晋阳起兵,并最终攻下长安。

1.5和宇文化及血战,大败宇文化及

大业十四年(618年)三月初十,隋炀帝在江都兵变中被杀。之后兵变首领宇文化及率十几万军北归,大军途经瓦岗地盘。

李密为了避免两线作战,于是向东都请降,然后和宇文化及决战于童山,杀得宇文化及只剩两万多人逃往魏县。

但是童山之战对于李密来说得不偿失,因为宇文化及率领的是隋炀帝的亲军,战斗力强悍,瓦岗军虽然击败了他们,自身也损失惨重,损失了大批精锐,为他们的覆灭敲响了丧钟。

1.6邙山之战错误地与王世充决战,结果一败涂地

武德元年(618年)九月,王世充在夺取东都政权后,乘瓦岗军与宇文化及血战后元气大伤之际,率精兵两万驻扎在偃师,李密亲率大军在邙山之下迎战。

在战前的军事会议,裴仁基和魏征都反对与王世充决战,他们认为瓦岗刚经历了和宇文化及的大战,丧失了许多精锐,而王世充部队缺粮,为了吃饭而战,锐气不可挡。

李密本人也倾向这种意见,但是刚从宇文化及阵营投降过来的陈智略和樊文超等人立功心切,极力怂恿李密出战,并且主战者占了多数。

李密由于接连获胜,他产生了骄傲自大的心理,于是在众人的怂恿下,他决定和王世充决战。

王世充在夜晚派出200余骑潜入北邙山,决战当天,王世充未等李密军列阵就抢先猛攻,随后王世充将一位长得和李密十分相像的士兵推出阵前斩首。

瓦岗军以为自己的头领被杀,不由军心大乱,此时王世充的伏兵趁势杀出,瓦岗军溃不成军。

瓦岗将领裴仁基、裴行俨、单雄信、秦叔宝、程咬金、邴元真等纷纷投降王世充。

李密带着两万余人逃到河阳,李密本人雄心勃勃还想要东山再起,无奈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众人一致认为已经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这时有人提醒李密:“您在东都牵制了隋军主力,使唐王李渊轻而易举据京师长安,这是您的功劳。”于是李密带领部下投降了李渊。

2.李密归唐后不受重用而阴谋叛乱,最终被杀

李密降唐后,并没有受到李渊的重用。李渊将李密封为无足轻重的光禄卿,这个职务只是皇帝的司务长兼厨师长,主要负责朝廷祭祀大典所用食物,以及皇帝宴请文武百官、招待外国使臣时的酒宴制作。

雄才大略的李密做了厨师长,估计他心里的感觉和孙大圣当年被封为弼马温的感受一样,心里感觉无限的屈辱。

唐武德元年(618年)年底,李密向李渊请命,请求回黎阳安抚旧部,李渊头脑发热居然同意了。

当李密到达稠桑驿时,李渊在手下的提醒下终于反悔了,他命人召回李密另有安排。

李密当然不愿意再回去当厨师长,于是他决定叛变,他准备投奔在襄阳的老部下张善相。

李密的意图被唐将盛彦师识破,盛彦师在熊耳山设伏,李密果然进入埋伏圈,名震天下的李密最终丧命于无名小卒,其结局令人唏嘘。

从李密的一生可以看出,他战功赫赫,但是他的功劳基本都是在瓦岗取得,对于大唐他其实并没有很多功劳,只是他围攻东都客观上牵制了隋朝主力,为李渊入主长安减轻了压力。

再看李渊如何对待薛仁杲、李轨、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萧铣、辅公祏和杜伏威这些割据一方的首领。

这些首领有的被唐军俘虏有的主动投降,但是他们的结局无一例外都是死于非命。

而且李渊对待这些对手有一个特点,就是名声越好或者威胁最大的往往很快就被处决了,而那些名声不好的或者威胁小的人反而可以活得久点。

比如仁义的窦建德和臭名远扬的王世充被送往长安,李渊马上杀了窦建德而暂时饶了王世充。

还有萧铣,此人出身十分高贵,是梁武帝萧衍六世孙。对于这样的对手李渊也是抓获后直接处死。

李密同样出身显赫,他曾经威震天下,手下人才济济,有秦叔宝、徐世勣、罗士信、程咬金、单雄信、王伯当、侯君集等人。这样的人李渊迟早是会动手斩草除根的,李密的叛乱只是给了李渊一个极好的铲除李密的理由。李密的死,最终是必然的。


雨夜读史


其实李密对于大唐朝并没有什么功劳,就算有功劳,也不是李密为大唐朝主动贡献的。

李密出身于隋朝贵族家庭,祖上是八柱国之一,论家族地位,跟李渊也差不了多少。

在隋末年间,李密跟杨素家族关系好,在杨素之子杨玄感起义时,他是杨玄感的参谋。曾经贡献了三计,上计是阻击从辽东往回赶的杨广,使杨广没有退路;中计,夺取长安,下计夺取洛阳。

杨玄感弃上、中计不用,偏偏选择下计,最终因围攻洛阳失利而兵败身死。

其后,李密就成为了逃亡犯,走投无路之下上了瓦岗,因为善于谋略,又有号召力,很快成为瓦岗的头目。

在演义中,李密常常被塑造成了一个傀儡,其实这是不准确的。他是反隋武装中实力最为强大的一支。

只是他的位置比较尴尬,他主攻洛阳一带,东边受到王世充的进攻,而等李渊起事,从太原进入长安后,西部也受敌。

此时李渊也面对武威军阀薛举、刘武周等人的威胁。于是,两人心照不宣讲和,各自对付自己的对手。

不同的是,李渊平定了西边以及北边的威胁,成为了胜出者,而李密则败给了王世充,在走投无路之下,投奔了李渊。

所以,李密对李渊是没有什么大功劳的。

接着说,李渊为什么要杀李密。

原因也很简单,李密太有威胁了,李密虽然是失败了,但他的瓦岗将领很多,而且大多都投靠了李渊。像秦叔宝、徐世勣、罗士信、程咬金这些人,这些人如果再团结到李密的周围,显然会造成很大的威胁。

这时,恰好又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

李密投唐之后,他的力量被徐世勣接管。一年后,徐世勣也准备投唐,这时候就需要献上图籍之物。

徐世勣投唐,这些东西应该拿给李渊,但徐世勣表示这些土地都是魏公(李密封魏国公)的,现在魏公已经归唐,我要是献出去,就是拿魏公的东西谋求富贵,所以,我应该献给魏公,然后由魏公献给朝廷。

所以,徐世勣归唐的时候,降表没有写给李渊,而是写给李密。

当然,李渊知道后,对这个行为大加赞赏,称之为纯臣,这其实是坑了李密。

这说明,瓦岗的人对李密还有想法啊。这种人能留吗?

再解密一下,徐世勣这样做,是真的不想拿李密的东西做功劳,还是有意坑李密呢?

史书当然是往好的说,但我认为,徐世勣是故意坑了李密一把。

因为以徐世勣的智商,不会想不到这样做会引起李渊的猜忌。

第二,徐世勣有动机。

我们知道,瓦岗的第一任寨主不是李密,而是翟让。李密是火并掉了翟让,然后当上了寨主,而徐世勣跟单雄信是翟让的亲信。

关于那场火并,我在今日头条脑洞历史观的专栏《隋唐不演义》有写,这里就复制过来。

瓦岗军的表面看起来一片和谐,李密只取将来,不取金银,翟让偏好金银,两人交换了位置,各取所需,各有所好,但裂疑还是在看不到的地方开始延伸。

翟让永远搞不清楚李密是个什么样的人。

这个人身材短小,其貌不扬,连个性都低调得让人无法理解,都已经坐了大当家的,却还是穿着布衣,平时也不大碗喝酒,大碗吃肉,房间里也只收藏了一些书,夺来的珍宝,俘虏的女子,李密一个也不收藏。这实在没个山大王的样子。

他这是要干什么?

翟前当家的思维方式是无法理解这种行为的,大家上山不就是为了过好日子吗,你搞得像苦行僧一样干什么?

想不明白之后,他就单纯的将李密归为软弱的人。

这是一个致命的错误。

从此以后,翟让虽然从大当家的位子上退了下来,却依然保留了大当家的作派,据史书记载,发生过这么一件事。

李密抓获了江都郡丞冯慈明,此人是当朝名士,李密亲自劝说,想拉其入伙,但冯慈明反而做了李密的策反工作。无奈之下,李密将此人关了起来。进了牢房之后,冯慈明又做起了牢头的策反工作,竟然说动对方放了他。

冯慈明骨头硬,舌头活,但也有技术短板,潜伏不成。下山后,又被瓦岗军抓住,在山上吃了两天山寨食堂,李密一看,养着也是浪费粮食,关又关不住,干脆把他放了。

没过一会,翟让进来,告诉他,那个冯慈明我已经将他斩杀了!

李密愣住了,好半天才反映过来:

将军杀得对!

翟让颇为得意地离开,他不是不知道这样干会引起李密的不满。但他毫不在乎。

他不高兴又怎么样呢?他能打得过我?他现在的位子都是我让给他的!

在翟让转身时,李密的脸色冷得像秋后的霜,那是凝结杀气的霜。

事情的发展越来越让李密感到不安全,他很快又听到了一个消息。

翟让的老部下劝说翟让夺过李密的权力,重新当老大,他的老哥翟宽更表示,天子只有自己做,那有让人的,你要是不当,我来当!

看来,翟让的哥哥更有野心。

听到这些话,翟让哈哈大笑。

当然,翟让本人早已经放弃了当老大的想法,但他依然很享受那种众望所归的感觉,于是,对这种追捧,他没有认同,但也没有严词拒绝。

在权势斗争里,这种不置一词的态度简直是找死的态度。

在劝进事件之后,翟前寨主又干过如下事情。

事迹之一:翟让叫来了瓦岗总管崔世枢,这位崔世枢上山之前是隋朝官员,是早期投靠李密的人之一。叫来崔世枢后,翟让也能坦诚,直接让对方孝敬点钱。

瓦岗军管物资的被瓦岗军二把头敲竹杠,这简直闻所未闻,崔总管脑子没转过弯来,直接被翟让关了起来,要不是李密及时赶到,估计屁股就要开花。

事迹之二:有天,大概三缺一,翟让叫人传元帅府记室邢义期前来打牌(也就是李密的机要秘书),考虑到这极有可能是工作牌,再数数口袋,邢义期决定不去。不陪翟二当家打牌的后果是八十大板。

事迹之三:有一天翟让很生气,因为他发现山寨攻打汝南郡分红时,竟然没他的份,于是,他把负责进攻的左长史房彦藻叫来,这一回,翟让不再客气。他恶狠狠地说出了下面的话

“你破汝南郡搞到的钱,竟然全部送给了魏公,而不给我。你知道不知道,魏公都是我立的。你搞清楚状况!(事未可知!)”

够了,翟让终于触及了死亡的底线。

要知道,领导最忌讳的是部下说出没我,他那有今天之类的话。无论你救过领导的命,还是跟领导同生共死过,又或者共创了大业,但唯一的应对是忘记,至少永远不要主动提及。违反这一原则的人最终都会很惨,喝毒酒死掉的吕不韦,惨死长乐钟室的韩信,已经一个个被朱元璋收拾掉的明初开国大臣们都曾经触犯过这条底线。

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为了团结瓦岗,李密已经忍了很久了,蒲山公营曾经受到翟让部的欺负,他忍了,翟让分红多拿多占,他忍了,翟让故意折他的面子,他也忍了。

但这一次,已经无法再忍。

翟让,我已经受够了,我不再忍受你的狂妄,我要让天下人知道,瓦岗只有一个领袖。

隋义宁元年(617)十一月十一日,兴洛仓城,石子河。

王世充又一次向驻扎在兴洛仓城的瓦岗军发动了攻击,这应该是例行攻击,主要作用是向上面表示自己确在干活。

大概是王世充对瓦岗军的组织结构有一定的了解,一开战,王世充就先找上了翟二当家的。毫不意外,王世充就打得翟让连连撤退。同样,在危难时刻,李密又及时出现,会同单雄信前来救援,再一次反败为胜。

在李密没上瓦岗之前,也不知道翟让是怎么幸存下来的。

在大家面前丢了面子,翟让很生气,特别是单雄信,李密又在身边,顿时气壮山河,表示要立刻追击,就是王世充逃到洛阳城也要将他抓出来。

刚要打马出发,李密叫住了他:

“翟将军,不要追了,天色已黑。”

翟让抬头,果然,日已暮。

“翟将军,还是回去吧!”

苦劝之下,翟让终于气消了一点,勉强同意先放王世充一马。

大军收兵,走到一半,该是各回各营的时候,李密突然说了一句:

“王世充此败,短期必不敢再来,明天,翟让将到我那里喝两杯。”

第二天,翟让来赴宴。他不是一个人来的,浩浩荡荡地领了数百人,但从后面的事情来看,翟让倒不认为他是赴什么鸿门宴,所以多带些人以防万一。真正的原因可能还是抱着你敢请客,我就组团来吃你的心理。

进了蒲山公营,李密将翟让引了进来。接下来,就是排座位了。这是鸿门宴能否成功的关键。

主桌前很快坐满了人,上席人员翟让、李密,裴仁基、郝孝德,这都是自有派系的人员,单雄信虽然是资深瓦岗将领,但没有嫡系部队,也只有站着的份。

后面站了一堆人,李密的保镖,裴仁基的保镖,郝孝德的保镖,当然,还有翟让的保镖,把会餐奇挤得满当当。

这些保镖五大三粗,平时也不太注意卫生,这么人挤在后面,确实影响就餐心情,于是,李密转过头,对自己的保镖说道:

“今天跟达官喝酒,就不需要这么多人在后面了,你们先下去,留两个服侍的就行。”

李密的保镖退下了,裴仁基、郝孝德的保镖也退下了,唯独翟让还没发话。显然,翟前寨主的部下只听翟让的指挥。

这麻烦了,翟让的还站着不动,李密的人不见了,这怎么看都像翟让要火并大当家的。

关键时刻,有一个靠了上来,此人是左长史房彦藻,就是前面被翟让训斥不分他红的那位。大长史倒是管着这些酒宴杂事。

房彦藻走到李密身边:

“今天大家饮宴作乐,正是快活的时候,现在天气这么冷,还请给司徒的身边人赐以酒食!”

司徒,翟司徒翟让也。

李密笑了,他望向了翟让:

“这个事情你还是要请示一下翟司徒!”

翟让没有让保镖退下,也不是察觉到了为什么,他就是想让大家看看,翟司徒的部下只听他一个的号令。现在翟让的需求得到了充分地满足,就没必要让手下在这里站着喝西北风了。

“这个提议很好!(甚佳。)”

翟让的部下全部退了出去,这个举动说明翟让确实是马大哈型。让部下下去时也没有注意到,李密的后面却还站着一个大汉,手里拿着一把大刀,这大概就是李密所说留一两个人下来服待的吧,只不过,这么个大汉拿着刀要服侍什么?

风从掀开的营门里吹进来,刚还拥挤的大厅突然显得有点冷意。酒菜还没有上来。

将进酒,奈何酒未至。

风吹过大厅,大厅里响起了吱吱呀呀的声音,搞不清楚这声音从那里来。

为了打发这段空白时间,李密唤人拿出了一把良弓,请翟让鉴赏。

红粉送佳人,宝剑赠英雄,名弓馈草莽乎?

翟让沉气,猛拉弓弦,好一个满月!

翟让没有说出好弓之类的赞叹。因为一直站在后面的待卫突然举起了大刀朝他的头部挥了下来。

牛鸣一般的怒吼响震整个大厅,翟让轰然倒在了血洎里。

曾经雄霸运河,割据一方的枭雄就此结束了草莽的一生,他大概临死都不会理解这一切。那一声巨牛怒啸里充斥着恐惧与疑惑。

我让出了第一把交椅,为什么还遇到这样的事情!

是的,翟让,你还是合适讲道理啊,到了今天,你还是没有脱离一个法曹的境界,不想讲理时就不讲理,想讲理时就讲理。

他的最后一眼看到的是李密冷酷无情的脸。

营门大开,伏兵袭来。

没用多久,李密的伏兵进行了扫场,翟让的亲信受到清除,包括号称要当天子的翟让他哥翟宽。现在,他总算明白了,翟让为什么应该把老大的位子让给李密做,心不狠,手不辣,光凭资格是做不成老大的。

场面一片混乱,蒲山公营的士兵经常受翟让部的欺压,这下总算可能出一口恶气。但显然,扩大化的清除是不对的。

王伯当连忙大喝了一声,手下留人!

被救下的是徐世勣,徐世勣同志比较聪明,一看情况不对,撒手就往门外跑,可李密早就布下了伏兵,刚出门,就被迎头的大刀斩伤了脖子。

与时同时,李密在另一边救下了单雄信,单雄信倒没有受伤,在关键时刻,求生的欲望战胜了尊严,单雄信跪了下来,叩头求饶。

够了,杀戳到此可以结束了。

李密站到高处,大厅里响起了他的声音:

“与君等同起义兵,本除暴乱。司徒专行暴虐,陵辱群僚,无复上下;今所诛止其一家,诸君无预也。”

我们有共同的理想,翟让暴虐是自取其亡,他之罪过,与诸君无关。

混乱的局面平息了下来,但事情还没有结束。

翟让的大本营很快就会知道这里的一切,怎么稳住那一群人成为这次击杀翟让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李密早已经埋下了伏笔,他将受伤的徐世勣扶进来,亲自为他傅疮。又找来单雄信。

“单将军,请跟我去一趟翟司徒的大营吧。”

要安抚翟让的部属,只有两个人:徐世勣跟单雄信。

李密骑上了马,领着单雄信,王伯当前往翟让的大营,他告诉部属,不用派兵,我们几个人去就可以了。

关键不是去多少人,而是什么人去,当李密出现在翟让大营里,或许还有些骚动,但当单雄信出现时,一切都安静下来。

李密告诉他们,翟让已经死了,但以后统领你们的依旧是徐世勣、单雄信。你们可以入下心来。

当然,李密也没忘了在统领翟让部的将领里塞进去一个王伯当。

从此以后,瓦岗军里再没有蒲山公营,没有翟让旧部,瓦岗军只有一支部队,一个领袖。

仅仅吃了一顿饭,李密不仅击杀了翟让,还降伏了翟让的部属,效率不可谓不高。这样的成绩,项羽就绝办不到。

李密终于真正成为瓦岗的领袖,再没有人对他的地位构在威胁。但这绝称不上胜利,失败的种子已经悄然种下。

在这场鸿门宴中,李密违背了最基本的东西,这个东西叫道义。

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总有一些东西是永恒的,天经地义的,是无论无何也绕不过去的.比如受人恩惠,必当相报,同称兄弟,不得相残。

翟让不过是一个贪财好利爱虚荣的人,他没有真正想过要谋害李密,这样的人够不上动用家法,退一万步,就算要处置翟让,也不该李密动手。

当年,李密被所有的义军谢绝入内,是翟让给了他机会,因为翟让,李密才有施展抱负的机会,更何况翟让还让出了头把交椅。没有李密,翟让依然是翟让,可没有翟让,李密绝成不了今天的李密。

至少,李密应该让翟让死在沙场上,给他留一个体面的退场,就像宋江对晁盖。

违背基本道义的谋略也许可以成功一时,但绝换不来最终的胜利。

所以,徐世勣是有可能对李密,然后用一个计坑杀李密的。

最后,再讲一下,李渊是怎么杀死李密的。这其中当然也有技巧,得让李密自己寻死。具体的内容,就不重写了,把我我的专栏《隋唐不演义》有关这一部分的内容复制过来:

【李密受到了隆重的接待,半路上,李渊就派出人前来迎接,到长安后,李渊称他为弟,包他工作,包他住房,甚至连婚姻都包办了,亲自做媒,将自己的表妹嫁给了他。但李密还是很郁闷,他发现了一些让自己不快的事情。

李密受到了很高的待遇,但他领来的二万兵马得不到妥善的安善,这些瓦岗将军在河南时吃一碗倒一碗,现在竟然一天一顿饭都吃不上。

都是来投靠的,怎么差别这么大?当年宋江领众兄弟招安,梁山上人兄弟共分三十六金牌,七十二银牌。为什么独李密一人吃香的喝辣的,兄弟们却吃西北风喝东南风?

这是李渊的特殊安排。

李密的投靠给李渊送了一个大礼,但同时也给李渊出了一个难题,怎么安置李密。

此时的李密是一位末路英雄,但末路英雄就如潜伏在草丝中受伤的猛兽让人无法放心。只有死去的英雄才是安全。

经过这么多年的交道,李渊早已经了解此人心怀大志,当然,现在李密失败了,就应该叫心怀野心,而且极其善于拉扰人。这样的人在长安搞不好就会坐大。

李密的资源,李渊是欢迎的,可李密这样的野心家,李渊是绝不欢迎的,一个朝廷有一个野心家就够了,李渊已经占了这个指标。再想想翟让同志,李渊就实在难以入眠。

没过多久,李渊的安排发挥了作用,吃不饱的原瓦岗士兵开始抱怨李密将他们带到了错误的路上。

接下来,该让李密自己离开长安了。

最近李密很烦恼,李渊虽然一如即往地称他老弟,可李密还是感到了不自在,他发现自己在长安并不是一个受欢迎的人,随便一个官员都敢拿白眼对他。

就在一个月前,我还击败了宇文化及,声望达到了顶点,八方豪杰莫不称臣,就是你们的皇帝当年也说唯我马首是瞻,你们何许人也,立有何功,成就何业,该轻视于我?

事实证明,轻视还算是有礼有节的了。

有一天,有一位执政者登门拜访,喝茶之后,开始聊天,来人十句不离李兄这些年征战南北,尤其大败宇文化及,应该是捞到不少好东西了吧。

明白了,这是上门敲竹杠了。

克制着怒火,李密拿出黄白之货将对方打发了。史书未记这位登门索贿的人是谁,但猜测一下,十有八九就是裴寂。

连李渊都对李密礼遇有加,可下面这些大臣竟然敢在行动思想上不跟皇帝陛下保持一致,这是什么意思?

羞辱接踵而来。有一天,唐朝开大朝会,所谓大朝会,就是百官朝见天子,报告一下工作情况,跟两会差不多。当然,开完会聚餐是必不可少的。

李密松松腰带,也准备去大吃一顿,刚上班,一堆报表送到了眼前。

李大人,先别着急上席啊,先把这些单据弄好了。

打开一看,是宴会的预算审计,食物安排。

我相信此时李密的心情跟潘桃园门口的孙候子的感受是一样的。甚至还过之,毕竟,皇母娘娘没让老孙去摘桃。

曾经叱诧风云的李密竟然沦落至此,悲愤之下,李密找到王伯当,差点当场流下眼泪:

“当日在洛口,我曾经想让崔君贤当光禄,可没想到今天自己当起这光禄来了。”

光禄,光禄卿也,这就是李渊给李密安排的工作。此官从三品,品阶倒不是太低,但管的事太丢人,这个职位是专门管皇室膳食的,也就是说李密现在是李渊的后厨总管。

丢人,丢人到家了,把八柱国的名声都丢光了。

这跟李密当初的设想差得太远,当初进长安时,李密在数了数自己对李渊的贡献之后,信心满满告诉部下:

“吾功不减窦融,岂不以台司处我?”

这位窦融是东汉初年人,曾经以河西五郡降于汉光武帝,据记载,后来汉光武帝刘秀为了表彰他的卓越贡献,特任他为大司空。

像窦融都成了大司空,我李密也得弄个台司级吧。

所谓台司,就是三公,大司空就是东汉三公之一,在此时,三公为太尉、司徒、司空,正一品。

论功劳,李密对李渊的作用确实在窦融对刘秀之上,可李渊太不厚道,竟然给人安排一个管厨房的活。李密是奔着三公来的,而李渊却给人家安排一个后厨总管。怀水之职怎么能救李密的车薪之欲?

此时,李渊正注视着李密的一切。

李密,不要怪我,要怪,就怪你太具威胁吧。另外,你什么时候离开我的长安啊。

李渊相信,大凡尝过金戈铁马的人是不会安于三尺案头,何况是菜板肉案。

李密确是要走了,但真正让他下定决心的应该不是菜单,而是另外一件事情。

到长安没多久,李密就被指派了一件差事,去迎李世民。

李世民刚刚在西边战线以得了一场艰苦卓越的大捷,战胜了薛仁果,这位薛仁果是秦州薛举的儿子,隋末有名的万人敌。

李密同志因为当过大领导,又有些持才自傲,持功自负,李渊特地让他去接李世民,大概是想杀一杀李密的傲气。

见到李世民着金甲,跨大马,得胜过来的英气,李密私下说了一句话:

“真英主也,不如是,何以定祸乱乎!”

这句就不翻译了,反正是为了抬高李世民的个人形象,连威震中原的李密都服了李世民,天下第一人舍此其谁?

这是史书的记载,但据本人猜测,李密在仰视李世民的形象时,怕不是生出敬佩之心,而且涌出一股酸楚。

是的,这种仰视的感觉李密并不陌生,很多年前,他也像李世民这般年轻,可他却在大兴宫的大殿内仰视着杨广。这么多年过去了,他逃亡过,奋斗过,经历了无数的苦难,可最后,竟然回到了原点。

兜兜转转,我依然是那个屈居人下的李密。其实大多数人的人生都是在人生的轨道上转圈,区别是,有的人愿意沿着轨道重复人生,有的人愿意冒险脱离这个轨道,去寻找另一条道路,李密无疑是后一种人。

羞愧让李密的热血开始沸腾,内心那头沉睡的猛兽再次觉醒。

俯首的这人绝不是我,每天审阅菜谱的人这个人绝不能称之为李密。

李密,当世之智雄,心有伟略,腹有奇计,气吞万里,纵驰天下。

我,绝不承认现在的我!

离开长安吧,长安于我,是喧哗却荒凉的闹市,做为一头猛兽,我应该重新回到那逐鹿的中原去。

为了顺利离开长安,东山再起,李密找了一个理由,他打报告表示河南境内还有许多他的旧部属,而被王世充招过去的兵马也有弃暗投明之意。如果我前去招抚,一定能为陛下招来那些山东豪杰。

打了报告后,李密开始忐忑的等待,要骗过李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长安的一个多月,他似乎已经感觉到了李渊是一个难以捉摸的对手。

批示很快下来了,李渊十分高兴,马上同意了这个方案。

于是,李密又提了一个要求,让贾闰甫跟他一起去。

因为瓦岗人才太多,没有来得及介绍这位贾闰甫,此人是李密在瓦岗时的参谋,才能出众,也是李密的亲信,此人后来还写了一本《浦山公传》,算是李密的传记作者。

李密没有提让王伯当一起走,大概是怕拉得人太多,李渊起疑心。

对于这个要求,李渊满口答应,还特别交待,他将亲自设宴为二位送行。

关于吃饭,从来都不只是吃饭。这是老辣的苍狼跟狡黠的灵狐之间的直接对话。

李渊在等两位,他将用这一顿饭再刺激一下对方。

很快,两位都来了,照例,李渊说了两位大家辛苦了的客气话,突然,李渊停住了笑容,冷不丁冒出一句话:

“有人不想兄弟前去河南,他们告诉我,你一去便是投鱼于泉,放虎于山!”

图穷匕见,气氛猛然紧张起来。

李密反应相当快,马上离席,跪地,表示自己决无两心。同时跪下的当然还有贾闰甫。

李渊心满意足,他挥挥手,示意两位站起来。

“他们的话朕是不信的,朕对兄弟推心置腹,岂是他们可以离间的。”

不信?不信还拿出来说干什么,吓出心脏病算谁的。

李密抬头,轻轻说了一句:

“臣入朝的时间很短,实在不愿意离开,现在朝中公卿,又不信任我,还请陛下派一位心腹跟臣同去。”

所谓心腹,李密不好点名,大概是想裴寂跟他走一趟吧。

听到这个请求,李渊愣了一下,但马上恢复了平静。

李密啊李密,你不愧为智人,到了这时还反将我一军,让我的心腹跟你去,怕不是监督你,而是给你当人质吧,到时,我要下手就有点投鼠忌器。

李渊盯着李密,对方脸色不变,神形疑重,一付赤诚的样子。李渊露出了一丝笑容,表示自己对李密是无比信任,根本不需要再派什么人。李密你大胆去干。

最后,李渊说出了一个让李密略显吃惊的话:

“让王伯当给你当副手!”

饭就这样吃完了,这一顿饭吃进去多少营养不重要,重要的是赴宴双方都得到了自己的东西。

李密终于离开了长安,出城之后,他大口而粗野的呼吸着这自由并狂野的空气。

谁也无法拒挡我的未来。我的霸业死而得活,岂非天意!

李密打马离去,身后,是高深莫测的李渊。在李密狂奔的身形上,已经有一根隐形的线,线的另一头正握在李渊身上。

行到华县,李渊轻轻扯了一下线头。

从长安追上来使者,给李密下了一个命令:

“留下一半人在关内,你可率一半人出关!”

想了一会,李密决定执行这个命令,自己就要回到河南,十万兵马指日可行,留一半又有何忧。

李密又中计了,要知道高明的人从来都奢望一棍将人打死,他们只是慢慢出招,每次都提出让你难受但又无法拒绝的要求,渐渐地消除你的实力。

领着剩下的一半人行至陕州,这里处于长安洛阳的半途。李渊再一次扯了线头,这一下动作有点大。

长安的使者赶上来,下了另一个命令。这是一道催命符,李渊终于甩出了杀手锏。

“李密留下所部慢慢前行,李密单骑入朝,另有节度!”

开什么玩笑,李渊同志,大家都不笨,何必忽悠我,要我单骑入朝,你是想节度我,还是超度我?

李密转身,面对贾闰甫:

“你还记得那次吃饭吗?天子说过有人不愿意我们此行,我要是回去,决无生还的道理。”

到了这里,也不必再装了,大家摊牌吧。

李密召集众人,说出了他的计划。

计划如下,进攻附近的桃林县,搞到粮食后,迅速渡过黄河,投奔在黎阳的徐世勣。

说完,他望向了贾闰甫:

“你认为怎么样?”

让李密没料到的是,贾闰甫马上表示了反对,从现实情况以天下大势,最终还扯出了当年李密杀翟让的事,表示现在去河南,没有人会听从李密的安抚。

“明公还是回朝吧。”

贾闰甫一盆冷水浇下来,却让李密火冒三丈,李密当场拔刀,表示不跟我走,就斩了你。最终,经过王伯当求情,贾闰甫才逃走。

事情还没开始,就有人当了逃兵,但仔细推敲一下,贾闰甫加入到这个复辟团以及他的逃跑可能是李密早就布下的棋子。

走了贾闰甫,还有王伯当。李密领着剩下的人奔向了桃林县,李密的聪明才智再一次得到了发挥,他给桃林县令写了信,表示接到旨令要单骑回京,走之前,先把家眷寄存在这里。

考虑到对方是妇孺,桃林县令打开了城门,数十名妇女鱼贯而去,进来后,就撩起了裙子,因为非礼匆视,大兵们将目光转到了另处,回来之后,就发现这些家眷们举起了大刀。

这些妇孺是如假包换的铁血硬汉子。

李密很快控制住了桃林县,抢到了一批物资,抓了一批壮丁。马马虎虎拉起了一队伍。接下来,就该原计划向北渡黄河奔黎阳。

出桃林县后,李密下令:

“向东进军!”

在逃亡路线的选择上,李密耍了一个小小的花招,早在长安,他订下的计划就不是投奔黎阳的徐世勣,而是在襄阳的一位老部下。而此前,他宣称去黎阳,不过是布一个疑阵。

现在,贾闰甫已经逃到了唐朝的势力范围吧,他也已经将我的计划告诉了对方,唐军正发兵前往黄河一线拦截我们吧。

对不起,我们要去襄阳了。

李密再一次踏上了逃亡的道理。逃亡对他来说是轻车熟路。

很多年前,我就经历过样的逃亡,从那之后,我占据了瓦岗,成就了大业,现在只不过是另一段辉煌的开始。

李密内心充满对未来的期许,可惜,上天已经不会再给他同样的机会。

前面,就是熊耳山。那是他的终点。

经过数天艰苦的跋涉,李密率领部下穿过了熊耳山,正从山南出山。此时,是公元六一八年的最后一个月,李密这一年三十七岁。

刚出山南,伏兵四出,高处有强弩利箭,溪谷有刀斧头。李密的队伍顺利被冲开。

伏击他的是唐朝的熊州行军司马盛彦师,李密虽然布下疑阵,可依然没有骗过他,分析了李密的动向,他准确判断出李密将越熊耳山,并提前在这里设下埋伏。

这说明,再聪明的人都有智穷的一刻。

李密战死,与他同亡的是王伯当。在桃林时,他跟贾闰甫一样不赞成李密的计划,但他依然选择了跟李密踏上这条死亡这路。

因为义士之心,不以存亡而易,因为跟随李密之初,王伯当便许下了纵身分原野,亦所甘心的诺言,王伯当用生命实践了他的承诺。

在李渊一步步的安排下,李密终于走向了死亡,可事情还没有结束。李渊紧接着下了一个命令:

将李密的首级送往黎阳的徐世勣,并告诉他李密谋反之事。

徐世勣在李密之后,也已经投诚唐朝,据记载,从中牵线的是魏征。降唐后,李渊格外开恩,赐李姓,于是,徐世勣成了李世勣,又过些年,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世字不能随便用了,李世勣又变成了李勣。为了方便,我们还是叫他徐世勣吧。

杀死李密很容易,但要让原瓦岗的人心不散才是难事,李渊找到了这个关键点,李密之外,徐世勣是瓦岗的核心。

接到李渊的通报,徐世勣无法可说,这能怪谁呢,李密谋反在先,李渊不过是正当防卫。最后,他提了一个要求,收葬李密。

徐世勣以君臣之礼收葬李密,将他埋葬在黎阳山南,这是李密统率豪杰,称霸中原的地方。如果李密自己选,这也是一个适合的地方吧。

下葬那天,许多人痛哭流涕,这些人永远不会忘记李密将他们从山贼带到了更大更高的舞台,也永远不会忘记那个出身高贵,却跟他们称兄道弟的李密,不会忘记那个轻财重义,慷慨激昂的领袖。倘若草木有情,泥土非物,他们也不会忘记李密吧。

最后还有一件事情不得不说,在得知李密去世后,瓦岗一位叫杜才干的将领做出了一个决定,他给新上任的滑州刺史写了一封信,要求率自己的部下归降。

这封信得到了回应,滑州刺史亲自前来会合,见面后,杜才干抽刀,斩下了滑州刺史的头颅,然后送到了李密的墓上。

滑州刺史是洛阳封的官,此人是出卖李密出卖瓦岗位的邴元真。

死后有人复仇,江湖快意,李密泉下有知,当稍心慰吧。

最后,总结一下各种史书对李密的评价为李密盖下棺定下论吧:

风云际会,聚八方豪杰,率百万之师,亡暴隋之政,解兆民之困,声动四方,威行万里,何其伟哉。

简单一个字:牛!

以上是关于李密的奋斗史。个中人生起伏,不屈,愤怒,失败与成功,荣耀与耻辱,俱往矣。

好了,回答完毕,打完收工!欢迎大家订阅《隋唐不演义》,打开今日头条,搜索脑洞历史观,进入其专栏就可以看到了。


脑洞历史观


在隋末唐初的那段岁月中,隋炀帝杨广失德,失其鹿,天下有志之士纷纷聚众起义,一时间,涌现出了很多英雄领袖人物,比如翟让、王世充、窦建德、李渊等,但隋失其鹿,最终得天下者有且只能有一人,其它人都理所当然的杯具了,而李密则是其中最杯具的一个。

李密字玄邃,又字法主,此人出身关陇军事贵族,祖上是西魏的八柱国,本人擅长谋划,文武双全,志向远大,常常以救世济民为己任,由于父亲死的早,很早就世袭蒲山公的爵位。李密年轻时被隋炀帝看中,本留在宫中做宿卫,结果宇文述嫉恨他,被宇文述忽悠辞职了。又因“牛角挂书”而被杨素赏识,召回家中,让李密和自己的儿子杨玄感结为好友。然后,李密的悲剧人生就这么开始了。

李密的悲剧之一:参与杨玄感反

隋末,大家都在造反,为什么说李密参与了杨玄感的造反反而是他的悲剧之一呢?要知道,造反都得先有个名份,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人家造反,要不就是没饭吃,没钱花,活不下去了,如翟让、窦建德之辈,要不就是以“清君侧、诛奸臣”为由,如李渊之辈,要不就是挟天之以令诸侯,如宇文化及、王世充之辈,偏偏就是杨玄感,举家得大隋恩宠,反而在隋炀帝出征高丽,后方空虚时发动兵变,这就是以下犯上的行为。中国古时候向来以礼仪之邦自居,君臣之间讲究的是三纲五常,但杨玄感的行为恰恰是破坏这种礼仪的行为,就注定了兵变这件事会被视为叛徒行径,历来都是被唾弃的。李密参与其中,当然就悲剧了。

李密的悲剧之二:队友不给力

杨玄感兵变前,曾特意问过李密的意见,并让李密给他谋划,结果李密所出上、中、下三策,杨玄感只采纳了下策,殊不知,李密的下策正是猜到了杨玄感的想法,特意说出来的,目的可能是避免与好友争吵而伤感情。后来,杨玄感可能也感觉到了下策执行起来有难度,遂又执行中策,结果时过境迁,最好的机会错过了,最终导致了兵变失财身死,而李密也过起了浪迹天涯、躲避官兵的日子。后世的史学家也有分析过李密的三策,普遍认为兵变之时如执行上策,一举灭亡隋朝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那么后来鹿归谁手,还真不好说。叹哉,李密三策。

李密的悲剧之三:杀翟让

李密隐姓埋名混迹江湖了几年后,终于加入了瓦岗军。在瓦岗军,李密的才能得到了极大的施展,并慢慢将瓦岗军带领成了天下第一的反隋武装力量,当时瓦岗军的一把手翟让并没有嫉能妒贤,反而把一把手之位让给李密,对李密可谓是恩重情长。而李密这个人,有个疑心重的毛病,加上对造反这个事情的执着,最终选择杀了翟让,在瓦岗军中埋下了内讧的种子,并让瓦岗众将认识到了李密的寡情,心里都耻于李密的为人。而这颗种子终于在和王世充的对决中发芽状大了,最终导致了瓦岗军的土崩瓦解。而李密丧失了他与群雄逐鹿的筹码,最终投降李渊。

李渊要比李密聪明得多,虽然不信任李密,觉得他日后必反,但为大事计,仍拜李密为光禄卿,封邢国公,还将表妹独孤氏嫁给了李密,并呼其为弟。给予李密很多荣耀,但就是不让李密掌兵权,今天让他去管个伙食,明天让他去招个安,李密最终不甘心,还是决定反唐,李渊有了藉口,派盛彦师平了叛乱,杀了李密,消除了心头大患。


风中谈历史


李密击败宇文化及,却也陷入腹背受敌局面,邙山之战败给了王世充,走投无路之下便投奔长安李渊,“从入关者尚二万人,高祖遣使迎劳,相望于道”,李密归唐,李渊大喜,拜李密为光禄卿,上柱国,封邢国公,还以弟弟称呼他,又将表妹独孤氏嫁给了李密,一段日子后待遇渐薄,官位有虚名无实权,还受到官员索贿,李密开始不满。


瓦岗还剩有重镇黎阳,由徐世勣徐茂功据守,李渊派人招降,(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徐世勣说,这里的人民土地,原属魏公李密所有,我无权做主献地邀功。于是仔细记录州县的名称数量和军民的户口,全部上报给李密,让李密自己献给朝廷。李渊听说这件事后非常欣赏徐世勣,赐姓李。又见洛阳王世充势大,便让李密带领王伯当等旧部前往黎阳聚拢原瓦岗人马,筹划对付王世充。李密一众走到半路,李渊突然反悔,派使者下诏召回。


李密也是北周八柱国后人,关陇集团代表人物之一,先后受到隋朝大佬宇文述杨素看重,连隋炀帝杨广也对他侧目相看,后来助杨玄感起兵,兵败逃亡投奔瓦岗,成为瓦岗首领,把名不见经传的瓦岗军发展成为最强大的义军,转战各地,兵威极盛,正如老对手王世充对他的评价,“李密天资明决,为龙为蛇,不可测也”。文韬武略,谋事辩才,都出类拔萃。李密一时失败降唐,猛虎虽服雄风犹在,不会久居人下。一旦让李密聚拢旧部,如果击败王世充,李唐又多一支劲敌,对李唐来说是一宗几乎必然亏本的生意,所以李渊急忙召回李密。(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君疑臣死,李渊中途召回的举动,让熟读史书的李密大为恐惧,不听王伯当劝阻决定叛乱,攻破附近县城后装备手下,逃入熊耳山欲伺机而动。熊州副将盛彦师得知消息,便率兵埋伏在李密退兵必经之路,619年1月,李密中伏,一众被盛彦师全部杀死,首级传回长安。李渊派人将李密首级送往黎阳招抚瓦岗余部。徐世勣献城投降,并收葬李密尸首。


南方鹏


隋末乱世中,无数英雄人物涌现,其中首屈一指的当然是李渊、李世民父子的势力。除此之外,瓦岗寨也一度成为一统天下的有力竞争者,不过,瓦岗寨内部纷乱不止,外部又遭到各方夹击,最终还是从繁荣走向了分裂,天下最终还是归于了李家。

在瓦岗寨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中,出身不凡又文武双全的李密起到了关键作用,他率领瓦岗寨的军队多次击败隋军,取得了丰厚的战果,他本人也在寨内凭借盖世的功劳当上了首领之一。瓦岗寨末期,李密先是被越王杨侗招揽,后又被王世充击败,最终投靠李渊。那么,李密功劳盖世,投靠唐高祖李渊后,为何被杀呢?

唐武德元年(618),王世充大举讨伐瓦岗寨,程咬金等人被俘,单雄信等人则是因为对李密感到不满而投降于王世充。据《旧唐书》记载:

“密自度不能支,引骑而遁,径赴武牢,元真竟以城降于世充。”瓦岗寨即将倾覆的关头,原本的兄弟只剩下李密和王伯当还在武牢关苦苦支撑,场面十分凄惨。

眼看一切就要宣告结束,李密哭着说道:“兵败矣,久苦诸君!我今自刎,请以谢众。”不过,毕竟他在军中还是有些威望,于是王伯当抱住他大声哭号,“众皆泣,莫能仰视。”李密这才平复情绪,他对众将说道:“诸军幸不相弃,当共归关中,密身虽愧无功,诸君必保富贵。”

这时,军中的柳燮提出:“昔盆子归汉,尚食均输。明公与唐公同族,兼有畴昔之遇,虽不陪从起义,然而阻东都,断隋归路,使唐公不战而据京师,此亦公之功也。”也就是说,李密和李渊出于同族,即使李密在李渊夺取天下的过程中能够没有跟随左右,但他率领瓦岗寨堵住了隋军反攻长安的必经之路,也算是对李渊轻易取得长安的一种帮助。

众人商议后,觉得柳燮的话有道理,于是李密便率众投奔了长安的李渊。李密的才能早已名扬天下,再加上二人祖上有久,于是他来投奔,李渊自然是十分欢迎。李渊先是将李密封为光禄卿、邢国公,并将表妹嫁给他以示重用。后来,李渊听说李密当年的部下没有投降王世充,便“使密领本兵往黎阳,招集故时将士,经略世充。”

行至桃林,李渊心中不放心,便又召他回京,但本就不甘居于人下而图谋生变的李密心虚地认为李渊要诛杀他,便不顾王伯当的劝阻发动叛乱,“乃简骁勇数千人,著妇人衣,戴幕离,藏刀裙下,诈为妻妾,自率之入桃林县舍。须臾,变服突出,因据县城,驱掠畜产,直趣南山,乘险而东,遣人驰告张善相,令以兵应接。”

李密率军乔装改扮,占据了当地县城,又向旧将张善相请求援军。但不久之后,熊州副将盛彦师便埋伏于山谷,将其部队一举击破,并斩杀了李密。

总览这一事件,尽管有些混乱,但李密兵败身死的原因还是很容易找出的:李密的野心实在太大,他投奔李渊,得到了优待,但心中仍然想着自立,于是因心虚而发动叛乱被杀。再加上他看不清当时的天下形势,妄图依靠自己的残部与唐朝军队抗衡,最后被一个副将剿灭。总体来说,李密被李渊所杀,他自己要负全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