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传闻因方士预言秦亡于胡,故秦始皇攻打匈奴,你怎么看?

万里公子


不可信,秦始皇虽然想长生不老,让方士给欺骗的挺惨,但不相信秦会亡,秦始皇所做的一切都是想让秦传万世,秦始皇派兵攻打匈奴有两个目的。

一、开疆扩土,在秦始皇眼里,日月所照之地,皆该归他所管,灭六国就是为了大一统,北方盛产牧场,可育良马,马匹在古代可是战略资源,秦始皇志在必得。秦始皇不仅向北用兵,向南派赵佗攻占南越,中国今天为啥如此幅员辽阔,大半功劳归于秦始皇,他不仅拓展土地,更是统一了文字,度量衡等,让中国文化源远流长。

二、保护自己的胜利果实,秦经过几代帝王的不懈努力终于大一统,要保护这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秦始皇的文功武治可以独步天下,他担心后世没他的本领,于是他在寻找潜在威胁,要把潜在的敌人扼杀在萌芽中,秦始皇单位眼光真够毒辣,北方游牧确实是一直威胁中原王朝的统治,要是秦始皇多活几年,没准能找到解决北方游牧祸乱中原的办法。不过他倒是留下一个防御办法,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后期证明长城在防御北方游牧确实发挥了巨大作用。

秦始皇想传万世,没想到二世而亡。但不影响他千古一帝的地位,他开辟了封建王朝,奠定了中国的版图,更创造了统一的中国文化,还是值得称颂的。


饕餮中国


亡秦者胡,是我国历史上很有名的一句谶语。这事儿发生在秦始皇统一之后,最早记载于《史记》当中。

秦始皇好大喜功,统一之后还有很多宏图大志想要展开,但是身体却明显一日不如一日了。常人尚且恐惧衰老和死亡,何况是秦始皇呢?所以秦始皇就信了一些方士,其实就是大忽悠,这些人骗他说海外有神仙,神仙有长生不老药,您吃了就能永远统治下去。

因使韩终、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药……燕人卢生使入海还,以鬼神事,因奏录图书,曰“亡秦者胡也。”——《史记》

卢生奉命出海寻求仙药,回来没有找到药,但是找了一部预言书,名为《录图书》,这上面说“亡秦者胡也”。

秦始皇立刻坐不住了,他把这句话当中的胡理解为匈奴人,于是派遣蒙恬将军发兵三十万人北击匈奴,略取河南地。河南地不是今天的河南省,而是河套地区。

问题来了,为何卢生要编造这样的一个谎言呢?

其实也没有多玄乎,《史记》记载得很清楚,当时“始皇巡北边,从上郡入。”那会儿秦始皇刚好在帝国北部巡视呢,卢生跟他见面汇报求仙的事情。估计啊,这个卢生也是很了解秦始皇性格的,你要跟他说啥也没找到,准保惹怒祖龙。干脆,他想办法岔开话题,分散一下秦始皇的注意力。

那怎么分散呢?秦始皇最担心的不就是自己的身体和自己的国家么,不如说秦国有危险呗,反正那会儿秦刚统一,还不是很稳定,这个话最能引起秦始皇的紧张。卢生作为燕人,自然不会说亡秦者燕对不对?就近取材,就让这些匈奴人背锅吧!
于是,匈奴人就莫名其妙的挨了顿打,还丢了河南地。

差不多四百年后,东汉学者郑玄解释说:

“胡,胡亥,秦二世名也。秦见图书,不知此为人名,反备北胡。”

郑玄觉得人卢生没说错,人家本意是说胡亥要把秦国搞死,不是说匈奴,只是秦始皇自己给搞错了。

答主以为,郑玄想多了。

我们今天都知道,没有长生不老药,也没有那么准的预言(《推背图》什么的就不用拿出来说了),卢生确实是个大忽悠。

再说了,那个时候太子还是扶苏呢,胡亥压根没有上位的迹象,卢生就是编谎话,能想到这一出吗?他就是想到了胡亥,能不能说得明白一点?

当然,郑玄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也是他的时代局限性。东汉就是一个谶纬发达的朝代。汉光武帝的上位就借助了谶纬,即新莽末年流行的那句: “ 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

东汉建立后,刘秀本人更是支持谶纬学说的发展,以谶语来支持自家的合法性,对那些反对谶纬的大臣加以贬黜。到了大学者郑玄这里,他也曾经深入研究谶纬,在注解经书时还引用过谶纬,所以他认为卢生的话具有可靠性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作为接受过科学教育的我们,就不必还被卢生忽悠了。


考古军中马前卒


三十万大秦锐士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这是一段不容置疑的光辉历史。有传闻因方士预言亡秦者胡,秦始皇秦始皇才派蒙恬率领大军攻打匈奴。我通过查阅资料得出结论秦始皇让蒙恬北伐绝对不是为了打击匈奴,而是要完成一个一举两得的目的。一是消灭大月氏国,二是找到西王母的长生之术。下面我为大家分享一下具体原因:

一 、打击匈奴建立后勤保障基地

,如果秦始皇认为以后亡秦的是胡人,他首先想到的就应该是胡人实力榜排行第一的大月氏国。首先,史载“当是之时,东胡强而月氏盛。”其次,东胡与大月氏都存在实力差距。应该这样说,当时所有的胡人民族和大月氏都存在实力差距。因为在秦朝以前除了大月氏以外,其他胡人民族都曾遭遇过中原诸国的军事重创,特别是东胡。《史记·匈奴列传》记载:“而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其后燕有贤将秦开,为质于胡,胡甚信之。归而袭破走东胡,东胡却千余里。”《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根据史书记载可见,胡人民族中唯大月氏未受过军事重创。又因为匈奴活跃在河套地区,而要进攻处于河西走廊的大月氏国就必须清除匈奴在河套地区的势力,以免与大月氏交手时遭遇前后夹击,也更是为了建立征伐大月氏的后勤保障基地。所以,蒙恬北伐的第一仗必须是和匈奴打;蒙恬北伐要夺取和经营的地盘必须是河套地区。

二、征服大月氏国达到战略目的

大秦帝国对大月氏国并不陌生。不要以为只有汉武帝时期的汉人对大月氏国有认识,其实秦朝时期的秦人对大月氏国也不陌生。大月氏人游牧于河西走廊西部张掖至敦煌一带,或许秦帝国开始并没有机会和他们接触,因为义渠国挡在了两者之间,义渠国的疆域主要在今甘肃庆阳西南和宁夏固原一带。但是秦帝国在吞并义渠国后就应该有可能和大月氏人产生碰撞,因为两国的疆域有机会接壤了。大家可以去看一下甘肃地图,看一看甘肃张掖与甘肃庆阳、宁夏固原相隔有多远。距离还是有,谈不上近,但相隔也不是很远。而且本身大月氏就在河西走廊游牧,既然叫游牧,那大月氏还有可能从张掖往东游牧的可能。总之,大秦帝国肯定有可能且有机会接触到大月氏人,了解到大月氏的一些情况。虽然谈不上熟悉,但一定不会陌生。

三、西王母的长生之术


西王母的长生之术和大月氏的富饶吸引着秦始皇。在先秦和秦朝时期,东方的海洋和西方西王母的所在地是最具神秘色彩的疆域,所以道家始祖老子不是往北走,也不是往南走,而是朝西走。西王母早在先秦时期,就是一位有典籍记载的神话人物。《尔雅》云:“西荒有西王母国”。《山海经》云:“王母之国在西荒。凡得道授书皆朝王母于昆仑之阙。” 《竹书纪年·郭注》云:“穆王西征至昆仑丘,西见王母。” 《史记·周本纪》:“穆王十七年,西巡狩,见西王母。”特别是根据《尔雅》的记载,黄帝战蚩尤的时候,西王母就曾帮助过黄帝,而周穆王这个时代还能见到西王母,这西王母不是长生不老的神仙那还是什么?《穆天子传》把西王母描绘得更是光鲜夺目。我相信这些先秦的典籍会让求仙若渴、妄想长生不老的秦始皇对西王母充满难以抑制的向往。而根据《穆天子传》的记载推测,西王母的住处就应该在今天新疆和青海一带,而大月氏恰恰就建在通往西王母住所的必经之路上。不剪除大月氏打通河西走廊,就不可能到达西天拜母求仙。另外,相对南方的蛮荒和北方的荒芜,富饶的西方更值得秦始皇关注。

《穆天子传》里面记载了西域的丰富物产和美丽风光,而且秦始皇也坚信神仙住的地方肯定也不会差。秦人和大月氏人的时常民间碰撞,也让秦人领略到了这个胡人民族的强大和富饶。所以秦始皇在派遣卢生、徐市向神秘的东方大海探索之时,同时也命令蒙恬带领大军清除匈奴,剪灭大月氏,打通河西走廊以供自己亲自前往西域向西王母讨要长生不死之术和修仙成真之法。也只有大月氏这样的强国才需要蒙恬率领三十万大秦锐士亲征。蒙恬之所以在赶跑匈奴之后,连续五年没有出击大月氏国,我认为有三种原因:一是在河套地区进行后勤保障基地的建设,以作长期战争的准备。二是想先建设好秦直道和长城等工程,因为长城可以防止匈奴去而复返骚扰自己后勤基地,而秦直道可以快速为自己补充兵源和粮草。三是想进一步刺探大月氏国情况及先行展开外交战。

总结,只有大月氏国和西王母的长生之术才会让秦始皇有动力令蒙恬率三十万大秦锐士北伐且孤悬边塞长达五年之久。也只有完成对大月氏国的征服,才能真正让秦始皇做到东出大海、南服百越、北击匈奴,西灭月氏的四维扩张。可惜秦始皇天不假年没有等到那一天!


公子灵均


你好,我是小天品历史,本着对历史故事的喜欢和了解,我来交换一下我的看法。

一、故事出处

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原文如下:

“始皇巡北边,从上郡入,燕人卢生使入海还,以鬼神事,因奏录图书,曰:'亡秦者胡也'。始皇乃使将军蒙恬发兵30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

二、故事梗概

秦始皇一直想得到长生不老仙药,因此派燕地一个叫卢生的方士去海上求访仙人。当卢生回来的时候(实际上到底去没去都不一定)空着手不好交差,便装神弄鬼的忽悠秦始皇,说自己虽然没有求到仙丹,但得到一本名叫《录图书》的宝书。秦始皇如获至宝,翻开阅读,发现书中写着“亡秦者,胡也”。

“胡”在秦朝泛指北方的游牧民族,也就是所谓的匈奴。思想比较迷信的秦始皇以为危及秦朝安全的是匈奴,便派大将蒙恬率兵去攻打。

三、故事巧合

因秦二世胡亥名字中带了一个“胡”字,并且秦朝也正好二世而亡。因此,后世有人认为方士卢生所献宝书中所说的“亡秦者,胡也”中的“胡”不是指匈奴,而是指胡亥,并且似乎有耻笑秦始皇人算不如天算的意思。

四、我个人对此的看法

1、从一次次执着地派人求取仙丹来看,秦始皇确实比较迷信。但如果仅仅因为迷信就派30万大军去攻打匈奴,我觉得不太可能。即便有一定的原因,但也绝对不是主要原因。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先来看看当时匈奴的情况。

秦国在发动大规模军事行动统一六国的时候,匈奴趁着秦国无暇顾及北方,入侵并占领了河套地区。河套地区的范围一般指贺兰山以东、吕梁山以西、阴山以南、长城以北。这些地区在今天分属宁夏、内蒙和陕西。这些地方落入匈奴之手,那么对秦朝的领土便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当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之后,当然无法容忍别人在自己的卧榻之侧酣睡。应该说这才是秦始皇派重兵攻打匈奴的真正原因。

在攻打匈奴过程中,秦始皇也发现匈奴是游牧民族,没有固定的聚居地,很难完全剿灭。因此才有了后来通过修建长城作为长久的防御。而方士卢生编造那本所谓的宝书,杜撰那句“亡秦者胡也”的话,估计也是了解当时的局势,并摸准了秦始皇的心理,这样秦始皇才会认同宝书中的话,空手而归的卢生也才能交差。

2、后世有人认为秦始皇人算不如天算,没想到亡秦的“胡”不是匈奴那个“胡”,而是自己的儿子胡亥的“胡”。《史记》注述甚至记载唐代人郑玄的认为:“胡者,胡亥,二世之名也,秦见图书,不知此人名,反备北胡”!我觉得这种看法纯属无稽之谈。

以上是我个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欢迎大家都来参与,谈一谈自己对此的看法,谢谢!


小天品历史


秦始皇晚年特别迷信神仙之说,经常派方士到海外仙山寻找长生不老之药。

秦始皇三十二年,秦始皇到秦国的北方边境巡视。当时燕地有一很有名的方士卢生, 受始皇之命, 入海求仙回来, 碰到秦始皇。他向秦始皇帝献出一册神秘的图书名叫《录图书》, 《录图书》上说: “亡秦者胡也!”秦始皇看到这则谶言, 心中大恐。他当时的理解是:“大秦王国,会亡于北方之胡人。”他认为: “六国已灭, 在中国境内, 大秦王朝没有对手,可生活在中国北方的胡人,是秦国潜在的最大的威胁!”

于是秦始皇下令: “蒙恬统兵三十万, 北击于胡, 略河南地!”同时令手下大将,攻取了北方胡人的老根据地灵州、夏州、胜州。为了一劳永逸地强化北方的防御, 始皇下令在边境上,修筑了象征中国的万里长城。秦始皇以为从此可以高枕无忧。太子扶苏稍有不支持他的观点,就被他贬到秦国北方边境上,与蒙括一起筑长城。可是,令秦始皇怎么也没想到的是,“亡秦者胡也!”不是指秦朝亡于“北胡”匈奴,而是指秦朝亡于“家胡”胡亥。他更没有想到的是,胡亥竟会如此“坑爹”。



东方创为


其实说白了这些都是后世抹黑秦朝,抹黑秦始皇的,无非为大秦帝国的灭亡找出原因罢了。秦帝国攻打匈奴,无非是匈奴南下和匈奴势力强大带给大秦威胁而已。我们都知道战国时期,燕、赵、秦就相继修建长城,就是为了抵御越来越强大的蛮族。到了赵武灵王的时候,赵国消灭了周边的楼烦、戎狄等部落,可以看出蛮族之祸一直困扰着中原各国。所以秦始皇出击匈奴是必须要做的一件事,甚至来说比灭六国还要更加积极。可以参考秦赵长平之战后,赵国就要灭国了,也没有调李牧的雁门边骑,足见中原国家对蛮族的防备。


历史的宠儿


秦始皇因为一句预言,就对匈奴发起了大规模战争,这是真的。这反映出了一些问题,首先证实了“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强国”。

虽然预言是卢生包装出来的,但并不是凭空编造,是确实有根据的。或许秦始皇开始没有注意到匈奴的战略威胁,但是卢生注意到了。当时匈奴越来越强盛,如果秦朝不主动出击,用不了多久,就会陷入被动防御,一旦被动,损失就更大了。“亡秦者胡也”,从另一个角度看,可以看作是卢生向秦始皇进献的一道良策。

秦始皇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领袖才能还是具备的,如果不是少年时期受到了一些刺激,导致了扭曲,统一后有可能成为一位文治武功并盛的君王。当卢生告诉他预言的时候,他听后马上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马上上升到了战略高度,并果断进行了决策,以大兵团闪击的战术,迅速击溃了匈奴。

卢生能让一位刚愎自用的君王,听取了自己的良策,也是一大成功,水平比其他儒生高多了。其他的儒生,天天就知道直言劝谏,明明毫无效果,还撞南墙不回头。卢生算是另辟蹊径,换了一个进谏的方式,结果真的很有效果,为国家的统一做出了重大贡献。

河套地区在夏商以及西周时期,都是中原王朝的控制区,到战国时期也是赵国的领土。秦统一后没有收复河套,这是一大损失,然而这个损失让卢生给弥补上了。

卢生的进言是一语双关的,一方面在战略格局上言及国防问题,另一方面在皇统传承上言及国本问题。秦始皇领会了其一,未能领会其二。卢生很有可能已经看出了胡亥的老师,也就是赵高,有拥立胡亥的野心,希望秦始皇能及早提防,但是可惜秦始皇已经完全被赵高蒙蔽,完全没意识到自己已危在旦夕。

秦始皇的暴毙,赵高脱不了干系,很有可能是赵高一手策划的。因为不能再等了,再等几年,扶苏在疆场上砺练出来了,那就什么都晚了。

扶苏是一个有民间威望的人,是一个宅心仁厚的人,但是不够成熟,有点软弱。如果在军队里再过上几年的军旅生涯,再跟强悍的匈奴人交几次手,那铮铮铁骨是很有可能被磨励出来的。扶苏性格虽软弱,但底子还不错,是可造之材。这个赵高是看出来了,所以他要及早下手。卢生也看出来了,但是在这一方面他无能为力了,只能避开了。


秦客逸民


秦始皇三十二年,秦始皇到秦国的北方边境巡视。当时燕地有一很有名的方士卢生, 受始皇之命, 入海求仙回来, 碰到秦始皇。他向秦始皇帝献出一册神秘的图书名叫《录图书》, 《录图书》上说: “亡秦者胡也!”秦始皇看到这则谶言, 心中大恐。他当时的理解是:“大秦王国,会亡于北方之胡人。”他认为: “六国已灭, 在中国境内, 大秦王朝没有对手,可生活在中国北方的胡人,是秦国潜在的最大的威胁!”

于是秦始皇下令: “蒙恬统兵三十万, 北击于胡, 略河南地!”同时令手下大将,攻取了北方胡人的老根据地灵州、夏州、胜州。为了一劳永逸地强化北方的防御, 始皇下令在边境上,修筑了象征中国的万里长城。秦始皇以为从此可以高枕无忧。太子扶苏稍有不支持他的观点,就被他贬到秦国北方边境上,与蒙括一起筑长城。可是,令秦始皇怎么也没想到的是,“亡秦者胡也!”不是指秦朝亡于“北胡”匈奴,而是指秦朝亡于“家胡”胡亥。他更没有想到的是,胡亥竟会如此“坑爹”。



御前带刀侍卫


我是小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燕人卢生使入海内,以鬼神事,因奏录图书,曰:“亡秦者胡也”。始皇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南地。——《史记·秦始皇本纪》

大概就是燕国人卢生被派入海内求仙回来了。为了鬼神的事情,他向秦始皇上奏了一份图书,上面写着:"灭亡秦的是胡。”于是,始皇派遣将军蒙恬率兵三十万攻打北方的胡人,夺取了黄河以南的土地。

但是自秦始皇即位以来,横扫六合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自比三皇五帝,创下了赫赫功勋的一位伟人,怎么会因区区一句子虚乌有的话就大兴兵将攻打匈奴,要知道此时的秦国内部因为暴政时不时的还有人民暴乱,正是用兵的时候。说到底还是匈奴对此时的秦国威胁太大。

匈奴的发展

匈奴是在古代被称为“戍”、“胡”等许多民族,部落经过同化、融合而形成的部落联盟。各部落之间时而聚在一起,时而分散,常常为牛羊马匹批次争斗不休。

匈奴的生活来源,一直是以畜牧业为主。他们哪里的草鲜美,他们就往哪里放养家畜;哪里的水源充足,他们就往哪里迁移。在迁移放牧的过程中,狩猎一直是匈奴赖以生存的手段,也就养成了三岁孩童也能马上弯弓的本领。

在秦朝建立的时候,匈奴的首领为头曼单于。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自淳维至头曼,时有千岁”。在头曼的领导下,匈奴慢慢的向中原靠拢学习,开始发展农业,冶铁等技术,社会生活渐渐壮大。但是草原就那么大的地方,更何况还有那么多的部落,头曼常常因牲畜、人口的不足而发愁,于是乎,就把目光望向了中原。

战国末年,强大起来的匈奴开始把中原地区作为侵略对象,掠夺中原的人民、财产,使这里的生活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当秦灭六国的最后阶段,趁着中原各诸侯国无暇他顾,占据了河套地区的“河南地”。对秦朝来说,匈奴占据了“河南地”就仿佛一把尖刀插在背后一般,时刻想要驱赶出去。但此时正处于统一六国战争中,牵扯了太多的兵力,只好任由匈奴发展。

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

秦王朝的建立之后,匈奴的威胁就凸显出来。当时社会上流传“亡秦者胡也”的传闻,这也反映了人们对匈奴的优虑。所以,始皇帝派遣蒙恬率兵三十万秦军讨伐匈奴。始皇三十二年,一举收复了“河南地”,夺回了河套地区。第二年秦军又越过黄河,夺取了匈奴控制的高阙、阳山等地。

匈奴在秦军大打击下,只好放弃了河南地以北的地区,退却了七百里地。秦王朝就在收复的河套地区设置了四十四各县,为九原郡。而后,大量迁移了内地百姓进入九原郡,从此,阴山至内加尔湖正式纳入了秦朝的版图。

万里长城的修建

为了防御匈奴的进攻,也杜绝社会的留言,秦始皇下令修建了万里长城。

本来,在战国时期,各国都在边境上修建城墙。虽说秦军赶走了匈奴,但匈奴的实力并未受到彻底的打击,对内地的威胁依然存在,秦朝需要随时防备匈奴的进攻。于是,秦始皇就决定在原有的旧长城的基础上,修建一条阻碍匈奴进入中原的长城。

这就是万里长城的由来。

结语

万里长城的修建在当时和以后的时间里,对组织北方民族攻略中原起到了很大的阻碍作用,保护了中原地区农业的生产和生活的稳定,直到今天,长城任然以巍峨壮阔的身影向我们诉说他的功效。但长城的修建,使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加剧了百姓的负担,加剧了秦朝的灭亡。

直至秦始皇死后,赵高、李斯等人逆改诏书,胡亥登上王位。从此,秦朝走向了末年。这或许应验了那句话:“亡秦者胡也”。


小白读秦汉


秦始皇攻打匈奴,与当时的秦帝国、匈奴力量对比相关,与方士的预言(假定确有其事)基本无关。所谓的“亡秦者胡也”,如果确有其事,也不过是后来者附会而已。秦始皇死前几年,对扶苏、胡亥或者其他任何一个皇子,做出过权力交接的安排没有?史书中看不出来,所以代表宫廷力量的赵高、代表官僚集团的李斯联手,才能轻易地逼死扶苏、蒙恬,又把秦始皇的其他儿女基本杀光,胡亥没有自己的政军班底,自然只能做个傀儡了,所以秦朝覆灭的原因很多,但胡亥背不了这么大的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