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李治明明是个王者,为何有些人认为他是个青铜?

朱秀媚


因为废王立武问题上李治政治表现很懦弱也很幼稚斗不过独揽朝政以长孙无忌为代表关陇贵族集团,皇帝的意志得不到贯彻。李治并非是历史上记载的软弱无能的皇帝,要不然也不会坐稳皇位那么多年,很有可能是立了武则天为皇后卓越的政治才能崭露头角遇到棘手的政治难题就听她的主意。李治以仁孝著名于天下皇后能力出众事事倚重于她以至于改唐为周为拔高武则天的地位就需要史书大书特书一番。李治的皇位是由长孙无忌一手提拔起来的,是唐太宗实在找不到合适人选才选择的还留下了褚遂良,李勣,顾命大臣辅佐朝政。

皇位不争自得

1.唐太宗通过玄武门政变杀死亲兄弟软禁李渊得到的皇位,到了晚年的他也面临争夺太子风波,原太子李承乾因病落下残疾的毛病自卑自尊心受到严重打击,对于父亲的教诲阳奉阴违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屡教不改,喜欢突厥风俗文化受到斥责,李世民对太子失去信心对文学功底扎实的魏王李泰越来越重视身边聚集了一批政治力量。由于齐王李佑谋反牵连出太子造反彻底被废,魏王李泰当太子前太子反对再加上过于表现说百年之后要把皇位传给李治违背人性他也被否定,吴王李恪母亲具有隋朝皇室血统也被排除在外。晋王李治为人仁慈孝顺长孙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为了政治利益极力举荐他当太子,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看似不争实际上却成了皇位继承人。

无权废立皇后

2.唐高宗李治登基后,姐姐高阳公主竟然让掖庭令陈玄运在禁宫之内伺候她向鬼神祈福问祥这是十恶不赦的大罪,为给丈夫房遗爱夺取爵位陷害兄长非礼这件事情让长孙无忌抓住把柄升级为造反事件牵连数万人皇室宗亲遭到大劫难,这件事也成为永徽年间的一大疑案。长孙无忌通过这件事肃清了朝廷中政见不合的大臣,唐高宗李治想要励精图治改善民生继续施行仁政他却把持朝政不让大臣反应问题,皇帝干着急没有人响应号召。为了打破这种局面,唐高宗把目光投向了后宫想要废掉王皇后她没有生下孩子,善于嫉妒两大理由,要立风头日盛为他生下孩子的武则天为皇后。可亲舅舅长孙无忌坚决反对以他为中心的褚遂良,来济,韩谖跳出来列举了一堆反对理由,李治无可奈何想要退而求其次立武则天为宸妃也被拒绝,皇权受到制约。

武后精明强势

3.李治性格软弱这的确是他的软肋,但在权谋斗争中也不是善恶好坏不分的人,武则天在王皇后的帮助下回归后宫与萧贵妃三人之间争风吃醋,善于笼络人心性格强势的她很快就占了上风成为后宫之主。武则天的权力欲望极其强烈还要掌控朝堂,培养忠心于自己的政治力量,与李治合称为‘二圣’,况且岁月是把杀猪刀皇帝体弱多病有心无力处理政务将权利交由武则天全权处理平时一直在养病。即便是去世的时候李治留下的遗诏命令是‘军国大事凡有不决者皆由皇后负责’,武则天政治地位无人能及建立武周政权为抬高政治地位就需要将唐高宗的地位降低显示出女皇高大光辉形象。李治能坐稳皇位铲除掉位高权重的顾命大臣出谋划策的最有力支持者就是武则天。

李治与世无争没有参与争夺太子之位的斗争中,在父亲李世民面前表现的孝顺仁爱,让舅舅心甘情愿的扶持他当上太子,但实际上呢?他与当时后宫武媚娘日久生情开始不伦之恋却没有透露半点风声,要知道隋炀帝戏弄宣华夫人还被隋文帝知道了。当哥哥魏王李泰要挟他退出太子之争时,他表现出一副忧愁的样子欲言又止引起父亲李世民好奇心再三追问之下才说出了其中缘由足以见得智谋深沉,以退为进成功晋级为太子。即便是让李治当上太子李世民还是很不放心立了好几个大臣辅佐才甘心。


知史说史鉴史


每个人都有弱点,作为王者的李治而言,也同样如此,他最大的弱点就是软弱仁义,从而被武则天利用,导致变成人们眼中的青铜。


一、成功上位过程

李治成为皇帝的过程,也是十分曲折的,按照正常程序根本不可能是他成为皇帝,可是上天的安排就是这么特殊。

李世民作为开启贞观之治的明君,有着十分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判断力,他最终选择李治做皇帝,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李治当上皇帝后,一切国家事务也进行的有条不紊,国家兴旺发展,要论能力,李治也算是一个合格的皇帝。


但是李治成为皇帝,也是李世民无奈之举,本来一直重点培养的李承乾,却总是烂泥巴扶不上墙,还想发动政变学习李世民,最终被李世民发现废为庶人。

李承乾走后,本来上位的应该是李泰,可是李泰野心勃勃、心狠手辣,最后李世民实在没有办法,才选择李治做皇帝。

再加上长孙无忌的大力支持,李治才能顺利登基,可是最后长孙无忌还是被李治与武则天处死。


二、一个女人毁了李治

李治要是没有遇见武则天,肯定也不会被后人诟病,自从遇见武则天之后,李治的命运就发生改变。

初次相遇是李世民卧病在床,作为李世民儿子的李治前去照顾父亲恰好遇到才人武则天,两人一见钟情。

后来李世民去世后,李治还去感业寺把武则天弄到皇宫里,让其先搞定萧淑妃,再搞定王皇后,成为皇后又最终权倾朝野假装让李旦让位成为皇帝。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武则天成立大周,就相当于大唐从此灭亡,而李治就恰好成为亡国的皇帝,故而人们对他的能力否定,也是很正常的。


结语

每个人的优点有时候恰好就会成为致命缺点,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也是人性弱点,对于李治,其实能力并没有那么不堪,只是自己过于软弱,才会让武则天有机可乘!



嗔痴历史观



唐高宗李治,近年来因为影视剧中的演绎,使很多不熟悉历史的人认为李治是一个懦弱无能之人,但李治就真的这么无能吗?

今天宋安之来说说这个问题。

李治之所以被很多人看低,其实不只是今天影视剧的误导,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李治上面是人气很高的唐太宗李世民,下面是历史上唯一的女帝武则天,面对这两个狠人,李治自然是多少显得有些平庸了。

就事论事来说,李治的能力还是不错的,在位期间创下了永徽之治,并且先后灭西突厥、亡百济、征服了父亲李世民都没有搞定的高句丽,将唐朝的版图扩至最大。

以李治的功绩来说,他是一个合格的守成之君,而且在守成之君里面也是能力很不错的。

但李治在位时期将大权逐渐交给武则天,使武则天最后称帝,也是为人诟病的一个重要原因,可以说是使他的整体评分被下降不少,像《旧唐书》中评价李治:“大帝往在籓储,见称长者;暨升旒扆,顿异明哉。虚襟似纳于触鳞,下诏无殊于扇暍。既荡情于帷薄,遂忽怠于基扃。惑麦斛之佞言,中宫被毒;听赵师之诬说,元舅衔冤。忠良自是胁肩,奸佞于焉得志。卒致盘维尽戮,宗社为墟。古所谓一国为一人兴,前贤为后愚废,信矣哉”!意思是李治前明后昏。

李治将大权交给武则天,其实主要是因为他身体不好,是以:“高宗自显庆后,多苦风疾,百司奏事,时时令后决之,常称旨,由是参豫国政”、“而高宗春秋高,苦疾,后益用事,遂不能制”。

可以说李治交大权交于武则天,不是因为昏庸,更多是因为身体原因,所以只能信任自己宠爱的这个女人,但是他始料不及的是,这个女人却是千古难遇的奇女子,后来建立武周将唐朝拦腰截断。

所以最后总结来说,唐高宗李治其实能力不错的,在守成之君中也可以说是佼佼者,但奈何生不逢时,上有唐太宗李世民,下有唯一女帝武则天,加之他在位期间因为身体原因,慢慢将大权交给武则天,促成了武则天后来的称帝,所以倒是被很多人认为是无足轻重,甚至是认为其懦弱无能。

其实看事情还是需要多面性来看的,唐高宗李治就是如此,都说他懦弱无能,但打下唐朝最大的疆域,创下永徽之治的偏偏就是他,这就告诉了大家,看事情要全面看,正所谓以史为鉴莫过于此。


宋安之


李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个儿子,在他的哥哥相继被废时,登上太子之位,成为后来的唐高宗,即唐帝国的第三位皇帝。认为李治是个王者有以下几点原因。

1.李治生性仁孝,对父母敬爱有加,和兄弟和睦相处,对待百姓爱民如子,父母生病时能不眠不休照顾于身前,直到父母安康,兄弟相残时能及时阻止,防止事情恶化,百姓生活困苦时能减免赋税,赈济灾民。

2.作为皇帝,他勤勉有加,把太宗时期三日一早朝改为每天一早朝,推行科举制度,大量选拔人才,能够知人善用,而且编纂了中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律法,大大降低了执政期间的犯罪率。



3.军事上,在位期间平定漠北,驰援新罗,打败百济,灭亡高句丽,并且连年用兵西域,灭亡西突厥,致使唐朝版图在其在位期间最大,并设立了都护府,管辖下属范围,使其疆域保持不变。


4.魄力十足,敢于对封建世家提出挑战,废王立武,不受世家门伐所左右,一切有自己独特决断,把政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与唐朝周边国家建立良好的外交,为后代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位33年,抛开后期因为身体原因导致身体力不从心外,前期无论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都可圈可点,颇有贞观之治之遗风,所以李治应该是个王者。


一缕枫叶子


首先翻译一下题主的意思:李治明明很厉害,为何有些人认为他很菜?前有李世民,后有武则天,一提起李治,很多人都会想到他是李世民的乖儿子,是武则天的弱丈夫。

如果没有前后的强烈对比和史官的刻意渲染,李治的妥妥的王者之路就不会被掩盖。

李治的王者成就有两个方面。

对内真正掌握实权

李治登基之初,是一名有名无实的皇帝,朝中大权掌握在长孙无忌等关陇门阀贵族手中,李治的每一个决定都需要经过长孙无忌的点头。每每在朝堂中与群臣议事,只要长孙无忌没有表态,李治几乎得不到有价值的回应。

李治因为羽翼未丰,只能慢慢隐忍,他选择从后宫入手,和武则天联手除去长孙无忌在后宫的势力,再慢慢迂回前朝。李治重用寒门子弟,在朝廷上形成了寒门子弟和关陇门阀两个阵营,经过李治的精心部署,终于将长孙无忌一派永远的驱逐出朝堂,真正掌握了国家大权。

对外兴利除弊

李治从李世民手中接过大唐后,到武则天称帝前,这段时期唐朝的发展一直呈现的是上升的趋势,换言之,唐朝不仅没有在李治手中衰落,反而更加兴盛,这是具有帝王之才的人才能够做出的成绩。

李治除了创下永徽之治,还完成了李世民和杨坚的夙愿——征服高句丽,唐朝的版图也在李治的治理下,扩至最大。

李治晚年确实因为身体原因无法处理国事,才让武则天参与进来。很多人对李治的评价并没有考虑他的功绩,只是知道他夹在了李世民和武则天之间。


大脚姑娘碎碎念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李治其实是个颇有能力的君主。

他也许没有爷爷、父亲那么牛,但也绝对是很有作为的皇帝。

之所以大家绝对李治是青铜,懦夫,主要是电影电视剧的误导。

大家觉得李治的老婆武则天,是唯一的女皇帝,而且在李治还没死就掌握了权力。

李治作为唯一女皇帝的老公,自己的权力都保不住,但是很窝囊了。

其实,这不是李治弱,而是武则天太牛。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极少见的有着雄才伟略的女人。

李治虽然没有老婆武则天那么厉害,但也算相当不错了。

其实,李治将权力交给武则天,更多还是身体原因。李治有着严重的疾病,按照今天来说可能之前有过中风,不但双目几乎全盲,而且整日头晕目眩,正常生活都难以维持,实在没有做皇帝的身体。

其实,唐朝从李渊开始到李世民为一个顶峰,但李治和武则天时期仍然是向上走的,直到李隆基时代的安史之乱才开始衰退。

就内政上,李治在位时期,唐朝国力强盛,所以他逐步废除了很多严厉的制度,给人民以宽松的生活环境。

虽然谈不上无为而治,但却对民间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对外上,李治继承父亲的强悍手腕,获得一系列胜利:灭西突厥(显庆二年,657年)、灭百济(显庆五年,660年)、灭高句丽(总章元年,668年)。

其中突厥和高句丽,都是和唐朝作战多年。

以高句丽为例,从隋文帝开始,经过隋炀帝、李渊、李世民都没有将他消灭,而李治时代彻底灭亡了高句丽。

李治很重视人才的培养,他手下的良臣良将非常多:如:辛茂将、卢承庆、许圉师、杜正伦、薛元超、韦思谦、戴至德、张文瓘、魏元忠、李𪟝、苏定方、裴行俭、薛仁贵、刘仁轨、王方翼、程务挺、王孝杰等等。

可以说,人才辈出,有文有武。

自然,李治性格上确实有懦弱的一面,比起敢于掐死亲生女儿的武则天,李治差得远了。


萨沙


李治是唐朝第三代君主,在位33年。由于病弱,655年,在武则天成为皇后之后,他就让武则天参与朝政,时人称为“二圣”。对唐高宗在历史上的作用,一般认为他是个昏庸之主。范文澜先生说:“唐高宗临朝,臣下来奏事,不会作判断,要宰相提出意见,才算自己有了主意。他这种昏懦的性格,势必扶植起统治阶级内部的腐朽势力,引导国家从乱到亡的道路。

说他“昏庸”,最早见于《新唐书》。《新唐书》卷76《则天顺圣皇后武氏传》说:“(武后)已得志,即盗威福,施施无惮避,帝也懦昏,举能钳勒,使不得专。”同书卷105《长孙无忌传》也说:“帝暗于听受。”同卷《褚遂良传》说:“帝昏懦,牵于武后。”欧阳修说他昏庸的主要论据,认为唐高宗为武则天所控制,并按其旨意贬杀了褚遂良和长孙无忌。


小李子看历史


唐高宗李治历来都被一些人看作是昏懦之君,被武则天以媚术迷惑,致使李唐王朝大权旁落。其实在这段历史时期,唐高宗的作用往往被人们忽视了。事实上,高宗之所以会如此迷恋武则天,是由于他的恋母心理、使她对武则天产生了一种似母亲又似情人的感情

长孙皇后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原配夫人,并为其养育了三个儿子皇长子李承乾、四子李泰、九子李治。李治最小,自然最得母亲的宠爱式史称长孙皇后喜好读书,做事必按礼法。对她的公公唐高祖十分孝顺,又贤德宽厚,与后宫众殡妃皆能融洽相处,待宫中诸王子、公主犹如自己亲生儿一般,因此宫中无不爱戴。在李治幼小的心灵中,母亲是温柔而又慈爱的。

在唐朝创业之初,长孙氏随李世民征战南北,与她的哥哥一样,为唐朝的创建立下了大功。在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杀兄逼父,这和时人的道德行为,还积极辅佐太宗,对太宗有极大的影响力、每逢大臣直谏:触怒了太宗,她总会从中调节,力陈谏臣容君爱国。一次唐太宗退朝后怒气冲天地说要杀魏征,长孙皇后问是怎么回事。太宗说魏征总是在上朝的时候侮辱我。妾闻主明臣直,今魏征直,与长孙皇后对太宗的规劝不无干系。甚至是在长孙皇后病重之时,还不忘国事,劝太宗把被贬的房玄龄召回朝中加以重用:“玄龄事陛下,小心谨慎,奇谋秘计,皆所预闻,竟无一言漏浪,非有大故,愿勿弃之。”她死后不久,太宗就把房玄龄召回,官复原职。长孙皇后就是这样时时刻刻地帮助着丈夫,即使到了垂危之际还告诫他要“亲君子,远小人,纳忠谏,屏谗愚 '。长孙皇后死后,唐太宗看着她生前所写的《女则》一书,痛苦道:“皇后此书,足可垂于后代。我岂不达天命而不能割情乎!以其每能规谏,辅联之网,今不复闻善言,是内失一良佐,以此令人哀耳!”可见,长孙皇后是深谋远虑,参政甚深,对太宗极有影响力的一位富有智慧的女人。李治当时虽然年幼,但也逐渐明白,母亲是一个深谋远虑,有极强的议政、参政能力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