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汉宣帝是如何扳倒权倾朝野的霍光家族的?

随小刘


霍氏谋反案,让汉宣帝扳倒了霍光家族,不过这就是个冤案。汉宣帝用了两三年时间,四招就实现了目标!我们看一下过程。

汉宣帝地节二年,掌握大汉政权二十年之久的大司马大将军霍光病逝。两年后,以霍光的儿子霍禹、侄孙霍云、霍山等为首,企图发动政变,谋害汉宣帝,拥立霍禹为帝。结果,没等到举事的那一天,就因为消息泄露而失败。霍家满门,除了皇后霍成君被幽禁外,全部被处死,曾经权势熏天,掌握帝国命运的霍氏家族,竟然在霍光去世后两年多的时间内灰飞烟灭!

当初,霍家子弟、远近亲属,以及门生故吏数百人,完全掌控了大汉的政治系统。霍光执政期间,不光废了短命皇帝刘贺,还把汉昭帝和汉宣帝变成了傀儡皇帝,回顾整个中国几千年历史,大臣能达到霍光这个高度的寥寥无几。那么,霍光一手建立起来的“霍家邦”,何以败亡得如此之快呢?

霍家人很不幸,他们碰上了一个政治才能极其出色的君王汉宣帝,正是汉宣帝一手导演了这出精彩大戏。可以肯定地下一个结论:霍氏谋反案就是汉宣帝一手炮制的冤案!汉宣帝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只用了四招,就肢解了强大的“霍家邦”!

我们先来看看“霍家邦”有多生猛!

霍光建立的“霍家邦”根深蒂固,几乎无可撼动

霍光一共进行了三次权利大洗牌。第一次是汉昭帝元凤元年,在处置完上官桀、桑弘羊谋反事件后,霍光成为“独辅”,集军政大权于一人之手。第二次是在汉昭帝元平元年,霍光大量提拔家族子弟进入重要岗位,牢牢控制了军队。

汉宣帝即位后,霍光又进行了第三次人事大调整,这次调整过后,“霍家邦”正式形成,其势力之强,令人乍舌!我们来看一下霍氏部分亲属在朝中的官职。

  • 霍光: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

  • 霍禹(霍光之子):中郎将;

  • 霍云(霍光侄孙):中郎将;

  • 霍山(霍光侄孙):奉车都尉、侍中、领胡越骑兵;

  • 范明友(霍光女婿):未央宫卫尉、度辽将军;

  • 邓广汉(霍光女婿):长乐宫卫尉、将军;

  • 任胜(霍光女婿):中郎将、羽林监;

  • 赵平(霍光女婿):散骑都尉、光禄大夫;

  • 王汉(霍光孙女婿):中郎将;

  • 张朔(霍光外甥女婿):光禄大夫、给事中。

从以上情况看,霍家出了三位将军,四位中郎将,两位都尉。将军是西汉高级军官,卫尉是皇宫宫城卫戍部队,也就是说范友明控制了皇帝的安全,邓广汉控制了太后的安全。中郎将是中高级官员,统帅御林军,负责皇帝的护卫工作,守卫门禁安全,也就是说“霍家邦”控制了皇帝禁卫军系统。都尉是中级军官,散骑都尉统领羽林骑兵,奉车都尉负责皇帝车架出行护卫,同时霍山手上还有一支胡人部队。

可以说,只要霍光使个眼色,汉宣帝分分钟驾崩!

其他出任诸曹大夫、给事中,及各部门的远近亲疏百余人,再加上霍氏党羽,可以说“霍家邦”完全掌控了朝政。霍光只有一个儿子,女儿至少有七个,除了以上四个,还有两个分别嫁给上官桀和金日磾的儿子,另一个则是汉宣帝的皇后霍成君。关键时候,女婿们都发挥了价值,成为“霍家邦”的中流砥柱。

霍光后期专横跋扈,用他的亲信任宣的话来说就是:“持国权柄,生杀在手!”丞相田千秋就是摆设,田千秋的女婿徐仁、廷尉、左冯翌等好几位高官,就因对霍光不够“温顺”,被下狱杀害。

这种态势下,霍光才是真皇帝,虽然没有名号。霍光曾经有一次惺惺作态,要将权力交还给汉宣帝,吓得汉宣帝连连推让,说什么都不敢接受。史书说,汉宣帝和霍光同乘车架,总是感觉“如芒在背”。

“霍家邦”根深蒂固的势力,似乎就是一个牢不可破的系统!

汉宣帝的第一招:立!即建立自己的政治核心圈

汉宣帝为了铲除“霍家邦”,忍了六年,也默默谋划了六年。霍光去世的当年,为了稳住“霍家邦”,汉宣帝一边给他们加官进爵,一边着手建立自己的核心团队。

霍禹承继霍光的博陆侯,任右将军,接任大司马;霍云封冠阳侯;霍山封乐平侯,领尚书事。

同时,汉宣帝封岳父许广汉为侯,同时大力提拔许氏、史氏和王氏外戚进入内朝。许氏就是许广汉家族子弟,史氏就是汉宣帝奶奶的娘家人,王氏就是汉宣帝母亲的娘家人。

除了外戚,汉宣帝还提拔大司农魏相为御史大夫、给事中,后升任丞相;金安上(金日磾的侄子)为侍中,掌宫门禁卫。这两人,一攻一守,为汉宣帝扳倒霍氏做出了巨大贡献。

魏相、金安上和外戚子弟进入内朝中枢后,汉宣帝首先架空了霍山领尚书事的权,他下令,百官上疏可以以密奏的方式,直接由中书令呈交皇帝,而不需要经过尚书台。这一招,让霍山“无事可领”,所有朝政又重新回到汉宣帝手中。

还有一位重臣对汉宣帝来说也很重要,光禄勋、车骑将军张安世。霍光在世的时候,张安世是他的重要支持者,也是废刘贺,扶立汉宣帝的主要参与人。不过,与很多大臣完全投靠霍光不同,张安世与霍光更像是相互利用,共同合作。

汉宣帝将张安世提拔为大司马,与霍禹并列。显然,汉宣帝对张安世还是有点吃不透,尽量以安抚的形式拉拢,至少不将他推向“霍家邦”。

汉宣帝的第二招:破!即解除“霍家邦”兵权,破除“霍家邦”对帝国的控制

霍光去世的第二年,汉宣帝听到一则传闻:当年皇后许平君,是被霍光的妻子霍显买通御医毒杀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她的女儿霍成君成为皇后!

汉宣帝与许平君是贫贱夫妻,伉俪情深,这个传闻加快了汉宣帝的行动步伐。突然有一天,汉宣帝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解除了“霍家邦”的兵权。

霍云解除中郎将之职,调任玄菟郡太守;霍山解除奉车都尉和领胡兵之职,专任尚书事;范明友解除未央宫卫尉、度辽将军之职,调任光禄勋;邓广汉解除长乐宫卫尉、将军之职,调任少府;任胜解除中郎将、羽林监,调任安定太守;王汉解除中郎将,调任武威太守;张朔解除光禄大夫给事中,调任蜀郡太守。

加上先前出任大司马,却并未被授予将军衔的霍禹,“霍家邦”一夜之间,全部被从军队系统剥离!

不久,汉宣帝又下令,霍家子弟一律不得进入皇宫宿卫工作。“霍家邦”空缺出来的岗位,大多被等候已久的许氏、史氏和王氏外戚占据,从此,汉宣帝终于可以睡安稳觉了!

汉宣帝的第三招:逼!不断搓火,逼“霍家邦”做出越轨之事

到此为止,“霍家邦”其实已经变成了没牙的老虎,为什么他们还要谋反呢?其实都是汉宣帝逼的,汉宣帝需要他们“造反”,好从根上铲除可能存在的隐患,或许为了自己战战兢兢的六年,或许为了屈死的许平君!

魏相充当了逼反“霍家邦”的第一打手。说来也是霍家人自作孽,平时霸道惯了,连家奴都横着走路。有一次霍家的家奴跟魏相的家奴为了争道发生口角,霍家的家奴不光打了魏相家奴,还冲到魏相府上,差点拆了他的大门,逼得是为御史大夫的魏相,给霍家的家奴磕头才算完事!

朝廷三公给霍家奴才磕头,我怎么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但魏相与霍氏势不两立是真的,他将霍光以前提拔的亲信全部废黜,又不停发表诋毁霍光的言论,似乎在为清算霍光做舆论宣传。

一边削权,一边打压势力,一边散布诋毁言论,惹得“霍家邦”愤愤不平,他们开了一次小范围会议。会上霍显提议想办法给魏相安排个罪名,干倒他!霍山说,魏相廉洁,很难做到的,反而我听到外面说咱们家害死了许皇后,不知真假。

霍显有点害怕了,不能再对自家人隐瞒了,承认这事就是她干的。大伙儿如雷轰顶,埋怨霍显:怪不得皇上针对咱们,这可是诛九族的大罪呐!恐惧之下,有了不轨之心。

接着又发生了两件事,把霍家人逼到了悬崖边上。女婿赵平有个门客叫石夏,此人擅长观星象,他对赵平说:“星象表明霍山可能有杀身之祸!”古人比较忌讳借星象说政治,一旦发现就轻者身死,重者株连。

霍云的舅舅李竟有个朋友叫张赦,张赦给惶惶不安的“霍家邦”出了个主意:“干嘛不请太后帮忙,先除掉许广汉和魏相,然后再废掉皇帝,太后一句话的事!”

这两件事都被人告发了,执金吾就要上门抓人,汉宣帝却叫停了。这下“霍家邦”更害怕,霍山说:咱们家的事太大,就算皇帝宽容,也架不住底下人的撺掇,早晚我们会被灭族,还是赶紧动手吧!

这是“霍家邦”第二次家庭会议,霍光的女儿们都来参加了,决议形成:着手准备造反!

紧接着李竟因为私下交结诸侯被捕入狱,结果审讯出了意外结果,李竟招出了“霍家邦”的阴谋!汉宣帝立刻下了一道圣旨:霍云、霍山罢官归家;同时对霍家女婿们怠慢太后,及管家冯子都屡屡违法,予以严厉申斥!

太吓人了,明晃晃的大刀片,就在“霍家邦”头上飞来飞去,就是不落下来!

汉宣帝的第四招:诬!栽赃陷害,以谋反罪将“霍家邦”一网打尽

不知道是霍家人吓出神经了,还是真的,霍家开始屡屡出现怪事:井水翻涌、老鼠跳舞、猫头鹰光临、大门自坏,甚至霍光也来托梦:“你们马上就要被抓了!”

霍家人快崩溃了,再次召开“常委会”,形成了具体行动方案:由上官太后宴请汉宣帝的姥姥博平君,并让魏相和许广汉作陪。宴席上由邓广汉和范明友承太后旨意,斩杀二人,同时由太后下旨,废掉汉宣帝,立霍禹为帝!

方案拟定,还没实施,霍云突然接到圣旨:调任玄菟郡为太守。霍家人一愣神之间,霍山又突然被捕,罪名是泄露国家机密。霍显上疏,请求以钱财替霍山赎罪,汉宣帝不许。接下来的事件交代得含糊不清,说政变阴谋被揭露了,怎么揭露的不知道。霍云、霍山、范明友立刻自杀了,霍显、霍禹和邓广汉被捕。

没多久,审讯结果出台:霍禹被处腰斩,霍显及诸女、诸子弟全部被杀,案件牵连数千家被灭门!只有霍成君活下来,她被废黜皇后位,幽禁昭台宫。

自此,烜赫一时的“霍家邦”灰飞烟灭!

很明显,这是汉宣帝精心策划的一场冤案,很多情节甚至都是编造的。比如方案中,请上官太后下旨废黜汉宣帝,上官太后哪来的废立皇帝的权力?当年废黜刘贺,上官太后就是个橡皮图章而已,真正起作用的是霍光手上的兵!请问霍家现在还有什么?

从霍家被解除兵权的那一刻起,霍家就已经成了案板上的肉,根本没有反抗的能力了,这时候造反,纯粹逗人玩。就算偶然因素,暗杀汉宣帝成功,霍禹凭什么等坐上龙椅?他有兵权吗?兵权已经落在汉宣帝的外戚手上了,霍禹有十个胆,也不敢坐!

所以,“霍家邦”造反子虚乌有,所谓告状者,要么是群众演员,要么是瞎猫碰着死老鼠的误打误撞,甚至诬告!

不过,汉宣帝一步一个陷阱,把“霍家邦”逼成“神经病”的手段,实在太高明了。他先以温水煮青蛙,让“霍家邦”失去防范意识,沉浸在荣升的喜悦中;接着突然解除他们的兵权,让他们没有丝毫的应变空间,从此失去对汉武帝的威胁;紧接着,汉宣帝耍起猫戏老鼠的游戏,让“霍家邦”始终处于精神高度紧张,在高度紧张中举止失措,给人留下似是而非的把柄;最后捏造一个其实是“未遂”的谋反案,给“霍家邦”画了个句号!

为大汉帝国辛苦工作了一辈子的霍光,身后竟然落得亡家灭族。其实这也怪不得汉宣帝心狠,霍光治国有方,治家无道,霍氏子弟,包括他的妻子在内,都是目无法度,享乐无度,横行霸道的不法之徒。这样的家族,手执国家利器,要了自己的命,不是早晚的事么?


寻根拜祖


在霍光还活着的时候,汉宣帝以自保为主,一个字“忍”。

汉昭帝死后,无子,作为顾命大臣的霍光拥立汉武帝孙子昌邑王刘贺为帝,刘贺在位27日,即被霍光罗列罪名千余项,当众拔了衣物,赶回封地。与之随行的200余名官员全部被杀,随行官员在被杀的时候大喊“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可见,刘贺在于霍光的斗争中惨遭失败,自身及随从结局悲惨。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汉宣帝即位后,对霍光不仅仅有拥立自己的感激之情,更多的是对霍光掌握废立天子的巨大权柄的畏惧之情。汉宣帝从小在民间长大,无权无势无嫡系,比之从小即为王的刘贺还大大不如。因此,汉宣帝即便在自己的结发妻子被霍光老婆害死之后,仍然不与霍光正面冲突。

霍光死后,汉宣帝效法郑庄公对霍氏宗族施以“郑伯克段于鄢”之计。

霍光死后,汉宣帝为稳住霍氏集团,亲自与上官太后临丧,并按皇帝的丧葬规格厚葬霍光,还委任霍光侄孙乐平侯霍山领尚书事总揽朝政。霍氏集团在霍光死后,不仅没有收敛,反尔更加胡作非为。霍光的妻子霍显(毒死汉宣帝皇后的主谋)不仅私自扩大霍光陵墓还大兴土木,最后竟与他人私通。其子霍山霍禹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霍云竟为了打猎游玩,指派一名家奴上朝。霍氏蔑视皇权、触犯王法至此,汉宣帝置若罔闻,听之任之。

最后,霍显毒杀汉宣帝皇后事发,霍氏一族惊慌失措,意欲谋反,为人揭发,汉宣帝族诛霍氏。司马光对此的评价为“纵容霍氏,阴险少恩”。

大家好,我是“风雨的学习号”,如果大家感觉我写的有道理,请关注我吧!


风雨的学习号


汉宣帝铲除霍光集团在霍光生前和死后分别采取了两种不同的策略,在霍光生前他都是在忍,在霍光死后才开始逐步清算。




元平元年(前74年),汉昭帝刘弗陵去逝,由于他没有儿子,以霍光为首的群臣便拥立昌邑王刘贺为帝。由于刘贺行事荒诞且想夺霍光的大权,做皇帝才27天就被废了,在这种情况下,豪无根基的汉武帝重孙刘询被霍光拥立为帝。霍光立刘询为帝就是看中了他是废太子刘据的孙子,从小在民间长大,毫无根基,好掌控。刘询也明白这个道理,继位以后对霍光格外尊重,也从没有过要夺霍光权的行为,就连霍光主动提出要还政于帝,都被刘询给拒绝了。此时的刘询就是一个凡事都由霍光做主的傀儡,他自己唯一坚持的一件事就是要立自己的结发妻子许平君为后,这事他虽然最后如愿,却为妻子带来了杀身之祸。后来霍光的妻子霍显在皇后许平君生产之际毒死了她,霍光知道此事后选择了隐瞒,刘询在万分悲痛下也只能装作并不知道内情,并立霍光的女儿为后。



刘询唯一的一次反抗还是以悲剧收场,从此聪明的刘询在面对霍光的强大和自己的薄弱时一直都在隐忍,不显露出任何不满,直到地节二年(前68年)霍光去逝,他忍了六年。霍光去逝之后,他便不再隐忍,开始了自己的夺权和报仇行动。

霍光掌控大权多年,他的后代也都身居要职。霍光死后他的葬礼是按皇帝的规格来办的,霍显就这都嫌不够,又私自将他的坟墓给加大,可见当时的霍氏集团是多么的不可一世,刘询想要铲除霍氏集团要巡序渐进,不能着急。




首先,他开始亲自理政,不再委托霍家人,大量任用自己的心腹,培养自己的势力。例如,任用恩人邴吉为御史大夫,让原来的御史大夫魏相为丞相等。

其次,逐步削弱霍氏集团的兵权。先从霍光的女婿下手,解除了邓光汉和范明友(霍光的两个女婿)东、西宫卫尉的职务,剥夺他们掌管的禁卫军权,让自己的亲信来代任。然后又升霍光的儿子霍禹为大司马,解除了霍禹原来任右将军时的屯兵权,封张世安为卫将军,负责京师的军事调遣。

把兵权掌控在自己手里之后,刘询把上书的权力也夺了回来。他封霍云为尚书,同时又下令臣民上书,不用经过尚书,可以直接呈给皇帝。这样虽然霍云职位提升,但权力却被架空。

霍光死后,霍家人都不堪大用,却狂妄不可一世。面对刘询的一系列夺权行动,他们并没有很好的应对,反而继续做恶。例如霍显在霍光死后,与下人私通,公元前67年,她还意图毒害太子,结果没成。而被夺了实权的霍云,称病不上朝,自己去打猎游玩,派家里的家奴代替他上朝。这一系列作死的行为,使刘询和群臣对他们更加厌弃,加速了他们的灭亡。


公元前66年,作到底的霍家人感觉自己的地位已经岌岌可危时,他们便密谋造反,最后被满门抄斩,诛灭全族。而皇后霍成君也被废,后来郁郁寡欢,于公元前54年自杀身亡。隐忍多年的刘询终于为妻子报仇,也终于真正掌控了大汉的江山,在他治下西汉国力达到了鼎峰,史称“孝宣中兴”。


孔六十三


汉宣帝可以说是整个汉朝最传奇的和平天子,没有之一,从身陷囹圄的无辜小宝宝,到斗鸡走狗,浪荡在京辅地区的闲散宗室,再到整个帝国的主人,其中的转折坎坷,可以用“无巧不成书”来形容了。


而汉宣帝能坐稳帝位,最重要的一笔就是扳倒了拥立他上台的,权倾朝野的霍光家族,过程是惊心动魄,结果自然也是血流成河。首先,汉宣帝依仗的第一个词是隐忍。

汉宣帝并不是霍光立的第一个皇帝,汉昭帝死后霍光第一个看上的是第二代昌邑王刘贺,前一段时间刘公的墓葬刚刚被发掘,其中的财富切实亮瞎了小编的眼睛。结果这位昌邑王不甘心做傀儡,要做汉文帝第二,可惜的是霍光不愿意做周勃,面对刘贺咄咄逼人的夺权姿态,霍光在他当皇帝二十七天后,果断废了他。

皇位像大馅饼一样砸在了汉宣帝头上,只是这个馅饼是烫手的,汉宣帝面对的是可以主持废立的超级权臣,自身偏偏又可以说是毫无根据,不仅是毫无根基,连自身血统都面临着朝臣的强烈质疑。可以说,面对强势的霍光,汉宣帝的可选项并不多,幸好长期的民间生活将汉宣帝锻炼成了实用主义者。他选择隐忍,连霍光的老婆毒杀他的原配皇后,汉宣帝也忍了,只是无情最是帝王家,皇帝忍的越狠,最后的报复就会越血腥。

另一个就是运气,爱喝“鸡汤文”的兄弟们一般只愿意承认努力的重要作用,而有意无意的忽略运气的重要作用,因为运气是不可控的,不能给他们激动的心再注射一针狗血。

汉宣帝继位仅仅两年后,霍光病逝了。如果霍光是个超长待机的主,比如说是能活到汉武帝的年纪,汉朝历史肯定要改写,甚至于说,西汉的国祚可能也会提前结束。

霍光死后,汉宣帝暂时抑制住了心中的小激动,他以人臣所能享受的最高礼仪风光大葬了他。紧接着,就是该对霍光的家人以及党羽慢慢下手了。

霍光虽然死了,但是霍家的势力依然强盛。汉宣帝不得不封霍山为乐平侯,以奉车都尉的本职领尚书事,呈现出要继承霍光实权的架势;同时封中郎将霍云为冠阳侯。虽然霍氏权势犹在,但是霍氏子孙远没有学到霍光的为官之道。飞扬跋扈,多有不法,纵情享受,搞的天怒人怨,汉宣帝趁机逐渐收回霍氏手中的权柄。


地节四年七月,霍家计划谋反,结果事情败露,霍禹被腰斩,霍云、霍山自杀,霍家一族遭到满门抄斩。至此,霍光妻子显及儿子,侄子,女婿等家人除女婿金赏因告发谋反一事被赦免外,全部被杀或者自杀,女儿霍成君也被废处昭台宫,十二年后自杀,长安城中有数千家人家被牵连族灭。可谓是连根拔起,后果惨烈了。


醉美木渎


大方向:①削夺霍氏军权②官职调动③巩固皇权④打击霍氏核心人物。

时间:公元前68年-公元前66年。

后果:霍氏一族全灭,皇后霍成君被废(12年后自杀)。

具体措施。

(1)剥夺皇帝身边的霍氏权臣的权力。

霍光女婿度辽将军、未央卫尉范明友:改为光禄勋。(目的:剥夺未央宫权)

霍光女婿诸吏中郎将、羽林监任胜:改为安定郡太守。(目的:剥夺禁卫军权)

霍光女婿长乐宫卫尉邓广汉:改为少府。(目的:剥夺长乐宫权力)

霍光女婿赵平:免职。(目的:剥夺军权)

霍光姐夫给事中、光禄大夫张朔:改为蜀郡太守。(目的:朝廷发往四川)

霍光孙婿王汉:改为武威郡太守。(目的:发往更偏远之地)

霍光儿子霍禹:改大司马,无印绶。(目的:明升暗降,剥夺军权)

这一系列措施,汉宣帝实行的非常快,主要围绕什么进行的呢?

我们知道,皇帝的生命安全维系在身边的军队之上,当时来说,汉宣帝最要紧的是长乐宫未央宫的兵权,中央禁卫军兵权,羽林军兵权,本来全是由霍氏一族担任的,如今全部被汉宣帝清除,改由先皇后许氏的家族子弟和舅家史氏子弟担任,皇帝的生命安全得到了保障。

(2)剥夺朝廷中霍山霍云等霍氏家族权臣的权力。

汉宣帝改革尚书制度,宣布军民奏事,可以直接向皇帝上书,不必通过尚书,这样直接架空了霍山和霍云等人的权力。

时,霍山自若领尚书,上令吏民得奏封事,不关尚书,群臣进见独往来,于是霍氏甚恶之。(《汉书 霍光金日磾传》)

(3)立太子刘奭。

刘奭是汉宣帝第一位皇后许皇后所生,许皇后正是被霍光的老婆霍显毒死的,立霍家死敌之子为太子,无疑是对霍家的致命打击。

霍显在此时告知霍家子弟,许皇后是她找人毒死的,霍家人大惊,因为此时权力逐渐被皇帝剥夺,于是开始有了谋反的想法。

(4)霍氏谋反被灭族。

汉宣帝一步接一步的打击霍氏家族,将霍云外调出京,其他霍氏族人进一步削权,霍氏乱了阵脚,霍山私通大臣,书信联络,被查出来之后获罪。

此事引发了汉宣帝和霍氏的正面冲突,汉宣帝下令严查,最终霍氏一族全被诛杀,受到牵连的有上千家。

霍家仅存一人,因告发有功免死。

皇后霍成君被废,于12年后自杀。

霍光生前显赫,本可媲美周公,可惜身后家族被诛灭,很是可惜。究其原因,主要是霍光权势太过,不知收敛,子孙后代无能,更重要的一条是霍光娶了一个阴险狠毒的老婆,要说霍光整个家族是被她玩死的(毒杀皇后,意图毒害太子,私通家奴,家人谋反),也绝不为过。


师明礼


霍光与汉宣帝两者其实一直是相互利用的关系,霍光把昌邑王干掉之后,推举汉宣帝继位,因此霍光的正面形象会给汉宣帝继位的合法性加分。

在两者合作期间,发生了一件汉宣帝绝对不能原谅的事情,那就是霍光的夫人派人把刚产完子的许后毒死的事情,这件事当时霍光把它压下去了,但汉宣帝会得不到一丝风声?

但他还是忍下去了。

自己继位后根基不稳,霍光在朝时一直大权在握,朝廷中尽是其党羽,因此,汉宣帝也不敢对霍光轻举妄动,其一直在隐忍,一直隐忍到霍光死,霍光的搭档田延年自杀,然后才开始动手。

霍光家造反的原因史书上记载的很幼稚,就是不满皇帝对霍家冷落,削减权力,最终这些人准备造反,但其实从许后被毒死的那一刻,霍光沉默与包庇此事,霍家其实已经走上了那条不归路。

霍家被屠灭,嫁入深宫的霍皇后自杀身死,汉武帝留下辅政的最后一位大臣身死家灭,不得令人不叹息。


青史如烟


霍光家族于汉宣帝而言,是其在位期间遇到的最大的威胁。虽说贤明的汉宣帝在这场勾心斗角中胜利,但在漫长的对抗霍光一族的岁月中,汉宣帝也做出了巨大牺牲。

汉宣帝,即西汉王朝的第十代皇帝刘询,原名刘病己。

公元前91年,刘询出生。此时,汉武帝还在位,刘询的爷爷是当时的太子刘据,父亲是太子长子、皇孙刘进。身份高贵的刘询出生数月后,刘据一家便卷进巫蛊之祸。

由于奸臣江充蛊惑,汉武帝打算废黜刘据太子之位,并打算把刘据一家打入天牢。走投无路的刘据最终选择起兵反抗,举家出逃。而刘进为了保护当时尚在襁褓的刘病己,留在了都城。最终,除了刘病己侥幸保全性命,刘据全家遇难。

在这场飞来横祸中,刘病己虽然活了下来,却丧失了曾经尊贵的地位,前途也一片渺茫。

他在巫蛊之祸后被关进郡邸狱,面临极大的生存危机。幸运的是,汉武帝派为人正直的丙吉前往郡邸狱处理巫蛊之祸这一案件。丙吉心里很清楚,刘据是被冤枉的,所以他特别心疼此时被关入大牢的刘病己。于是丙吉专门挑选了两个女囚犯,让他们来照顾刘病己。丙吉还自掏腰包,给刘病己提供衣食。刘病己就在这样的环境里,慢慢成长。

直到刘病己快满五岁时,他遇到了人生中又一个大转折。

当时汉武帝已经病入膏肓,却仍然非常迷信。有会望气的人告诉汉武帝,说在长安的监狱之中有天子气。对于一位在位皇帝而言,如果真有这样的人,那么那人便会对自己造成极大威胁。所以汉武帝派遣内谒者令郭穣,把长安二十六官狱中的犯人抄录清楚,不分罪过轻重一律杀掉。

当晚,郭穣夜晚来到丙吉所在的官狱,丙吉紧闭大门,说道:"皇曾孙在此。普通人都不能无辜被杀,更何况是皇上的亲曾孙呢!"

为了阻止郭穣进入狱中,丙吉一直在牢狱外守到天亮。没能完成任务的郭穣最后只能灰溜溜回去,向汉武帝报告此事。但是也许是已经知道自己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汉武帝在知道刘病己的存在后,突然醒悟过来,觉得:"天使之也。"最终,汉武帝决定大赦天下。刘病己和哺育他的两个女囚,也得以摆脱囚徒身份,走出大牢。

而就在不久后,刘病己和霍光,就算是有了一点交集。

汉武帝临崩之际,留下两道圣旨。一道是为霍光、上官桀、金日磾封侯,另一道则是将刘病已收养于掖庭,并令宗正将刘病已录入皇家宗谱。虽说这并不是刘病己和霍光家族的第一次接触,但可以说,从这时候起,刘病已和霍氏的命运之轮就此转动。

霍光是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在霍去病的帮助下,十几岁时就入朝为官。霍光在任期间,兢兢业业,做事毫无差池,深得汉武帝信任。所以在后来,霍光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汉武帝的托孤对象。

为了让霍光好好辅佐幼帝,汉武帝基本铲除了可能干政的外戚,给了霍光等托孤大臣极大权力。而汉武帝的继任者汉昭帝,即位时年仅八岁。所以汉昭帝早年时,朝廷实权几乎全部落入霍光等人手中。后来,金日磾早死,霍光又顺势除掉上官桀。这之后,霍光权倾朝野。

至于霍光此时权力到底有多大?废刘贺,立刘病己为新帝,就是最好的体现。

汉昭帝英年早逝,没有子嗣。为了不让天下无君,霍光等人迎立汉武帝的孙子昌邑王刘贺即位。但是刘贺为人荒淫无度,毫无政治头脑。在位27天,却做出一箩筐的荒唐事。眼看着新帝不成气候,霍光便又联合大臣请求皇太后废刘贺,迎立刘病己。

可以说,当年因为巫蛊之祸而丧失地位的刘病己,在霍光的一手策划之下,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汉宣帝即位以后,几乎毫无势力,只能纵容霍光手握大权。当时霍光表示想要还政于宣帝,宣帝明确回绝。汉宣帝表示,他非常信任霍光,欣赏霍光的才能,希望他能继续主政。宣帝还当众宣布,事无大小,先报请霍光,然后再奏知他本人。事后他还专门下诏褒奖霍光的援立之功,益封七千户。每次上朝,宣帝都给予霍光以极高的礼遇。

这样一番操作,使得霍光本人放松了对汉宣帝的警惕,也让汉宣帝避免了成为第二个刘贺。

此后,汉宣帝还在全国范围内为汉武帝大举立庙。按礼法,只有直系子孙能为长辈立庙,汉宣帝此举,也是向全天下宣告他的正统地位,稳稳地拉拢了一把民心。

在宣帝即位六年后,霍光去世。宣帝给了霍光极高的礼遇,使霍光几乎按照皇帝的规格下葬。此后,宣帝开始一点点重用自己的亲信,包括魏相、丙吉和原配夫人的父亲许广汉。

同时,霍光继室毒杀先皇后的事情暴露。宣帝借机解除了霍光两女婿东宫(长乐宫)、西宫(未央宫)卫尉的职务,剥夺了他们掌管的禁卫军兵权。又把霍光的外甥女婿和孙女婿调离中郎将和骑都尉的位置并收回官印,让自己的亲信统帅大军。之后,宣帝对霍光的儿子霍禹明升暗降,并改革上书制度,跳过被霍家人控制的尚书一环,一点点架空霍家子弟。

至此,实权被剥夺殆尽的霍家坐不住了。霍家先是谋反,后来被告发。但宣帝第一次还未严惩,算是不了了之。心有不甘的霍家继续谋反,最终招致手握实权的宣帝下令灭族。

汉宣帝和霍家的纠葛,就此基本结束。

可以说,汉宣帝差点成为萧何的"亲戚""刘何",但是他最终凭借自己的心智采取先隐忍,后步步攻破的策略,最终除掉了枕边虎,稳坐皇帝宝座,为汉朝创造了一段光辉的历史。


高会民


汉宣帝能扳倒霍氏,其实最主要是靠“忍”,与其遭遇有关。

1、生于闾阎间

公元前91年,江充炮制“巫蛊案”,计杀与自己有间隙的太子刘据,母亲卫子夫也一起自杀,刘病已当时还在襁褓之中就入狱了,随后汉武帝派人灭草除根时,被当时狱卒邴吉冒死救下。

随后就在祖母家中成长,在闾阎中长大,深知人情世故,为其后来能在霍光的威权之下存活下来奠定了基础。

2、看清形势

公元前74年汉昭帝驾崩,之后继任的就是被后世称为十恶不赦,荒淫无道的昌邑王刘贺,其实这都是霍光为了废除刘贺所污蔑的,因为刘贺继位时,就将自己的亲信一并带到了长安,想立马接管整个朝政,这当然就威胁到霍光的权利,于是炮制此说法,将其废除。

这个跟吕后当年在汉惠帝死后,立的第一位前少帝刘恭一样,年纪小小,知道自己的母亲并不是吕后,而且吕后还将自己的亲生母亲杀死后,就口出狂言说:“我壮,即为变”,之后马上被吕后杀死,这都是没有看清形势,自不量力而行,虽然豪情壮语,但终究改变不了历史。

但汉宣帝就不一样,公元前74年继位,就一切朝政大权还是以霍光决断为先,甚至霍光为了保持自己家族的荣耀和显贵,将汉宣帝在民间至爱的许平君杀死,又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汉宣帝,并册封为皇后,汉宣帝都选择忍耐,并自己扩充自己的亲信,一直到公元前68年,霍光死后,霍氏子孙已经占据朝政要职,汉宣帝仍然以厚葬的形势,来稳定霍氏家族。

公元前66年,汉宣帝任命张安世为右将军,夺霍光之子霍禹军权,最终将霍氏灭族。


共享历史的三宝爸


对付霍光本人,汉宣帝就是一个字——等。

霍光跟汉宣帝年龄差距很大,打个比方,假如说汉宣帝是一个九零后,那么霍光就差不多是六零后,两个人在人生阅历上就差了很多。套用一句俗语,霍光走过的桥比汉宣帝走过的路还多。

此外,在政治资本上,俩人也不可同日而语。我们都知道,霍光是三朝元老,在汉武帝晚年获得了辅政大臣的职权,而后在汉昭帝时期也是举足轻重的人物,并干掉了同为辅政大臣的上官桀,集军政大权于一身。而后,在昌邑王刘贺的废立上,霍光更是显露出了自己的权势,朝中大臣几乎都是看他眼色行事。包括丞相,在这个时候也只能沦为霍大将军的跟班。


而汉宣帝出身本就带有“原罪”,属于

戾太子的后人,没死在监狱里都算命大,在朝中可以说没有一点点根基。

所以“天上掉皇位”砸中汉宣帝时,他吸取了刘贺的教训,只能采用隐忍的策略。

霍光是坏人吗?很难这么说。他很忠于大汉王朝,做事有原则,而且严于律己,是个不苟言笑的人。但是他的存在,本身就是对皇帝权威的挑战和威胁。种种因素作用下,汉宣帝跟霍光待在一起时,“若有芒刺在背”。

跟霍光相比,汉宣帝的唯一优势就是年龄,就像前面说的,九零后跟六零后比谁活得久,那是显而易见的嘛。霍光是在地节二年(前68年)去世的,此时距离汉宣帝登基不过6年。忍六年风平浪静,汉宣帝这笔买卖不亏。



对霍家其他人,分化瓦解,毫不留情

霍光虽然不在了,但是他的庞大家族仍然把持着很多重要部门。《汉书》记载:

光子禹及兄孙皆中郎将,云弟奉车都尉、侍中,领胡、越兵。光两女婿为东西宫卫尉,昆弟诸婿外孙皆奉朝请,为诸曹大夫、骑都尉,给事中。党亲连体,根据于朝廷。

这里说的云,就是霍去病的孙子霍云,他跟霍光的儿子霍禹从汉昭帝时期起就是中郎将,掌管皇家卫队。霍去病的另一个孙子霍山也是统管军队的。总之这一大家子盘根错节,在朝廷的军政领域都有人。

不过这些人捆在一起强大,但是假如分开来,每个都是远远比不过当年霍光的本事的。汉宣帝斗不过霍光,还斗不过这些小辈了?

  • 首先,汉宣帝把一些霍家集团的人从军权岗位调离,换上自己的人,比方说把霍光的两个女婿从东西宫卫尉的岗位调走。“枪杆子里出政权”,当年刘贺轻易被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一丁点军队的支持,很容易就被人家搞掉了,所以汉宣帝第一要抓的就是军权。
  • 其次,汉宣帝提拔霍禹为大司马。霍光死后,在霍家集团中,霍光的儿子霍禹就是最重要的人物。霍光去世时,霍禹是右将军,有军权。但是被升为大司马后,反而不能直接掌控军队了。

  • 最后,逼得霍家不得不反,然后一网打尽。起先,汉宣帝册立自己的贫贱之妻许平君为皇后,引来霍光妻子霍显的不满,霍显为了让自己女儿上位,竟然让人毒死了许平君。不知当时汉宣帝有没有起疑心,反正是没有显露,而且让霍光女儿做了皇帝。现在,就可以借着此事大做文章了。而霍家知道罪行败露,难以幸免,再加上皇帝明显针对霍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焉能不做些准备?不过已经为时太晚了,汉宣帝再也不是当初那个装孙子的年轻人,他三下五除二就清剿了霍家,结果是:
    霍去病的两个孙子霍云、霍山以及霍光的女婿范明友自杀,霍显、霍禹以及霍光的另一个女婿邓广汉被抓捕,霍禹被判腰斩,霍显以及其他兄弟姊妹被弃市,至于霍皇后,毕竟一日夫妻百日恩,汉宣帝没有杀她,而是废了她,让她从此独居于昭台宫。因为霍家谋反案而遭殃的有几千家。

若干年后,汉宣帝教育自己的太子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霸王道,正是汉宣帝本人的写照。


考古军中马前卒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得了解一下简要情况。说起霍光,其在后世最出名的应该就是“伊霍之事”,说的是霍光受汉武帝托孤辅佐昭帝,昭帝死后,昌邑王刘贺为帝,因27天干了1127件荒唐事,霍光效法伊尹,废刘贺,拥立刘病已为帝(即汉宣帝)的事。宣帝即位后对霍光言听计从,表示“褒宠故大将军,以报功德”,两人共同铸就“昭宣中兴”,本以为会留下一段君臣佳话。谁能想,霍光死后不足三年,霍氏家族却被宣帝灭族,反差之大令人瞠目结舌。

下面小编来谈一下宣帝是如何在霍光集团的监控下发展势力的。要知道,霍光死后霍氏家族的势力依旧存在,其中,霍禹任右将军;霍山为奉车都尉,复领尚书事;霍云任中郎将;诸婿、亲戚依旧兵权在握。如果霍光在世时,宣帝只是个傀儡皇帝,毫无作为,那么根本不可能在霍光死后三年一举对霍氏家族灭族。

首先应当从宣帝的天资说起,天资最重要,蠢货如昌邑王刘贺,称帝时虽有众多昌邑旧臣辅助,可惜天资太差,结果仍难逃废帝的命运,还被扣了顶“荒淫无度”的大帽子。宣帝无疑是聪慧的,其幼年的经历也深刻的影响着其性格,宣帝幼时遭难,曾流落民间18载,长期的市井生活使其阅历丰富、处世老练、性格坚韧、心思敏锐,史称“外宽内忌”,意思就是表面忠厚老实,其实内心复杂、老谋深算、喜欢在背后猛下黑手,深得高祖真传啊。2000年左右有一部电视剧叫《乌龙闯情关》,把刘病已演成了个招摇撞骗、惹是生非的街头痞子,这形象照真实的宣帝差远啦。

宣帝的天资、经历和性格决定了他自见到霍光的那一刻起,就跟遇到天敌一般深深地忌惮,史载“宣帝始立,谒见高庙,大将军光从骖乘,上内严惮之,若有芒刺在背”。看见没?若有芒刺在背啊,这简直就是霍光不死,我心不安啊。宣帝虽然非常感激霍光的拥立之恩,但也绝对不会甘心做霍光的傀儡,逐步摆脱霍氏集团对他的控制,一步一步拿回属于自己的权力是必然的事,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宣帝的腹黑手段:

1)麻痹纵容霍氏集团。宣帝以“庶人”之身登“九五”之尊,在朝堂上光杆一个,没有任何可凭借的势力,何况霍光对其还有拥立之功。因此宣帝深知:在这种情况下,想坐稳皇位,首先就不能冒犯霍光的权威,像刘贺那个傻瓜,上来就急吼吼的削权,简直是嫌死的不够快。因此宣帝在朝堂上任由霍光专权,甚至还主动维护维护霍光集团的利益,解决霍光遇到的难题。例如,霍光曾经故作姿态,表示要归政养老。宣帝显然知道这是怎么回事,立马坚决表示不同意,还下诏褒美霍光,对其大肆封赏,以安其心。并以拥戴之功,重重封赏霍光等二十五位重臣。又如:霍光辅政期间,多次发生地震,此为臣迫君之象,为了让霍光免于尴尬,宣帝主动承担了责任,下了罪己诏。宣帝的这些举措取得了很大的效果,一方面使其对宣帝心存轻蔑,从而属于防范,例如霍光去世之后,其子霍禹论及宣帝,仍以恩主自居,声称“县官非我家将军不得至是”。另一方面,使得霍氏集团更加骄纵放恣,霍光当政之初,曾采取内结宗室,外联群臣的方针,但是在宣帝的有意纵容之下,权柄日盛,集中外朝权力于一身,从而使自身也处于一种孤立无助的地位。霍光死后,一些与霍氏渊源较深者,纷纷以各种方式疏离霍光集团。最后,使霍氏集团心存宣帝是自己人的幻觉,尤其是在霍家小女霍成君做了皇后之后,更有种天下我有的感觉,从而在宣帝制衡扩权时虽然心存疑虑,但并未刻意打压。

(皇后霍成君)

2)谨慎扩权,加强朝廷制衡。其扩权措施主要包括:施恩宗室贵族;拉拢霍光的亲信,分化瓦解霍氏集团,例如张安世为霍光副手,位高权重,宣帝即位后不断地向张家施以恩惠,张安世渐渐与宣帝结下了君臣之谊;发展外戚势力,立许平君为皇后,任用宦官石显,并将民间结识的朋友引入政坛。当然,对于宣帝的这些举措,霍氏集团是有所疑虑的,但首先,霍光本人比较重视名声,在已经废立了刘贺的情况下,也不敢太过跋扈,故此也给予宣帝一定的权力,对于宣帝的小动作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其次,如上文所述,宣帝的纵容和麻痹也使其在警惕的同时,心存希冀,尤其是霍成君做了皇后,更是使霍氏吃了一颗安心丸。

(汉宣帝)

3)对霍氏集团逐步削权。霍光死后,宣帝开始对霍氏集团逐步削权,这里不得不提一个人,御史大夫兼给事中的魏相,他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先,他建议由有拥立之功的车骑将军张安世补替霍光以稳定朝野,对霍禹形成有力的钳制。其次,他通过许广汉上书废除了“尚书审查奏章”的制度,使吏民上书,可直接呈皇帝审阅,架空了霍山、霍云领尚书事的职务。最后魏相上书“今光死,子复为右将军,兄子秉枢机,昆弟、诸婿据权势,在兵官,光夫人显及诸女皆通籍长信宫,或夜诏门出入,骄奢放纵,恐寝不制,宜有以损夺其权,破散阴谋,以固万世之基,全功臣之世。”从而对霍氏集团全面削权,解除了霍光两个女婿东宫、西宫卫尉的职务,剥夺了他们掌管的禁卫军权,又把霍光的两个侄女婿调离中郎将和骑都尉的位置,让自己的亲信担任南北军和羽林郎的统帅,更任霍禹为大司马,罢除其右将军的职位,极大地剥夺了霍家的领兵权。

(魏相和汉宣帝)

随着霍氏集团的权力日益被削,霍氏诸人惶恐不安。终于,公元前66年,即霍光死后三年,霍氏谋反,被宣帝灭族。纵观宣帝倾覆霍氏家族,前期谨小慎微、步步为营,后期动若雷霆,一击致命,这其中固然有霍禹等霍氏诸子无能的原因,但更是得自于宣帝自身的政治才能,诚不愧为中兴之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