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越改越亂?大明王朝的改革困境


有哪個帝王不想當個革除弊政的改革家?就算明朝貪玩沒個正經的正德皇帝也想過正兒八經搞搞改革。

正德七年十一月,對於大明帝國而言,歲月並不靜好,因為蒙古鐵騎依然在威脅著京師。

為了打理父皇留下來的爛攤子,現任皇帝朱厚照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他派太監去問問內閣的意見。沒想到,一向溫文爾雅的和事佬內閣首輔李東陽這回反應卻異常激烈,死活不肯奉詔,直接把正德皇帝的命令頂了回去,並且告訴傳話的太監:“我今日如果曲意逢迎皇上,日後即有後患,百死何贖!”

李東陽深知,一根筷子一折就斷,一把筷子卻是很難折斷的。於是他發動六部、科道官等文官集體反對,一時之間,搞得正德皇帝很下不來臺。

越改越亂?大明王朝的改革困境

這條激起強大反對聲浪的旨意,就是“京邊官軍兌調操習”。這八個字解釋起來很簡單:把京軍的官軍調到邊關,再把邊軍調到京城。

用現在的話講,就是京軍下基層鍛鍊,基層軍隊上調京城充實隊伍。

皇帝老人家的這個想法好不好?


一、戰五渣的京軍

顧名思義,京軍就是京城的軍隊,邊軍就是邊關如宣府、大同等地的軍隊,二者向來各安其位。上一次讓邊軍進京,已經是近一百年前的事了;而讓邊軍和京軍定期換防,在明朝更是前所未有。

後世的文人評價說:“祖宗時,未有調邊兵入內地者”。

換言之,正德皇帝這麼幹,完全是不把祖宗的規矩放在眼裡。

朱厚照為啥要大費周章地推動這一舉措?

主要還是因為正德朝京營的戰鬥力實在太差了。

曾經的京營,可以說是整個明朝最精銳、最驍勇的部隊,當年明成祖朱棣屢次北征,率領的可都是京營的人馬。但自宣德朝之後,京營的戰鬥力便江河日下,早不復當年之勇。後來土木堡之變,朱祁鎮御駕親征,兵敗被俘,從徵的京營幾乎全軍覆沒,這之後重新建立起來的京營,早沒有當年的精氣神。

到弘治年間,承平日久,沒有戰爭的錘鍊,京營已相當孱弱,無論兵士還是將領,都瀰漫著頹靡之氣。弘治十三年,弘治皇帝滿懷期待地派遣平江伯陳銳操練京營兵馬,主動出擊,抵禦蒙古侵襲,可陳銳聽說敵人火篩“赤面頎偉,驍勇善戰”,畏懼不前,不敢承擔重任。

臨行之時,弘治親自將軍印賜給他,他竟當著皇帝的面跌了一跤,把軍印直接摔在地上。

越改越亂?大明王朝的改革困境


不敢上也得上,陳銳並非將才,趕鴨子上架,自然幹不好。剛開始他不敢主動出擊,龜縮不出,還忽悠弘治,說這叫做“堅壁清野”。時間長了,弘治皇帝漸漸失望,眼見並無成效,只得把他撤了回來。

對於這種局面,弘治皇帝自己也很焦慮,弘治十七年的一次召對中,他問李東陽和劉大夏,為什麼當年老祖宗朱棣,能夠親率京營,北征蒙古,現在卻不行了呢?

劉大夏只好說了大實話:“太宗之時何時也?!有糧有草,有兵有馬,又有好將官!今糧草缺乏,軍馬疲弊,將官鮮得其人,軍士玩於法令……”

總之一句話,皇上,時代變了。

更直接的話,劉大夏和李東陽不敢說,其實,京營戰鬥力之下降,不能光怪祖宗,弘治皇帝自己也要承擔不可推卸的責任。

弘治六年,京城裡有幾場大工程要忙,首先是去年弘治皇帝的妹妹仙遊公主去世,她的墳還沒修好,緊接著是修弘治皇帝的老丈人,也就是張皇后親爹的墳,再加上玄武門以及護城河的修繕,這麼多事,人手不足,弘治皇帝便下令,讓京營的官軍去幹活。兵部尚書覺得不妥,極力反對,但弘治不僅不聽,還命令這幾項工程都要加快進度,早點完成。

之後,弘治屢次從京營中調撥人馬,修宮殿、蓋房子,每次都是萬餘人應役,搞的京營疲於奔命。兵部尚書馬文升再次上疏,說如今“民困於徵求,軍困於工役”,應該停一停了,那麼弘治皇帝什麼反應呢?“嘉納之”,那意思就是,你講的很有道理,但下次再說吧。

在這樣沉重的勞役負擔下,指望本來就久疏戰陣的京營一面搞土木,一面還能保持強大的戰鬥力,豈不是天方夜譚?

越改越亂?大明王朝的改革困境

所以,當弘治十七年,蒙古鐵騎再次犯邊時,弘治皇帝面對的,就是一個無兵可用的尷尬局面。

二、正德皇帝的改革方略

一年後,弘治皇帝去世,這個爛攤子丟給了他的兒子,出了名的“頑童天子”正德皇帝朱厚照。朱厚照特別熱心軍事,他看著皇城腳下無能的京軍,越看越不順眼。

事實再次證明了京軍戰鬥力的低下,正德五年,劉六、劉七農民起義在河北爆發,規模迅速壯大,直逼京師,而京軍卻一觸即潰,屢戰屢敗,最後,不得不從宣府、大同、遼東等邊防前線,調來久經沙場的邊軍兵馬,才撲滅了這場起義。

京軍磨了半天也解決不了的問題,邊軍一來就搞定了,二者戰鬥力的鮮明對比,讓正德印象深刻。於是,他一拍腦袋,想出了主意:京軍與邊軍對調操練,參與調換的將士,每人賞銀一兩。

他的思路很直接:京營的戰鬥力差,是因為練得少,那就把京營送到邊關去,在邊關實戰演練,等練好了再回來。同時,把一部分戰鬥力較強的邊軍調到京城,讓孱弱的京營見識見識,仗該怎麼打。

然而,對於這種完全將“祖宗成法”置之度外的行為,正德皇帝一開始心裡也有點發怵。他恐怕內閣老臣們不答應,先讓太監去探探內閣的口風,首輔李東陽果然堅決反對,並上疏皇帝,一口氣列出了十條反對理由。

越改越亂?大明王朝的改革困境

▲影視劇《正德演義》裡的李東陽

李東陽明白,正德皇帝向來標新立異,跟他掰扯祖宗成法是沒用的。所以在奏疏中,他並未糾纏於“舊制”,而是從可執行性方面,指出了對調操練的種種問題。

他認為,以邊軍的人數,防禦蒙古本來就捉襟見肘,再抽調邊軍進京,會使得邊防守備空虛。另一方面,京營長途出動,有擾民之嫌。最要緊的是,這樣距離遠、規模大的換防,靡費軍餉,加重了財政負擔,明朝未必能拿得出這麼大一筆開支。

這幾個理由,講得條分縷析,頭頭是道。但朱厚照可不是一般的皇帝,只要他想做,你怎麼反對都無濟於事。幾個月後,李東陽半是被迫、半是自願地致仕退休,回家休養,而朱厚照則繞過不聽話的內閣,通過“內旨”,直接下達了調換命令。

事情的發展並不順利,換防開始後,遼東、宣府、大同、延綏這四大重鎮的邊軍來到京城,號稱外四家,規模高達數萬人。因為是“奉旨輪換”,他們在京城作威作福,有恃無恐,把京城搞得烏煙瘴氣。而京營的人馬到了邊關,天高皇帝遠,更加沒人管,戰鬥力也沒怎麼進步。原本的一箭雙鵰之計,卻兩頭都沒落到好。

李東陽的擔憂是對的,再好的想法,也需要嚴謹的制度設計和實施執行,而正德皇帝及其親信,是沒有能力把這麼大規模的事情辦好的。管理不善,反而給某些人提供了新的從中牟利的空間。

可是,“變”未必好,“不變”卻必然更糟,京軍的戰鬥力差,是動搖明朝基石的大問題,如果再不解決,只會貽害更深。而以李東陽為代表的大臣們,看出了對調操練的弊病,卻並沒有提出更切合實際的方針,如何能指望正德回心轉意呢。


三、越改越亂,不如不改

這就是明朝最大的危機,人人都知道體制有問題,需要改革。但就算皇帝冒天下之大不韙下決心改變體制,再好的政策落到下面都會荒腔走板,變成了一些利益集團“謀利”的工具。

越改越亂,越改越麻煩,於是人人心中咒罵體制不行,卻沒有人敢打破僵局。就連李東陽這樣的內閣首輔,學富五車,也提不出什麼好的解決方案,只能消極的反對皇帝的改革措施。

這麼玩,遲早得玩完。

隨著正德皇帝去世,對調操練也沒了下文,京營的戰鬥力並沒有實際上的改善,而吃空餉、虛報人數的現象愈發嚴重。三十年後,嘉靖朝庚戌之變,俺答從古北口一路長驅直入,駐軍通州,包圍了京師。

十幾天中,京軍從頭到尾不敢出戰,眼睜睜看著俺答在京城周圍大肆擄掠後揚長而去。嘉靖皇帝曾經致力於掃除正德留下的“弊政”,但如今也不得不重新恢復正德的安排,頂著沉重的財政負擔,讓邊軍進京入衛。

終明一朝,京軍的的戰鬥力再無起色,京營之孱弱,終於使明朝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促成了滿洲的鐵騎完成了“蛇吞象”的驚天逆襲。

1.明正嘉年間邊軍內調研究,劉志剛,山西師範大學

2.明代前中期京軍役佔問題研究,王寶全,黑龍江大學

3.堅瓠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年

4.明實錄

5.李東陽集,嶽麓書社,1985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