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从秦至清各代都称“朝”,为什么不叫“国”?

用户88514469934


“国”和“朝”在历史上是两个概念。

《周礼注》上解释说:“大曰邦、小曰国”,这是按地域大小来划分;又说:“邦之所居亦曰国”,这是按国的实体性质来讲的。

最早的国基本解释也就是城邑的意思,而国人的概念是为了区别于“野人”即不在城邑定居的人。

而从政治的角度来看,先秦时期分封制体系下的国,体现为诸侯受命于周天子,并在一定范围内占据的食邑领地。

受分封的诸侯有权利在食邑内享有管理、征收税赋乃至独立的募兵权力。

但是这时候的“国”,与现在我们所说的“国家”的意思仍有着很大的区别,至少从名义上来说,各个诸侯国在隶属于周天子的基础上共同结合成了以周天子为核心的有机统一体,围绕“王畿之地”起到了“以屏诸藩”的作用。


实质上从今天的角度看来,这种形式更倾向于特殊的地方行政区划。

因此,许多当代的史学研究者在讨论周时期时,也常常将这一整个政治实体直接称呼为周朝。

我们熟悉的国家概念,最早应该是从秦朝开始萌芽的。

公元前221年,秦国先后扫平六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并且达成了文字、度量、货币诸方面的统一,而中国的概念也于此产生了雏形(在秦以前的古籍中出现的“中国”多是以“都城”的意思作解)。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此后的历朝历代,不论政权怎样变革更迭、换了多少次国号年号,但在民族的记忆里对于整个中国或者说“天下”的认同感始终存在。


封建制度下的“国”,起先仍多用于最高统治者对王、侯之类爵位的封赏,但随着中央集权和郡县制的不断完善,诸侯王逐渐也被“藩王”所代替,国的叫法也就由对国内地方区划的称呼,过渡为只限于对称服与中央王朝的周边小国、藩属国的形容。

至于后来刘禅降魏受封的所谓“安乐公国”,乃至再往后洪秀全之属造反打的“太平天国”名号,前者不过是一个县的食邑,后者也最多不过是个收揽人心的名号而已,与我们通常指代的“国”相去甚远。

至于“朝”的称呼也是有讲究的。

朝者,朝向也,“君主南面”,也就是君主坐北朝南治理天下的意思。一般来说,只有拥有相对辽阔的疆域且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大一统的政权,才有资格称朝,并不单单依据国力来划分。

强大如战国时期的楚国极盛的时候,据《史记》的记载:

“地方五千余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

即便如此,幅员面积辽阔、军事力量遥遥领先的楚国由于名义上仍然受到周天子的辖制,所以不能称朝。直到大秦帝国最终建立,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朝”才最终建立起来。



那么,我们要怎样解释“魏晋南北朝”与“五代十国”的概念呢?

这两个时期,都是中国历史上的社会大动荡时期,各个割据政权纷争不断,国祚只在朝夕之间,所以前者我们统称北朝和南朝,后者也并起来叫做十国。

但事实上在当时,这段时期是个国家都敢称朝,每位国君都敢以天子的尊位自居,国的叫法只是我们后来的史学研究者为了方便定下的称呼罢了。

《礼记》提到:“诸侯于天子,五年一朝。”

两者对比,不难看出——相对于“国”的物质性来说,“朝”则更倾向于统一的政治实体概念,一朝天子一朝臣,天下还是那个中国,地域范围、政治体制、文化氛围和社会民众大致是变化不大的,只是最高统治阶层换了一次血,便是新的朝代了。

所以说,虽然在今天“朝”与“国”的界限已经比较模糊了,但在古代却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认识到“中国”或者说“天下”这一共识在古代的意义,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从秦自清历代都称朝了。


历来现实


大家都知道,从秦朝开始一直到清朝灭亡,期间一共经历了2100多年,各个朝代不断更替。那么为什么从秦朝到清朝都称“朝”,而不称“国”呢?今天我就和小伙伴们聊聊这个话题。


在古代,“朝”和“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古代“朝”就类似现在我们所说的“国家”,但是“国”在古代有时指“诸侯国”,或者“周边小国”;“朝代”则是后人方便划分历史的称呼,最明显的就是“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个“朝代”很明显不是一个“朝”(国家),而是由三国、晋朝、南北朝等“子朝代”组成,而南北朝又分南朝与北朝,南朝的宋、齐、梁、陈则各别都是以“朝”(国家)为划分标准。



中国的朝代都用“朝”为划分标准,所以往往会有“朝代”的时间与“朝(国家)”的国祚重叠的情形,如秦隋唐宋辽金元明清还有南朝中的宋齐梁陈、北朝中的北魏、东魏、西魏、北周、北齐等,这些“朝”的国祚都与朝代的时间相重叠,某”朝”的兴亡也是这”朝代”的兴亡。


翻开历史可以发现,春秋战国时期和三国时期没有称“朝”的,秦始皇在没有统一中国之前也只是称秦国,刘邦在没有统一之前也只是称汉王。



虽然中国很多朝代与“朝”的国祚相重叠,但并不代表朝代等于“朝”,上面说过的魏晋南北朝与春秋战国都不是一个国家,而是很多的“朝”或小国的时代,为了方便而全部纳为一个朝代而已,“朝代”是后人作的历史划分,“朝”在现代的角度看则类似一个国家。


解密历史,分享历史,尽在历史发源地。喜欢的小伙伴们,可以加关注点赞或者评论!我会每天随机抽取5位加关注的小伙伴送出25元红包!


寻踪历史足迹


问:从秦至清各代都称"朝″,为什么不叫"国″?

中国自夏商周到元明清都是称"朝″而不称"国″,是因为从"家,国,天下″而来,

每个朝的最高统治者,都以拥有"天下″而自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下″之下才是"国″,"天下″为共主,"国″只为"藩属″。"国″要受封于"天下″,要受制于"天下″。拥有九鼎者才称"天子″称"朝″,"国″只享七鼎。

中国从夏朝到清朝统称为"天下″,这个"天下″用我们现在的称呼就叫"中国″,也叫"华夏″。"天下″有若干个强族统治,无道者被有道者顶替接管,一代接管者就是一个朝代。

过去,统治者认为″国″不如"天下″大,"国″只是"天下″的藩属,"国″要"朝觐天下″,给"天下″进贡。

而几千年的"天下″并不是一家的,是由若干家分阶段统治,"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到了自己统治的阶段就说是天下某"朝″,不说某"国″,说"国″就等于是降低了身份。所以各朝代都称"朝″不称"国″。

春秋战国时"天下″的共主是周王室,"天下”是周王室的,所以王室下边只能称"国″,"国″下边的士大夫们称"家″。以后有敢挑战周王室的,才称了"王″。

到了清朝道光以后,才知道国外有国,天外有天,才知道整个地球才是"天下″,我们只是地球上的一个国,清朝道光以后才称清朝为"大清国″,不敢再夜郎自大而称"朝″了。


生产队长老杨


  • “朝”:帝王世代相传的整个统治时代,称之为“朝”。使用“朝”来称呼一个古代“王朝”,往往具有很强的中央法统地位。比如以夏朝为基点,往后延续了周朝、秦朝、汉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等都属于中原正统王朝。所以,在古代历史当中,延续了中原王朝的合法统治地位的国家,才能称作“朝”。

  • “国”:“国”在古代往往是封建王朝内部的属国或者周边的藩国,才称之为“国”。春秋战国时期,很多诸侯的封地都被称作“国”。比如齐国、楚国、赵国、燕国、魏国等诸侯国,这些都周天子的封国和属国。比如东汉以后,有三国、东晋十六国、五代十国。由于三国时期,没有统一的中原王朝,合法的政权无法确立,史学家只能把他们划分为三个诸侯国。除了三国时期,无法确立中原正统王朝,其它朝代都有合法的中原王朝存在。所以,“朝”比“国”已经高了一个等级。到了近代已经形成了“国家”的概念,比如“民国”、“中国”、“英国”、“美国”等等,在古代是指封国,现在意思是指一个国家,两者已经区分开来。
  • “代”:是指历史上划分的某个时期。如周代、商代、汉代、唐代等等。“代”往往与“朝”合并使用,称作“朝代”。最典型的就是“五代十国”,五代其实就是五个朝代,加上十个属国。因为“五代”当中的梁、唐、晋、汉、周,在历史上已经出现过,于是在朝代前面加了一个“后”字,成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这五个朝代都属于中原合法的正统王朝,那“十个国家”不属于中原正统王朝,所以只能把他们当做“属国”来看待了。

谋士说


这个题问的很好。中国古代有出现过“朝”、“国”、“代”的说法,但“国”除了中华民国和“金国、辽国”等外,秦到清这段时间没出现过。

我解释下这三个之间的关系:

  • 朝,为“面对、面向”的意思。引申为“君臣朝见”和“朝会”,即君臣相见处理国家政事。所以,“朝”是“政权”、“政府”的意思。在史学语言下,特指中原王朝继承了法统的中央政权。

  • 国,乃“疆域”的解释,先秦时期有特指“都城”。以后又慢慢的转变成“有土地、人口、政权的政治实体”的意思。接近类似国际政治的国家概念,即“领土、人民、主权的政治实体”。

  • 代,拆开解释为“人”与“戈”的意思。本意是“人际的迁移”,有特指传承过程中的某个节点,后面引申为事物发展的改革(取代、代替),并特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某个时代、年代、世代。

从秦至清朝为何不用“国”?

  1. 严格的来说,中国从古至今只是一个国家,因为至三代以来中国的法统、道统就没有断绝过。从夏商周到民国,只是中国四千年的不同国号、不同政权。四千年的历史中,只有在五代十国期间短暂的断代过一次和南北朝分裂过一次。
  2. 只有继承了法统和道统的君主才有资格被承认为“天子”,也才有资格称为“朝”,不是随便一个国号或政权都可以称作“朝”。自古以来中原大地能够称“朝”的只有,夏商周,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十二朝。

曹魏有法统,但没有完全控制九州(缺:杨荆益雍),不算中央政权,所以不能称“朝”。更多被认为是汉晋的过度政权,与秦汉之间的“楚差”不多。

(辽、金)未继承中原法统,更不被中原道统承认,以中国古代视角的历史的叙事形式,只能称他们为“辽国”、“金国”。

3.以汉朝为例,“汉”指的是“汉朝封建中央政权”,性质类似“人民共和国”一样。中国古人喜欢言简意赅,不会称为“中华大汉帝国”什么的。“汉”,国号。跟“德意志第三帝国”、“法兰西第一帝国”一样,主要用于跟独立政治实体进行外交时使用。

“汉代”,汉朝统治时期的意思。只有“汉代”才包含了“时代”的意思,而“汉朝”不包含“时代”的意思。


这里介绍下“朝”和“代”的区别

王莽有“新朝”,武则天有“周朝”,但都是篡位的性质。即夺了前天子的位置,控制朝政,进而改了“国号”。虽然手段是非法的,但因具备法统,因此可以称“朝”。

但他们的“朝”仍然是“前朝”的法统,且无法改变这个性质,到最后还是要归还于最终合法继承人(刘氏、李氏),因此算是“改朝”没“换代”。

所以“王、周”能称“朝”,但不能称“代”。因为王莽的“新朝”仍属于“汉代”,武则天的“周朝”也仍属于“唐代”,他们只是在“代”延续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个转折点而已,并没有发展到了下一代。

此外,还有“换代”而没“改朝”的情况,比如秦汉之间的“楚”。项羽虽然灭了秦,但“西楚”未继承法统,建立新的中央政权,所以“西楚”不能称“朝”。

而太史公则把“秦朝”灭亡后的时点作为“汉元年”,刘邦称帝已是秦亡五年后,这时的“秦代”已经彻底结束,时间已经步入了“汉代”了。


大国布衣


“朝”与“国”有何区分呢?为什么有的历史上的王朝叫做秦朝、汉朝等等,有的就叫魏国、蜀国、吴国呢?我们先来说一下“朝”与“国”的解释。

朝:

在魏晋南北朝之前,只有成为天下共主者才敢称为“朝”,而“朝”是指的建立一个大一统的国家,而帝王拥有自己的帝号并且世代相传的统治时代,被称为“朝”;这就是为什么秦朝只有二世,而秦国则拥有近700年历史的原因。

国:

这个字源于商代,本意就是指的疆域或者地域的意思,所以它用来指统治者拥有一部分领土的统治权,与其他的国家形成对立形势,这就是诸侯国或者附属国的意思;这也会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所有的诸侯国都叫什么国,好比齐国、赵国、楚国等;即便在五代十国时期,很多诸侯国都自称朝,但是他们并没有得到世人的认可。

从这两个字的解释来看,可以看出“朝”在古代所代表的的就是大一统王朝,而“国”更多的代表是地方诸侯;而在现在我们所说的国与历史上的国并不一样,现在的国代表的是国家的意思。


历史文武君


先秦时期的秦、楚、齐等为什么称呼秦国、楚国、齐国等,而不称楚朝之类的等,下面来说说。

先来聊聊概念

为什么要称楚国,而不是楚朝,这是因为概念定义所致。国字发展至今有很多意思,我们如今常用的是指国家以及国家相关的东西,而《说文》:“国,邦也”,即王或者诸侯的封地。朝字也有很多意思,其中一个是朝代的意思,是指整个王朝或者某一个皇帝的执政时期。两者并没有完全相同的概念定义,了解了国字和朝字,就知道很明显这两个字至少在如今并不能完全画等号。

呼之欲出

知道了国和朝两个字的概念,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从秦始皇统一中国称帝到满清灭亡,中间大家熟悉的那些,基本上是符合王朝的概念。然而先秦的那些诸侯国,它们称为某国的原因本就是源自于周天子分封或者承认的封地,只是歼灭和吞并之后,有些扩大了体量,有些则是被兼并了。这些诸侯国上面还有一个大框架就是周,虽然越往后越是名存实亡。然后根据这些原因,我们在划历史分期的时候就称呼周朝,而那些诸侯国就称呼为某国,直到秦统一之后,秦有了两个称呼,秦国和秦朝。





不过也得知道这些概念都是人为定的,无论是古代或是现代都是人为的划分而已。就像五代十国,各个都以皇帝自居,但是却被后人分成了五代十国。故如果以后又有人重新定义历史分期,引申“朝”字的意思使其和“国”字有一个一模一样的意思诞生,并且得到广泛的认同,那么先秦的那些诸侯国变成楚朝、鲁朝、中山朝等亦不是不可能。


淡看天上月


这话可不对哦。

像是辽朝、金朝和清朝,它们其实都有正式的国号,分别是契丹和大辽、大金、大清国。

其实朝和国本身不是一个概念,前者强调政权,后者强调国家这个政治实体。

首先说说金、辽的国号——

根据《金史·太祖本纪》的记载,收国元年(1115)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即皇帝位时,对臣工表示道:

上曰:“辽以宾铁为号,取其坚也。宾铁虽坚,终亦变坏,惟金不变不坏。金之色白,完颜部色尚白。”于是国号大金,改元收国。

这句话写得很清楚,金朝的正式国号是大金,对内、对外都称为大金国。

辽朝的情况比较复杂,最开始的正式国号为“契丹国”,后来才改国号为“大辽”。

清朝的正式名称也经过了演变。

在1636年皇太极改元前,正式国号是“金国”(aisin gurun)。举个例子,皇太极给朝鲜国王李倧写信时,信中自称:

aisin gurun i han i bithe, coohiyan gurun-i wang de unggihe.

(金国汗致书朝鲜国王)。

这里没有自称为“金朝汗”吧?因为这是国家对国家的场合,所以要称国号。

在1636年后清朝的国号是大清国(daicing gurun)。再举个例子,1644年清朝入关时,顺治曾祭天祷告:

大清国皇帝臣敢昭告于皇天后土……于本年十月初一日,告天即位,仍用大清国号、顺治纪元。

这里说的非常清楚:清朝的国号是“大清国”。

总而言之,这个问题的前提就是错误的,所以也就不需要解释为什么啦。


HuiNanHistory


朝、代、国三个字到底有着怎样的区别?实际上三者很多时候可以互通使用,很多时候又有所不同。

从秦朝到清朝都称为朝,朝这个字除了指国家以外,实际上还有年代的意思。在这点上和代倒是可以互通。因此我们可以把秦朝成为秦代,把汉朝称为汉代,把唐朝称为唐代,把清朝称为清代!也就是说此时的朝、代两个字指的是以时间轴而产生的历史。


而有的时候朝又可以和国相互替代。当朝和国都代表一个政权时,一般就可以相互代替使用。比如说此时我们说秦朝称为秦国。宋朝称为宋国!此时都表示一个完整的政权。

另外相对来说我们一般会把已经成为历史的朝代和政权称为朝。作为一个历史时期和节点为人们所了解。而把正在经历的政权称为国。这就好比清朝时的人会将清朝称为大清国。而会将以前的历朝历代称为唐朝时期,宋朝时期,元朝时期和明朝时期等。这时上颇有一些过去完成时和正在进行时的区别!前为朝今为国!



而代则没有了政权的意思。代这个字纯粹的表示时间节点和历史时期。而不能指一个完整的政权。比如说我们说的秦代时期、唐代时期和五代时期都指的历史上的某一段时间跨度!而并非指那个政权!

由此可见朝这个字大部分时间是用来指代历史节点和历史时期。而国的意思就是指一个政权及统治下的疆域。而代则只能用来表示历史节点和历史时期!


珞珈山的猫


烟酒阁大学士文章:为何中华称各朝,而不称各国。

在中国文化中,朝与国是不同的概念,朝大于国。朝是天下莫非王土、世界共主的意思,所谓万国来朝,是指天下各国诸侯共同觐见天子。

国是指诸侯、封国、臣藩。如周朝,秦楚燕齐韩赵魏皆是封国。国有高低贵贱,以国王的爵位高低论:王爵为王国;公爵为公国;侯爵为侯国。

周朝大多封国为侯国,因此各地势力也称诸侯。战国七雄多为公国,如秦穆公、晋文公、齐桓公等,只有楚国自封为王爵,如楚庄王,到战国后期,各国效法楚国自王。

朝是天下共主、天子之国,而中国历史各朝,都没有真正意思上的大一统,都有各种国存在。

我们讲封建社会,有些人不知道封建是什么意思,就是封邦建国,自周朝而始,姬姓子孙各封诸侯国。第二个大一统王朝秦朝灭六国之后,取消封建制,还有个卫国保留下来。

秦以后各朝都实行封建制,如刘邦立汉后,大封刘姓为王。王的称号与封地有关:秦王、赵王、中山王等等。

到了清朝,亲王、郡王统一居住在京城,不再就藩,也就是名义上的王了。但清朝仍保留封建制,如大名鼎鼎三藩就是王国,而朝鲜与安南亦是藩国,接受天子册封。

中国历朝中,唯有两宋处境尴尬,因为辽金都称自己才是华夏正统、天下共主。

事实上,宋没有自称宋朝,没有自认为是天下共主,宋朝这个词是后人按上去的。宋取周代之,欺负人家孤儿寡母、得国不正,而北方辽国已立国53年年,早已完成了汉化。

辽金的论点是,宋辽战争、宋金战争宋皆战败,以臣藩身份缴纳岁币。宋北有辽金;西北有西夏;西南有大理,确实称不上天下共主。

而两宋皇帝也不让臣民叫他皇上,别出心裁的想出一个新名词:官家。不知是不是因未一统天下,而感到羞愧所用之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