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从清朝官员视角出发,看鸦片战争后,不平等条约内容的交涉

以现在的现代外交观念回头看,鸦片战争之后,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实属有丧权辱国之举,条约上的每一个字,似乎都是对国家主权的出卖。但是在当时的晚清,近代文明觉悟未开,一片混沌。在近代外交观念没有形成的情况下,当时清人对所签订条约的看法和侧重点,与我们现在的看法大有不同。

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

关税自主,法律独立,是现代国家的一个基本权利,无论大国小国都应该享有这两项权利,这样才能在国际社会上体现出一个国家的平等权和独立权。在《南京条约》中,我们丧失的各项权利中,首当其冲的正是这两项。

所以在现代外交理念下成长的我们,认定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时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唯这两项最能表现我们的所遭受的不平等之深刻之长久。诚然在现代国家中存在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的国家,不是大国的傀儡就是被扶植起来的国家,是不对等的。

从清朝官员视角出发,看鸦片战争后,不平等条约内容的交涉

《南京条约》签订现场


但当时清朝人的对这两点的看法,却与现在我们的看法有所不同,甚至截然相反。负责交涉条约的伊里布、耆英等人,面对英人提出的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的要求,并没有怎么争执。在伊里布和耆英的看来,协定关税明文规定之后,会少了商业交易中的许多纠纷这样更加的方便,还可以减少官府和外商的冲突。

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海关关税为4%,因为太少,所以清廷不是十分注重。通商的十三行离北京极远,地方官员改定税率增加收入,又是自海禁时期就形成的不成文规定。所以虽然中央定下的海关税为4%,到了广东地方上,官员加上许多陋规杂税之后,海关税往往变成了20%左右。

税率还不公开,十三行的行总会根据广东官府的指示,时不时的变动税率,往往都是有增无减。外商注重利益每次交税的时候,都会和官员讲价,但结果往往不得人意,这就必然会引出许多的冲突。

从清朝官员视角出发,看鸦片战争后,不平等条约内容的交涉

十三行时的清朝,没有及时的给外人平等。等到十三行消失了,平等却也在中国消失了。


伊里布、耆英认为,广东官员在关税上的盘剥,是造成战争的原因之一。协定关税之后,关税为5%。伊里布还认为这时有利于政府。既能减少与外商的冲突,协定之后的关税还比之前高,伊里布就这样以一个商人的头脑,同意了协定关税。

但是他们却忘了,关税是一个国家独立的象征,怎么能和其他国家进行政治性的关税谈判。伊里布的同意协定关税,无疑是丢掉了国家的自主性。

毫无近代外交经验的交涉团队,面对治外法权,也只是简单的认为,让夷人自己管自己,官府的负担反而会减轻。

从清朝官员视角出发,看鸦片战争后,不平等条约内容的交涉


这一思想是有可追溯的,早在乾隆年间,广州地方官府面对外商与外商产生的案件,都是不干涉不过问,让外商自行解决。中国人和外国人产生的民事案件也双方自行解决,只有外国人对中国人犯了刑事案件时候,官府才会进行审理,但是往往外国人都认为官府的审理不合理,常常拒不执行,官府对此也多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所以早在乾隆时期,广东的地方官员就已经变相的放弃了境内的法权。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伊里布、耆英等人同意治外法权就不奇怪了。

这种盲目的丢法对中国以后的国际法权建设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后来,外商在上海,向上海道台提出要圈一块地自建用来居住时,道台也觉得华洋杂居不便,让外人自己居住方便管理的想法,而同意了外人的要求。殊不知后来酿成大祸,那块地方最后演变成租界,成了中国近代说不出的痛。

从清朝官员视角出发,看鸦片战争后,不平等条约内容的交涉

十九世纪上海租界一角


通商口岸和北京驻使。

在全球化影响下,世界上的各个国家,交往密切。回过头去看,不平等条约中的通商口岸和驻使节,仿佛看的并没有那么痛。同时随着多元史观的发展,越来越多人开始认同通商口岸的开放,是中国接受近代化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驻使节则有利于中国近代外交观念的形成。

这两件现在看起来是国与国之间交往中习以为常的事情,在清朝看来却是极为痛苦。在几次条约的交涉中,清朝的官员,不对割地赔款协定关税等,更为损害主权的内容进行交涉,反而对两件事情进行了最频繁的交涉。(当听到英国索要香港岛时,负责交涉的官员既然没有人知道香港在哪里。)

《天津条约》咸丰帝就因为北京驻使和长江通商,而不同意条约,进而引发了英法联军进京。朝中的士大夫们也认为,北京驻使和长江通商是天下大不韪,视之为洪水猛兽。甚至想要用关税全免多家赔款来换取英法取消这两个要求。

从清朝官员视角出发,看鸦片战争后,不平等条约内容的交涉

《天津条约》签订现场


现在我们看来,不禁要觉得荒缪。没有关税一个国家还有什么主权可言。大量的外国商品涌入,本国企业没有关税的保护,别说赔款了,到时候正常的财政运行都不知道可不可行。当时的士大夫真是不知道后来民国收回关税主权时候的艰辛。一输再输的时候还想着闭关自守,还想着清议,现在看来未免太不切实际。

片面最惠国待遇

现在我们都把片面最惠国待遇,看作是列强之间的相互勾的结果。其实不然,片面最惠国待遇最后可以成真,很大程度上源于清政府官员的无知。

英国通过武力获得了一系列的权益,美国和法国也接踵而来,要求订立和约,这时却无人反对。负责条约交涉的是军机大臣穆彰阿,伊里布和耆英。他们作为朝中抚夷派的代表自然不想和美法起兵端。

从清朝官员视角出发,看鸦片战争后,不平等条约内容的交涉

《黄埔条约》部分内容


便决定给美国法国和英国一样的权益。他们有一套很荒缪的理论。认为如果不给美国法国商人相关权益的话。两国的商人会假冒成英国的商人来华贸易,反而会促进美国法国英国三国之间的团结,这样对自己是相当不利的。不如拉拢美国法国,给他们权益,这样他们就会感激中国,适当的时候还可以联合起来一起对付英国。

并且中国对外国的贸易的有限的,英国现在是独占贸易,让美国和法国进入,不仅对中国无害,还能让英国不独占贸易。正是这样的无知,造成了一直欺压我们的片面最惠国待遇。伊里布等人不知道的是,十多年后法国就联合英国打进了北京。

两次鸦片战争,两次的失败,数份不平等条约,都没有换来清政府的觉醒。鸦片战争的硝烟散去之后,清政府才匆匆忙忙的建立总理衙门,近代外交才开始起步。二十年的光阴,就这样荒废掉了。现在看来,不平等条约所折射出来的清政府,不仅无能而且非常的无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