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血战钢锯岭》:就算是偏离主流的信仰,也依然有存在的理由

导演特吕弗曾给战争题材的电影下过一种定论:

“任何导演都很难拍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战争片,因为当它呈现在银幕上时,总会不经意地显现出冒险片的特征,让战斗看起来充满乐趣。”

但在梅尔·吉布森执导的《血战钢锯岭》面前,这种论断显然站不住脚。因为,这部电影不仅没有让我们感受到“乐趣”,还给我们带来了长久的疼痛和沉默。

《血战钢锯岭》:就算是偏离主流的信仰,也依然有存在的理由

作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战争片,《血战钢锯岭》选择狠狠地踹开形而上学的英雄主义,让那个匍匐在尸堆上的救人天使——戴斯蒙德·道斯,不再是一路绿灯扛着战友穿越炮火的傻阿甘,而是一个从头到脚都真实到让你不忍观看的奇迹创造者。

电影改编自真实事件,以二战时期的冲绳岛战役为背景,讲述了一位基于信仰和良知拒绝持枪上阵的医疗兵戴斯蒙德·道斯,在走上战场后,不仅没有杀害任何人,还赤手空拳地从枪林弹雨中救出了75名战友的故事。

《血战钢锯岭》:就算是偏离主流的信仰,也依然有存在的理由

这一切听起来似乎既疯狂又不可信,但导演梅尔·吉布森却用他自己的方法让我们信服了。要知道拍好战争片最重要的一项准则,就是把常人难以望其项背的英雄,刻画成一个有血有肉、让观众相信他真实存在的人,而《血战钢锯岭》做到了。

在梅尔•吉布森导演独特的拍摄和创作下,战争重新回到了传统好莱坞叙事上,就像斯皮尔伯格们所做的一样,显得老派却又不乏吸引力,但这绝不是我喜欢这部电影的唯一原因,所以今天我也将会从剧情的呈现方式、人物的塑造以及基于《血战钢锯岭》的内容,我将结合现实生活,谈谈该片中戴斯蒙德誓死捍卫信仰对我们人生的启迪。

《血战钢锯岭》:就算是偏离主流的信仰,也依然有存在的理由

1、剧情的呈现方式:《全金属外壳》式的前后风格迥异,梅尔•吉布森式的老派、保守拍法

①前面花超一半时间来铺垫戴斯蒙德的人生成长轨迹,后半部分开启血腥的战地模式

既不玩结构,也不秀技巧,在开头短暂地对战场进行慢镜头呈现后,导演遵循人物成长经历,从童年生活开始对男主角戴斯蒙德·道斯展开了介绍,他喜欢爬山、热心肠、无意中救下陌生人。误伤亲兄弟,陷入了深深忏悔;情窦初开,和女友互许终身;穿上戎装,在军营中接受磨炼。直到这里,剧情仍十分常规。

但马上就迎来了分界点:戴斯蒙德在军队接受训练,但因拒绝拿枪被排挤、殴打、开除,乃至被起诉。军队要求绝对服从,缺乏对待少数派的包容机制,这让他成为例外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怀着做一名医疗兵的目标不仅没有实现,还被视为异端,管理者想方设法地要把他赶出军队,他却一味固执的坚持不持枪。

《血战钢锯岭》:就算是偏离主流的信仰,也依然有存在的理由

而到了后半部分的战场上,血腥和暴力一同迸发而出。火焰喷射器在钢锯岭战役中对摧毁日军坚强的防御阵地功效巨大,其巨大的火焰在吞噬着生命和罪恶,而那些子弹和炮弹打中人体的惨象,只预示着每一秒钟都在死人。

影片在结构上跟库布里克的《全金属外壳》很像,前后两段影像风格差异极大,完全是两个世界。前半段除了世俗生活,还充斥着操练新兵的粗口、体罚、争辩和审讯,而后半段就开启了血腥无比、残肢断臂乱飞的地狱模式战场。

《血战钢锯岭》:就算是偏离主流的信仰,也依然有存在的理由

虽然也有评论觉得电影前半部分拖沓、俗气,说老套的爱情令人昏昏欲睡,但在实际观看后,才会发现当观众在前半段越觉得老套、无趣,那么在后半段遭遇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就会越大。

看似俗套无比的陈词滥调,却给后半段流尽鲜血的战场增加了深厚的合理性:他充沛的体力,他牢固的信念,还有他执着的性格。这些东西,在爬上了钢锯岭后,都变成了缺一不可。

如果没有前半段的耐心铺垫,《血战钢锯岭》的故事恐怕就与神无关了,而是与精神病有关。戴斯蒙德会更像一个在战场上吓得不敢拿枪冲锋的懦夫,一个被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击溃的傻子新兵,也难以在最后起到颠覆观众的作用。

《血战钢锯岭》:就算是偏离主流的信仰,也依然有存在的理由

拒绝3D、CG技术,放弃主观摄影,用一种手艺人的传统方式来和时代的进步豪赌

梅尔•吉布森因为酒驾被捕、辱骂犹太人、亵渎宗教、家暴、绯闻、离婚等等,被媒体封杀。从2006年起,虽然没有看到来自任何一方明确的“封杀令”,但梅尔•吉布森却自那后再也没执导过电影,主演的影片也多为中小制作或独立制作,他的事业也一下子被击入人生低谷,但他对于电影创作的天赋早在作品《勇敢的心》时就展露了出来。

《耶稣受难记》、《启示》奠定了吉布森作为导演在好莱坞的地位,也确定了他的个人风格:冷峻、直白、狠辣。39岁梅尔•吉布森就摘得奥斯卡影片和最佳导演,他是好莱坞最成功的兼备演员和导演的成功者,身价高达2500万美元,就连能与之比肩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伍迪•艾伦也未必能比他更受欢迎。

《血战钢锯岭》:就算是偏离主流的信仰,也依然有存在的理由

但在被封杀十年后,对于梅尔•吉布森来说,《血战钢锯岭》则是他惨淡十年以来首执导筒之作,世界变化太大,他该如何选择?

自从2005年卡梅隆首映3D电影《深海异形》以来,选择3D技术已经成为电影制作的趋势。但3D电影初兴,梅尔•吉布森便失去导筒;十年之后,3D电影横扫票房,作为梅尔•吉布森,如果想要重出江湖,选择3D应该是意料之中,更何况枪林弹雨的战争题材,3D制作可以说是天然加持。

然而实际上,梅尔•吉布森放弃了3D制作。非但如此,自《拯救大兵瑞恩》以来,战争片的拍摄手法有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各种运动摄影、手持跟拍长镜头以及主观视角,以便于观众视角和士兵视角重合,当音轨中传来厚重的呼吸声,我们也会对他们的恐惧感同身受。

《血战钢锯岭》:就算是偏离主流的信仰,也依然有存在的理由

在德·帕尔马的《节选修订》中导演甚至在士兵头盔上安装摄像镜头,然后将这些录像片段剪辑成一部电影。但这些,梅尔•吉布森统统不用,最后还是采取了非常老式的战争片的拍法:固定摄影机、固定镜头、客观视角。

除此之外,《血战钢锯岭》还大量放弃了基于绿幕的CGI技术与后期CG技术,在今天的电影拍摄中,表现大规模人海战争场景的时候,这几乎是标配。

《血战钢锯岭》:就算是偏离主流的信仰,也依然有存在的理由

而梅尔•吉布森却在成本低廉的澳洲外景地,通过人工制作等比模型、然后炸掉,实现了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战争环境。

3D技术、运动摄影、主观视角,航拍与CG技术,都是能让你作为观众更快、更主观地从视觉代入到电影当中。但没有这些,《血战钢锯岭》做到了什么?

坦白说,这是我自《拯救大兵瑞恩》以来看到的对战争场面最投入的一次,应该说是完全的浸入式体验。我想象中所有对战争的感受,恐怖、恶心、悲伤、慌乱接踵而来,轮番冲击着我,就连参与二战的老兵在看完都纷纷表示:《血战钢锯岭》毫无疑议地将战争很好的还原了出来。

《血战钢锯岭》:就算是偏离主流的信仰,也依然有存在的理由

2、主人公的塑造:戴斯蒙德的老兵父亲在战争下的异化以及戴斯蒙德为了抵抗这种异化所作出的努力

父亲其实是作为电影中的一个反例,旨在说明战争使人异化,于是戴斯蒙德就站在了父亲的对立面,开始为了抵抗父亲这种异化做出一系列的努力,使自己一路从累赘眼中钉,到无害化,再到新英雄。

①战争对戴斯蒙德父亲造成的人格异化:暴躁冲动、浑浑噩噩

《血战钢锯岭》:就算是偏离主流的信仰,也依然有存在的理由

电影开始有一幕,戴斯蒙德和哥哥两个人在院子里打架,作为父亲路过时,说的是:“用右手挡住他。”面对戴斯蒙德母亲的质问时,他说的是:“管他们干什么,省的我打他们。”

哪一句听上来都不像是一个父亲该说的话,作为一战老兵,他也许是一个好军人,是国家表彰的英雄,但他绝不是一个好丈夫,一个好爸爸,他甚至把战争对他造成的伤害转移到了妻子和孩子身上,导致发怒、吵架、殴打才是他们家庭相处的唯一方式。

《血战钢锯岭》:就算是偏离主流的信仰,也依然有存在的理由

军队的机械化管理将他们每个人都变成了战场上的杀人机器,于是当个性泯灭的同时,人性又还能剩下多少呢?戴斯蒙德的父亲在战场上苟且活了下来,却早已失去了活下去的意义。

从某种角度而言,当他们在战场上毫不犹豫地杀人的时候,就已经死在了战场上,所以当戴斯蒙德的父亲行尸走肉般地回到家,余生也只能在战场和对战场的痛苦回忆中蹉跎和消磨,永远也走不出去。

所以当看到儿子从军报效祖国,他第一反应选择的是讽刺和挖苦。我想父亲害怕的无疑是儿子们在战场上牺牲,又或者儿子们即便活着归来,也会变成自己这样,而这些都是他不愿看到的。

《血战钢锯岭》:就算是偏离主流的信仰,也依然有存在的理由

但为了解救监狱的戴斯蒙德,身为老兵的父亲再度登场,也许是父亲出于父爱搭救儿子,但他也仿佛搭救了年轻时的自己,当父亲发现儿子执拗到这般地步,心中何尝没有闪过一丝欣慰,因为至少他不会重蹈自己的覆辙,他不用一辈子都在杀人后的愧疚和活下来的愧疚中度过。

②戴斯蒙德在战场上拼命救人的善举,其实是为了抵抗父亲异化对他内心深处的异化

《血战钢锯岭》:就算是偏离主流的信仰,也依然有存在的理由

因为自身的遭遇,戴斯蒙德下定决心绝不拿起枪,就算被送进监狱,他也甘愿如此。这个看似幼稚和赌气的行为,在常人眼中简直不能算是一件事情,正如女友所劝:“你就不能装模作样地拿一下吗?”

但他毫不让步,这是他不能妥协的原则。正是因为这种执拗和坚定,戴斯蒙德才能在战场上,在体力透支时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前线开始生死未卜的救援,这是他身上独有的傻与痴。

有人曾试图教会他“聪明”一点,劝他“别救了,自身难保,别救了,反正他也活不下来”等等,但他一次又一次不自量力地回到炼狱般的战场上,背回一个又一个战友,顾不上去做这种得失判断和利弊分析。

《血战钢锯岭》:就算是偏离主流的信仰,也依然有存在的理由

哪怕是一个孩子都知道,有些事情因为概率太小是不值得冒险一试的,尤其是用生命去冒险,但戴斯蒙德学不会,也不想学会这样的计算,这就是父亲对他的性格上的异化,如果他选择放弃了那些战友,他的后半辈子也许就会像父亲一样:为自己的活着感到愧疚。

所以他一遍又一遍的告诉自己:“one more, just one more.”又一遍一遍的回到战场救下战友,因为只有救下他们,他才可以“真正”活着。

于是,他才成为了这场惨绝人寰的战争中为数不多的真正幸存者。因为他目睹死亡,知道其残酷的同时没有成为其帮手,而是凭一己之力,在它手中抢夺生命,和他争分夺秒地赛跑,甚至还救下了几个日本士兵,他的善良、宽容、爱都在他身上健康地活着,没有因为战争而死去。

《血战钢锯岭》:就算是偏离主流的信仰,也依然有存在的理由

3、基于《血战钢锯岭》的内容,我将结合现实生活,谈谈该片中戴斯蒙德誓死捍卫信仰对我们人生的启迪

①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所以也造就了人与人之间的不理解

戴斯蒙德小时候打架用砖头砸晕自己哥哥后,差点儿杀掉哥哥,他仿佛接受神谕一般正好看到了墙上的十诫之一:不可杀人。长大后他对醉酒施暴的父亲举枪,虽未按下扳机,但也感受到自己戾气的可怕。

于是这些经历让他坚定了从此绝不碰枪的信仰,但别人并不知道,在别人眼中,他就是个故作清高的庸人、不敢拿枪的懦夫。

《血战钢锯岭》:就算是偏离主流的信仰,也依然有存在的理由

正是每个人不同的经历才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我们不同的信仰,各种各样的信仰又让我们成为了不同的人。

我想,如果戴斯蒙德不是冒着枪林弹雨救了超过七十五条的人命,成为了人人景仰的英雄,在他人的眼里,他也一样会是个普通的怪人:身为一个军人宁愿蹲监狱也不肯拿枪。

而这种情况也在社会中普遍存在,所以也启示着我们,在没有完全了解别人的经历和人生时,不要一味地用自己惯有的思维来看待别人,毕竟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

《血战钢锯岭》:就算是偏离主流的信仰,也依然有存在的理由

②社会要允许个性生存:社会需要秩序,但也需要更多的自由、爱和包容

军队机械化管理的一个恶果,是将每一个人都改造成上好发条就精准无误运行的机器。每个人为了服从秩序,个人的信仰就变得难以捍卫。社会对每个人的行为有预设的期待,军营更是需要绝对服从的地方,过于纵容每个人按照自己的信仰各行其是,必然导致社会运行的低效。

可个性泯灭的同时,人性还剩下多少呢?不拿枪只是件小事,但关系到戴斯蒙德对自我精神完整的捍卫,而这正是大多数军人失去的东西。正是这种自由的失去,让他们一辈子被困在了战场,就像戴斯蒙德的父亲一样,即使他从战场中幸存,但却早已失去了活下去的意义。

《血战钢锯岭》:就算是偏离主流的信仰,也依然有存在的理由

但我也并不是说秩序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我仍相信社会需要秩序,但也需要更多的自由和包容。我们宁愿看到那些闪耀着人性光辉却稍显离经叛道的信仰被温柔以待,而不是每个人都道貌岸然地认同标榜一致的道德标准,内心深处却各怀鬼胎。

就像戴斯蒙德的不朽事迹一样,可以让我们看到:即使是偏离主流的个人信仰,仍然可以通过实施者的诚意和努力被主流社会认可,因为这种个人信仰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最终目的是一样的:为了更多人的福祉以及最终的和平。

《血战钢锯岭》:就算是偏离主流的信仰,也依然有存在的理由

③也许打破螺旋很难,但还是要选择做敢于打破螺旋的人

传播学上有个非常著名的理论是“沉默的螺旋”:

“大多数的个人都会力图避免由于单独持有某些态度和信念而产生的孤立。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就会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

其实就和很多人说的那句简单的俗语很像:“在社会上,你不要做一个怪人。”在中国传统的价值观里,我们更讲究共性,所以很容易就忽略个性,甚至抑制个性发展,这也造成了我们在过去很长时间里,在高新科技领域落后于更注重个性的欧美国家。

而戴斯蒙德其实就是那个敢于打破螺旋的人,他对于众人的孤立毫不胆怯,他坚持了自己的态度和信念,并且证明了自己的勇气、力量和荣耀,让我们向少数人的信仰予以致敬。而这样的人,无论在哪一个时代,都万分难得,所以如果可以,我们也应该尽力去做那个看起来“怪”的人,那个敢于打破螺旋的人。

《血战钢锯岭》:就算是偏离主流的信仰,也依然有存在的理由

小总结:

即使在现在看来,这部电影也一定是战争片中的集大成之作。虽然不像《敦刻尔克》运用多线索叙事把战地的感官与心理体验更切身地带给观众,也不像一战片《1917》中萨姆·门德斯对战争片“一镜到底”的极限玩法,但却在所有人都在不断拓展战争片的疆界时,梅尔•吉布森的这种诚实、传统、冷峻、直白的风格,更显得别具一格。

《血战钢锯岭》:就算是偏离主流的信仰,也依然有存在的理由

而电影中戴斯蒙德对于信仰的坚定除了告诉我们坚持一些自我的东西可能会很难,但也告诉了我们即使是偏离主流的个人信仰,也仍然可以通过个人的诚意和努力被主流社会认可,只要这种个人信仰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最终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了人类共同的福祉,那就可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