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元代 花鳥畫集,感謝分享轉發


元代 花鳥畫集,感謝分享轉發

《桃枝松鼠圖》 元 錢選 紙本設色 縱26.3釐米 44.3釐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描繪結著兩隻鮮桃的桃枝的松鼠正欲前去偷食的情景。一隻松鼠躡手躡腳,小目圓睜,直視鮮桃,長尾翹起,正欲前行。畫面構景極簡,佈局平正中寓奇俏。其筆法精緻細密,造型具體嚴謹。桃樹枝葉的翻轉變化一一描畫而出,尤其那隻松鼠,動態傳神可愛,其身上的細毛根根精描細勾,顯出毛茸茸的感覺,憨態可掬。畫中著色濃麗,但卻精緻典雅,有宋畫遺韻,而且富於清淡雅逸的士大夫氣息。此畫無款,中有清乾隆皇帝的御題詩:“綏山果熟踔枝嘗,五技何妨用所長。自是託身遠穹窒,不須老吏畏張湯。”

元代 花鳥畫集,感謝分享轉發

《八花圖》 元 錢選 紙本設色 縱29.4釐米 橫333.9釐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錢選早期的花鳥畫工麗細緻,受宋院體畫風影響。晚年在院體畫基礎上吸收揚無咎一派水墨花卉的技法,轉向清淡,形成工中富拙,秀中見雅的藝術格調,與北宋以來文人畫風格頗為接近,創造了新的體格。《八花圖》是錢選的早年作品,繪海棠、梨花、杏花、水仙等8種花卉,工整秀雅,受宋院體畫風影響。

元代 花鳥畫集,感謝分享轉發

《墨竹坡石圖》 元 高克恭 紙本墨筆 縱121.6釐米 橫42.1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高克恭(1248—1310),字彥敬,號房山,官至刑部尚書。擅畫墨竹及山水,墨竹類文同,山水師米芾父子,雲煙變滅,後兼取董源、巨然、李成諸家之長,成自家一體。此圖為高克恭傳世的唯一一件畫竹作品。圖中畫兩杆修竹一前一後,一濃一淡,層次分明。二者相互扶助,姿態疏秀,雖為水墨,亦顯清翠可人。畫家用筆溫和沉靜,條理清晰,竹葉疏密排布,濃淡相間十分貼切,其微彎腰頷首,亦與腳下之石相呼應,可謂“竹石有情”。

元代 花鳥畫集,感謝分享轉發

《竹石圖》 元 劉秉謙 絹本設色 縱147.7釐米 橫78.7釐米 旅順博物館藏

劉秉謙的作品元氣淋漓,天真爛漫。《竹石圖》畫竹石的風雨變化,追求天趣。竹幹以中鋒運送,略呈飛白筆法,由根至梢,粗細得體,筆意相屬,竹葉順枝而出,濃淡相疊,以現向背,用筆挺勁灑脫,而俱在法度之中。

元代 花鳥畫集,感謝分享轉發

《幽篁戴勝圖》 元 趙孟頫 紙本設色 縱25.4釐米 橫36.1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趙孟頫, 號松雪, 又號水晶道人, 吳興(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宋太祖十一世孫, 秦王趙德芳之後。早年以父蔭補官, 任真州司參軍。延佑 (1314—1320)年間, 遷集賢學士、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 卒贈魏國公, 諡文敏。此畫設色典雅清淡,用筆工整,多用勾勒,畫風嚴謹細膩,是趙孟頫花鳥畫的精妙之作。

元代 花鳥畫集,感謝分享轉發

《浴馬圖》 元 趙孟頫 絹本重設色 縱28.5釐米 橫154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在繪畫理論上, 趙孟頫強調書法與繪畫的關係,將書法用筆入畫加強其藝術表現力。在《秀石環林圖》後題詩寫道:“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於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須知書畫本來同”。趙孟頫的這一見解,對以後的文人畫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浴馬圖》畫一灣池水,岸上梧桐垂柳,綠蔭成趣,岸樹溪流有奚官9人洗刷群馬,亦有數馬散臥溪邊。畫中人與馬動作相互呼應,生動有致。

元代 花鳥畫集,感謝分享轉發

《謝幼輿丘壑圖》 元 趙孟頫 絹本設色 縱20釐米 橫116.8釐米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美術館藏

在花鳥畫方面, 趙孟頫糅合“徐熙野逸, 黃家富貴”二體, 兼工帶寫, 不尚工巧, 而以清疏淡雅取勝。《謝幼輿丘壑圖》畫江岸峰巒秀起, 霧靄微茫, 江面平靜如鏡。境界曠遠。整個畫面宛如宇宙萬象被過濾提升成晶瑩剔透般充滿著音樂性的寧靜世界。筆法秀潤、清曠, 雖系學李成、郭熙畫法而來, 但一變宋人工整刻劃之體。

元代 花鳥畫集,感謝分享轉發

《秋郊飲馬圖》 元 趙孟頫 絹本設色 高23.6釐米 長59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畫秋郊平原水澤, 一紅衣奚官驅策騮馬, 近處雙馬似嘶如鬧, 遠處雙馬追逐騰躍, 餘者皆入澤飲水。人物馬匹形態生動。岸上林木稀疏, 樹葉錯落。全畫渾厚, 設色濃麗, 具有濃郁的情致和意趣。畫面剪裁看似平淡,像是信手拈來之作,卻顯示出畫家駕馭畫面的非凡本領。畫上自題:“秋郊飲馬圖,皇慶元年十一月子昂。”

元代 花鳥畫集,感謝分享轉發

《秀石疏竹圖》 元 趙孟頫 紙本墨筆 縱27.5釐米 橫62.8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畫面採用橫披式佈局,將巨石置於畫面中央,重心偏右。整個畫面佈局平穩、疏朗大方。畫家用筆極重寫意,氣韻流暢,不拘形似而又不離形外,極講法度而又處處不拘定法,自由隨意而又形神畢具,淋漓酣暢而節制有度。圖中墨色,濃淡枯潤,變化豐富,於物、於景、於情、於意能融合無間並充分呈現,最終映現出畫家蕭疏淡遠的心性。

元代 花鳥畫集,感謝分享轉發

《枯枝竹石圖》 元 趙孟頫 絹本墨筆

此圖描繪由奇石、枯木、叢竹、蘭草所構成的田野小景。一石佈置於畫面正下方而取斜勢,石後有二三枯木,高低錯落,相互扶助,與石一起構成畫面主體。奇石前後有高低不同三叢細竹扶襯奇石,石腳並有三叢蘭草,整體佈置居正而有勢。畫家用筆直以寫法,頓挫自然,松秀靈活,墨色濃淡變化雖不明顯,但其枯潤變化豐富。蘭竹多以溼筆,樹石則枯溼結合,依其行筆的速度、提按、轉折,筆鋒正側等造成氣勢流動之感,雖為枯木,卻仍生機勃勃,極具生命力。

元代 花鳥畫集,感謝分享轉發

《疏林秀石圖》 元 趙孟頫 紙本設色

秀石竹篁是趙孟頫最善表現的題材。枯木竹石,大抵始於唐代,至北宋文同、蘇軾有較大的發展,至趙孟頫加以強調,整個元代盛行。此畫竹幹筆法略如“豎為努”,畫竹節“點為側”,竹枝參以“勒”、“啄”、“策”、“趨”,靈活運用,竹葉多用“永”字左下的“掠”和右下的“磔”,一筆一筆撇捺,既有力又含蓄,茂密厚實。

元代 花鳥畫集,感謝分享轉發

《古木竹石圖》 元 趙孟頫 絹本水墨 縱108.2釐米 橫48.8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古木竹石圖》畫古木叢篁,散佈於大石旁側。近似於蘇軾《枯木竹石圖》,雖木石無似蘇畫的虯曲和怪異,但畫法構思顯然皆從蘇畫變化中來。用筆姿意縱橫,格調卻秀潤,清逸。此圖的行筆較蘇畫用筆迅疾、流暢,畫石富於篆書的趣味,畫竹、樹的運筆也頗有書法用筆的味道。《古木竹石圖》是畫家將書法筆法融於繪畫的典型作品。

元代 花鳥畫集,感謝分享轉發

《窠木竹石圖》 元 趙孟頫 絹本水墨 縱99.4釐米 橫48.2釐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是趙孟頫用實踐論證他的“書畫同源”思想的體現。畫家在畫的中下部作一巨石,用“飛白”畫出石的輪廓,皴擦之法也以“飛白”成之。用中鋒畫窠木,線條“如錐劃沙”,淡墨寫出老枝,顯出蒼勁挺拔而圓潤,透出力度。畫竹以流暢的筆調伸出竹幹,然後在兩旁畫出小枝條,用濃墨,間以略淡之墨畫竹葉,以“個”字或“介”字加以排列,自然而不做作。

元代 花鳥畫集,感謝分享轉發

《調良圖》 元 趙孟頫 紙本水墨 縱22.7釐米 橫49釐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趙孟頫是一個早熟而多能的畫家, 其繪畫淵源, 具體表現在力追晉唐和北宋風貌。其工筆重彩人物鞍馬, 取唐人風範, 法度嚴謹, 風格古樸。《調良圖》僅畫一矯健的、長鬃毛的馬和一奚官,毫無背景,但從奚官飄拂的衣袖、鬍鬚及被風吹得往前傾的馬的鬃毛、馬尾來看,當時似乎狂風大作,似乎已力透紙背,直往觀者刮來。

元代 花鳥畫集,感謝分享轉發

《趙氏一門三竹圖》(部分) 元 趙孟頫 管道昇 趙雍 紙本墨筆 縱34釐米 橫108、57、65釐米

此圖卷可分三段,分別為趙孟頫、趙孟頫之妻管道昇、趙孟頫次子趙雍所畫竹三支。第一段趙孟頫所畫之竹,自畫卷後方斜出,以淡墨畫出,濃墨加點,筆法溫雅厚重,墨色變化細膩豐富。第二段為管道昇所寫竹。此竹亦從畫面左下斜出,向右伸展,筆法文秀,墨色溫潤,頗見女性嫻淑氣質。第三段為趙孟頫之次子趙雍所畫。其竹從畫面右下斜出,筆法勁健,以重墨寫出,枝幹多見幹筆,更有一種生機勃勃之勢。

元代 花鳥畫集,感謝分享轉發

《竹石圖》 元 管道昇 紙本墨筆 縱87.1釐米 橫28.7釐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管道昇畫竹,元代頗負盛名,用筆尖勁,格調爽利秀挺。《竹石圖》畫修竹二竿和怪石。管道昇畫竹有一特點:在用墨上不求變化,竹葉並無層次,都用深淺一致的重墨表現。竹葉一筆完成,下筆略帶藏鋒,撇出先重後輕,葉片較為肥腴,葉間筆鋒突出,較為尖利,行筆以中鋒為主,偶有側鋒。最上邊的竹葉作“燕飛式”,用藏鋒筆法挑出,極為生動。

元代 花鳥畫集,感謝分享轉發

《墨竹圖》 元 管道昇 紙本水墨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管道昇,趙孟頫之妻,字仲姬,浙江吳興人。至元后隨夫入京,封魏國夫人。工詩文書畫,擅畫梅、蘭、竹。傳世墨跡不多見。《墨竹圖》是她親筆之作,用筆尖勁,密葉中有趙孟頫潤飾處—用筆較圓厚的部分。自識:“仲姬畫與淑瓊”, 鈐白文“管氏仲姬”一印。此圖與趙孟頫、趙雍墨竹合裝一卷, 被稱為《一門三竹》卷。

元代 花鳥畫集,感謝分享轉發

《澄江寒月圖》 元 趙雍 扇頁 絹本設色 縱25.5釐米 橫24.8釐米 遼寧省博物館藏

趙雍(1289—約1360),字仲穆,吳興(今浙江湖州)人,趙孟頫次子,曾官集賢侍制同知,善書畫,精鑑賞。其畫能承家法,擅人馬、竹石及山水。此圖畫冬夜江上寒月當空的景色。在一輪淡黃色的寒月輝映下,畫面左前方岸邊的幾塊巨石中間,生長著兩支高大的古樹,料峭寒風中,樹葉已落盡,只餘下空枝仍挺立伸展。寬闊的江面水波粼粼,遠方一帶輕柔的遠山在夜色中隱現。浩渺的江水和遠山則清淡悠遠,為畫面創造了清寒曠遠的意境。

元代 花鳥畫集,感謝分享轉發

《著色蘭竹圖》 元 趙雍 絹本設色 縱74.6釐米 橫46.4釐米 上海博物館藏

趙雍是元代著名畫家趙孟頫次子, 當時有“吳興公子(趙孟頫)冠當代,雍也繼之早擅長”的詩句來讚譽他們父子倆。趙雍並不拘泥於家法,他不僅觀察自然,心悟神會,得蘭竹之形態,更能寫出蘭竹的神韻。此圖右下角畫一坡石,用墨線勾出輪廓,略施皴擦,染以淡墨,富於立體感。石間一枝翠竹,虯曲而上,似在風中搖動,用筆遒勁圓活,生意自足。竹石下面畫一簇蘭花,葳蕤有生氣,用筆滋潤淡雅,顯出蘭的柔韌婉順的性格。

元代 花鳥畫集,感謝分享轉發

《溪鳧圖》 元 陳琳 紙本淡設色 縱35.7釐米 橫47.5釐米 臺灣故宮博物院藏

陳琳, 字仲美, 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生卒年不詳, 父陳珏, 號桂巖, 南宋畫院待詔, 擅畫山水, 人物。陳琳自幼得父家傳, 並得趙孟頫指授,他注重摹習古法, 又有所創新, 畫名獨步一時。《溪鳧圖》是陳琳唯一的存世之作。畫溪邊一綠頭鴨, 作昂首觀望狀。鴨子毛色光潤, 栩栩如生。溪邊的花草水石及禽鳥的各個部分均用不同的筆法和墨色來表現物象不同時形態和質感, 工筆略帶寫意, 粗細兼用, 筆墨瀟灑流暢, 濃淡墨色富於變化。

元代 花鳥畫集,感謝分享轉發

《二馬圖》 元 任仁發 卷 絹本設色 縱28.8釐米 橫142.7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任仁發(1254—1327),字子明,號月山道人,松江青龍鎮(今上海市青浦縣)人。元初著名水利家,擅畫人物,尤長畫馬。此圖畫肥瘦不同的兩匹馬:其一為膘滿肉肥的花斑馬,曳韁昂首,神氣十足;其二為瘦骨嶙峋的棕色馬,垂首而立,疲憊不堪。作品以對比手法諷諭那些“苛肥一己而瘠萬民”的貪官汙吏,而讚頌那些“瘠一身而肥一國”的廉潔者。畫面簡潔,馬的造型準確逼真,用筆勁健,設色清雅。

元代 花鳥畫集,感謝分享轉發

《水鳧圖》 元 任仁發 絹本設色 縱114.3釐米 橫57.2釐米 上海博物館藏

任仁發的人物鞍馬師法唐人李公麟,用筆工細,線條簡練而精確,設色快而秀麗,形象真實生動,具有唐人風範,與趙孟頫齊名。花鳥畫師法黃筌工整豔麗一格,接近宋代院體花鳥畫風。此圖描繪的花鳥,格調優美,是接受了南宋院體的創制,與他描寫人或者馬的傳統畫法有所不同,在傳世的任氏畫中,為僅有的佳作。

元代 花鳥畫集,感謝分享轉發

《猿圖》 元 顏輝 絹本設色 縱131.8釐米 橫67釐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顏輝,字秋月,浙江江山人,一作廬陵人。擅長畫道釋人物,也善畫猿。所作形象,造型奇特,神態生動,時人稱之為“八面生意”。畫法上粗筆居多,筆墨勁健豪放,淵源於南宋梁楷的潑墨減筆法。此圖畫巖上老樹垂枝,雙猿伸臂倒掛枝間遊戲,面部眼口鼻等部位,細筆勾描,周身不作輪廓鉤染,全以淡墨幹筆塗擦而成,形象真實生動。岩石和樹木枝葉,畫法工整,多方硬之筆,風格獨特。

元代 花鳥畫集,感謝分享轉發

《喬松竹石圖》 元 李士行 絹本墨筆 縱181.9釐米 橫106.4釐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畫蒼松一株、枝幹虯曲彎轉,細枝伸張,古節老麟,斑駁欲落。此畫構景簡潔,但卻佈置精心,通過鬆樹枝幹的虯曲姿態與其下的竹石取得呼應協調,並通過鬆枝的伸張之態與石的伏臥之態,松枝的枯老與竹枝的青蔥等形成對比,使畫面顯得簡練而又多姿。畫中筆法蒼勁而沉穩,石以披麻皴法,造型溫厚,松樹勾線枯溼疾徐,變化靈活,極具動感,而其畫竹則筆法爽利而形態謹嚴,品性清雅堅貞,有其父風範。

元代 花鳥畫集,感謝分享轉發

《寒林圖》 元 曹知白 絹本水墨 縱27.3釐米 橫26.2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曹知白(1272—1355), 字又元, 號雲西, 又字貞素, 人稱貞素先生, 華亭(今上海松江縣) 人。至元中任崑山教諭, 曾北上大都(今北京), 不久辭歸, 隱居不仕, 飽覽經書和研究道家之說。自寫書齋匾額曰:“常清淨”, 以示求閒適恬靜意趣。《寒林圖》畫枯林一行於坡石之間, 樹幹勁挺, 疏落有致, 筆墨帶有秀潤氣, 屬中年之作。

元代 花鳥畫集,感謝分享轉發

《雙鉤竹圖》 元 李衎 絹本設色 縱163.5釐米 橫102.5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李衎(1245—1320),字仲賓,號息齋道人。薊丘(今北京)人。早年曾在太常寺充任小使, 後累官至吏部尚書、集賢殿大學士、榮祿大夫。死後封“薊國公”, 諡號“文簡”。善畫枯木竹石, 尤擅雙勾設色竹及水墨竹。《雙鉤竹圖》, 竹枝葉雙勾染汁綠, 用筆圓勁精整, 設色明快清雅。枝葉穿插, 繁而不亂, 疏密有致。石用濃淡墨暈出, 無明顯勾括和皴擦, 別具一格。

元代 花鳥畫集,感謝分享轉發

《四清圖》 元 李衎 紙本墨筆 縱35.6釐米 橫359.8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原為長卷,約在明代中期時被分割為前後兩卷。前卷畫慈竹、方竹各一叢,現藏美國堪薩斯納爾遜·艾特金斯美術館。這裡所選藏故宮博物院的一段為後卷。圖中所畫蘭、竹、石、梧名“四清”,意喻君子的高潔品性。此卷亦可分為前後兩段,前段畫二石、叢竹和蘭,取由右向左的斜勢,後段畫二梧桐和叢竹。畫家於物造型,以實為主,竹樹皆節葉具備,蘭石亦轉疊多姿。畫中枝葉雖密,但筆筆秀雅簡潔,取形造勢,不無順暢。墨色濃淡相宜,變化自然。

元代 花鳥畫集,感謝分享轉發

《四季平安圖》 元 李衎 絹本墨筆 縱131.4釐米 橫51.1釐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四季平安圖》畫修竹四竿,取四季平安之意。右邊襯以嶙峋怪石,筆法簡括,連皴帶擦,多取勾勒之筆。前景兩管修竹以濃墨渲染,雖然竹幹竹葉都是濃墨勾染,卻能清晰可辨。後邊兩管則逐漸淡化,不過並不因此而減低其藝術性。

元代 花鳥畫集,感謝分享轉發

《修篁竹石圖》 元 李衎 絹本墨筆 縱152釐米 橫100釐米 南京博物館藏

李衎曾遍遊東南山川林藪, 出使過交趾(今越南), 深入竹鄉觀察各種竹子的生長狀況, 是一位既具深厚傳統功力, 又注意師法自然的畫家。此圖題材還是修竹與樹石,修竹清秀流暢, 怪石形制奇異,樹枝則枯澀古拙, 雜以蘭花野草,共同構築了此畫幽雅明快的意境。

元代 花鳥畫集,感謝分享轉發

《梧竹秀石圖》 元 倪瓚 紙本水墨 縱95.5釐米 橫36.5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梧竹秀石圖》畫湖石瘦立,高梧疏竹,涓涓溪流。筆法雄闊,墨氣溼潤。似“逸筆草草,不求形似”。然神氣俱全。畫上自題:“貞居道師將往常熟山中,訪王君章高士,餘因寫梧竹秀石奉寄仲素孝廉,並賦詩云:“高梧疏竹溪南宅,五月溪聲入坐寒,想得此時窗戶暖,果園撲慄紫團團。倪瓚。”

元代 花鳥畫集,感謝分享轉發

《六君子圖》 元 倪瓚 紙本水墨 縱61.9釐米 橫33.3釐米 上海博物館收藏

倪瓚早年喪父, 由長兄撫養成人。倪瓚為避官租和兵亂, 遂散其家資, 遁跡江湖, 直至明初, “扁舟箬笠, 往來湖泖間”, 過著與世無爭的桃花源中人的生活。此畫寫江南秋色, 坡陀上有松、柏、樟、楠、槐、榆六種樹木,圖後有黃公望題詩云:“遠望雲山隔秋水, 近看古木擁陂陀, 居然相對六君子, 正直特立無偏頗。”此圖因此得名《六君子圖》。

元代 花鳥畫集,感謝分享轉發

《苔痕樹影圖》 元 倪瓚 紙本墨筆 縱91.5釐米 橫33釐米 無錫博物館藏

畫中筆法疏率,畫樹以鹿角法,畫石以折帶皴,二者皆用淡墨幹筆,畫竹葉亦以輕盈簡率的介字點法。倪雲林曾有一畫跋曰:“餘之竹聊以寫胸中逸氣耳,豈復較其似與非,葉之繁與疏,枝之斜與直哉?或塗抹久之,他人視以為麻為蘆,僕亦不能強辨為竹。”又說:“僕之所畫者,不過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耳。”既表明了其作畫的心境與追求,又表明了其造物之形體的態度與方法。

元代 花鳥畫集,感謝分享轉發

《竹石圖》 元 倪瓚 紙本墨筆 縱77.2釐米 橫27釐米 蘇州博物館藏

此畫有一股清新之氣撲人眉宇, 使人感到爽朗、清逸,而且構圖簡潔,韻致清雅,筆法凝練,是倪瓚竹石作品中的上乘之作。

元代 花鳥畫集,感謝分享轉發

《琪樹秋風圖》 元 倪瓚 紙本水墨 縱62釐米 橫43.4釐米 上海博物館藏

倪瓚(1301—1374),“元四家”之一, 字元鎮, 號雲林, 別號幻霞生、荊蠻民、奚元朗、淨名居士、朱陽館主等, 常州無錫梅祗陀村人。出身江南富豪, 家境十分富裕。此圖畫怪石兀立,筆墨凝練。《琪樹秋風圖》有多方收傳印章和題款。盛讚此畫頗有生意和意韻。

元代 花鳥畫集,感謝分享轉發

《古木幽篁圖》 元 倪瓚 軸 紙本墨筆 縱88.6釐米 橫30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畫一平坡之上立一巨石,石邊一寒樹獨立,樹旁又有雙竹挺立,並分向左右彎曲生長,其周圍亦有細篁數叢。構景簡潔是倪雲林畫的突出特色,此圖亦通過一石、一樹、數竹這極簡之景構成一個荒寒蕭疏的意境。畫中筆法疏率,畫樹以鹿角法,畫石以折帶皴,二者皆用淡墨幹筆,畫竹葉亦以輕盈簡率的介字點法。此圖中上方有作者自題詩一首:“古木幽篁寂寞濱,班班蘚石翠含春。自知不入時人眼,畫與皎溪古遺民。”款署“雲林生”。另有馬怡及松泉隱者各題詩一則。

元代 花鳥畫集,感謝分享轉發

《墨竹譜》 元 吳鎮 紙本水墨 共22頁 每頁高 40.3釐米 寬52釐米 臺北故宮博物館藏

吳鎮除山水畫外, 兼善水墨竹石。喜用禿筆重墨, 筆鋒勁利沉著, 氣勢渾厚豪邁。此《墨竹譜》畫竹及石, 寫竹用禿筆重筆, 竹姿情態生動, 筆意豪邁; 畫石則用溼墨, 墨氣淋漓, 畫法蒼勁簡率。冊上題句印記, 系統記述了寫竹的經驗和創作理論。吳鎮的畫竹法對後人影響巨大。

元代 花鳥畫集,感謝分享轉發

《篔簹清影圖》 元 吳鎮 紙本墨筆 縱102.6釐米 橫32.7釐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