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为什么有些孩子怎么打骂也不离开妈妈,而有些孩子一骂就离家出走?

红红梦美


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同样对于打骂,不同的妈妈,方式不同,得到的结果也就不同。打骂孩子要让孩子知道原因,盲目的打骂只会增加孩子仇恨感。

一、为什么有的孩子怎么打骂也不离开妈妈?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原因?

  1. 爸爸一般工作忙,并且没有妈妈细心,大部分孩子平常大多数时间是由妈妈在照顾,孩子对妈妈已经产生依耐,再加上妈妈默默无闻的为孩子所做的事,孩子与妈妈的亲密度更近。
  2. 俗话说:“母子连心”“孩子是妈妈的心头肉”,打孩子妈妈也会伤心难过。一般妈妈打孩子,可能孩子犯了大错,妈妈一冲动没忍住才打了孩子,但是打完孩子,妈妈要在孩子冷静时候,告诉孩子打她的原因,这样孩子知道是因为自己的错误挨打的,一般也就不会给妈妈记仇了。
  • 我家孩子就是,刚开始我跟我妈一起带,后来我自己带孩子,孩子爸爸不怎么带,孩子不管干什么,都是找我,我跟孩子的关系更亲近。
  • 有时候熊孩子真的特别气人,忍不住打了她,但是事后等她不哭的时候,我会告诉她,她也能听明白,就说:下次不能怎么怎么做,那样做是不对的。
  • 完了变脸特别快,说:“她喜欢妈妈,她长大挣钱要给妈妈买口红,买手机,买衣服,给弟弟也买,就是不给爸爸买”。只要我家孩子心情好,这句话都快成了她的口头禅了。

第二、为什么有的孩子一骂就离家出走了?

我觉得应该与她的家庭环境有关,一般来说,家是最温暖的地方,家是孩子的避风港,孩子能离家出走,有2方面原因。

  1. 家庭关系不和谐,父母经常吵架,对孩子的心里健康影响也很大。孩子犯了错,妈妈只会批评她,但是批评完从不告诉孩子,为什么错了。有时候孩子也许发现不了自己的错误,如果妈妈经常只批评,不指出原因,时间长了,孩子心存怨恨,觉得自己在这个家,不受重视,一旦妈妈批评,就会引发孩子底线,导致孩子以离家出走这种偏低的方式来处理问题。

2.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从小到大,只要孩子开口,无条件无理由一味地纵容孩子,导致孩子性格缺陷,一旦没有达到孩子要求,孩子就会做出偏低的事情。

  • 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但是爱子如惯子,一味地纵容孩子,那不是爱,只会让孩子变得没有责任心,没有爱心,爱孩子就要对孩子负责,该严就严,该松就松,培养孩子独立性,责任感。另外,父母也要给孩子树立榜样,为孩子创建一个温馨健康的家庭环境。

俗话说:“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为什么有的孩子怎么打骂都离不开妈妈,有的孩子一骂就离家出走,归根到底就是妈妈对孩子怎么教育的。

  • 我们不但要做一名好妈妈,还要时刻关注孩子身心健康,与孩子一同成长,做孩子的良师益友。
  • 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人际交往方式,培养孩子的责任心,爱心,让孩子遇事不那么冲动,能够三思而后行。

嘟宝妈


不邀自来。

看到这个问题,我就想起我家孩子,不管我多么生气的打他揍他,过了之后都是“最爱妈妈”,时常搞得我老公很郁闷,因为不管他做的再好,孩子都是最爱我。


造成这样的结果,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1. 孩子从出生到现在快6岁了,我几乎没有长时间的离开过他身边。前几年回老家买房,老公依旧在外地,而我和孩子从娘家辗转到婆家,后来搬入自己的新家生活,几乎一直和孩子在一起,孩子的生活我从来没有远离。

  2. 即使孩子犯错,我揍了孩子,等平复之后,我也会和他讲道理,不让孩子单独承受消化,所以孩子愿意和我亲。

  3. 我们一直离老家很远,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没有参与孩子的日常管理,所以他没有后援而变得任性。


结束语:孩子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如同小树苗,他们的成长难免会有很多“斜枝”,该打的时候得打,该训的时候也得训,偶尔让他知道大人生活中的难处,切身感受父母为什么生气或者为什么打他。打了之后一定要讲道理,让孩子知道为什么挨揍。不要怕让孩子受委屈,因为父母做不到无时无刻的保护他,出门在外总会有各种磕磕碰碰,受点委屈没关系,做好心理辅导,强大孩子的内心。


陪你从6岁到长大


前段时间遇到过一个家庭里的孩子,父母说的时候他就会从家里去奶奶家,然后在奶奶家如果不高兴就会再从奶奶家回家。我想了想有些孩子一骂就离家出走,和以下几点有关系。

孩子从小娇生惯养大了以后父母抱怨。



这个男孩儿从小就娇生惯养 ,一般都是奶奶带,五六岁的时候还要大人喂饭。上一年级家里人开始对他有要求,而他自己又接受不了这么大的转变。在这个节骨点上就开始出现了父母的抱怨,这么大了什么也不会,什么也做不好,实际上是家人的宠爱的结果。父母溺爱的时候一味溺爱,到了一定的年龄突然放手,孩子一点回神的时间都没有。

父母极其暴躁恶语相斥



父母教育起孩子了,也没有耐心,一般就是大声呵斥,有的时候也还会说“滚起来,快滚”,孩子听的次数多了,也就记在心里了。有时候可能是家长发脾气的口头语,但是孩子却信以为真。

有可以安身的地方

就像我提到的这个小男孩,他在父母的家里和奶奶家里来回转换。其实这样的孩子是没有安全感的。两个家庭之间找相对好一点的感受,但是哪一个其实孩子都不喜欢,只是自己的年龄还小,没有办法罢了。

孩子自身性格内向、倔强,缺乏自信心而又好面子



再一个就是孩子的性格比较内向,有什么话不和家里人交流。憋在心里,事实上父母也没有很好的,和孩子交流之间有一定的代沟。我父母不了解孩子的想法,孩子也不理解父母的做法。

缺乏自信心,但是又很要面子,“让我滚我就走好了”,在一定程度上还有点钻牛角尖,谁说的话都不听,只相信自己的想发。

前段时间一个家长说在开家长会的时候,老师说,批评了一个班级里的女生,然后这个女同学扬言要去跳楼,真自己到了楼顶,最后很多老师极力劝下来的。



现在的孩子懂得多,再加上如果孩子到了青春期会很冲动,他们要面子、一言不合就要自杀跳楼、离家出走。所以说父母应该平时多和孩子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尊重、理解孩子,用相互尊重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即使小一点的孩子做错了事情,要批评、要教育,甚至有时候打骂。事后都要和孩子解释清楚为什么?然后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去做。如果父母的方法有些偏激,认识到自己方式的不恰当也要及时和孩子道歉,并不是父母和孩子道歉就有失尊严或者被孩子笑话,恰恰相反孩子们能够得到父母的尊敬和理解。

有些问题除了孩子特定年龄段出现,基本上可以在家庭教育这个问题上找到纰漏。


潇常妈咪


我女儿上完舞蹈课放学十二点了,她说想去把头发剪短一点,于是带去理发,她又要求剪个刘海,然后理发师忽悠软化或着烫卷更好看,我拒绝了,两个原因,一是作为学生绝对不允许烫发,二是快一点了,真的很饿,只想赶紧吃饭。结果女儿一边哭一边跟我吵,说为什么好多同学都能烫,而她却不可以?我很坚决的告诉她不可以,若非要坚持己见,可以选择离家出走,于是她跟我回家了,因为生气,我也不想做饭了,直接去床上睡午觉了。睡到2点多,她突然推门进来,手里拿着饼干,说:妈妈,别睡了,先吃点东西,别饿坏了….…你生气还没缓过来呢,她又没人事似的。这个可能跟孩子性格有关


柳絮轻飘4


专家们现在常说小孩不可以打骂,会伤害小孩的自尊心,做错了也不应该批评,会影响小孩的自信心,令他们以后做事不敢探索与尝试。然而就这样养大的儿女成为离家出走与遇骂跳楼的高危人员。

坦白说我个人是做错了就被骂着长大的,但我没觉得爸妈骂我是错的,我不好好的长大了,没想过离家出走。而且还挺感谢他们的,到现在我也成父母了,也理解他们的。如果他们对于我的事情不着急和关心,不管不问会发现我做错了什么吗?

其实打骂是家庭教育一种方式,但要深究的是事情的起因与教育方式。如果发现小孩的行为不对,第一次提醒告诉他为何不可以这样做的原因和导致的结果,第二次发现用警告的方式制止,第三次还不用骂的话,难道是不管吗?

我个人觉得打骂也要有一个方式递进,一开始就用打骂的话或许会有反作用,但小孩慢慢熟悉【事不过三】这种教育方式后会学会规矩。万一真发现做错的结果时小孩会反思,明白父母提醒的用心。

反之一直迁就着不骂的,真有大错时被骂就心理会接受不了,或许会有反叛情绪,而固执地钻牛角尖做出不顾后果的极端行为。

每位小孩和父母的性格不一样,其实如何教育没有固定标准,只要父母多关注小孩的行为思想,及时地进行劝导教育,打骂这种方式是可以尽量避免的,但真迫不得已要打骂,只要小孩感受到父母的善意与爱,始终是亲父母,爱父母,离不开父母的。



阅野吐


我一个朋友她问她的女儿,她给了几个小朋友的妈妈包括她自己给她女儿选择,问她愿意选择那个阿姨做她的妈妈,她的女儿毫不犹豫的说选我做她的妈妈,然后我以为每个孩子都是这样的,我就回来也让我的女儿做这个选择题,我女儿说,妈妈你为什么让我去选择呢?你就是我的妈妈,我为什么去选择别人的妈妈呢?我说妈妈总是吼你你不难过吗?她说吼的时候难过,但是我知道你是爱我的!我喜欢你!她姥姥也曾老问她,你爸爸和妈妈谁更好啊,你喜欢哪一个?她总说都很好,我都喜欢!她还说你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呢?


MoMo123456789


关键是看这个孩子的性格是什么样的。我的亲生哥姐有三个,我姐姐和大哥脾气好,性子慢,老好人一个,听说是随了我去世的爸爸;我和我二哥性子急,脾气大,听说是随了我去世的妈妈……那毋庸置疑,能离家出走的就只有我和我二哥啰!我姐姐和大哥是绝对不会离家出走的😂所以在我们当地才会有句老话,叫“顺毛摸”,我和我二哥这种性格的孩子就服“顺毛摸”,即要顺着我们说,(就是要和蔼可亲、轻言细语地教育,不能靠打骂)要是跟我们这种性格的人反着搞的话,那我们是根本不会服从的,这就是造成你说的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


凤146983974


现实中被家里骂了就离家出走的孩子多数是初中的孩子,初中时的孩子进去青春期会比较叛逆,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离家出走的孩子因为家里过于溺爱,从未受过打骂,这样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这么大第一次被打骂他受不了这样的差别对待,可能会离家出走。

也有的是家庭氛围太差,父母整天打架玩牌忙工作,不管孩子,不尽父母责任,不顾孩子感受,这样的孩子在忍到极限后也可能离家出走。

而从小因为犯错被打骂过的孩子知道妈妈是真心为自己好,虽然委屈但也会反思自己的错误之处。

从我女儿出生到现在马上六岁,和我没有长时间的分离,最多就是一晚两晚不在家!只要我在家,就要我陪着睡觉,不要爸爸哄,我不在家,她也乖乖听爸爸话!

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都会有鸡飞狗跳的经历,她三四岁时,被我打过几次!

每次打完都心疼得不行,当时我是不会和孩子讲道理的,但是晚上躺在床上睡觉前,我会问她被打的地方疼不疼,孩子做出响应后就哄哄她,问她我打她的原因,她犯了什么错,以后要不要这样做等等。

同样,我也会为我自己的冲动和她道歉,她总是很容易就原谅我,还会紧紧的抱着我,每当此时感受到她的弱小和依赖,我就会很内疚!

她在三岁的时候没说要离家出走,但她说要换个妈妈。那会她最喜欢的一本绘本是《换妈妈》,她也想学绘本里的小老鼠,在被妈妈责骂后要去换妈妈,开始没敢告诉我是先告诉爸爸了,说她要换个妈妈,自己也想了一圈能当她妈妈的人(我们有五六个宝妈一起带孩子,她当时就想到了这些阿姨),可是最后她发现和书里一样,只有自己的妈妈才是最好的妈妈!

于是后来再被我凶了,不说换妈妈,她说要给爸爸换个媳妇😊(这次是虚幻的妈妈)。我问她:“你爸换了媳妇你就得换姥姥姥爷,行么?”她想了想说:“那就让姥姥再给我生个妈妈!”[捂脸]

现在早就不提换妈妈的事了,因为她可以和我讲道理了,也会和我们发脾气了!

其实这样也很好,让孩子发泄出自己的情绪可以更好的自我调节,父母也可以从孩子的发泄中找出自己的问题。

孩子被打骂后不离开妈妈的原因就是父母真心的爱着孩子,并能引导孩子认识错误,释放情绪。


文君静待花开


我儿子就是怎么打骂也不会离开我的那种,因为他从小就是我自己带大的,我跟他爸不管多生气都不在孩子面前吵架,而且我也不会因为跟他爸过的不开心而迁怒于孩子,我这人比较乐观,不专牛角尖,所以我和孩子处的像朋友,孩子有什么事情都和我聊,他现在初中了,也是有事儿就和我说,包括他喜欢哪个女生之类的,我是感觉做家长的也别总端着爸妈的架子,试着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这样矛盾就会少很多,我儿子学习成绩也不错,因为我从来不用疲劳轰炸似的方式让他学习,而是培养他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其实现在家长和孩子们之间最大的矛盾就是学习成绩,家长们要是能调整好自己,其实孩子们还都是好孩子的。


心态要好1314


孩子出走,不要先急着责怪孩子没良心。

这是一个家长越位、老师缺位、孩子错位的年代。孩子和家长的压力都史无前例的大,亲子关系也是空前的紧张。不少有学龄孩子的家庭,面对学习,天天互撕。期望有多高,撕起来就有多狠。

孩子的心情父母不理解,理解了也不会接受,因为别人家孩子都在跑,甚至快起飞了,你怎么能慢吞吞走路呢?父母的心情孩子更理解不了?为什么自己喜欢的事情不能做,不喜欢的事情一样接着一样。青春期撞上更年期,简直是火星撞地球。

女儿今年五年级,她告诉我,班里同学最多的一周有12节课,忙到周末连三餐都是在培训班里外卖解决的,在校时很开心,父母管不着,相当放松,放学了就唉声叹气,没完没了的课和作业。在校很活泼,回家很安静,和父母几乎没有沟通交流,孩子妈妈偶尔会和我聊天,当我说起从女儿那获取的种种“班级趣闻”,她全然不知,说孩子回家就是做作业,不和大人交流一天的心得,闲书更是不敢看,更别提玩其他了。

这样的教育,就算青春期叛逆,不离家出走,也会因为私自体验到了被禁锢的一些快乐而欲罢不能,因为,这是没有被满足过的童年对待。可能因为一个好玩的游戏就沉迷了,没有体验,就没有抵制。对于有趣的诱惑干扰,免疫力几乎为零。

撇开这种在培训班奔走得喘不过气的,其他孩子日子也不见得好过。现在父母对孩子要求普遍过于严苛,我始终相信,中等的孩子付出的心力和时间,甚至是大人砸的钱,一点也不比优等生少,过的也是“高压锅”的生活。

学习的悟性有先后,有些孩子就是开窍晚,你天天拔苗助长,也是虚不胜补。家长辛苦赚的工资都献给了培训班,期待高了,容错率自然就低了,一旦孩子出错,就血压飙升,暴躁生气,全盘否定,且言语多有攻击性,让孩子倍感压力和压迫,内向点的孩子,积累到一定程度,一气之下爆发,就愤然离家出走,以此来逃避父母。

但是,过于被满足,有求必应的孩子,也会走向另一个宠溺的极端,一言不合,也照样会离家出走,丝毫不会顾虑父母的感受。因为他们从父母那习得的是耍赖似的满足。别人有的,你也不能亏待我。家境普通,却中了富养的“毒”,把孩子养成“伪富二代”的家庭也不是少数。殊不知,真正该富养的是自给自足的精神,而不是一双阿迪或一套APPLE。

孩子学会表达,父母学会倾听,恩威并施,父母的要求得是与爱并行的,不应是一味的压迫。

其实,孩子想要的东西真的不多,除了吃饱穿暖外,他们最渴望父母的爱。父母想要的或许很多,越是自己得不到的越想通过孩子去实现,可只有当失去的时候才醒悟,没有比身心健康更重要的了。

希望在事情没有发生前,我们就看穿了它的本质。也就明白了孩子的心情底色。作为父母,你可以给它上色,五彩缤纷,也可以让它褪色,暗淡无光。全看你怎么做了。

倘若孩子长大后,谈及童年,是无限向往和荣耀,而不是隐藏回避,那么,有这样的父母就是孩子最大的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