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经常有报道说某小行星接近地球,然后又擦肩而过。那么它们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

暖色调111


据中新网、央视网等媒体8月2日消息:一颗直径约130m的小行星“2019 OK”,以88,500公里时速于北京时间6月25日9时与地球擦肩而过。其最近距离只有7.2万公里,不足月球到地球平均距离的1/5。而让人更捏一把汗的是,此前连科学家们都未发现它的存在。

1、小行星对地球有多大威胁?

如果这颗小行星不幸真撞上了地球,那将产生难以预估的损失,其威力至少相当于30颗广岛原子弹爆炸。2013年一颗直径20m的小行星,爆裂成陨石雨落到了俄罗斯雅宾斯克州,就造成1,500人伤亡。而频繁提及的“通古斯大爆炸”事件,方圆2,000平方公里一片灾难,主流调查结果也认为是小行星的“杰作”。

据科学推测,地球每年会面临数百甚至上千颗小行星威胁,仅进入地球大气层的陨石数量就高达500多颗。当然绝大部分由于个头太小,在下落的过程中已完全烧毁,能达到地面的则屈指可数。

但如果个头够大,其行踪就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重视。像2017年10月,长约400m的“超级神棍”Oumuamua(奥陌陌),以每秒26公里(折合时速9.36万公里)速度垂直穿越近地太阳系;持续备受关注的小行星“2006 QV89”(直径40m),原本预测有很大概率撞击地球,直到上月中旬才最终解除撞击预警。

2、那么,这些小行星都来自哪里呢?

威胁地球的小行星,有少量是来自太阳系之外,如上文提到的Oumuamua(奥陌陌),但绝大部分还是来自太阳系内部。

在太阳系范围有三个小行星密集区域,介于火星和木星轨道间的“小行星带”,冥王星轨道外的“柯伊伯带”(距太阳50~500A.U.)和“奥尔特云”(距太阳5万~10万A.U.)。

截至2018年,人类在太阳系共发现127万颗小行星,99%都集中在这三个区域,其中“小行星带”就占了40%以上。由于小行星自身不发光,个头小,距离又远,所以这些已发现数量很可能只是其家族中很小的一部分。

除了这三个主要密集区,在地球和火星之间还有“阿波罗小行星”群,在土星和天王星之间还有“半人马小行星”群,在“奥尔特云”之外的“黄道离散天体带”也有小行星分布。

3、小行星,会何去何从?

来自太阳系的小行星,究竟又是如何产生的呢?如此多的小行星,人类该如何应对?

不同分布带上的小行星,其具体产生原因并不相同。主流观点认为:很多小行星的原始材料可能在太阳系形成初期就已存在,由于木星和土星轨道共振阻碍了其进一步结合,因而在接下来的40多亿年时间里,相互之间虽然会偶有一些碰撞或零星组合,但无法形成像地球和火星等的大质量天体。

经过几十亿年净化,绝大多数小行星都能相对稳定地在其轨道上运行。少量个体因轨道扰动或受到其他撞击偏离原轨道的,在木星和土星的强大引力也很难撞向地球,所以我们也没必要“谈‘小行星’色变”。

不过,地球周边还存在着2万多颗小行星,其中直径大于4公里的有数百颗,直径大于1公里的有近万颗。如果一颗直径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地球,那将带来“侏罗纪事件”的全球性灾难。

(▲ 我国发现的第一颗近地小行星1997BR,距地最近0.0005A.U.)

因而,对具有潜在危险的近地小行星进行跟踪监视必不可少。如果要想有效预防具有潜在威胁的小行星,人类必须提前10年就要发现它的踪迹。而文章开篇提到的“2019 OK”,纯属幸运之神眷顾。


一周刊


太空中有数不清的岩石类的天体,在恒星引力范围内飞行的这类天体都可以称作行星。个头小的叫做小行星。在太阳系这类小行星也是多的数不胜数。在我们地球轨道的外侧,有着木星、土星这样质量巨大的行星,可以吸引许多飞向它们轨道内圈的小行星。保护了地球不被小行星撞上,这也是上苍的绝妙安排。可是还有许多漏网之鱼,飞入地球附近,甚至撞上地球。小行星靠近地球的过程中,由于引力的作用,会飞得越来越快,与地球大气层产生巨大的摩擦,小行星表面会被高温融化。如果这个小行星个头不太大,它就可能在飞行中气化消失,即使落在地上也不会造成多大影响。然而,如果闯入的小行星特别大就会发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据考古发现,地球就曾经被一颗较大的小行星击中,造成原有的一些大型物种大灭绝,地球生物组成发生了一场大改变。人类社会看似科技很发达,上天入地揽月无所不能,其实比起自然的力量来说那是太微不足道了。一弄不好就可能亡族灭种,防范外来之敌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大事。

人类现在已经对可能的外来天体进行了防范侦查,可是茫茫宇宙何其浩瀚,那些小天体常常是来无综去无影。比如前几天,一位宇宙来客距离地球很近了,我们才仓促发现,如果它一心要跟地球来个拥抱,造成的爆炸威力据说有三十个广岛原子弹那么大。要是发生在人口稠密区真是不可想象啊。

再一个问题是即使发现小天体靠近,人类又有什么防护的办法呢?把它半路炸了吗?还是发射火箭推走小行星。我们人类制造的火箭最大推力可以使三四千吨的物体脱离地球表面飞到太空。可是一个小行星动辄几百米长宽,质量都在百万吨以上,火箭能使它改变方向吗?而且还有长达千米的小行星。遇上又该怎么办?有人会说,我们只要改变它们的飞行方向就行,人类力量有可能实现这种改变。现实情况是,人类难以预测和发现每一个可能的入侵之敌。缺乏对付较大的入侵行星的能力。对于一些能量较小的小行星入侵,也没有一个应对的预案。这次的小行星略过地球也算给人类提了个醒。

至于小行星从哪来?又到哪里去?这两个问题真不好回答。只能说太阳系有很多飘荡的浪子,警察(木星、土星)碰到了就抓住归牢。地球是否碰到,碰到会不会打架全凭运气。月球碰到了就砸个满脸麻子。


黄骠马主人


小行星顾名思义体积小、质量小,同时也和八大行星一样绕太阳公转。它们的来源应该追溯至太阳系形成初期,形成大天体后剩余的“边角料”就成了小行星、彗星等。所有的小行星会一直绕太阳公转,直到撞击地球、火星、木星或者其他行星之后化为灰烬为止。
最近大家都被小行星“2019OK”刷屏了,这颗小行星以每小时8.7万公里的速度,在距离五分之一地月距离处掠过地球,更加恐怖的是这颗小行星几乎是在掠过地球的前一天才被发现,这着实令天文学们“捏了把汗”。这颗小行星如果撞击到地球之上虽然不至于造成全球性的影响,但是夷平座城市还是绰绰有余的。



太阳系内的小行星大多数都集中在小行星带及柯伊伯带,距离地球较远也较安全。但是有一些小行星不走寻常路,距离地球较近,有的运行轨道甚至和地球轨道有交集,这类小行星才是天文学家重点关注的对象。目前人类的科技水平面对小行星撞击是束手无策的,未来的二三百年都将如此。虽然科学家曾想出一些办法面对小行星撞击,例如核弹阻击、引力拖曳等,但是这些办法的前提是要预先知晓小行星的质量和轨道数据等信息。

图:小行星2019OK掠过地球的轨迹

而这次掠过地球的小行星来得很突然,直到最后一刻才被发现,主要是因为这颗小行星大体上是伴随着太阳东升西落的,一直隐藏在太阳的光芒之中,根本无法观测到。

目前天文学家已经在太阳系内发现了127万颗小行星,并且这个数据未来随着观测技术的提升还会上涨,未来的二三百年内人类都要警惕小行星的撞击,因为这在使人类灭绝的潜在危险源中位列榜首。



科学黑洞


那些与地球相交擦肩而过的天体小行星,它们来自于太阳系回归于太阳系。这些与地球相交且不重合地球轨道的小行星,是太阳系形成后残余的物质。是比行星小的多的天体,它们的质量总和比月球质量还小。目前科学已知的直经4千米左右的小行星2000颗以上,1千米以下的小行星有百万颗之多,还应该有更多质量体更小目前不能观察到的!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很多太空未解之迷都会慢慢的被人们了解认识!




星之缘A


简而言之,目前所知的小行星都是来自太阳系内,在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当然也有例外,迄今为止,天文学家发现的唯一一个来自太阳系外的小行星就是著名的Oumuamua,一个外形像支雪茄一样的小行星,科学家根据其轨道和速度推算出,Oumuamua不是太阳系内的小行星,可能来自于太阳系外,并且有著名科学家甚至认为它是一艘地外文明的飞船。


ALENG的自媒体


宇宙大爆炸或者是超新星爆发,会将部分物质抛散出去,这部分被抛散的物质就是行星,因为爆炸爆发过程中作用力非常大,使得很多行星在宇宙中任意穿梭,并且受到各种天体的引力影响,有些星体就会进入太阳系,从而与地球擦肩而过。

进入太阳系的行星目前发现的规模不大,纳入科学界观测范围的大致2000颗左右,可能还有很多很小的天体碎片,这类就数不胜数了。全宇宙中存在很多这样的行星和碎片。

他们经过太阳系,有些行星与地球,月球或者其他星球撞击,落入了各大星球中,也有些落入恒星中,如太阳等,更多的行星掠过地球后,一直会在宇宙中漂泊,最终归宿,除了落入恒星,星球,还有就是被黑洞吸附,恒星坍缩吸入。








长生始皇帝


1)《小行星科技》

2017.10.13

作者己公开发表了《飓风科技》,《龙卷风科技》,《火山科技》.今再发表一下更厉害一点点的《小行星科技》.这些全属于量子科技在现实中的应用系列.

"小行星科技"这标题也很容易理解,就是操控小行星在太空中该如何飞行的科学技术的意思.因为每一颗至今都在太空中飞行的小行星都是宇宙生命存在的另一种形式.所以就有各种各样的小行星灵魂,他们修的智慧也是以佛魔妖三界可分,那么不同的小行星各自的领导也就都不同,不过小行星们最大的领导也都一样,可称为:如来佛祖,上帝,宇宙之王等等都行.

问题是出在总是存在有个别的小行星灵魂意志即不强大也不坚定,所以才会被很强大的外宇宙邪恶势力所诱惑而被操控成为听命于恶势力的小行星.这换到人间就叫"汉奸\

宇宙时空联盟


他妈的我们又不是科学家,连科学家都不知道问我们干戳


代号ZF


〔宇宙定律〕

一 、物质的电磁力{吸引力}{反推力}

物质存在电磁力,同一种物质介质相互吸引,不是同一种物质介质相互推。多的物质会把少的物质推成圆球,因为两种物质都在推,而且同一种物质任何一点推力都一样大。推力又称为反推力反推力是很均匀的力。被推成球型的物质任何一点向外发出推力都一样大,但两种物质的反推力不一定是一样大。又因两种物质都在使劲推少的物质被迫成圆球。圆球是物质组成的不是空的所以有个球面称为圆球面。圆球面所受到的反推力越往球中心力线越密承受的推力越多。因圆球面任何一点都承受来自各个方向的力必然有一条力线经过球心垂直于球心,所以从球面到球心越往中心垂直力线越密越多所受到反推力也越大。故而球心所承受的反推力最大。故而越远离球心所承受的反推力越小越少。

只要中心有物质压力重力的天体,它的最外层表层必须是球形(圆球),天体的球面如果变成方形……中心不但没有物质压力而且重力也不存在。

二、光聚焦 能量聚焦、热能量聚焦、正负(反)能量聚焦

光与一切物质同在充满整个物质世界。太阳、恒星、一切星系是光聚焦取得能量,只有光永远聚焦才能永远发光发热。我们看到的会发光发热的星星、星系、恒星、太阳、行星中心,行星的卫星中心、地球中心、小行星中心、慧星中心、都是光聚焦的中心。 星星、星系、恒星、太阳、行星的外面外层都有一个圆球面可以光聚焦到中心。圆球面是平凸透镜、凹凸透镜, 只要形成平凸透镜、凹凸透镜就可以光聚焦。

光聚焦……光是用不完的循环的。

三、对环流层{上层与下层对环流}

自转与公转运动的动力层,宇宙间天体的公转自转都是有对环流层推动带动运动的。同一个星球自转有对环流层推动自转……公转有对环流层带动运动,自转与公转运动是二个环流层,二个对环流层不是在同一个中心上的。没有大气层或有大气层大气只对流不进行对环流的星球(孤独行星、流浪行星)、行星、小行星、行星的卫星是一定不会自转的。

♥♥♥………………………………

【真实的宇宙形态结构】

宇宙是时间无限空间无涯物质有限世界。空间存在着一个一个大型的物质世界它们是没有相连被真空隔离。各个物质世界都遵循同样的物理规律,我们生活在其中一个大型物质世界里。

我们的大型物质世界最多最外层的物质紧紧的吸引在一起它的外型是可以任何形态。它把比它少的一切各种各样不相混合的物质反推成一个一个许许多的大圆球每一个大圆球都有一个圆球面及一个中心,我们就在其中一个大圆球面里面。这个大圆球内最多的物质又把比它少的一切各种各样不相混合的物质反推成一个一个许许多的大圆球每一个圆球都有一个圆球面及一个中心,其中一个大圆球就是我们的圆球……………………总星系。总星系有一个圆球面及一个中心。在总星系圆球面内最多的物质又把比它少的一切各种各样不相混合的物质反推成一个一个许许多的大圆球每一个圆球都有一个圆球面及一个中心。其中一个大圆球就是我们的圆球银河系它有一个圆球面及一个中心。银河系内最多的物质又把比它少的一切各种各样不相混合的物质反推成一个一个许许多的圆球每一个圆球都有一个圆球面及一个中心,其中一个大圆球就是我们的圆球太阳系它有一个圆球面及一个中心,太阳系内最多的物质又把比它少的一切各种各样不相混合的物质反推成一个一个许许多的圆球每一个圆球都有一个圆球面及一个中心,其中一个就是地球系(包括月球),地球是中心它的圆球面在月球之外,地球气态圆球面内的最多气态物质又把月球及其他各种各样不相混合的气态物质反推成一个一个圆球。

这些大大小小从大到小的圆球刚刚形成光‘就聚焦在它们的中心点上使中心发光发热,太阳、行星中心、银河系中心、总星系中心、星系中心、恒星都是有光聚焦才发光发热的。因光聚焦在中心点上发光发热就会发生对流 对环流。每一个中心点上有一组或多组对环流层,接近中心的对环流层可带动中心转动自转,远离中心的对环流层可推动天体、星系、恒星、物体、物质、行星等等绕中心公转。月球有气态层只有局部的对流没有对环流所以没有自转只有公转,月球公转是地球最外面的一组对环流层推动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其它行星的卫星公转类同。靠近地壳的对环流层(有对流层与中间层组成交替环流)带动地球自转其他行星自转类同。地球月球在同一个圆球面内被太阳系的对环流层推动绕太阳公转的其他行星公转类同。太阳系圆球面内全部行星被银河系的对环流层推动绕银河系中心公转的其他恒星系公转类同。银河系圆球面内的恒星系被总星系的对环流层推动绕总星系中心公转的其他星系仙女系公转类同。总星系圆球面内的星系被更大的对环流层推动绕更大的中心公转。就这样以此类推外面外层到底有多少层次我不敢下决定…… 根据天文文明可能有三十六层。我们是被套在圆球内从最大的圆球一直到最小的圆球……大圆球套比它小的圆球。就这样圆球中有圆球,我们是被几十层的圆球套着。


宇宙天文宗师


他们来自宇宙深处的x星云,经过一千万年的宇宙奔波来到地球,结果它瞧不上地球,不想撞,于是便飞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