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甲午海战北洋水师真的是一败涂地吗?

至良知zlz


很遗憾,确实是一败涂地。

甲午海战,有起初的丰岛海战,主力对决的黄海大东沟海战,还有北洋舰队在刘公岛基地威海卫一带抵御日军进攻的战斗,也能算得上海战。

这几场海战,北洋水师全部失败,完完全全就是一败涂地。


丰岛海战

丰岛海战,发生于1894年7月25日,这是一场突然的遭遇战,北洋水师济远、广乙两舰从牙山返航途中,遭遇日本第一游击队巡洋舰“吉野”、“浪速”、“秋津洲”的偷袭,济远稍作抵抗就逃跑,反而是落后的军舰广乙舰奋起抵抗,无奈势单力孤,最后负伤败退,搁浅自毁。

这场战斗,北洋舰队损失不算太大,损失了1000吨的广乙号穹甲巡洋舰,令人痛心的是,随后误入战场的两艘运兵船:操江号和高升号,一艘被击沉,一艘被俘虏,1000多名官兵葬身大海!

黄海大东沟海战

重头戏是1894年9月17日发生的黄海大东沟海战,这也是通常意义上大家所指的甲午海战。

这场海战,举世瞩目,因为这是两支当时先进的近代化舰队的正面对决,对世界海军发展史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战斗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北洋舰队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5艘军舰,日本舰队“松岛”、“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舰受重伤。

军舰是舰队赖以生存的基础,主力舰被沉没5艘,重伤3艘,北洋水师受到的损失,超过了舰队一半的实力,日本舰队无一艘军舰被击沉,这还不算一败涂地,那算什么呢?

没有被击沉意味着还能修,受伤的日本军舰回到国内码头,经过抢修,没多久就恢复了战斗力,返回黄海海域参加军事行动。

反观北洋水师,由于技术工人和维修港口的限制,受伤的军舰迟迟得不到修复,无法出海,可以说,大东沟海战后,北洋水师虽然名义上还有不少军舰,但在日军的步步紧逼下,已经名存实亡了。

威海卫之战

威海卫之战是北洋水师最后一战,不过此战注定是一场失败的战役。进攻威海卫前,日军已经在海陆两线占据了绝对的战略优势,无论是海军还是陆军,大清国都已溃不成军,日军已深入辽东,最重要的军港旅顺已经失陷,此时的北洋水师,出又出不去,守也守不住,已成瓮中之鳖,结局早已注定,覆灭只是时间问题。

现在还有说法称,黄海海战不算完全的失败,因为北洋水师以沉重代价完成了自己运兵的战略目标。日方也并没有完成自己的全歼对手的战略目标。

这就有点自欺欺人了,海军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对制海权的控制,舰队损失巨大,自然就失去了控制力,自家沿海都是日本军舰在游弋了,这海军还存不存在,还有什么区别呢?花了那么多银子,是指望着拉出去打仗的,不是放家里当菩萨供着的。

制海权在手里,想什么时候运兵就什么时候运兵,运到日本家门口去也没人敢管你,失去制海权,那就只能眼睁睁看着日本舰队在你眼皮子底下运兵运粮,自己却无计可施,这才是北洋水师最大的悲哀。


关于甲午战争,小院有专栏文章详细讲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的头条号。


小院之观


小编观点:“答案是肯定的。”小编先从北洋水师舰队损失说起,再来分析一下北洋水师一败涂地的原因。

铁甲舰(定远级).排水量,7335吨

一:定远舰(旗舰)管带,刘步蟾,自尽。威海卫海战丧失战斗能力,自沉。

二:镇远舰:管带,叶祖珪,被革职,威海卫海战被日军俘虏,编入日本舰队。

装甲防护巡洋舰(经远级),排水量,2900吨。

一:经远舰,管带,林永升,战死。黄海海战中,中弹沉海、。

二:来远舰,管带,邱宝仁,革职。威海卫海战中,被日舰击沉。

穹甲防护巡洋舰,致远级,排水量2300吨

一::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牺牲。黄海海战中被鱼雷击中沉没。

二:靖远舰,管带,叶祖珪,革职。威海卫海战中被击沉。

三:济远舰,管带,方伯谦,在黄海海战中逃跑被处死。后在威海卫海战中被日军俘虏,编入日本舰队。

钢壳撞击巡洋舰(碰快船)英国造,(排水量,1350吨),

一:扬威舰,管带,林永升,战死。在黄海海战中,,被下令逃跑,方伯谦任管带的济远舰撞沉。

二:超勇舰,管带,林履中,战死,。在黄海海战中,起火沉没

岸防铁甲舰,龙威级,福建造,排水量2100吨。

一:平远舰,管带,李和。在威海卫海战中,被日军俘虏,编入日本舰队。

无防护巡洋舰(铁木壳快船),威远级,排水量430吨。

一:广甲舰,在黄海海战中,逃跑途中,在大连三山岛被日舰击沉。

二:威远舰,在威海卫海战中被击沉。

三:康济号,在威海卫海战结束后,护送丁汝昌等人“灵柩”离开刘公岛。

四:镜清号,在威海卫海战中被日军俘虏,德法俄三国干涉日本归还辽东半岛时归还中国,退役后,交由轮船招商局使用。

钢壳鱼雷巡洋舰(钢胁钢壳鱼雷快船)

一:广乙号,在1894年朝鲜水域海战中,被迫在朝鲜海岸十八家岛搁浅,被日舰击沉。

二:广丙号:在威海卫海战中,被日军俘虏,编入日本舰队。

为什么一败涂地的原因:

一:腐败的晚清政府。光绪十三年至二十年,海署克扣南北洋水师将士薪粮和东三省练兵饷80万两白银,挪用修建颐和园。光绪15年至甲年海战前共征收海防捐200万两,被挪用修建颐和园。慈禧过大寿和修建颐和园耗费多少不知,但是加上光绪大婚的500万两,估算1千万是不止的,在国家积贫积弱,外忧外患之际,还如奢侈,真是令人费解。而此时的日本明治天皇却下令日本皇室开源节流,明治天皇为了建立一个强大的海军,节衣缩食,一天吃一顿饭。

二:军纪涣散。,英国教习(副将),琅威里的离去。当时在北洋水师里流传这样一句话:“不怕丁军门(海军提督丁汝昌,中将军衔),就怕琅副将。北洋水师在他任教习时,严格的治军态度,一丝不苟的职业操守,使北洋水师军纪严明,训练有素,那时的北洋水师,在亚洲第一,排名世界前十,可不是吹出来的,那是包括日本在内世界公认的。此人不但职业道德高,还主张应利用强大的水师来提升国家的威信。并在北洋水师访问日本,发生的镇远号水兵和日本浪人及巡捕的冲突事件中,感到忿忿不平的琅威里甚至要求丁汝昌用军舰上的重炮来炮击长崎,来警告嚣张气焰的日本人。由于初期的北洋士官逐渐熟练上岗后,开始越来越无法容忍琅威里的“跋扈”,二者之间开始爆发越来越严重的冲突,终于在舰队南下香港避冻时,在发生的”撤旗事件”时,琅威里不得不离职。他的离职,对北洋水师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在当时没有人能具备琅威里那样的执教水平,更无人俱备他那种一丝不苟,专业的敬业精神”。在琅威里离去后,整个舰队很快从内部开始懈怠腐化,甚至在威海卫海战爆发时,有的管带还在岸上嫖妓。

三:党争的原因。一:以主战清流帝派为首的翁同龢和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长期的明争暗斗,淮军系列和洋务派除了聂士诚等个别人外,几乎人人都遭受过弹劾。这其中还掺杂着李鸿章和翁同龢的个人恩怨。由于户部的原因,导致北洋舰队的经费大幅减少,不但没有资金购置新舰,更是连舰船加装速射炮的改装都无法进行,致使海战爆发时,北洋舰队无论,航速,射速,火力皆落后于日本。三:翁同龢为了制衡李鸿章,在海战即将爆发时,怂恿光绪帝,把清流中久负盛名的安徽巡抚李秉衡调任山东巡抚,以参预北洋水师,结果此人是不发援军,见死不救,处处为难北洋水师,使日军没有遇到大规模的抵抗下轻松登陆。

四:战略上的失误。“一,在筹划海防时,有大员提出了军民两用的概念,在所造的军舰里配置货舱,用于平时运货,以补贴军费的不足。二,李鸿章的轻敌思想,吹嘘“就渤海门户而言,己有深固不摇之势”。在黄海海战失利后,又提出保船制敌,避敌保船的消极战略,拱手让出了制海权。三:腐朽落后的陆军不能有效的配合海军做战。丁汝昌主张炸毁已经不可能守住的炮台,以免被敌占领时攻击港口内的北洋舰队。由于丁汝昌和陆军将领戴宗骞的分岐,陆军不顾丁汝昌的反对,执意组成突击队,对人数占优势的日军进行突击,结果陆军惨败。乘胜追击的日军,立刻利用占领的炮台巨炮,猛烈轰击港口内的北洋舰队。

五北洋海军的内部矛盾。一:留学英国,职务仅次于了汝昌的刘步蟾,对于屈居丁汝昌之下十分不满,联合船政系的闽籍军官,与丁汝昌明争暗斗,在舰队形成“闽党”,并逼走了北洋水师教习琅威里。

六:战术的原因。一:在海战的初期,旗舰就遭受重创,丁汝昌身负重伤,不能指挥作战。使各舰不能有效统一做战,只好各自为战。二:各舰之间不能协同作战,勇敢的使劲往前冲,惧敌的畏缩不前,使突出的舰队遭极容易遭受到敌舰的毁灭性的合围攻击。三:弹药储备不足,并出现了许多臭弹,哑弹,这些都严重影响了舰队实力的发挥。

在世界的战争史中,任何的一场战役里,都蕴含着决定战争胜负命运的偶然性和必然性,其中也都具有突发性的幸运与不幸。然而,最大的悲剧在于:“我们在这场决定命运结果的灾难性海战中,我们什么都没有拥有,也许,我们会有种种的抱怨理由,来谴责一切”。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接受失受,并承受种种屈辱的结果。如果我们只是一味的谴责与抱怨,而不能从中得到教训和失败后的启发,不能做到知耻而后勇,奋起直接。只能遗憾的说:“我们的先烈不但鲜血白流,他们在天国里的灵魂也不会安宁的”。


相忘江湖71941665


甲午海战未必一败涂地。因甲午海战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前者只算败,后者则是一败涂地。

狭义是指黄海海战,算败,但我方以沉重代价完成了自己的战略目标:运兵。日方并没有完成自己的战略目标:歼敌。

而且,黄海海战中日方借助自己的船快而率先离开战场,我方战舰后续战舰赶到,追敌不到后只能撤退。当然,这个是否是追击有争论。



广义上的甲午海战,包括退守威海卫被日军围攻。这个是我方大的战略失误。在这次战役中,最不能原谅的是山东荣成湾日军登陆,3.4万日军从容登陆,我方竟然没有发觉。我方海军在实力尚存下,对海军舰艇的分配、战术任务指派非常失策。

虽然,甲午海战、甲午战争我们一败涂地,但它给我们的教训极为深刻,对于现在以及未来有很重要作用。



日军占领威海卫

其一:必须要加强反腐力度,对权力进行抑制。晚清政府缺钱,军费占财政收入四成,投给北洋海军、北洋战区(东北、河北、山东)占军费投入的一成多,其总花费基本与甲午战争赔款相当。

结果如何?清廷和北洋腐败、尽是淮军近亲繁殖等是失败根本原因。

其二:战略战术失误,内部不和,是失败直接原因。

其三:海军极为费钱,如果没有经济基础那根本不行。户部尚书为了救天下苍生,建议请注意是建议停购海军军舰武器,使其挽救了几百万河南、山东、河北的老百姓,其功至伟。



但因为晚清没钱,似乎使北洋丧失了发展机会。但是,因为三大原因在,北洋海军失败是历史必然。

再给北洋海军多少钱,也是进个人肚子儿。翁同龢用刮全天下有权有钱人(包括李鸿章和淮军一干人等)的三千万两,救了百姓,挺值。

其四:北洋海军内部受上述三大影响注定失败。北洋海军内部闽系独大,也使海军内部难以形成不同意见,不利于海军发展。


坐古谈今


甲午海战北洋水师真的是一败涂地吗?

~纪念大东沟海战为国捐躯的邓世昌们


今天是甲午海战发生123周年。事关中华民族生死存亡那场海战已过去整整123周年,无论从哪方面说北洋水师都是失败了,也可以说是惨败,毕竟我们是0:5的战绩。我们舰队被击沉或自爆5艘,而日本联合舰队无一艘被击沉。面对巨大失败,我们痛骂清廷腐败,北洋无能,应该也不为过。我们在声讨日本残暴时,也把北洋舰队批的一无是处。事情果真如此吗?历史往往有另外一面!

其实,战前英国海军司令已经判断出,作为中国海军,无论在吨位、舰速、速射炮数量上都远逊于日本联合舰队,胜负在战前已经决定。大量史料已经说明这点,我们今天还有人说我们是世界第八,日本是世界第十一云云,那不是不懂就是不懂装懂了。也就是在这样背景下,我们北洋将士们不顾对手的强大,而去做殊死一搏的。多亏有部《甲午风云》电影,使我们记住了邓世昌,还知道我们还有不惧生死的英雄。其实,北洋水师还有许许多多的邓世昌,我们不应该把他们忘记!

甲午海战发生前,陆战已开打多时,陆军先败于成欢、平壤,北洋将士摩拳擦掌,战斗热情极高,这从后来随军参战的洋将回忆录中可见当时情景。洋员马吉芬:“中日启衅之后,我舰队员官无不锐意备战。有鉴于丰岛一役济远、广乙之覆辙,各舰皆将舢板解除,意在表示~舰存与存,舰亡与亡,岂可有侥幸偷生之念!”北洋水师已做好了与舰共存亡的决心。12点50分,甲午海战打响。敌凭借舰速快、速射炮多向我密集开火,想想我们一门快炮都没有,彼一分钟打5炮,而我五分钟打一炮,每舰都中炮无数,当时我旗舰定远中炮起火,邓世昌见定远危急,便激励将士说:“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这是何等英雄气概?!杀身成仁,永载史册!经远舰管带林永升,率舰以一敌四,毫无畏惧,拒战良久,终寡不敌众,中弹牺牲!甲午海战我方实际主帅刘步蟾,是战后被诟病较多的将领,他曾当李鸿章之面抗论:“平时不备,一旦偾事,咎将谁属?”战前他立下誓言:“苟舰亡,必与亡!”他指挥进退,时刻变化,敌炮竟不能瞄准。战至最后,日本以多打少,始终击沉不了定远、镇远舰。战役后期,定远击中日本旗舰松岛,并引发其甲板上弹药爆炸,当场死伤80多人,并引发大火,随后丧失指挥战斗能力并逃逸。加之前被我几近击沉的而后逃跑比睿、赤城号,我舰队也重伤了其三艘舰。以上仅仅是战役的一个缩影,并不能概括全貌。而此役我们运气也太差,日本海军最高统帅桦山资纪乘坐的西京丸,眼看被我鱼雷击中,桦山资纪随口说出吾命休矣!结果鱼雷穿舰而过,他竟奇迹般生还。国运如此,还有什么可说?

还有英勇无畏的林泰曾、杨用霖、叶祖珪等等,他们都是英雄,都应该值得我们永远怀念!说甲午海战一败涂地,是不是太过简单论断了?并且我们的敌人日本战后总结,并不敢说完全取胜,并说胜负不能简单而论。从发炮的命中率上说,他们也就12%,远低于我们的20%。他们完全靠高发射率,从而占了上峰的。


123年后,我来到了丹东,看到鸭绿江对岸的朝鲜,想起鸭绿江口大东沟海战,想起为国捐躯的邓世昌们,思绪难平。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怜的!一个有英雄不去纪念的民族是可悲的!一个有英雄而肆意去诋毁的人是可耻的!任何人包括英雄,都不能拿显微镜去审视,近来许多研究历史的发现北洋将士有嫖娼的,也有抽鸦片的,就得出结论北洋水师腐朽,军迹败坏,如果仅仅限于历史研究本无可厚非,但不能以偏概全!近看有网友建议在大东沟甲午海战古战场设浮标,让过往船只向英雄们鸣笛致意,这是很好的建议,但我想如果我们每个国人把英雄永记心里,这是对英雄们最好的纪念!

~~~大东沟海战123周年祭


至良知zlz


不得不承认的是,是甲午海战,北洋水师一败涂地,而且全军覆没。

甲午战争以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得以跻身列强。

在甲午海战中的黄海海战战役有可圈可点之处,到威海卫战役时,北洋水师最后一战,全军覆没。


至于为何惨败,其实从甲午战争前的准备上就可以看出

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日冲突中,中方在硬实力上一直占有优势,但朝鲜甲申政变之后的十年时间,情况就悄然发生了变化。这段时间,日本一直关注着中国。1890年后,日本以国家财政收入的60%来发展海军、陆军,1893年起,明治天皇又决定每年从自己的宫廷经费中拨出三十万元,再从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补充造船费用。举国上下士气高昂,以赶超中国为奋斗目标,准备进行一场以“国运相赌”的战争。在1890年时,北洋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有7艘,总吨位27000多吨;而日本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仅有5艘,最大的是扶桑舰四千多吨,总吨位约17000多吨。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起的十年扩军计划,到了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经建立了一支拥有63000名常备兵和23万预备兵的陆军,包括6个野战师和1个近卫师。战前日本海军拥有军舰32艘、鱼雷艇24艘,总排水量72000吨,超过了北洋海军。日本还出动乐善堂、玄洋社等间谍组织和人员潜入中国,加紧对中国各方面的情报搜集和渗透。

而在此期间的清政府,经过数十年的洋务运动,初见成效,开始得意轻敌。当年慈禧挪用海军公款修建中,认为西方人“并不利我土地人民”,只是想在贸易上占些便宜而已,于是就更加放松了军备意识。北洋海军自1888年正式建军后,就再没有增添任何舰只,舰龄渐渐老化,与日本新添的战舰相比之下,火力弱,射速慢,航速迟缓。当时北洋水师有舰艇25艘,官兵4000人。到甲午战争前,北洋舰队的大沽口、威海卫和旅顺三大基地建成。但清朝军事变革基本停留在改良武器装备的低级阶段,陆海军总兵力虽多达80余万人,但编制落后,管理混乱,训练废弛,战斗力低下。1891年以后,北洋水师甚至连枪炮弹药都停止购买了。这是因为此时清朝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为了准备她在1894年的六十寿诞,将这些费用来修建颐和园,供自己“颐养天年”了。中日两国的最高统治者—— 慈禧太后与明治天皇相比,对照何其鲜明。这在某种程度上也预示了中国失败的命运。

其实,当时中国的一些有识之士,如两江总督沈葆桢、台湾巡抚刘铭传等看出“倭人不可轻视”,但朝廷和大部分政要对日本的认识还停留在“蕞尔小邦”的阶段,“不以倭人为意”。在日本倾全国之力扩充军备,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政府反而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军费预算,最终导致甲午惨败!


史论纵横


虽不堪回首,但要承认,北洋水师完败。

这是北洋水师护航运兵船运兵增援朝鲜,完成任务返航途中,与日本联合舰队发生的海战。对北洋水师来说是遭遇战,对日本联合舰队来说,就是有预谋有准备的伏击战。

从中日军舰数量(10:12)、吨位、航速、舰炮数量和发弹速率对比,日本全面占优。

从装备备战水平和战术能力,日本更高一筹。日本12艘军舰分成4个战术群,由联合舰队司令伊东祐亨中将、海军军令部长桦山纪中将、海军少将坪井航三,分别在松岛号、西京丸号、吉野号上坐阵指挥,包抄、迂回战法张弛有度,快速灵敏。

北洋水师旗舰是定远舰,刚开炮就露馅,由于装备维护水平太差,艇桥竟然被震塌,信旗被毁,总指挥丁汝昌坠落甲板受伤,除了能坚守甲板鼓舞本舰斗志,整个舰队已失去统一指挥,变成一群无序的“鲸鱼”。

海战结果,北洋水师五艘舰被击沉(其中一艘重伤退出海战触礁后沉没):日本仅有五舰被击伤,其中三个敌酋乘坐的旗舰松岛号、西京丸、吉野号受到重创。无需掩饰了,北洋水师完败,更大的失败在心理上,剩余军舰从那以后龟缩在威海港内,把黄海制海权拱手交给日本,后来成为日本攻占威海后的战利品。

人们对甲午海战有一个普遍遗憾就是:民族英雄邓世昌和他的“致远”舰,在最后时刻,没能撞沉已受重创的“吉野”舰”。

其实,还有更大的、鲜为人知的遗憾!这就是,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还有四艘“小不点”鱼雷艇参战,其中“福龙号”盯住了受伤“大鱼”“西京丸号”巡洋舰,在400米距离先后发射两枚鱼雷,未中:后冒着弹雨冲到“西京丸号”左舷40米处发射了第三枚,竟然因为距离太近,鱼雷入海后还没来得及浮起,就从“西京丸号”船舱底部穿过,仍未中。这运气、这手气、真是差到了极点!


谌人


一提到甲午战争,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黄海大战,威海卫之战,总之都是北洋水师的海战。但是实际上还有另外一个战场,其激烈程度完全不亚于海战,但是却被人遗忘了。那就是甲午中日战争的陆战。

牛庄战役是甲午战争中最惨烈的一战,牛庄位于鞍山的西南,这个地方对于清军作战部队来说可谓是至关重要,因为这是从中国向朝鲜前线运送军用物资的重要补给战。日本人也了解到了这一点,于是在1895年3月,日军出动1万3余人,携带着60多门火炮来到了牛庄,他们的目的就是要切断这条清军的补给线。而当时驻守在这个要地的只有湘军一部和其他清军部队共计5000余人,装备有8门火炮。

由于人数和火力的巨大劣势,日军第一天的进攻作战就攻破了牛庄外围阵地。日军包围了牛庄,并在城外大肆抢劫人民物资,以满足自己的军需。随后日军炮兵向城内轰炸,并和清军炮兵发生了炮战。随后日军以密集队形在空旷地上发动进攻,清军士兵依靠建筑物进行射击,给予日军以重大杀伤。


猴子军师


甲午战争(又称中日甲午战争、第一次中日战争、清日战争、清日甲午战争;日称日清战争),国际上称为"第一次中日战争"(the First Sino-Japanese War ),是中国晚清年间发生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为争夺朝鲜半岛控制权而爆发的一场战争。由于发生年为1894年即清光绪二十年,干支为甲午,中国史称“甲午战争”。甲午战争历时9个月,分为陆战和海战两个战场,日军攻下朝鲜的平壤,在黄海海战中大败北洋水师,之后又攻下中国的旅顺、威海,并于1894年11月22日在旅顺进行大规模屠杀,血洗全城。战后双方于战后签订《马关条约》,规定中方向日方割地赔款,中国清政府因此背负沉重外债,国力日趋衰退,加速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而日本因获得巨额战争赔款,国力军力迅速强盛,并逐渐走上军国主义对外扩张之路。

写到此处,脑海幀帧画面马上滚动——"辽宁号",095,056,DF 系列,HQ 系列,歼10,歼20,歼31,彩虹,等等。甲午海战这一课,教给了中国人什么是"改革",什么是"开放",什么是"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什么是"没有一个强大的人民军队,就没有人民一切"。

时隔一百多年后再谈甲午海战,我脑子里的画面又滚动到了天安门前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没有那些抛头颅,洒热血的先烈,就没有今天的太平祥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民族英雄不可诋毁,历史虚无要不得。


闲看秋风999


甲午海战以北洋水师一败涂地来形容并不为过。虽然整过海战过程与日本也有过一些你来我往。正是由于甲午海战的失败,才有了最后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甲午战争的失败最主要原因是日本有备而来,企图心强。而清廷耗费大量的军费和银两在的颐和园的修建以及皇帝的大婚上。让北洋水师未能有足够的军费来填补,维修军舰和武器,也未能积极备战。在整个战斗过程中,毫无疑问有众多的将士是英勇无畏抗敌,为国捐躯的。然而还是无济于事,以失败告终。此次战争带给我们的教训就是:政府要清廉,要给军队足够的经费来建设军队。而军队要无时不刻备战,不能松懈,随时可以抗击来犯之敌,保家卫国。以下是整个甲午之战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从1894年7月25日到9月17日。战争分陆战与海战双向进行,陆战主要是在朝鲜半岛上的平壤之战,海战主要是黄海海战。黄海海战是双方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海域进行的战役规模的海战。亦称甲午海战、大东沟海战。此役北洋海军失利,自此退入威海卫,又执行李鸿章避战保船的命令,使黄海制海权落入日本联合舰队之手,对甲午战争的后期战局具有决定性影响。

陆面战斗在三个战场同时展开:大同江南岸战场、玄武门外战场、城西南战场。当时驻守平壤的清军九千五百餘人,日军也有一万六千多人,双方战力相差甚远。日军第九混成旅团首先向大同江南岸清军发起进攻,太原镇总兵马玉崑奋勇抗敌。

同时农历八月十八日(阳历9月17日)海军联合舰队进入黄海鸭绿江出海口西「大东沟」合击北洋水师舰队,这是人类歷史上第一次的大规模现代钢铁军舰海战。售出军舰给清日双方的英国及当时各军事大国极為关注此场海战。

海战在中午时分开始,双方皆在11时15分和11时30分发现敌方。由於清舰是从朝鲜运兵回来,加上未装舷侧速射炮,侧面火力贫弱,而定远级的主炮都排在前方,所以舰队以一字形排开,日舰则是寻战而来,由坪井航三率第一游击队的吉野等四艘快速巡洋舰为前锋,伊东祐亨带领的本队慢速六舰在后成一字阵。12时清军下令变阵,排成尖峰形。13时开始炮击:时间不久,舰队中央成凹陷形。面对清军铁甲舰攻势,日舰被迫后退。

此时日舰包抄清军右侧,由於日舰较快加上清军指挥不当,右侧舰队被歼灭;丁汝昌之座舰也被炮击,炮震力导致正在持双筒望远镜观看海面战局的丁汝昌从二楼高炸飞摔落甲板,左手臂骨摔断重伤(战后左手臂打石膏直到次年2月右手拔枪自裁)。

定远号舰长接手指挥,下令全部舰隻集中重炮攻击日本旗舰松岛号,14时松岛号即中弹,甚至是舰长室中弹,但因為炮弹火药不足,没有爆炸(舰队司令伊东祐亨回忆)没有沉没,日舰后退,伊东中将司令且即更换座舰(当松岛号由友舰拉回日本时,全舰千疮百孔却未沉没,日军频呼:「不可思议!」)。

战斗中,致远舰冲出队列,试图撞击日舰吉野号,却伤势过重而沉没,管带邓世昌落水后拒绝救援,以身殉国(致远252人中245阵亡)。16时清军左侧舰艇中弹,背靠荒岛,一边灭火一边攻击日舰。灭火成功,日舰在没有优势下撤退。另一方面,日舰所有火炮皆无法击穿定远号等清军铁甲舰,清左侧舰队回救运送重炮弹予两舰,因此反而日舰多被重炮所伤。

伊东祐亨认為暂时无法击沉定、镇两舰,下令撤退。裴利曼特说:“日军不能全扫乎华军者,则以有巍巍铁甲舰两大艘也。”靖远升旗召集各舰追击,17时30分日舰远去,清军下令停止追击;日方的说法是清军遁去,伊东的旗舰松岛号由于损坏严重,升起不再履行旗舰职务的旗号,日舰纷纷回护松岛,反失去全歼北洋水师的机会。

此大东沟海战清军伤亡600餘人,经远管带林永昇战死,经远沉没,致远管带邓世昌与舰同沉殉国;日军伤亡亦达300餘人。济远和广甲逃离战场,济远管带方伯谦因此被处决,虽是罪有应得,但广甲舰长吴敬荣由於隶属广东水师,仅以革职论处。

激战5小时后,北洋舰队损失巡洋舰5艘,包括经远、致远、超勇、扬威和广甲,受伤4艘,但成功完成护航运载清刘铭传淮军12营陆军登陆鸭绿江岸。日舰仅伤5艘,先行撤离战场。战后北洋舰队未敢主动出击,日本联合舰队达到控制黄海制海权的目的。

9月15日,日军分三路总攻平壤,战斗至为激烈,高州镇总兵左宝贵中炮阵亡,随后玄武门失守,叶志超下令撤退,六日内狂洩五百餘里,透露清陆军内部湘军、淮军严重对立;26日清军直抵鸭绿江以北。朝鲜全境為日本所控。9月23日李上折要求提取从1888年起打著海军名义筹备,实际一直被中央扣在手裡生息以建颐和园的260万两银,获得150万两紧急军费。

第二阶段

从1894年9月17日到11月22日。战场位於辽东半岛,以陆战為主。9月25日,日军在鸭绿江上搭浮桥抢渡成功,向虎山清军阵地发起进攻。清军守将马金叙、聂士成被迫撤出阵地。日军攻陷虎山。山县有朋即将第一军司令部移於虎山。鸭绿江防线决战刚要打响前光绪帝拿问平壤之战逃跑主将卫汝贵。圣旨到,造成清军全军崩溃。26日,日军佔领了九连城和安东县(今丹东),同日日军在庄河花园口登陆,10月9日,攻佔金州,10日陷大连湾,至此清军在鸭绿江防线全线崩溃。25日旅顺陷落,日军执行旅顺大屠杀,对城内进行4天3夜的抢劫、屠杀和强奸,大批平民死亡。李鸿章曾经提出“若水师至力不能支时,不如出海拚战,即战不胜,或能留铁舰等退往烟台。”但是受到丁汝昌的坚决反对,从而使得北洋水师继续困守在港内。旅顺口的防御工事,经营10余年,耗费白银数千万两,驻守兵力达14700人,日军仅用不到一天时间,付出426人的伤亡,就拿下这座重兵把守的要塞。

第三阶段

从1894年11月22日到1895年4月17日,有威海卫之战和辽东之战。12月24日,镇远退入威海卫时触礁,经抢修才不至下沉,但已不可再出深海作战,管带林泰曾引咎自尽。1895年1月20日,日本第二军共两万五千人,在日舰掩护下开始在荣成龙须岛登陆。30日,日军集中兵力进攻威海卫南岸炮台。营官周家恩阵亡,炮台被日军攻佔。2月3日日军攻陷威海卫城,刘公岛成為孤岛,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伊东祐亨曾致书丁汝昌劝降。10日,定远号弹药告罄,刘步蟾下令将舰炸沉,随后刘步蟾生吞鸦片自杀。11日,丁汝昌自杀。17日,日军在刘公岛登陆,在英国籍海军军事顾问建议下,由最年轻管带、日后民国第一任海军总长萨镇冰向伊东中将献降,济远,广丙,镇中,镇东等10舰為日军所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随后萨镇冰驾驶康济舰并载著丁汝昌等六人灵柩离开刘公岛。北线日军与清军满洲部队主力进行的战役有五复海城,与湘军、淮军、毅军进行的战役有牛庄之战(又名佯攻辽阳,实取牛庄之战)。日军佯攻辽阳,光绪帝中计,亲自下令围攻海城的清军主力救援辽阳,结果日军迅速调动进攻清军交通枢纽牛庄,围歼孤立在牛庄湘军主力。最终双方主力爆发田庄台决战,宋庆在清军主力被围歼前下令撤退。清廷被迫议和。

1895年4月17日,大清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甲午战争结束。

甲午之战以后的一些后续事件:

甲午战争后期,身处海外的孙中山开始革命尝试。1895年2月抵达香港后,孙中山开始在日本商人梅屋庄吉帮助下,与日本驻香港领事馆领事中川恒次郎联络,请求武器及资金援助,并与同侪策划在广州起义。

曾在北洋海军担任过学堂教习、军舰大副等官职,参加过甲午大东沟海战的美国人马吉芬在1894年末因為大东沟海战中的战伤归国。由於美国社会舆论和当时的西方舆论一样,分辨不太清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委,只看到最后的结果,因此他在美国报刊上撰文并各处演讲,将他所亲见亲歷的北洋海军的战斗情况介绍给大眾,但被舆论当作疯子、狂人,认為是他头部的战伤使得他精神错乱。1897年2月12日,马吉芬自杀,留下“主啊,请你不要小看我”的临终懺悔词,穿著一身北洋海军军服,盛殮在铺盖著黄龙旗的棺柩中下葬

自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开始崩坏的中华朝贡体系,在签订马关条约后,几乎彻底崩解。此战的结果不仅对当时的东亚局势做成深远的影响,甚至影响中日韩这三个国家于近现代的发展。

日本军队登陆澎湖群岛

自鸦片战争至英法联军之役為十五年,自英法联军之役至日军初次侵台為十五年,自日军初次侵台,中经马嘉理事件、伊犂交涉以至中法战争约九年,自中法战争至中日战争亦為九年,其间中国多少尚可喘息苟延。中日战后,情势急转直下,外来的兇猛压力,跟踪而至,片刻未弛,直可谓危急存亡之秋。

清国战败,只得向日本求和,签下《马关条约》。1895年间,清廷派李鸿章前往日本签约。条约指明,清方须承认朝鲜為独立国,撤出朝鲜半岛。割让台湾、澎湖及其附属岛屿予日本。条约又要求清方向日本开放多个清国内陆的港口城市,包括沙市、重庆、苏州、杭州。要求向日本赔款,日本便获得2.3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其中三千万两為清国换回辽东半岛的费用)。还规定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上述个通商口。日本货物在清国内地必须免去内地税。这使日本经济迅速发展,改变东亚地区由英国和俄国对立和争霸的原有格局,导致1902年的英日联盟及1904年的日俄战争。

甲午战争后所签订的《马关条约》是自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来对清国危害最大的不平等条约。条约签订后,台湾和澎湖沦为日本殖民地,巨额赔款亦加重清国人民负担及增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力量。允许在华设厂、增辟通商口岸便于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甲午战争及《马关条约》大大加深清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颜二哥有言23


个人以为:这个问题应当一分为二来看待,就是说我们既要看甲午海战的最终结果,又要看具体战役的战果。

从具体战役来看北洋水师很难称得上是完败。就以邓世昌殉国的最著名的黄海大东沟海战为例:黄海海战历时5个多小时,北洋水师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5艘军舰,来远受重伤,死伤官兵千余人;日本舰队松岛、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舰受重伤,死伤官兵600余人。总体上看北洋水师被击沉5艘军舰,死伤官兵千余;而日本联合舰队无一舰沉没,死伤官兵600余人,很明显北洋水师的损失高于日方。但日方的松岛、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舰虽未被击沉,但因受重创退出了后续战斗,基本上也接近于报废状态。所以日方的损失只是略低于北洋水师,而且此时北洋水师主力尚存,如果坚持抗战也不能说一定就没有翻盘的机会。

遗憾的是经历过黄海大东沟海战后的北洋水师选择龟缩避战,把制海权拱手送给日方;反观日方严格封锁松岛、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舰的损伤情况,把黄海海战宣扬为日本的大胜,而中方官员大多不明真相信以为真,从此出现了严重的恐日心理。最终龟缩威海卫基地的北洋海军没能逃脱被日军全歼的命运,所以从整个甲午海战的最终结局而论北洋水师的确是全军覆没一败涂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