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明代胡善祥皇后被廢除後,太后同情皇帝后悔,她為什麼被廢?

觀景說史


張太后、胡皇后、孫貴妃,都說三個女人一臺戲,朱瞻基的後宮情況,雖趕不上後宮大劇,但也足夠跌宕起伏,關於廢后一事,從太后到大臣,大多非常後悔,面對胡皇后也比較歉疚,除了兩個人,朱瞻基和孫貴妃。

被史學家稱為“功績堪比文景”,史稱“仁宣之治”,也有人稱之為永宣盛世的這段統治時期,是由仁宗朱高熾、宣宗朱瞻基這對父子傾心打造出來的,廢后這件事就發生在宣宗繼位不久。

朱瞻基出生,令朱棣歡喜異常,老年人的這種心情,看到孫子的那種高興勁兒,即便到了現代社會,我們也能在普通人群中看到,這一點,古今相同。

為何朱棣認為這個孩子的出生恰逢其時呢?

根據史料可以總結為兩點:

①幾乎是在朱瞻基出生的同時,朱棣夢見了他的父親朱元璋,朱元璋親手賜給他一個大圭,雖然外表醜醜的,但寓意非凡,因為大圭這物件本就是權力的象徵,而且大圭上書八個大字,“傳之子孫永世其昌”。

這夢正對朱棣心思,他對皇位的覬覦已經不是一兩天了,但這麼多年來,老天好像並沒有給他什麼機會。起兵造反?朱棣不會這麼做,因為當時的開國元勳文臣武將,還沒有被徹底清算,能征善戰的將官很多。

第二就是於孝道一途,朱棣有自己的操守,不會起兵造老子的反,雖然也有即便造反也不會成功的原因吧。

這個夢預示著有可能,朱元璋會將皇位傳給他,也或是天意,無論是否真實這夢都太對心思,所以朱棣高興異常。

②就在他做這個吉夢之時,朱瞻基幾乎也是在同時出生,冥冥中好似在暗示著什麼?皇權的繼承是應在朱棣身上,同時也是應在朱瞻基的身上,至少朱棣當時有可能是這麼想的,朱瞻基出生的真是時候,比較應景。上繼皇權,後繼有人,一個夢的工夫,就算是全部完成了。

對於長子朱高熾,朱棣一直不大看好,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不類己”,也就是說從各個方面來看,這個孩子都不像自己。

你讓朱高熾縱馬馳騁,衝鋒陷陣,不但朱高熾受不了,連他坐下的戰馬也受不了,跑兩步腰碎了,朱高熾實在太胖,而且因為肥胖的原因本身也體弱多病,對於一個要接掌天下大權的人來說,這絕不是什麼好事,對王朝的穩定性,也有很大的負面作用。

朱高熾美其名曰監國,我專門寫過一篇文章,其實朱棣對朱高熾的防備很深,甚至一直在百般刁難,朱高煦和他的一派嫡系勢力也是極盡抹黑之能事,造成朱高熾這太子當得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最高級官員的任免方面不放權給朱高熾,這我覺得情有可原,哪個不是靖難的功臣,國家的棟樑,即便太子監國也不能隨意處置,因為影響深遠,但一般庶務本來做的很好,也要橫加指責這就說不過去了,你放權給他管,他管的又沒錯,何必如此,總之,對太子並沒有太過積極和正面的評價,反而當著朝臣,多次擠兌數落朱高熾。這當然是出於極權壟斷性,但同時也表現出,雖然朱高熾是他的兒子,但朱棣對這個兒子素來不喜。

朱棣原本看好的是朱高煦,靖難之役多次救自己於必死之局,但是通過慢慢觀察,他也發現了朱高煦的野心非同一般,為人暴虐,對哥哥尚且如此陷害······如若朱高煦繼統,朱高熾一家很難存活,這不是朱棣所樂見的,畢竟他還有個心愛的孫子朱瞻基,如果傳位朱高煦,再想傳回給朱瞻基那無異痴人說夢。

就是在這種條件下,朱棣最終並沒有改變朱高熾的太子身份,原因之一就是朱瞻基。朱棣表達了他不願朱高熾即位的意思,這個問題如何解決呢?解縉為此作答,先說皇長子仁孝,天下歸心,但這個回答並不能讓朱棣滿意,所謂的仁孝,是在天下太平的時候,對普通百姓所宣揚的。

如果他朱棣也講仁孝,恐怕自己的滿門都被滅盡了,朱棣也注重仁孝,但他對愚忠愚孝是持不屑一顧的態度的。所以聽了解縉的話,朱棣默然不語,於是解縉察言觀色之下又說了三個字“好聖孫”,朱棣微頷,深以為然。

雖然朱高熾的身體不好,與朱棣也不對脾氣,但是他還有個好兒子朱瞻基,英武健壯,貌似並非短命之相,而且素為朱棣所喜。朱高熾位置坐穩,那麼朱瞻基的皇太孫→皇太子→皇帝的位子自然就穩固了,朱棣自覺朱瞻基是後續皇帝的不二人選。

朱棣賓天,然而就在洪熙元年六月,仁宗亦告駕崩,朱瞻基繼統,改元宣德。他在位期間,營造了仁宣之治,文治武功都有一定建樹,吏治清澄,國計民生方面也都有相應不錯的做為,內亂方面,通過親征平定了朱高煦的叛亂,徹底解決了親王禍國的隱患。

這樣一位仁君一位皇帝,在自己的後宮生活也就是他的私生活方面,卻幹了一件讓他幾年後頗為後悔的事,這就是相關胡善祥胡皇后的廢后事件。

朱棣欽點的孫媳婦

本文的主人公胡善祥,曾經是朱瞻基的嫡皇后,濟寧人。大姐就在宮中任職,因工作出色後擔任女官,並且頗受重用。難能可貴的是人脈寬廣人緣極佳,好到什麼程度呢?她只是一個女官身份,但他的父親竟然因此受封錦衣衛百戶。

永樂十五年,胡善祥因為家裡的這層關係,被選入宮,並最終拔得頭籌,當上了皇太孫妃,而且胡善祥是朱棣欽點,無他,就是看著順眼投緣,因為胡善祥,其父兄的職位進一步得到提升,尤其他的兄弟胡安,被任命為府軍前衛指揮僉事,專門伺候皇太孫朱瞻基,其實也就相當於兄妹日日相守,這對離家的胡善祥,也算是一種特殊的照顧。

胡善祥,最初一段時日十分幸福,大姐本身就在宮中,自己的兄弟日日陪在身邊,他的父親作為錦衣衛相互見面也不難,自己還嫁給了未來的皇帝,簡直就是人生巔峰,婦復何求,而她沒有想到的是,伴隨著巔峰的常常是後續的低谷。

朱瞻基受傳統儒家教育非常孝順,但因為廢后一事,不但忤逆了老人的意思,還一度讓張太后非常傷心、歉疚。

胡善祥是朱棣親自挑選的孫媳婦,初時還好,朱瞻基繼位後,胡氏當了皇后,另一位孫氏則做了貴妃,胡氏雖然文靜端莊母儀天下但體質羸弱,一直沒有生育,所以受到朱瞻基的冷落,而孫貴妃雖然也一無所出,但勝在相貌極其出眾,對她寵愛到什麼程度呢?

皇后冊立的時候有寶冊,也就是金璽加金冊,而貴妃則是有金冊沒有金璽,為了讓孫貴妃高興,朱瞻基特賜金寶,她也是明朝的所有貴妃裡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獨一份。

轉眼到了宣德二年,孫貴妃生下朱祁鎮,大臣們上表恭賀之餘,要求皇帝立朱祁鎮為皇太子,以安社稷、固國本。胡皇后並沒有因此表現出任何嫉妒行為,並主動表示應該聽從大臣們的意見,早日將朱祁鎮立為皇太子。

這樣就行了麼?朱瞻基並不滿意,因為偏寵的原因,他覺得孫氏和朱祁鎮的位子還是不穩,同時這也是讓胡後退位的好機會,好藉口。

朱瞻基的最終目的

雖然胡善祥現在一無所出,但畢竟年歲不大,今後未必就沒有孩子,按傳統禮教,立嫡立長,嫡長子自然是最正統的皇權沿襲方式,胡皇后同意立朱祁鎮為皇太子,相當於奉獻了自己今後若有所出的話,其嫡子的皇位繼承權。

孫貴妃當然也明白其中道理,一再推辭,說是萬一皇后以後有了嫡子,他才是最正統的的太子身份,自己的孩子可不敢先於皇后之子成為太子,孫貴妃客氣歸客氣,但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國之主呢?

朱瞻基自然是有所偏向的,第二年初,玄宗便冊立不到四個月大的朱祁鎮為皇太子。但他還是不滿意,為讓孫貴妃撈取皇后的寶座,為了朱祁鎮以最名正言順的身份當上儲君,不被其他意外形勢而左右,朱瞻基最終的選擇還是廢后。

原因無非就是孫貴妃與他更投脾氣,更順他的心思,而皇后一旦見到朱瞻基沉溺於玩樂,或把大量的時間都花費在遊戲上,就會勸他注意身體,並且要操勞國事,切勿玩物喪志。

這種善意的規勸,初時還好,礙著一層面子,後來朱瞻基越來越煩,以至於到張太后處告狀,就是因為自己在玩樂的時候,多次受到胡皇后規勸和阻撓,覺得好煩。

為了這件事,朱瞻基找到自己的張太后,想讓張太后出面勸說胡善祥退位讓賢,而張太后覺得,胡善祥本身並無過錯,更拉不下臉來去找胡善祥,所以拒絕了朱瞻基的要求。

朱瞻基又找到了諸位大臣,沒想到諸位大臣也是如此的意思,聽了朱瞻基歷數胡皇后所謂的罪過,都覺得這些都是小事,而且並不算過錯,憑這些事並不能讓朱瞻基,達到廢后的目的。

朱瞻基幾次三番的找到諸位大臣,大臣們也不勝其煩,朱瞻基一再解釋,我年過三十,孫貴妃才剛給我生個兒子(暗指胡後未盡妻子的本分),自古母憑子貴,中宮不知如何處置?(意為處理掉胡後有什麼藉口?)

楊士奇說:臣對於皇后就像兒子侍奉父母一樣,胡後就是我們的母親,我們是他的兒子,哪有兒子議論廢母的道理。

三楊嘛,楊榮比較不是東西,一番冥思苦想之後,在轉天朱瞻基再次召見幾位大臣商議廢后的時候,楊榮將胡皇后二十多條“罪過”,寫在紙上交給了朱瞻基,朱瞻基剛看幾行就勃然大怒,胡皇后何曾做過你說的這些事?雖然他要換皇后,但並非和胡善祥一點感情沒有,楊榮這樣作踐胡後,朱瞻基怎能不急?

最後無奈之下,眼見朱瞻基不達目的不罷休,廢后目的堅決,楊士奇給朱瞻基出了主意,就是通過規勸的方式,讓胡皇后自己退位,張太后不去換人去就好。這樣,孫貴妃就可以名正言順的成為皇后,朱祁鎮的太子之位,也更加穩固,安全無虞。

沒想到,胡皇后還真的答應了退位的要求,朱瞻基還沒來得及高興,張皇后得到了消息,替胡皇后打抱不平,所以朱瞻基,一再對張太后表示,兩宮一視同仁,不分薄厚。胡皇后自己同意退位,張太后也沒有辦法,最後造成了胡皇后被廢,孫貴妃成為了孫皇后的結局。

說好的一視同仁,胡皇后卻成了仙師

其實胡皇后早已明白自己的處境,一是沒有盡到為皇帝繁衍後代的責任,這是家事,也是國事,而且她也看到了朱瞻基對孫貴妃的偏寵,以及朱祁鎮對於國本的重要性,所以她這麼做,雖有賢淑的一面,卻也是無奈的選擇。

朱瞻基如何向天下解釋此事呢?

皇后胡氏上表請求退位,朕因念及夫妻之情,堅決不肯同意,但她再三請求下,朕答應她退居別宮,他的稱號、服食一切照舊。

真的是這麼做的麼?

胡皇后退下來了,去處是哪兒呢?按照宋仁宗廢郭後的先例,她被廢為靜慈仙師,退居長安宮。而張太后同情胡善祥的遭遇,經常把她叫到自己的清寧宮裡閒聊,本來胡善祥就比較孝順,原先當皇后的時候也是主動陪聊,所以這方面一如既往,有時候在宮內設宴,還故意讓胡善祥坐在孫皇后上首,以顯示胡善祥的超然地位,可惜沒過多久張太后病逝,而胡善祥也因為極度悲傷,加上自己久病難愈,不到一年也跟著去世了。

對於胡善祥的“仙逝”,反應種種

其實這件事一直被宮裡宮外、朝廷上下所議論,無緣無故被廢,胡善祥真的非常冤枉,自入宮後舉止得體,賢良溫淑,母儀天下,而且還是朱棣在世的時候,親自挑選的孫媳婦,絕對原裝原配。

朱瞻基幾年過後回想起這段往事也非常後悔,曾說:“此朕少年事”,按現在的話說就是當初少不更事吧,也算是一種比較隱晦的懺悔。(存疑)

楊士奇這個勸退者,對此事也充滿了自責,請求將胡善祥按皇后禮制安葬,可惜其他朝臣並不同意,可憐歸可憐,規矩是規矩。所以最終只能按妃嬪位安葬,另一位絕對賢良淑德的皇后-錢皇后,朱祁鎮的嫡皇后,苦勸朱祁鎮,胡皇后賢惠,沒有做錯事卻被貶為仙師,最後鬱鬱而終,她退位以後,大家都很怕孫皇后,因為她倆之間的積怨,沒人敢按正常規制安葬胡皇后,咱們要把胡皇后的身份恢復回來。

禮制這東西到了文人的嘴裡,那是怎麼解釋怎麼有理,朝臣沒意見,所以朱祁鎮恢復了胡皇后的後位,並修建陵寢,這事算是了了,其實對胡善祥來說這些虛名還有何用呢。

孫皇后並非一無是處

說孫皇后這個人能壞到什麼程度?倒也還不至於。朱祁鎮,想給孫皇后孃家子侄們封官,遭到她的拒絕,並且表示,我們家人對國家沒有功勞,你不要亂給他們官職,凡事盛極必衰,他們身處高位,會受到諸多誘惑,一旦犯了罪,我也不能庇護他們了。

後來郭子監祭酒,李時勉得罪王振,被鎖在國學門前示眾,也是孫太后所救,建文帝被幽禁的兩個兒子,朱文奎和朱文圭,當初釋放他們的時候,關於放與不放的問題,兩方大臣勢均力敵,最後還是在孫太后的支持下,朱祁鎮才最終釋放了朱允文的兩個兒子,並妥善安置。

孫後政治上的作為

把控兩變:

當初土木之變,英宗被俘,孫太后支持了于謙的北京保衛戰行動,摒棄了南逃的建議,這是利國利民的壯舉,否則朝廷一退,在也先的魔爪下,必定生靈塗炭。

徐有貞、石亨、曹吉祥等人的奪門之變,也是在孫太后首肯之後才進行的,而且孫太后還要他的哥哥孫繼忠在政變中出力。

歷史上提到孫後時,貶斥多於褒揚,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奪門之變,還有其他因素應該就是出於對胡後的同情而對孫後詬病了。

孫後自私?她何嘗不冤

為什麼孫氏會受寵呢?

第一、在相貌上,要比胡後出眾很多。

孫氏自小就是美人坯子,這在她的家鄉盡人皆知,非常出名,傳來傳去的就傳到了她的同鄉,也是朱高熾的丈母孃耳中,彭城伯夫人很好奇,漂亮成啥樣能傳的那麼轟動呢,後宮美女有的是,倒要瞧瞧,一看之下也被孫氏的美貌吸引,十分喜愛,這位業餘伯樂自然就對孫氏有了相應的推薦。

第二、同是朱棣欽點,一度養在宮中。

皇帝也要給親家面子,聽了彭城伯夫人的傾情推介,朱棣也好奇這女子能美稱啥樣呢?見過以後深以為然,得,別走了,進宮學習禮儀,就這樣,孫氏留在了宮中,她沒有胡後的某種好運,父母兄弟都不在身邊,朱棣雖然欣賞她的容貌,但很顯然,在朱棣心中,她的地位是遠不如另外一位孫媳婦胡氏的。

第三、青梅竹馬的快樂時光。

孫氏入宮剛過10歲而已,自小與朱瞻基相識,可說是青梅竹馬的一對兒璧人。本來也是挺好一段姻緣,不知為何朱棣偏偏點了胡善祥當皇后,雖然有人反對,但朱棣的脾氣比他爹也好不了多少,反對無效,沒死算賺的。

可也說朱棣對兩個孫媳婦都挺中意,他也疼愛他的孫子朱瞻基,但是他所攛掇在一起的三個人,註定不能相安無事的,悲劇就此上演。

第四、聰明伶俐,人也乖巧,她可不會象胡後一樣沒事“鞭策”老公發憤圖強,你玩我也玩······政務繁忙,平日裡已經快被累傻了,否則也不會重用宦官分擔工作量,他可沒有老朱和朱棣的好身板,回宮就要好好休息,可能這就是孫氏的想法吧。

朱瞻基是否後悔

清修明史,某些漢人為了討好主子不惜玩命抹黑明朝,這些人樂此不疲,素材取用方面掐頭去尾一通胡編,關於《明史》對這段歷史的敘述,取材於私人筆記,打得什麼牌呢?明人取信,通過提及一個名人一份奏疏來力證自己資料的真實性,但他沒想到的是,這份奏摺後人是看得到的······原文並無此“此朕少年事”的內容。

所以·所謂的“此朕少年事”,不過是筆記作者在抒發自己的情懷罷了,至於宣宗是否領他這情就不好說了,估計不會,宣宗當年十分決絕,他和胡後的矛盾絕不簡單,不足為外人道罷了,所以才幾次三番的找幾位重臣商議,不達目的決不罷休。

自己心愛的女人被扶正後位,自己和心愛女人的孩子被扶正太子,自己最討厭的人被貶為“仙師”,他又怎麼會後悔呢?雖然·如果他能後悔的話,在我們看來可能他才更像一個人,但沒辦法,正史沒有記錄,《明史》取材錯誤。

附:

比如:“後宮有妊,皆遭潛害”,連乾隆都看不下去了

傳奇毒婦萬貴妃也是倒大黴了,不知道得罪誰了兩百多年後還有人照死抹黑,資料採編人是誰呢?毛奇齡。

這件事于慎行寫的很清楚,他是聽一個老太監說的,《國榷》作者雖然採用了這些素材,但把于慎行的敘述也附於註釋,就是因為此事存疑,出自老太監的話,毫無旁證,朝野更無相關傳言,《萬曆野獲編》的作者就更不信了,太監的話你也信。

眼瞎的毛奇齡可不管這套,註釋抹去,來源抹去,掐頭去尾直接寫入《明史》。

乾隆帝不信

乾隆也看明朝史料,看了《明史》對萬貴妃的描述表示無法讓人相信,提出如下疑問:

①“後宮有妊,皆遭潛害”。孝宗出生前,比他大兩歲的朱祐極已經出生了,張敏說“皇帝沒兒子,我怎能幹這事。”的時候,朱祐極當時還活得好好的,張敏一個內宮太監會不知道?怎麼可能說“皇帝沒兒子,我怎能幹這事。”,朱祐極是撿的?

②僥倖逃脫萬貴妃魔爪的獨苗苗朱祐樘在受封太子的時候,和他一起受封的······還有十個王子,他們同時受封各自相應爵位,這十個孩子也被藏起來了?


古今通史


胡善祥,明宣宗朱瞻基的原配妻,絕對的根正苗紅、來路正派,民間普通女子,從小養在皇宮,長大後以賢德聞名宮中,15歲被明成祖朱棣選為皇太孫妃,23歲被明仁宗朱高熾選為皇太子妃,等於說是被兩輩人指婚給朱瞻基的原配,即位後立即封為皇后,史稱胡皇后。

明宣宗朱瞻基畫像。

伴隨好運而來的胡皇后似乎到頭了,開始了命運不濟,因為她不生兒子,接連生了2個女兒後讓朱瞻基大失所望,對於一個快30歲的皇帝來說,連個兒子都沒有,是挺著急的,恰好此時孫貴妃誕下一龍子,取名朱祁鎮,讓朱瞻基大為振奮,長吁一口氣,於是開始寵愛孫貴妃,孫貴妃覬覦皇后之位,以胡皇后無子為由慫恿朱瞻基廢后。

孫皇后畫像。

朱瞻基有理由廢后嗎?如果按禮制,是沒有的,儘管古代禮法有“七出”,就是夫妻如有7種情況,丈夫可以休了妻子,七出分別是:無子、淫佚、不事父母、口舌、盜竊、嫉妒、惡疾,不巧,胡皇后正中第一條,無子!但七出的前提下還有“三不去”,也就是為公婆服過喪、娶時貧賤後來富貴、有來處無歸處,朱瞻基的父親朱高熾死後,胡皇后以兒媳身份服喪守孝,做得井井有條,胡皇后就算犯了七出之一,但滿足了三不去情況之一,朱瞻基不能休她。

胡善祥死後,明英宗朱祁鎮將其以妃嬪禮葬於金山,在眾上勸說下,恢復皇后位份。

朱瞻基找來朝中大臣商議,以內閣大臣楊士奇為首,認為胡皇后沒有過錯,不應廢去,朱瞻基拗不過大臣,於是去敲打胡皇后,讓其主動提出來讓位,雖然有張太后為其撐腰,但胡皇后為人忠厚善良,為了不違聖意,於是主動上表辭去皇后之位,於是宣德3年,胡皇后被廢,居長安宮為道姑,依然享有皇后禮遇,以後張太后對胡氏照顧有加,在規格上仍凌駕於孫皇后之上,事後朱瞻基也覺得自己做得不夠意思,《明史》記載“宣宗後亦悔,嘗自解曰,此朕少年事”,意思是自己年輕做了錯事。


圖文繪歷史


善良、美貌的胡善祥被廢皇后,是因為曾被叔父玷汙?是第三者插足?還是因為沒能生皇子?但她生前死後兩度成為皇后,在歷史上也是少有。

被叔父朱高煦玷汙?

在電視劇《大明風華》中有個鏡頭,漢王朱高煦府中,胡善祥衣衫不整狼狽的躺在地上,鞋子也被退去一半,而漢王妃也因此打了胡善祥一巴掌,被姑姑接回宮中,最閨蜜也和宮女嚼舌頭,說胡善祥已經沒了清白之身,結果被胡善祥毒死。於是有人猜測,後來胡善祥被廢,是朱瞻基知道了叔叔漢王曾經玷汙過她。

其實這是無稽之談,胡善祥和漢王朱高煦沒有半點瓜葛,胡善祥父親是錦衣衛百戶長,選入宮中和朱高煦沒有什麼關係,《大明風華》的編劇為了博取觀眾眼球,故意編出混亂不倫的情感關係,其實這都是宮廷戲的套路。

胡善祥第三者插足?

朱瞻基小時候,母親就領回一個姓孫的小姑娘,和他一起玩耍,一起成長,兩個人可謂是青梅竹馬。沒想到的是,到了大婚年齡,他祖父明成祖朱棣看中了知書達禮,溫順賢良的胡善祥,讓孫子朱瞻基娶她為太孫妃。皇帝一言九鼎,朱瞻基雖然心裡有孫姑娘,但只能娶她當側室。胡善祥不屬於第三者插足,因為她根本沒有與孫氏爭奪正妻位置的權力和機會,她是皇帝賜婚的受害者。

沒有生兒子而讓位

朱瞻基即位後,胡善祥被封為皇后,她一連生了兩個公主,卻沒有兒子,在“母憑子貴”的封建時代,沒有皇子,就會受到皇帝冷落。而朱瞻基寵愛的孫貴妃肚子很爭氣,生下皇子朱祁鎮。

胡善祥是個很賢良的皇后,她自己很自責,認為沒能生下皇子,沒有後人祭祀祖宗;身體又虛弱,不能料理好後宮的事,自己不配當皇后,多次嚮明宣宗朱瞻基表示讓出皇后位置。其實朱瞻基一直對沒有讓青梅竹馬當皇后耿耿於懷,只是胡皇后的賢良得到大臣們的公認,沒有理由廢后。胡皇后要求讓位的建議正中明宣宗下懷,於是順水推舟,廢黜胡皇后,改立孫氏為皇后。

後以無嗣多疾,上表請避位,從之,敕諭禮部曰:"比皇后胡氏,自罹多疾,不能恭承祭養。重以無子,固懷謙退,上表請間。朕念夫婦之義,拒之不從,而懇辭再三,益加惓切,已從所志……退居長樂宮,事黃老清靜之說。"遂更立貴妃孫氏為皇后。——《胡善祥墓誌銘》

朱瞻基後悔廢胡皇后

胡氏被廢皇后,就居住在長安宮當了道姑,賜號靜慈仙師。

朱瞻基的母親張太后認為胡善祥自動要求廢后很賢德,就常召她居住清寧宮。宮廷飲宴時,都要請她參加,而且坐在孫皇后的上位。孫皇后為此怏怏不樂。

胡善祥沒有過錯被廢的事傳到民間,百姓們知道真相後,都非常同情這位品德高尚的廢后。明宣宗也為此悔過,對大臣說,這都是因為當時年少衝動。

"後無過被廢,天下聞而憐之。宣宗後亦悔。嘗自解曰:"此朕少年事"。——《明史 后妃列傳一》

正統七年(1442年)十月,太皇太后張氏崩,胡氏痛哭不已,第二年也去世了,用嬪御禮葬於金山,諡號"靜慈仙師"。

明英宗執政時期,孫太后去世,當時皇后錢氏建議恢復胡善祥的皇后位號。明英宗就問大學士李賢,李賢說:“如果按照皇后的規格給胡氏修建陵墓,老百姓都會說皇上尊崇孝道。”

於是明英宗賜胡善祥"恭讓誠順康穆靜慈章皇后"諡號,並按照皇后的規格修建了陵寢。

胡善祥是個很善良賢惠的皇后,得到大臣和百姓的尊重,後人不應該為了博眼球亂臆造歷史,玷汙她清白的名聲。


聾王異史


目前熱播的電視劇《大明風華》裡的太孫妃胡善祥,其原型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原配胡善祥,也就是恭讓章皇后。她後來被廢后,退居長安宮當了道姑。

胡善祥廢后之後,為何太后同情皇帝后悔,她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又是因何被廢后的呢?下面一起撥開歷史的迷霧來看一下。  


一、出身簡歷

歷史上明宣宗朱瞻基的皇后胡善祥的身世,根本不是電視劇《大明風華》中所演的那樣,胡善祥並不是靖難遺孤,她有不錯的家世。

她出生於洪武三十五年四月初十日,山東濟寧人。


她的父親名叫胡榮,初任錦衣衛百戶,胡善祥當皇后後,先後任光祿卿、驃騎將軍、中軍都督府僉事。大姐名叫胡善圍,明太祖初年以才色選入宮,宮中任尚宮,是四朝女官。大哥胡安,任府前衛指揮僉事。二哥胡瑄,任府軍前衛百戶。


永樂十五年,因素有賢名,被選為皇太孫妃,仁宗繼位之後,是為皇太子妃。洪熙元年,繼位不滿一年的明仁宗朱高熾去世,太子朱瞻基繼位,改元宣德。宣德元年,冊封為皇后。

二、為人處世

據史載,胡善祥為人善良忠厚,天性貞一,心胸大度,舉止端莊,毫無諂媚之態,是一個既無過,也沒有被母族牽連,極為罕見的成為一個無過被廢的皇后。


雖得太后喜愛,但是朱瞻基卻不喜歡她。再加上她只生了兩個女兒:順德公主和永清公主,而沒有生個兒子,就更難得皇帝寵愛了。當時朱瞻基最寵愛的女人是貴妃孫若薇,人長的漂亮又會來事兒。

三、廢后原因

那麼她為什麼會被廢呢? 目前公認的有兩個原因:

1、墓誌銘說

胡善祥墓誌銘對於其被廢的原因是這樣說的:

後以無嗣多疾,上表請避位,從之,敕諭禮部曰:“比皇后胡氏,自罹多疾,不能恭承祭養。重以無子,固懷謙退,上表請間。朕念夫婦之義,拒之不從,而懇辭再三,益加惓切,已從所志,就間別宮,其稱號、服食,侍從悉如舊,退居長樂宮,事黃老清靜之說。”遂更立貴妃孫氏為皇后,事在國史。


從這段墓誌銘中,我們可以看到, 胡善祥皇后之所以被廢,是她自己請辭的,理由是無嗣、多疾。這個理由有點牽強,應該是朱瞻基為自己貼金的。

2、史料說

《勝朝彤史拾遺記》這樣記載道:

“皇太后有旨,謂兩家定位久,無可議,仍冊胡氏為皇后,孫氏為貴妃。故事冊皇后用金寶金冊,皇貴妃而下,金冊無寶。時宣宗初嗣位,意亦稍稍向孫氏,特為孫氏請寶於太后。”“後數數規諷,上稍厭後。適後疾無子,而貴妃,宮人有身者,貴妃隱之為已有。”“二年十一月,宮中傳言貴妃生皇第一子,上遂召張輔、蹇義、楊榮、夏原吉、楊士奇入。諭之曰:朕有一大事與卿等議,固出不得已,然亦決矣。朕三十無子,而中宮屢身不得育,頃且病。日者言中宮祿命必無子,今貴妃有子,當立為嗣。夫母以子貴,禮也。特何以處中宮。”


以上這段史料,則將朱瞻基廢后的原因解釋得很清楚。胡善祥因為時常勸諫皇帝,因而遭到皇帝不喜。而孫貴妃此人早在宣宗登基之前,就已經獲寵,宣宗繼位後,更是風光無限。後來孫氏將宮內宮女之子抱在自己膝下,偽裝成自己親生的孩子。宣宗有了兒子,心裡高興,再加上本來就傾向於孫氏,因而才有了後來的無過廢后之事。

四、廢后結局

胡皇后被廢之後,奉旨退居長安宮,當了道姑。太后卻很是憐憫胡善祥,經常召她入宮,宮裡設宴的時候,太后讓胡善祥坐到新任孫皇后的上邊,這讓孫氏感到非常不快。

太后死後,胡善祥哭得很傷心,太后死的第二年,即正統八年十一月初五日憂鬱而死。

死後以嬪御禮葬於金山,諡號“靜慈仙師”。後來有人建議英宗恢復胡氏的皇后之位,於是在召見大臣,得到大臣支持之後,恢復皇后位份,上尊諡曰“恭讓誠順康穆靜慈章皇后”,修陵寢,不祔廟。

綜上所述,正是由於胡善祥太過忠厚善良,不事諂媚之術,且中宮無子,尤其是時常勸誡明宣宗朱瞻基,這才遭到其嫌棄厭惡,最終導致被廢后。


獨釣秦時月


胡善祥被廢之後,她的婆婆誠孝昭皇后張氏態度發生一百八十度轉變是事實。但是,明宣宗朱瞻基似乎並沒有“後悔”,因為廢后之事本來就是明宣宗與孝恭章皇后孫氏合謀的!明宣宗主導了廢后事件,廢后之後又“後悔”,這從何說起?

隨著最近電視劇《大明風華》的熱播,明宣宗、胡善祥與孝恭章皇后孫氏的“三角戀”又被眾人給扒了出來!劇中嚴重洗白了孫氏、黑化了胡善祥,似乎“孫若微”才是受害者……可事實上,胡善祥才是最大的受害者!從頭至尾,無論被迎娶為“太孫妃”還是立後、廢后,胡善祥都是被動接受,毫無一點主動權可言。

孝恭章皇后的前世今生

電視劇《大明風華》中說“孫若微”是什麼“靖難遺孤”,而且還是殺手出身。實際上,孝恭章皇后到底叫不叫“孫若微”都是有待商榷的!無論《明宣宗實錄》《明英宗實錄》還是清朝編纂的《欽定明史》中都沒有提及孝恭章皇后的名字,我們只知道她姓孫,至於是不是名“若微”,無考!

真實歷史上的孝恭章皇后孫氏也不是“靖難遺孤”,更不是什麼殺手!史籍對孫氏出身的記載是相當明確的,她是如假包換的“官二代”,只不過她父親的官職不太大,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副縣處級”——孫氏的父親孫忠是明朝的永城縣主簿。明清時期,主簿與縣丞、典史同為縣令佐貳官(副職),縣丞為正八品、主簿為正九品、典史不入流,但都有“正式編制”,是在吏部備案的正式官員、不屬於吏。

誠孝昭皇后張氏的生母彭城伯夫人是永城人,因此與身為當地官員的孫氏的父親孫忠有所接觸。恰巧明宣宗這位姥姥看上了自幼聰明伶俐的孫氏、想把她收作外孫媳婦,於是便將孫氏介紹給了自己的女兒誠孝昭皇后張氏。張氏見年幼的孫氏長得漂亮又聰明伶俐、也頗為喜歡,於是便將年僅十幾歲的孫氏帶回了太子宮中教習禮儀,準備將來嫁給自己的兒子朱瞻基(明宣宗)為妻,這裡面頗有些“童養媳”的味道。明宣宗對此也心知肚明,加之孫氏也頗對明宣宗的脾氣。一來二去,二人“青梅竹馬”、感情迅速升溫,明宣宗也將孫氏視為了自己未來的“太孫妃”。

廢后胡善祥的前世今生

既然孫氏是誠孝昭皇后張氏選中的兒媳,那麼胡善祥又是怎麼“第三者插足”的呢?這還要從明成祖朱棣說起。彼時的明仁宗還沒有即位、只是皇太子而已,因此明宣宗的婚事他這位親爹根本做不了主,做主的是明宣宗的祖父明成祖!因為司天監奏請之故,明成祖來了個“亂點鴛鴦譜”,將錦衣衛百戶胡榮的女兒胡善祥指定為了明宣宗的正室。所謂司天監奏故,大概其是出於“八字”之類的理由吧,又或許是明成祖為了防止張氏外戚做大而刻意為之。總之,孫氏落選了。時為皇太子的明仁宗周圍本就有漢、趙二藩虎視眈眈,明仁宗和明宣宗是不可能公開違逆明成祖的!就這樣,胡善祥成為了“太孫妃”,誠孝昭皇后張氏內定的“太孫妃”孫氏只能屈居側室,這也為後來明宣宗廢后埋下了伏筆。

洪熙元年,明仁宗即位,胡善祥名分早定,是名正言順的“太子妃”!十個月之後,明仁宗駕崩、明宣宗即位,同樣因為名分早定,明宣宗也不得不冊立胡善祥為皇后,孫氏只能屈居貴妃之位。為了釋放政治信號、也為了寬慰孫氏,明宣宗居然違反明朝“帝王側室有冊無寶”的祖制,給身為貴妃的孫氏也頒發了金寶!實際上,到這個時候,明宣宗廢后之心已經昭然若揭了,廢后僅僅是時間問題,明宣宗缺少的也只是一個理由!

可胡善祥的大度、謹慎卻讓明宣宗無從下手,史載胡善祥“忠厚善良、天性貞一、舉止莊重、無媚順態”。換言之,胡善祥為人敦厚、不爭不搶,以至於明宣宗根本找不出廢后的理由。直到宣德二年,這一切才發生了逆轉,這一逆轉的節點就是明英宗朱祁鎮的出生。

明宣宗廢后的理由

明宣宗雖然不喜歡胡善祥,但有祖父和父親在、有祖制在,明宣宗也不能過度冷落胡善祥,所以胡善祥和孫氏不相伯仲,都有孩子出生。但是,所有的孩子都是女孩,直到宣德二年明英宗出生,明宣宗才有了自己的第一個兒子!而這,正好給了明宣宗廢后的絕佳理由。

在明英宗出生之後,明宣宗隨即以“無子”為由、逼胡善祥遜位!這真的是欲加之罪了,胡善祥並不是不能生育,她已經生了兩個女兒了,假以時日,誰敢說她就一定生不出兒子來?但明宣宗不管,認定了胡善祥“無子”。在明宣宗的步步緊逼之下,胡善祥不得不“主動”退位讓賢……宣德三年,明宣宗正式廢后,胡善祥退呂長安宮,而且被“出家”、成了道姑。同年,孫氏如願以償、“母憑子貴”成為了皇后。

誠孝昭皇后態度的前後反差

經歷了廢后事件之後,原本非常喜愛孫氏的誠孝昭皇后張氏都覺得兒子明宣宗和孫氏這事兒做得太過分了!她的態度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事後,張氏經常召胡善祥到清寧宮陪伴自己、一住就是很長時間。為了表達自己對兒子明宣宗廢后的不滿,在清寧宮舉辦“家宴”時,張氏仍然按照以前的規矩,讓胡善祥坐在孫氏的上首!搞得孫氏非常不悅。但張氏畢竟是自己的婆婆、而且好歹也是自己曾經的“伯樂”,孫氏有一萬個不痛快,也只能嚥下這口惡氣。明宣宗自知廢后理虧,自己的老孃這樣做,他也不便多說什麼……

在婆婆張太后的庇護之下,胡善祥雖然被廢,結局卻是歷朝歷代廢后中“最好”的。即便在孫氏成為皇太后之後,因為有太皇太后張氏庇護,胡善祥依然安安穩穩過著自己的小日子。正統七年,張太后駕崩。胡善祥失去了最後的依靠,終日以淚洗面,一年之後便鬱鬱而終了。因為彼時孫氏已經成了皇太后,在她的干預下,辭世的胡善祥並沒能獲得應有的待遇,曾經的堂堂大明皇后僅僅被以嬪御之禮下葬,而且未能葬入明宣宗的景陵!

直到天順六年孫氏去世之後,明英宗才於次年恢復了自己這位嫡母的皇后身份並予以追諡。因為生母孫氏已經升祔太廟,胡善祥雖然復位,卻未能再升祔太廟。平心而論,明英宗能做到這個份上已經算是仁至義盡了,如果將胡善祥升祔太廟,自己的生母孫氏將如何安置?這是明英宗不得不考慮的問題,為了自己皇位的正統性,明英宗也只能委屈自己這位嫡母了。

明英宗身世之謎

官方史籍對於明英宗身世的記載是相當明確的,他就是孝恭章皇后孫氏所生。但野史雜說中卻給出了不同的說法,說明英宗是明宣宗與宮人所生,是明宣宗與孫氏合謀、由孫氏抱養了宮人之子冒充親子,簡直與宋仁宗趙禎的身世“如出一轍”!個人認為,這種說法有待商榷。

且不說孫氏是可以生育的,她完全沒有必要抱養別人所生的兒子,大不了再晚幾年,只要明宣宗“努力”,孫氏完全有可能生出自己的親生兒子,不是嗎?真的多年都等下來了,為何急於一時、非要抱養一個?再者說,彼時即便明宣宗與宮人生下了庶長子,在“嫡長子繼承製”的框架下,庶長子是威脅不到嫡子的,只要胡善祥沒有再度懷孕,這根本不是問題。明宣宗又為何要與孫氏合謀演這麼一出大戲?更何況,如果孫氏再生出一個兒子,這個抱來的兒子將如何安置?

再就是“奪門之變”後明英宗的反應了,“土木堡之變”後,于謙等人在孫氏的默許下擁立了時為郕王的景泰帝為君。“奪門之變”後,明英宗將景泰帝定性為了“亂臣賊子”並殺掉了于謙等人,但與此事密切相關的孫氏卻沒有受到任何牽連。或許有人要說了,孫氏是明英宗名義上的生母、皇太后,明英宗不得不顧及“以孝治天下”。誠然,明英宗無法廢黜孫氏,但用明宣宗的原配胡善祥壓制孫氏還是可以的吧。可明英宗直到孫氏去世之後才恢復了胡善祥的皇后身份!再退一步,明英宗保留孫氏的皇太后之尊,將其變相軟禁還是可以做到的吧。可明英宗同樣沒有!這就足以說明問題了,孫氏就是明英宗的親媽,所以明英宗才氏選擇了“寬恕”,不是嗎?否則這一切都很難說通。

綜上所述,胡善祥從頭至尾都是一個被命運裹挾的可憐之人,電視劇《大明風華》嚴重黑化了這位可憐的女人!相反,孝恭章皇后孫氏咄咄逼人,到頭來卻被電視劇給洗白得乾乾淨淨,似乎她才是“受害者”。現在的電視劇顛倒黑白的能力絕對不是一般二般的!


農民工歪說歷史


正在熱播的電視劇《大明風華》描寫了明宣宗朱瞻基與皇后胡善祥、孫若微這三個人之間的感情,胡善祥雖然是朱瞻基的原配妻子,但是朱瞻基並不喜歡她,朱瞻基喜歡的人是孫皇后,也就是影視劇中的孫若微。

胡善祥出生於1402年5月11日,山東濟寧人,是錦衣衛百戶胡榮的第三女。她從小養在皇宮,長大後以賢德聞名宮中,15歲被明成祖朱棣選為皇太孫妃嫁給18歲的朱瞻基,23歲被明仁宗朱高熾選為皇太子妃,等於說是被兩輩人指婚給朱瞻基的原配,即位後立即封為皇后,史稱胡皇后。


據史載,胡善祥為人善良溫柔,天性貞一,心胸大度,舉止端莊,毫無諂媚之態,是一個既無過,也沒有被母族牽連,極為罕見的成為一個無過被廢的皇后。 胡皇后雖得張太后喜愛,但是明宣宗朱瞻基卻不喜歡她。再加上她只生了兩個女兒:順德公主和永清公主,而沒有生個兒子,就更難得皇帝寵愛了。當時朱瞻基最寵愛的女人是青梅竹馬的貴妃孫若薇,她長得漂亮又風情萬種。

明宣宗雖然不喜歡胡善祥,但直到宣德二年明英宗朱祁鎮出生,明宣宗才有了自己的第一個兒子!而這,正好給了明宣宗廢后的絕佳理由。

在明英宗出生之後,明宣宗隨即以“無子”為由、逼胡善祥遜位!這真的是欲加之罪了,胡善祥並不是不能生育,她已經生了兩個女兒了,假以時日,誰敢說她就一定生不出兒子來?但明宣宗不管,認定了胡善祥“無子”。

在明宣宗的步步緊逼之下,胡皇后被迫同意立朱祁鎮為皇太子,相當於奉獻了自己今後若有所出的話,她的嫡子的皇位繼承權。 孫貴妃當然也明白其中道理,一再推辭,說是萬一皇后以後有了嫡子,他才是最正統的的皇太子身份,自己的孩子可不敢先於皇后之子成為皇太子,孫貴妃客氣歸客氣,但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國之主呢?

明宣宗自然是有所偏向的,第二年初,明宣宗便冊立不到四個月大的朱祁鎮為皇太子。但他還是不滿意,為讓孫貴妃撈取皇后的寶座,為了朱祁鎮以最名正言順的身份當上儲君,不被其他意外形勢而左右,朱瞻基最終的選擇還是廢后。 原因無非就是孫貴妃長得更漂亮,而且與他更投脾氣,更順他的心思,而胡皇后一旦見到朱瞻基沉溺於玩樂,或把大量的時間都花費在遊戲上,就會勸他注意身體,並且要操勞國事,切勿玩物喪志。

胡皇后這種善意的規勸,初時還好,礙著一層面子,後來朱瞻基越來越煩,以至於到張太后處告狀,就是因為自己在玩樂的時候,多次受到胡皇后規勸和阻撓,覺得好煩。

為了這件事,朱瞻基找到自己的母親張太后,想讓張太后出面勸說胡善祥退位讓賢,而張太后覺得,胡善祥本身並無過錯,更拉不下臉來去找胡善祥,所以拒絕了朱瞻基的要求。

朱瞻基又找到了諸位大臣,沒想到諸位大臣也是如此的意思,聽了朱瞻基歷數胡皇后所謂的罪過,都覺得這些都是小事,而且並不算過錯,憑這些事並不能讓朱瞻基達到廢后的目的。

朱瞻基幾次三番的找到諸位大臣,大臣們也不勝其煩,朱瞻基一再解釋,我年過三十,孫貴妃才剛給我生個兒子,自古母憑子貴,皇后不知如何處置?

楊士奇說:臣對於皇后就像兒子侍奉父母一樣,胡後就是我們的母親,我們是他的兒子,哪有兒子議論廢母的道理。

三楊只有楊榮一番冥思苦想之後,在轉天朱瞻基再次召見幾位大臣商議廢后的時候,楊榮將胡皇后二十多條“罪過”,寫在紙上交給了朱瞻基,朱瞻基剛看幾行就勃然大怒,胡皇后何曾做過你說的這些事?

雖然明宣宗要換皇后,但並非和胡善祥一點感情沒有,楊榮這樣作踐胡皇后,朱瞻基怎能不急? 最後無奈之下,眼見朱瞻基不達目的不罷休,廢后目的堅決,楊士奇給朱瞻基出了主意,就是通過規勸的方式,讓胡皇后自己退位,張太后不去換人去就好。這樣,孫貴妃就可以名正言順的成為皇后,朱祁鎮的皇太子之位,也更加穩固,安全無虞。

沒想到,胡皇后還真的答應了退位的要求,朱瞻基還沒來得及高興,張太后得到了消息,替胡皇后打抱不平,所以朱瞻基,一再對張太后表示,兩宮一視同仁,不分薄厚。

胡皇后自己同意退位,張太后也沒有辦法,最後造成了胡皇后被廢,孫貴妃成為了孫皇后的結局。

其實胡皇后早已明白自己的處境,一是沒有盡到為皇帝繁衍兒子的責任,這是家事,也是國事,而且她也看到了朱瞻基對孫貴妃的偏寵,以及朱祁鎮對於國本的重要性,所以她這麼做,雖有賢淑的一面,卻也是無奈的選擇。

按照宋仁宗廢郭後的先例,胡皇后被廢為靜慈仙師,退居長安宮。而張太后同情胡善祥的遭遇,經常把她叫到自己的清寧宮裡閒聊,本來胡善祥就比較孝順,原先當皇后的時候也是主動陪聊,所以這方面一如既往,有時候在宮內設宴,還故意讓胡善祥坐在孫皇后上首,以顯示胡善祥的超然地位。孫皇后為此怏怏不樂。

1435年1月31日,36歲的明宣宗朱瞻基去世,8歲的明英宗朱祁鎮繼位。

公元1442年,張太后病逝,而胡善祥也因為極度悲傷,加上自己久病難愈,公元1443年胡善祥也鬱鬱而終,年僅41歲。

至於明宣宗後悔廢后的說法,可見於《明史》的記載:

後無過被廢,天下聞而憐之。宣宗後亦悔。嘗自解曰:“此朕少年事”。

但是,《明史》的這段說法其實是清朝人根據明朝資料編纂的,問題出在明朝留下的資料出現了記述錯誤。 後悔廢后一說,始於嘉靖年間的史書《皇明通紀》,這是明代第一部私修編年體史書。

根據《明憲宗實錄》的記載,這段話的內容是這樣的:

逢迎者或以宣廟胡皇后為言,此與今日事體萬萬不侔。胡皇后乃宣廟在御之日,已讓位於孝恭章皇后。今則先帝臨御,未聞慈懿皇太后之嘗退讓也。且先帝於胡皇后,亦已復正尊號,增修陵寢,一依後禮矣。

根本就沒有提到明宣宗後悔廢后的事情。由此可見,所謂明英宗後悔廢后一說,應該是《皇明通紀》的杜撰。


厚德載物49847


《大明風華》的熱播,讓不少觀眾都注意到了這一段明史。不得不說,幾位主演的演技都很棒,尤其是“小姨媽”鄧家佳扮演的胡善祥,演繹出劇中角色的前後變化。

劇中胡善祥在歷史上確有原型,她就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原配、第一任皇后胡氏。只不過,歷史中的胡皇后與電視劇中有些不一樣。

明宣宗胡皇后

明朝選妃並不注重家世,胡善祥的出身也只是錦衣衛百戶的女兒。歷史上的胡善祥以賢名著稱,被永樂帝看中,選為皇太孫妃。胡善祥的“賢”名並未讓當時還是皇太孫的朱瞻基高看一眼,因為他的心裡早已有了與自己相伴長大的孫氏(孝恭孫皇后),即電視劇中孫若微的歷史原型。

在朱瞻基心中,孫氏才是他心中的妻子,對突然“從天而降”的胡氏,頗為不滿,但這樁賜婚是爺爺永樂帝指名的,他不敢反抗,只能接受,而他喜歡的孫氏只能為嬪。胡氏嫁與他之後,依然賢惠大度,沒有過錯。朱瞻基即位後,只能按理冊封她為皇后,孫氏則為貴妃。

胡善祥嫁給朱瞻基後,只生了兩個公主,作為皇后,一直沒能生下皇子,且又不受寵,成為她被廢黜最後的稻草。宣德二年,孫貴妃生下明宣宗長子朱祁鎮(即明英宗)。多年未誕下皇子又不受寵的胡皇后,多次收到明宣宗暗示上表退位讓賢。宣德三年,明宣宗多番“籌謀”下,終於廢黜胡皇后,改立孫氏為皇后。

胡皇后被廢為什麼引得同情後悔?

胡皇后被廢后,居長安宮為道姑,賜號靜慈仙師。但宣宗的母親張太后十分喜歡她,經常召見她,一些宴會也讓她居於孫皇后之上。而之後宣宗也曾後悔自己當初衝動的廢后行為。這都是為什麼呢?

前面我們說了,胡皇后出身不高,家世一般,因為其賢名被永樂帝看中,選為太孫妃。永樂帝不選孫氏為後的原因,多半因為朱瞻基對她的寵愛以及與張太后的關係,擔心外戚干政。所以選了有賢名且出身一般的胡氏,故橫空“插足”並非胡氏所願。胡皇后不受寵,卻還是遵守皇后本分,並未做出什麼出格舉動。無過而廢,只因宣宗不喜不寵,對胡皇后來說,實屬委屈。


若淺話史


胡善祥是大明王朝初年明宣宗朱瞻基的皇后,她雖然沒有什麼過錯,可惜在朱瞻基登上皇位之後不久,還是將她給廢掉了。



胡善祥被廢也就是印證了一句古話,叫做強扭的瓜不甜。胡善祥本來是錦衣衛百戶的女兒,由於賢良淑德,所以被當時明成祖朱棣看中,賜婚給他最喜愛的皇太孫朱瞻基為正妃。可惜包辦婚姻害死人,朱瞻基本來心中已經有了中意的正妃人選,那就是和他一起青梅竹馬長大的孫氏。所以他對爺爺賜婚給他的胡善祥並不滿意,但由於是永樂帝所賜,他也不敢不接受,而他喜歡的孫氏自然就只能當側妃。



多年之後,明成祖朱棣去世了,而朱瞻基的父親明仁宗朱高熾在位不到一年也去世了。朱瞻基終於登上了皇位,這個時候他終於可以自己決定一切了。不過他想廢掉胡善祥還是比較麻煩,因為胡善祥一直沒有什麼過錯,並且賢良淑德,無論是在後宮還是朝臣中的名譽都非常的好。所以即位之初,他還是封了胡善祥為皇后,只不過他也封了他喜愛的孫氏為皇貴妃,並且是歷史上的第一個皇貴妃。後宮中,皇后有冊有寶,而其他的妃子則有冊無寶。但是孫氏作為皇貴妃也是有冊有寶,事實上已經和皇后平起平坐。再加上皇帝寵愛她,她事實上是後宮的皇后,胡善祥反而在後宮沒有什麼權勢。



即使如此,朱瞻基還是想廢掉胡善祥,立孫氏為皇后。機會終於來了,孫氏生下了皇長子朱祁鎮,也就是未來的明英宗。胡善祥只生了兩個女兒,沒生下兒子,所以朱瞻基就以胡善祥無子為由,最終將她給廢掉了,而立了生下兒子的孫氏為皇后。不過有小道消息說,這個兒子事實上也不是孫氏所生,是一個宮女所生,只不過孫氏把他據為己有而已。但是明宣宗朱瞻基默許了孫氏的這種做法,其他人也就無可奈何了,因為在宋朝的時候,劉娥也是這麼幹的。



胡善祥因為沒有什麼過錯被廢掉,所以引起了太后和一些朝臣的同情,不過朱瞻基可沒有什麼後悔的,因為這是他蓄謀已久的。

我是平安讀歷史,期待你的點評與關注!


平安讀歷史


宣德三年,僅做了三年皇后的胡善祥被廢除,儘管這個舉動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對,但仍然沒有能夠阻止朱瞻基想要對廢除胡善祥的心,那麼一向賢良淑德,為文武百官,大臣所稱讚的胡善祥到底哪裡惹得朱瞻基不滿?讓他下定決心想要廢后。這件事還要從朱瞻基小時候說起。



永樂十五年,朱棣在位時對朱瞻基甚是寵愛,從小便開始將他當做皇位繼承人培養,自然到了成年的時候就開始張羅著提朱瞻基選皇太孫妃,而這時賢良淑德,品性極好的胡善祥便被當做了最佳人選。這一點在《明史 列傳一 后妃》和《萬曆野獲編》 卷3等史料中都有記載:宣宗為皇太孫時,納胡氏為妃,及居東宮,稱皇太子妃,宣宗登極為皇后。這在眾人看來是幸福的開端,但對於胡善祥來講,其實是她悲慘命運的開端。


其實,早在胡善祥入宮被選為皇太孫妃之前,就已經有一位女子,早她一步先入宮,和朱瞻基之間培養了深厚的感情,可以稱得上是青梅竹馬。

明宣宗朱瞻基,其實喜歡的一直是被封為貴妃的孫氏,孫氏不僅長相好看還比胡善祥早一步認識朱瞻基,或許是先入為主的道理,又或是其他原因,總之朱瞻基心中滿意的皇后人選其實是孫貴妃。明宣宗喜歡的孫氏,是山東永城縣人。少年時期就頗具美色。當時朱瞻基的母親張皇后的母親彭城伯夫人,也是永城人並時時出入宮廷,所以經常就會在張皇后面前說孫忠的女兒非常賢德。張皇后後來將此事告知明成祖,因此孫氏便得了入宮的機會,並由張皇后教育她宮中禮儀。


後來,朱瞻基大婚要下昭選妃,誰知半路殺出個程咬金,朝廷中擔任司天官職的人算出胡善祥才是命中的皇后,故上奏,最後冊立濟寧胡氏為正妃,而與朱瞻基青梅竹馬的孫氏只能為嬪。但孫貴妃一直深的朱瞻基寵愛,宣德元年,朱瞻基即位之後,隨即便封孫氏為貴妃。按照當時的宮廷禮制,只有皇后被冊封后才賜金冊寶(印),但朱瞻基卻特地為孫氏破格,制金寶賜與孫氏。

縱使給了孫貴妃無上的榮耀,朱瞻基還依然不罷休,想要胡善祥將皇后之位讓出。可是明宣宗在對大臣提出廢后事宜時卻遭到了眾大臣的否決,原因是以胡皇后無子,當然這並不足以成為廢后的理由,所以朱瞻基便讓胡善祥主動提出讓出皇后之位,終於,宣德三年,胡善祥被廢除皇后之位,出家做了一名道姑。不過,張皇后卻因體恤胡善祥,每逢宮中舉辦大事都邀請她來參加,位置居於孫皇后之上。



其實說到底,胡善祥被廢的原因是因為朱瞻基的不喜歡,但是她那樣一個安穩沉靜,未經大事的性格或許也不是特別適合後宮之主的位置,我們都知道,正統十四年時明英宗朱祁鎮被瓦剌所俘,京師告急,明朝也因此陷入空前危機。這個時候是孫皇后採取的主戰的策略,讓庶子朱祁鈺即位才得以化解此次危機,胡善祥是很賢德,但遇到大事不一定會如此果斷,況且從這件事中也可以看出孫皇后是一個是經得起大事的人,畢竟當時親兒子被俘,她要做的傳位給庶子的決定也是異常艱難。


小姐姐講史


題主所說的這位明代被廢黜的皇后叫胡善祥,是明宣宗朱瞻基的第一任皇后。

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間,心血來潮,詔令給皇太孫朱瞻基選妃,當時執掌欽天監的太監就向朱棣稟報,說按星象所勘,皇太孫妃當出於濟寧一帶。對此深信不疑的朱棣就派人去濟寧索尋,也就選中了胡善祥。

可是,朱瞻基此時是有孫愛妃在身邊的,二人關係還極其綢繆,而且孫愛妃與朱瞻基還是打小一起長大,可謂之是青梅竹馬

但是,由於新晉妃子是朱棣所選,朱瞻基對此不可能有所不同的表示,朱棣一去世,朱瞻基成為太子,太子妃必須是胡妃。又過了僅僅8個月,明仁宗朱高熾去世,朱瞻基即位,胡妃順理成章,成了大明的皇后。

新皇帝朱瞻基自己當了皇帝,當然可以明確的喜歡孫貴妃了,而且還有一個原因,使得孫貴妃身價倍增,那就是,孫貴妃給朱瞻基生了一個兒子,叫朱祁鎮,也就是後來的明英宗。

即位之後的朱瞻基也沒有什麼可掩飾的了,他就對大臣表達了他想廢掉胡皇后的想法。

可是,這個動議立即遭到幾乎全體臣僚的激烈反對,勸諫的奏本直如雪片一樣送進朱瞻基的龍書案前,搞得朱瞻基焦頭爛額,無從招架。

無奈之下,不知道是誰給朱瞻基出了個主意,讓他自己直接去和胡皇后去談,就這樣,朱瞻基只能移動大駕,來至在坤寧宮,好言好語,講清道理,大意無非就是請胡皇后自己出面,以書面的形式,要求皇帝廢黜自己的皇后之位,理由呢,就以未能給皇帝誕生龍子為由。

要說胡皇后這個人,也真是賢惠到底,對於皇帝的要求,雖然心內悲苦,可是,還是長嘆一聲,答應了朱瞻基的要求。

大凡人家之事,都是從貧窮入富貴順理成章,可是,從高位陡然下落,很多人都是不能適應,胡皇后雖然體諒朱瞻基,答應了自己讓出皇后的位置,但是,內心還是悽苦悲涼,之後,就搬出皇后寢宮,自尋清靜住處,做了一個道姑。

胡皇后的遭遇,在九重宮禁當中,首先就得到一個女人的深深同情。她就是朱瞻基的母親張太后。

張太后一向喜愛胡皇后的賢德、忍讓,現在兒媳落到了這一步田地,做為太后,她也左右不了大局,可是,每當後宮之內有熱熱鬧鬧的大型宴會的時候,張太后必要派人把胡皇后接進宮來,挨著自己坐,用這個形式表達自己對兒媳的支持與肯定。

被廢黜的胡皇后對此也感激涕零,同時,也感受到了皇家一息尚存的親情與人性的真實存在。

胡皇后被廢黜的事情,朱瞻基後期也有些後悔,自我解嘲;“此朕少年事”很長一段時間之內,朝野上下,對這件事情都感到失落和不平。

這位善良賢惠的胡皇后是在其婆婆張太后去世的第二年,也撒手而逝。到了明英宗一朝,形式上被恢復了皇后的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