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6 從肖戰看《囧媽》:理解父母的控制慾,但我們不做控制型父母


一場肺炎打亂了所有的計劃。費盡心思做的全家旅遊攻略被迫取消了,只能在家過著日夜顛倒的生活。

但漫長的假期也給了我們更多與父母相處的機會。閒時看了幾部電影和幾本書籍,有了幾點關於原生家庭和親子教育的思考。

與君分享之。

從肖戰看《囧媽》:理解父母的控制慾,但我們不做控制型父母


1. 從肖戰的成長曆程說起


我們喜歡一個人,未必是喜歡他的顏值或才華。而是喜歡那種被溫暖輕鬆的原生家庭培養出來的乾淨澄澈、自信堅定的樣子。

譬如肖戰。不是因為他帥而喜歡他,是因為發現他的能量場非常和諧,所以更覺得他帥了。

因為童年得到了足夠的愛和支持,所以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可以不忘初心。他的身後,站著整個世界。

父母愛他,但絕非溺愛。

在他的成長曆程中,父母給了他充分的尊重和自主權。小到兒時養寵物,大到24歲轉行入娛樂圈,他的人生不被任何人控制。

這是一個多才多藝、對人生有清晰規劃的人。他會做飯會織毛衣,會畫畫會設計,會跳舞會唱歌,待人接物大方得體,對待工作非常能吃苦。

他還接受了完整的中國式學歷教育,擁有正規本科學歷。這在娛樂圈非常鮮見,也是為數不多的正小生之一。

從春晚的採訪能看到,他有大局觀,懂得付出。這是父母言傳身教培養的優良品質。從孩子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他受的家庭教育是怎樣的,父母感情是怎樣的。

肖戰的人生不可複製,但他父母的教育方式,倒有不少可以借鑑之處。

與其追逐他的流量,不如想想,怎樣做才能培養出這樣的孩子?

從肖戰看《囧媽》:理解父母的控制慾,但我們不做控制型父母


2. 家庭也需要管理嗎?

朋友家裡有兩個小男孩,一個五歲,一個三歲。哥哥本來受盡寵愛,但自從弟弟出生後,哥哥的性格就變得敏感易怒了。

弟弟雖然目前只有三歲,卻特別討人喜歡,表現出來的機靈勁遠非哥哥能比。兄弟倆平時相處得很好,哥哥總是罩著弟弟。

但只要涉及爭奪玩具或爭奪大人的擁抱,哥哥總是落下風。個性也越來越自卑執拗。

怎麼辦呢?

這是很多二胎家庭面臨的問題,如何平衡對兩個孩子的愛,非常考驗智慧。

一、首先,家長一定一碗水端平,資源上公平公正,管理上賞罰分明。

很多家長容易犯的錯誤是把更多的資源往幼子身上傾斜,不知不覺間忽略了長子。我的這位朋友便是如此。

她給大兒子灌輸的思想是"你是老大,要讓著弟弟"。只要兄弟倆有矛盾,她必定首先懲罰哥哥,訓斥哥哥。

她給哥哥的教育是控制型教育,給弟弟的教育是縱容式教育。久而久之,哥哥越來越敏感,弟弟越來越放肆。

若是兩個孩子年齡相差不大,這種做法對長子的心理傷害會更嚴重。越是這種情況,越要重視長子,給他心理上的安慰和精神上的支持,給他信心,避免產生"被棄感"。

二、其次,"長幼有序,尊老愛幼"的規矩不能丟。

大多數情況下,老大們會在家庭中承擔更多的責任,他們的尊嚴意識也更強。

電視劇《知否》有這樣一個細節:

學堂上老師出題探討皇帝立太子"立長還是立賢",明蘭給的答案是立長。賢不賢,一時半會看不出;長幼卻一目瞭然。若是不敬長,又何來賢?

明蘭說得對極了。

無論家中是否有皇位要繼承,家長都立好規矩,讓老小對老大保持尊重。培養孩子的處世能力和領導力,從尊重開始。


從肖戰看《囧媽》:理解父母的控制慾,但我們不做控制型父母


三、再次,大人要學會管理自己情緒,營造寬鬆和諧的家庭氛圍。

大人說話的語氣和態度會影響孩子的人格。教育小孩,一定鼓勵多多的,否定少少的;關愛多多的,冷漠少少的。多些和顏悅色,少些大吼大叫;多些耐心,少些控制。

一個家庭就是一個小企業,經營家庭和經營企業有相似之處。管理能力每個人都需要修煉,而不是某些人的奢侈品。

只是在家庭經營中,我們常犯的錯誤是把"管理"片面理解為"控制"。管理是平衡資源,控制是維繫權威。能把管理做到位,權威自然而來,不需要控制。

人的能力是共通的,能把家庭管理的媽媽,職場也不會太差。能把家庭經營好的爸爸,他的人生也不會太差。

正如一位心理專家所說:愛才是人生最重要的課題,它的本質是共情,而非控制。


從肖戰看《囧媽》:理解父母的控制慾,但我們不做控制型父母


3 囧媽,囧的是我們


電影《囧媽》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歡樂的劇情引發了最真實的關於親情的思考。

二戰時期,一位母親給戰死沙場的士兵兒子鮮花:對於國家而言,你只是一個士兵;對於媽媽而言,你是我的整個世界。

多年前第一次看到這個故事我落淚了。當年明月曾在《明朝那些事兒》寫過一句話:

"所有的人來到你身邊都是為了相聚,只有母親,是為了分離。"

昨天朋友圈的一篇文章再次把我看哭。90歲母親寸步不離照顧感染肺炎的65歲的兒子。

"我已經90了,我不懼生死。但如果病魔要帶走你,我不允許。"

母愛是一場註定的別離。歲月流逝,孩子的世界越來越大,裝得下更多的詩,更遠的遠方;而母親的世界越來越小,小到眼裡看得見孩子的安危與冷暖。

談及母愛,總繞不過控制慾這個話題。為何有控制慾?只因在她眼裡,你永遠是她的孩子,四歲和四十歲無甚區別啊。

點評父母的教育方式,好像意義不大。因為我們的父母,無論他們貧窮與富有,無論他們的受教育程度如何,都在用畢生的精力,用他們有限的人生經驗做指導,竭盡所能給予孩子他們所能給予的最好的愛。

我們能做的,是見賢思齊,見不賢而自省。

我們有條件去接受更好的教育,吸納更人性化的思想,更先進的價值觀,我們的責任,是把下一代教育好,身體力行去實踐我們認為對的價值觀,而不是去指責父母的不足。父母垂垂老矣,他們需要的是理解,而非矯正。

趁著假期還有餘額,多陪伴父母吧。


從肖戰看《囧媽》:理解父母的控制慾,但我們不做控制型父母


我,牡丹芳主,心理諮詢師一枚。喜歡情感寫作和影視劇評。喜歡本文請關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