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秋侵人影瘦——由《浮生六记》看陈芸悲剧命运

《浮生六记》是一部清人沈复所著的以抒情散文笔法写就的自传体小说。俞平伯先生对《浮生六记》的艺术境界曾作这样的评价:"……俨如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明莹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精微的痕迹。"

秋侵人影瘦——由《浮生六记》看陈芸悲剧命运

诚然,沈复文笔细腻,情真意切地记叙了他们夫妇间甜蜜的爱情和平凡家居生活的乐趣、生平的坎坷遭遇以及各地游历的见闻,将这一生酸甜苦辣的生活娓娓道来。从这本书中,我们能看到女主人公芸娘的美丽善良,看到她与沈复之间的深情厚意,也看到她造化弄人的悲剧人生……

"两脚踩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林语堂先生深深地为这本书所吸引,把《浮生六记》翻译成英文,并且他在《译者序》中写下了他对陈芸的由衷赞美:"芸,我想,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

陈芸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女性,但是她却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让众多读者为她的幸福而喜悦,为她的不幸而叹息……何也?她有着怎样的魅力?是什么打动了读者?

陈芸之美

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并不匮乏各种各样的女性角色,或美丽动人,或才气逼人,或善良优雅,或贤惠温柔。《浮生六记》中的女主人公陈芸也并非才色双绝之人,但却有着令人心生喜爱之情的一面。

陈芸并没有沉鱼落雁之貌,也没有闭月羞花之姿,她的美是如同那出水芙蓉般清丽,"其形削肩长颈,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唯两齿微露,似非佳相。一种缠绵之态,令人之意也消。"

林语堂曾这么说过:"她并非最美丽,因为这本书的作者,她的丈夫,并没有这样推崇,但是谁能否认她是最可爱的女人?"她虽然没有倾国倾城的姿容,但是陈芸之美,主要美在性格善良多情,美在追求生活情趣的态度,故而她是最可爱的女人。

秋侵人影瘦——由《浮生六记》看陈芸悲剧命运

陈芸很善良,很多情。比如,沈母过寿,沈父点了《惨别》等剧,不多时陈芸便离座入室,很久不出来。沈复去看她,她说:"观剧原以陶情,今日之戏,徒令人断肠耳"。沈复说她,"此深于情者也。"此评价是对她善良而多情的性格最恰当的诠释。

她对亲朋好友皆以真心和热情相待,处处为别人着想。比如,当沈复的启堂弟妇,催妆时偶缺珠花,芸"出其纳采所受者呈吾母"。"婢妪旁惜之。"芸却说:"何贵焉?"可见其善良的性格和豁达的胸怀。比如,在扬州居住时,陈芸自己病卧床榻,仆人卷走钱物跑了,她反而更担心仆人的安危,担心她一个女孩子可能会出事,担心没办法向其家人交待。

不仅如此,她对自然万物 ,一花一木、一虫一石亦满怀爱心。比如,游园之时,王二姑"逢花必采",芸叱其曰:"既无瓶养,又不簪戴,多折何为!"。

陈芸是一个能识书写字的女子,且聪慧灵巧,"生而颖慧,学语时,口授《琵琶行》,即能成诵。"而且对诗词歌赋有着自己的见地理解,比如,陈芸与丈夫品评李杜诗歌,芸发议曰:"杜诗锤炼精纯,李诗潇洒落拓","格律谨严,词旨老当,诚杜所独擅;但李诗宛如姑射仙子,有一种落花流水之趣,令人可爱。"

陈芸对李杜诗歌的点评是精当的,不仅如此,她还会自己作诗写词,不乏"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更为可喜的是,她将自己的生活情趣与文学宗尚联系起来,让平淡的生活充满了情趣和乐趣。

在《浮生六记》中,她跟着丈夫中秋赏月,柳荫垂钓,游览太湖,诗酒宴乐,"拔钗沽酒",还在丈夫的怂恿下,女扮男装,去水仙庙观看神诞花照。

秋侵人影瘦——由《浮生六记》看陈芸悲剧命运

静室焚香,闲中雅趣。"芸尝以沉速等香,于饭钁蒸透,在炉上设一铜丝架,高火半尺许,徐徐烘之,其香幽韵而无烟"。

芸娘是个温婉可人的女子,于生活中一直秉持着陶然其乐、怡然自得的心态,平淡如水的日子也过得有滋有味。

比如,在衣食方面,"芸善不费之烹庖,瓜蔬鱼虾,一经芸手,便有意外味";"芸为置一梅花盒,用二寸白磁深碟六只,中置一只,外置五只,用灰漆就,其形如梅花。"丈夫的"小帽领袜,皆芸自做,衣之破者,移东补西,必整必洁,色取暗淡,以免垢迹,即可出客,又可家常";普通的茶叶经她之手,也成了绝妙的佳品,"夏月荷花初开时,晚含而晓放,芸用小囊撮茶叶少许,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韵尤绝"。

陈芸心灵手巧,将朴素简单的事物整理的雅致独特。比如,对于沈复案头的瓶花,陈芸想到了一个融草虫画技法入插花艺术的办法:"虫死色不变。觅螳螂蝉蝶之属,以针刺死,用细丝扣虫项系花草间,整其足,或抱梗,或踏叶,宛然如生。"以至于沈复称赞她:"求之闺中,今恐未必有此会心者矣。"见者无不称绝。

当陈芸寄居锡山华氏,"芸教其家,作活花屏法甚妙……用砂盆种扁豆之屏中,盘延屏上,两人可移动。多编数屏,随意遮拦,恍如绿阴满窗,透风蔽日,纡回曲折,随时可更;故曰活花屏。"这会活动的花屏,诗意盎然,既美观又实用。

秋侵人影瘦——由《浮生六记》看陈芸悲剧命运

这些生活的点点滴滴,无不体现出陈芸对于生活充满了热爱,她的身上散发着浓郁的审美意韵。无论是何种境地,陈芸都能从平凡的生活中体味诗意,将困顿生活过出精致和色彩。也难怪沈复称芸为"闺中良友"。

林语堂称赞陈芸夫妇,说他们"两位平常的雅人,在世上并没有特殊的建树,只是欣爱宇宙间的良辰美景,山林泉石,同几位知心友过他们恬淡自适的生活———蹭蹬不遂,而仍不改其乐。"

诚然,在沈复眼中,芸娘是一个贤妻,生活上不抱怨穷苦,安贫乐道,精神上还能跟自己谈诗论画,甚是合拍。和这样一个可人儿一起生活起居,不知能增添多少生命的乐趣?得妻如此,夫复何求?

陈芸之悲

如此一个温婉可人的女子,本该幸福一生,可惜其性灵不合时宜,避免不了现实生活中种种龃龉,遭受"小人之议"、"同室之讥",乃至失欢于公婆,被逐出家门,最后贫病交加而死。

在卷三《坎坷记愁》中,沈复慨叹:"人生坎坷何为乎来哉?往往皆自作孽耳。余则非也。多情重诺,爽直不羁,转因之为累……余夫妇居家,偶有需用不免典质,始则移东补西,继则左支右绌。谚云:'处家人情,非钱不行。'先起小人之议,渐招同室之讥。'女子无才便是德',真千古至言也!"

沈复没有走大多数文人追求的仕途之路,也没有特别能赚钱的营生之道,陈芸似乎也不是持家能手,所以他们的日子是拮据的,而这种贫苦的生活在大家庭里是让人耻笑的,此是其一。

秋侵人影瘦——由《浮生六记》看陈芸悲剧命运

另外就是,陈芸虽然性情柔和善良,还是太过单纯,不够世故,在沈家这个大家庭里,不能够圆滑处事,事事都迁就,处处都委曲求全,因而招致了许多不必要的祸患。

比如,陈芸代婆婆写信,但婆婆听信流言,终止了她代笔家书的工作。不想一心为婆婆考虑的儿媳却被公公认定是托大与自负,因此失信于公公。而陈芸对此不辩解。后来,陈芸又因在公公纳妾的问题上处理不妥而失欢于婆婆。

沈复的弟弟启堂向邻妇借贷,请芸做保,很快邻居就急着催要。陈芸这种做法已是极欠考虑的,但她过于信任他人了。果然,小叔子不仅抵赖不还,还诬陷栽赃,公公便误认为是儿媳芸做的,说她是"背夫借债,诽谤小叔,且称姑曰令堂,翁曰老人,悖谬之甚。"然后夫妻被赶出了家门。

后来陈芸欲为丈夫纳妾,尽力游说名妓之女——年轻貌美的憨园作沈复之妾,憨园同意。最后不得成,憨园有力者夺之。芸娘认为憨园薄情,血疾大发,形销骨立。"不数年而逋负曰增,物议日起。老亲又以盟妓一端,憎恶日甚,余则调停中立。已非生人之境矣。"因为陈芸"不守闺训,结盟娼妓",沈复"不思习上,滥伍小人",沈父再一次下了逐客令。

秋侵人影瘦——由《浮生六记》看陈芸悲剧命运

陈芸委曲求全,没有辩解,只是求翁姑的原凉,默默地承担着这些过错。并且在她弥留之际还对沈复说"君不得亲心,流离颠沛,皆由妾故。妾死则亲心自可挽回,君亦可免牵挂。堂上春秋高矣,妾死,君宜早归。如无力携妾骸骨归,不妨暂厝于此,待君将来可耳。愿君另续德容兼备者,以奉双亲,抚我遗子,妾亦瞑目矣!"她临终之时,仍毫不计较个人恩怨, 只为丈夫、为家庭、为他人着想,嘱咐丈夫要照顾好年迈的公婆,读来让人潸然泪下。

陈芸之所以红颜薄命,跟贫苦的生活也不无关系。沈复是个"落拓不羁"的人,追求风流蕴藉,不大瞧得起世俗庶务,不屑于官场,而其他又无稳定生计来源,不论是幕僚还是坐贾皆不成功,因此他们的经济状况一直很是窘迫。

在现实生活里,他们夫妇二人一方面把金钱财富看的很淡,可是身在世俗,又不能摆脱它的制约,这是他们夫妇俩的困境,也是陈芸年纪尚轻便香消玉碎的原因之一。

总而言之,

陈芸自幼聪慧清灵,素雅清秀,性情柔和善良,乃诗性之人。她这一生有悲有喜,喜的是嫁于沈复后,二人志趣相投,情深意笃,夫妻唱和,不弃不离,相互扶持,羡煞古今眷侣。

秋侵人影瘦——由《浮生六记》看陈芸悲剧命运

悲的是她"满望努力做一好媳妇,而不能得",陈芸一直在好媳妇的方向努力,极尽贤惠之妇功,又多谦忍之妇德,只可惜难合于沈家上下,冷峻的现实为她抹上了一层悲剧色彩。他们夫妇两人皆无能辟奸猾之世态,终致失欢于公婆,两次被逐出家门。后一次更是雪上加霜,拖怏怏病体,离子弃女,远寄他乡,流离颠沛,贫病交加中香消玉殒。

陈芸的悲剧不是单方面的原因,她过于善良多情的性格、夫妻俩人的退让妥协,再加上封建大家庭的迫害……种种原因造成了如此永久的遗憾,悲矣!

一缕香魂归地府,却留清音绕人间。虽然如此一个有灵气的女子早早就飘然长逝,但是她的美透过书卷,穿过历史,永久的留存下来,让后人为之仰慕不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