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1 高晓松:我耗尽半生,才读懂爱与自由


高晓松:我耗尽半生,才读懂爱与自由


文|白月

23岁成名,43岁被拘役,大起大落之后,依然圈粉无数。

他曾说:愿你一生纯良,不舍爱与自由。

50岁的时候,他写了篇长文,说自己非常幸运:50岁,想做的事都一一实现了,心里的洞也一一补上了。那些心里的积郁了多年的水,也逐渐被阳光蒸发。怎么都没有料想到会有今天这么好。

50岁的高晓松,是世人向往的模样,也是自己喜欢的模样。

01

知乎上有个帖子:高晓松最让你羡慕和欣赏的地方是什么?

一个高赞的回答是:最羡慕和欣赏的,是他生活得自由而快乐。

高晓松出身于书香门第,家族显赫。家里不是院士,就是校长,父母也是清华大学的教授。这样的出身,人生早就被规划好了。父母期望他上清华,然后成为科学家。高晓松也不负众望,考上了清华电子系。

可他偏偏不想当科学家,就想捣鼓音乐。

他跟家里要钱组建乐队,老妈不肯,他就跑去天津证明给家人看,结果被当成盲流给遣送回来;靠着女同学的救济终于成立了乐队,能给崔健、唐朝、黑豹等知名乐队暖场就很开心;大二暑假带着老狼去海南唱歌,被人家骗了,最后流落到厦门大学。

在厦门大学,住在楼梯底下,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谈恋爱和创作却一样没耽误。

23岁,在黄小茂的帮助下,出版了《校园民谣》合辑,从此,各大音乐奖项拿到手软,高晓松甚至张狂到,给第二就不去领奖。

年少成名,开一代音乐先河,凭一身才气,赚得盆满钵满。出来进去开着林肯,手里拿着大哥大,还绑一个特大个的汉显BP机。BP机的呼号是6,全北京市独一份。

高晓松:我耗尽半生,才读懂爱与自由


龙丹妮带着汪涵去采访他,他一身睡衣蜷在沙发上,根本不想换衣服,气得龙丹妮和汪涵发誓,这辈子都不做他的节目了;李静代表中央台采访高晓松和老狼,他们俩全程“葛优瘫”,气得领导直嚷嚷:“赶紧把他俩揪起来,这节目没法录了!”

那时候的高晓松,飞扬跋扈,恣意张扬,不把世俗放在眼里。

跟所有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一样,他不屑做那些被世人定义为“对”的事,以为自由就是 “人不轻狂枉少年”。

02

高晓松说:“我妈从小就教育我们,不要被一些所谓的财产困住。谁要觉得你眼前这点儿苟且就是你的人生,那你这一生就完了。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除了音乐和电影,高晓松最大的爱好就是满世界跑着玩。

他曾游历三十多个国家,每到一个地方就买一辆车,然后玩一段时间就把车卖了,再去下一个地方。经常在旅途中碰上一堆人,然后很快成为朋友,然后喝酒,然后下了火车各自离去。

他的生活,是无数人羡慕的 “诗和远方”。但他却说,许多人曲解了诗和远方的涵义,仿佛想成去远方旅行,想成什么都不要就去追求。

高晓松:我耗尽半生,才读懂爱与自由


他说:“每个人一生心里永远有这两种东西,就像《月亮和六便士》,六便士当然是人们需要的,但你弯腰去捡六便士的时候,你别忘了偶尔抬头去看看天上那个月亮。不是说要去夸父逐日,舍弃所有的东西。

每个人都要谋生,这没有问题。但每个人心里都有那么一亩地,它种别的东西不长,它只长花,你种玉米土豆它不长。不是说一个人要把所有地里的东西都拔掉来种花,而是把该种花的这一亩田留着种花。”

除了名利,如果你还有点别的追求,就不会终日被物欲捆绑。那份热爱的东西,才能带给你精神上的“自由”。

心中留着“种花”的地方,随时给自己滋养,才会勇气去面对苟且的生活,继续走下去。

03

中年之前,高晓松的人生都是高歌猛进。

2011年,突然的牢狱之灾,让他慢慢静了下来。

6个月的拘役生活,无论对谁来说,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却说,那半年是自己最安静的半年。

监狱里的生活很有规律。上午看《大英百科全书》,下午翻译或者写东西。做钟表记时间,教同屋的人写诗,翻译了马尔克斯的作品……

高晓松:我耗尽半生,才读懂爱与自由


他印象最深的,是第一次下雨的情景。因为看不见,远远地就听见下雨了,从来没有这样认真地听过一场雨,他感觉自己似乎被雨召唤着一样,后来还提笔写下《如梦令》: “还在长街的尽头燃烧的人烟,还在无边的黑夜弹起的琴弦”。

高晓松觉得,心里的那些东西还在。所以,即使是在监狱里,也没有特别颓,依然是快乐的。他在里边反省了很多,想起很多一辈子只见过一次的人,为他们写了个诗集,叫《纪传体》。

高晓松很感谢在拘留所里的那半年,这段经历让他不再狂妄。

他说:“我觉得这个事老天安排得特别好,我特感谢这个事。年轻时你狂一狂也就算了,一个人到了40岁,还那样,就不好了。”

人到中年,经历了一点磨砺,才会知道,真正的本事不是把生活打到,而是无论身在何处都有快乐生活的能力,无论何时都能与生活和平共处。这才是真快乐,真自由。

04

女儿的出生,给了高晓松很大的震撼。

李静问过高晓松:“你以前想过你会那么爱孩子吗?”

高晓松说:

“她(女儿)一岁半以前我没感觉,有一天我回到家,她把我们家的沙发调到我喜欢的那个角度,然后说,爸爸你坐下来看新闻。她知道我爱看哪个台,她把正在看少儿台,给我换到新闻台。

然后我躺好了,她就自己爬上来,把我的胳膊拿起来,放到她肩上,靠在我怀里,陪我看新闻。我说,好吧,所有我以前曾经对这个世界的不满,或者所有我以前曾经负面的看待这个世界的一切,就都没有了。”

当你有了感知爱的能力,身边的一切都会变得可爱;即使心有羁绊,也会是甜蜜的负担。

他教育女儿,不要被世俗的成功绑架,要懂得在不成功的人生随遇而安,无论遭遇怎样的悲催,都能平静淡然。

他这样教育女儿,何尝不是对自己人生的一种领悟?

高晓松:我耗尽半生,才读懂爱与自由


前半生,一直在追寻自由,离经叛道不受束缚。人到中年,才发现 “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才是真正的坦荡与自由。

50岁的高晓松,说自己很幸运。投对了胎,上对了学,入对了行,生对了娃,干了自己喜欢的事。

不与生活对抗的时候,你会发现,生命里的一切选择都是对的,这或许也是一个人走向通透的最大标志。

看清了自己,跟生活过了招,你会明白你与生活之间,没有谁输谁赢。

做自己喜欢的事,也喜欢自己做的事,即使不能呼风唤雨,也能在俗世的烟火中找寻快乐,这才是真正的爱与自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