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这六人谁历史地位最高?

leslie_cheung


第一鲁迅!第二钱钟书!第三李敖!他们三人文章各有特色,不可替代!

胡适也有过超然的地位,但他的文章实在不配享有那么高的声誉!即使在民国胡适如日中天的时候,也没有人膜拜他的文采!与他的名声相匹配,他也缺少那种才华,作为教科书般的存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也是因为胡适的才力不继,干货不够,只出版卷上了事,无力收尾!胡适的地位有一部分来于他是白话文的倡导者,但他也只是倡导者、勇敢的尝试者,他的白话文实在难称佳作。无独有偶,他的《白话文学史》也是烂尾工程,只有一本卷上,看来,收尾工作也耗尽他的力气!

胡适真正的历史地位,跟文章、才华没多大关系!人们称道他的是他从美国带回的西方的自由主义思想!那时候,封闭的中国,禁锢思想的中华王权文化,实在是太需要他了!

林语堂的鸡汤式散文,已经是过去式了,不提也罢,因为现在炖鸡汤的文人太多,营养过剩,对油腻腻的东西提不起兴趣!

钱穆作为历史学者的荣耀,没有问题,但只要不是历史专科的学生或研究者 影响力有限!

鲁迅、钱钟书、李敖的地位比另外三位高,可能很多人不服,我从三个方面进行排比:

一,自他们的文章出世,人们惊艳于他们的文采,一时模仿者众,尤其是鲁迅和钱钟书!新时代的作家韩寒甚至以一本模仿钱钟书《围城》的《三重门》确立文坛地位!作为比较,不说一般人,就是胡适的崇拜者,也没有模仿胡适笔法文章的!

二,唐诗宋词为什么是公认的经典,经久不衰?因为它的影响力大到哪怕是不怎么读书的人,也能吟两句!我曾经听过一字不识的老农吟的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他当时的状态完全是随兴的,而从他的土话腔调,他把欲断魂错念成:路上行人游断魂,别有一番风味!这就是影响力!很多人写文章,也喜欢来两句唐诗宋词作为点缀,用得好的,象镶嵌宝石一样给文章增色!武侠名家梁羽生就很喜欢镶嵌唐诗宋词,读起来也很过瘾!我看过很多人引用、镶嵌鲁迅、钱钟书他们的句子!很少看到有人掉胡适的书袋,说得多的也不过是:我的朋友胡适之,有一种巴结,江湖的气味 与文采无关!

三,名满天下的文人,身故之后,一定研究者众!他们不仅自己的文章流传不衰,而且,还能养活一帮研究者!不管是图书馆,还是书店研究鲁迅的书不知凡几,研究胡适的书不仅很少,而且,仅有的两本还要搭鲁迅的顺风车——《鲁迅与胡适》!不管胡适的粉丝把胡适吹得多么牛逼,如果他真想成为胡适的研究者,他一定要做好饿肚子的准备!很多不读书的人有个误解,鲁迅暴得大名是因为政治!其实,是不读书的人把因果搞反了,鲁迅获得文坛独一无二的地位之后,政治才找上门!这里有两点强有力的证据:一,鲁迅直到1936年逝世,毛泽东带领的工农红军还被蒋介石称为共匪,能有多大的影响力?而且,他身盖民族魂的大旗,是蒋介石的国民党当政时期!——那时候鲁迅的书是禁书!二,如果说在中国鲁迅的大名是因为政治的偏爱,那么日本呢?韩国呢?在日本和韩国有一大批鲁迅的研究者!《鲁迅全集》在日本甚至比中国还要早出版一年!我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哪个作家有这样的待遇!在中国我连有资格出版全集的作家都没看到!(是全集不是选集,全集包括各种书信、日记、便签)

名满天下,谤亦随之!社会上有一些无知小儿竟然说鲁迅偷看弟媳洗澡!不说周作人请的佣仆,还有鲁迅请的佣人、邻居俞芳(名字记得不清)、鲁迅的拜访者,单说鲁迅就是一大家子人,鲁迅偷看弟媳洗澡要冒多大的风险?而且,有鲁迅研究者认为,鲁迅是性压抑者!那么多历史扒粪者,连鲁迅逛窑子的八卦都没有,要知道那时候文人墨客逛窑子是再正常不过的行为!连正人君子的胡适都在日记中多次记述逛窑子!别说逛窑子,就是正常的爱情在鲁迅46岁以前,都对它绝望了,但鲁迅并不缺少仰慕者,只是因为他在内心里把朱安道德绑架了,他曾说过:拼着做一世的牺牲,完结四千年的旧账!这种压抑的禁欲式生活,有几个精英海归能做到?

至于不读书,只管喷的喷子说鲁迅不骂蒋介石,不骂日本人,根本不值一驳:不谈鲁迅的杂文《友邦惊诧论》抨击老蒋的攘外必先安内!只说一个常识就够了——只要知道在老蒋的民国时期和老蒋的台湾时期,鲁迅的书是禁书!

鲁迅抨击日本侵略者的文章,只要看过《鲁迅全集》就很容易看到,特别是书信集里面多一些,要知道那时候(鲁迅逝世于全面抗战前的1936年),连国民政府都只想跟日本人讲和!

1932年的淞沪抗战,鲁迅联合30多位文化界名人在上海的报纸上签名发公告抨击日本的侵略!鲁迅的一封公开信《答徐懋镛关于抗日的民族的统一战线问题》!为了征集抗日的作品,鲁迅捐出他的稿费,并修改帮助出版《八月的乡村》等抗日小说!鲁迅直到逝世前的十天,都在呼吁在抗日的旗帜下,抛开一切派别成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一致对外!

鲁迅的杂文几乎是独孤求败的存在,在中国还没见过这么酣畅淋漓的杂文!鲁迅的一语定评也很有杀伤力——比如:评《红楼梦》是悲凉之雾,遍被华林!评《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评李斯是秦时无文章,唯李斯一人而已!(我是因为这个,才知道李斯的厕鼠论)


老漫在家


钱穆、钱钟书、林语堂、胡适、李敖、鲁迅,这几个人谁的历史地位最高?首先需要搞清楚的是,历史地位是由才学和时势所决定的。

若讲历史地位,最高的是胡适和鲁迅。胡适是“民国孔夫子”,虽然学术水准不一定是最高,但是但开风气不为师,胡适在践行“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以及多个学科领域有较高的造诣。鲁迅则是“二十世纪文化的旗手”,以一支嬉笑怒骂的如椽巨笔代表了那个时代最高的批判精神和人民情怀。

其次则是钱穆,钱穆是国学大师和史学大家,“一生为故国招魂”。同时他还创办了新亚书院,即后来的香港中文大学。后来又到台湾,是当时时代背景之下,在道统和学统上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代表和化身。之后再是钱钟书和林语堂两人,在这些人中论学问见树,以钱钟书和钱穆最高,钱钟书“立志读编清华之书”,是民国遗风的最后见证者,传承者之一。林语堂的散文造诣在华语文学界有着极高的地位。最后是李敖,李敖的杂文造诣,包括其狂狷性格,在没有大师的时代,不得不说,在我们这个年代里独具一格。


青年史学家


首先,把六位不同档次的人放在一起排位没意思。


要我说,第六位肯定是李敖。李敖对于现代文学、思想、政治的建树不大,把他有特色的作家来看最好。

其次呢,要确定其余五位大师的历史地位,也要看地区。

在大陆,鲁迅毫无疑问排第一位,出于历史原因,我们对鲁迅有过度的推广和崇拜。

对于胡适,他的书一度在大陆成为禁书,可是在台湾,胡适却是稳座台湾文坛的头把交椅。我们大陆推崇的鲁迅一度在台湾就成了禁书,甚至还名字都不能提。鲁迅的学生台静农在台湾在任何场合对任何人都不提鲁迅的名字。

林语堂主要在散文和小说方面取得成就最大,中年以后基本在美国了,本来消声无迹,但是上世纪90年代又火了。

钱穆讲受中国文学史受到尊敬和推崇,但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远不及以上四位。

钱钟书是以学问出名,小说也写得好。

再次,给其余五位大师论历史地位,评判的标准是什么?

论杂文,鲁迅第一;论白话文运动和新文学建设,胡适第一;论闲适小说,林语堂第一;论学问,钱钟书第一;论中国文学史,钱穆第一。

五位大师可以说都是全面发展,但是每一个擅长的领域不一样。因此,我们后辈向他们学习,主要是学习已经精通并出书的知识。至于排历史地位,那就要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了!

2018年灵林玖玖原创,一个写过100篇以上书评的闽南人。


灵林玖玖


钱穆,钱钟书,林语堂,胡适,李敖,鲁迅

这六位民国大师,谁的历史地位更高一些。

虽然他们六位在多个领域都有建树,但所专还是不太一样

历史方面,钱穆是大家,在历史领域建树颇多,《国史大纲》《先秦诸子年系》《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都是扛鼎之作。他与陈寅恪,吕思勉,陈垣一起被称为上世纪史学四大家,在历史领域,钱穆先生自然是六人中的NO1

而国学方面,钱钟书则是这六位中的翘楚,钱先生中今中外经史子集无不一精,学问通贯中西,自成一家,《谈艺录》《管锥篇》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的明珠级巨著。

论小说和散文上的成就,林语堂先生当仁不让,《京华烟云》《吾国吾民》《生活的艺术》都是经典之作,先生也曾经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身而过,虽然钱钟书先生也有《围城》,鲁迅先生也有《阿Q正传》,李敖也有《北京法源寺》,但成就还是不如林先生。

而论写杂文,李敖自诩为三百年来中国写杂文来第一人,但夜狼则认为他还是只能屈居老二,鲁迅先生不称第一,谁称第一。论骂人不吐脏话,吾辈唯拜周树人。

胡适先生在六人中算是一个全面的全能选手,能写诗,国学功底也不错,哲学也研究得不错,当政客也挺合格,但就是没有哪一样是出类拔萃。

如果真要从六个人中评出高低的话,我们只能从历史影响力来评断历史地位,那么答案还是鲁迅先生,因为他的作品对607080整整三十年的一代中国人来说,影响太深远,虽然这种影响力有时势和政治的因素,但过去几十年,谁能比鲁迅的作品更有影响力呢?

答疑人:今日头条年度历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主编夜狼啸西风


夜狼文史工作室


这得看比哪方面。如果比做官,胡适肯定最厚道;如果比时效影响力,鲁迅肯定最牛逼;如果比学术造诣,钱穆肯定算最深;如果比情爱小说,钱钟书肯定写得最好;如果比写市井社会,林语堂肯定权老大;如果比流氓文化,李敖肯定排第一。不过,就事论事而言,我比较喜欢鲁迅和李敖,鲁迅对于传统文化的批判相当于怨妇骂街,而我根深蒂固地感到尘世间的怨妇无一例外地都有因凄婉而美丽的一面。李敖对于历史解析,基本相当于泼妇骂街,泼妇有时也讲理,她最大的亮点是直奔主题,让人无法避让,所言所论,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效率极高,这种风格也很带劲甚至精彩。试想如果我有一个泼妇老婆,外面的大情小事她都能摆平,那我就省事多了。文人无行,秀才造反,十年不成,于是我觉得人生一世不过草木一秋,所以有时还是泼妇点,还是酣畅淋漓点好。钱穆的书,早年研读过一些,现在偶尔还翻翻,感觉他也就是个迂腐而严谨的著名书生,其之著述内容对人考究居多,对我思想极少。


南海石57583028


历史地位最高的是胡适。这个其实毫无任何疑问,从民国到现在,这6个人里,历史地位最高的都是胡适。

在我的孩提时代,整日整日陶醉在书的世界,爱文学,却更爱杂家百科。这6个人里,接触到最多的——是鲁迅。

《鲁迅杂文选集》不知看了多少遍。语文课本中的《记念刘和珍君》的要背诵的那几段只用了10分钟就全部背过。鲁迅如何跟钱玄同、林语堂、顾颉刚、陈西滢不和,如何跟亲兄弟周作人闹翻,如何如何拿着北洋政府的钱,公开骂北洋政府。

但是后来看的一些书,譬如《中研院的那些事》,有关陈寅恪、梁思成等人的书籍时,却发现,胡适的名声才是大得惊人

譬如说,中央研究院第二任院长选举时,胡适远在美国,竞争对手包括国民政府的诸多高官,翁文灏、朱家骅、王世杰等,但是学者名流以陈寅恪、傅斯年为代表却坚定地选择胡适。陈寅恪在选举会议中直呼:“我来重庆就为投胡适先生一票

”。结果怎么样呢?胡适虽然远在美国,但还是当选,最后只能让朱家骅代理院长。可见学界对胡适有多么推崇。

胡适本人是新文学运动的先驱,新思想、新道德的代言人,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中国驻美全权代表。胡适的思想影响了一代人

但鲁迅先生地位就有点低了,曾在蔡元培的邀请下担任教育部佥事,后来在北京大学、女师大也只是讲师,再后来辗转厦门大学、中山大学担任教授。蔡元培、宋庆龄创立“民权保障同盟”时,鲁迅先生只是上海分会委员;“左翼作家联盟”时仍然只是常务委员。

因此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文学成就是毫无疑问的,但当时所说的“地位”,更多的是学术,而不是纯文学。

而林语堂、钱钟书、钱穆 3 位先生则更多只是大学教授,著名的文化大师,林语堂先生的文学及语言学,钱穆先生的历史学,钱钟书先生的文学及英文。

李敖?不认识。谈学术,他没有资格;谈地位,他不配。

因此这6个人地位如下:

胡适>>鲁迅>林语堂>钱穆>钱钟书>>……>李敖


安若凡


在你所列出的这个六个人,即钱穆,钱钟书,林语堂,胡适,李敖,鲁迅中,首先李敖不能和其他五个人相提并论,李敖出生1935年,其他五人最晚出生的是钱钟书,是1910年。

其次,我们这里谈论某个人在历史上的地位,主要依据只能是这些人活跃时期以及后世各个时期的评论家、相关历史学家们对其评价,因为这不是讨论他们各人的学术造诣、学术成果或者创作成就,那么也许头条里一些专业人士可以凭借自己的学术能力给出个人答案——所谓地位,是众人公认后才能获得的,而作品成就、水准则有相对客观的衡量依据。

除了李敖外,其他五个人首先因为活跃于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而名动中国,甚至名动海外。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即五四运动,对中国自民国以后的发展至关重要,无论文化方面还是其他各方面,新文化运动都具有开启一个新中国的价值和意义。所以发起、领导这场新文化运动的人,或者在这场伟大的文化运动中成为正能量的活跃人物,就必然会被后世的各种史书所褒扬。那么在提问者所列的除了李敖之外的五个人中,谁最被后世褒扬的最多、捧得最高?

——新文化运动是由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钱玄同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

——新文化运动(五四文化运动),由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蔡元培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儒家、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

上述是海外的专家和国内的专家对中国历史上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基本评语,注意看其中提到的人,提问者所列的六个人中只有鲁迅和胡适在其中,所以他们两个人也是公认的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

——胡适“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曾担任国立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中华民国驻美大使、私立南开大学校董会董事等职。胡适兴趣广泛,著述丰富,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主张少谈主义,主张先疑后信,主张科学佐证,尽信书不如无书。他拥有三十六个博士, 是世界上拥有最多博士学位的人之一。”

——鲁迅“为中国的近代著名作家,新文化运动领袖之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和开山巨匠,亦是在西方世界享有盛誉的中国近代文学家、思想家。鲁迅的主要成就包括杂文、短中篇小说、文学、思想和社会评论、学术著作、自然科学著作、古代典籍校勘与研究、散文、现代散文诗、旧体诗、外国文学与学术翻译作品和木刻版画的研究,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蜚声海外,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界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韩国文学评论家金良守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此外,鲁迅的《狂人日记》被后世誉为中国白话文小说第一篇,而他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则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至于胡适,我承认,他的文学作品我完全没有阅读过,不做评价,也没有资格评价,但看评论家和文学史相关论文的评论,很明显,胡适的文学作品仍然没有鲁迅的作品影响更大。虽然胡适在八十年代开始也逐渐在大陆上开放了,但并没有谁说得出他究竟有什么皇皇巨著或者什么经天纬地的伟大文学作品值得一说的。

最后回到问题上来,谈论历史地位,当然首先看影响力和公认的地位,那么在新文化运动中,鲁迅和胡适都属于领袖人物,就贡献而言,他们都是彪炳史册的人物,可以说地位相当,所以两个人第一回合打个平手。然后再评两个人在学术方面,很显然,两个人在学术方面都各有建树,但通过不少论文和媒体文章介绍,给我感觉胡适在学术研究方面,可能比鲁迅更多一些成果,鲁迅相对较杂、比较多方面,所以在学术方面,算鲁迅略输一筹。但是,在文学创作方面,鲁迅就凭《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两个小说的成就,已经可以被认定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人了,这就远远将胡适在文学创作方面的努力甩在了后面。所以这一回合可以说是大比分胜过胡适。那么最终综合来评论,我个人认为鲁迅的历史地位,毫无疑问是超过胡适的。


天淞子


第六名,林语堂

超脱,悠闲,雅趣,潇洒,标准的名士风流,如果身处太平之世,自然无妨,可是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偏偏有一种浪漫的文人坐在高大的房子里喝着咖啡,看着报纸,写着诗歌,还有那些浪漫的小说。

窗外,是烧杀抢掠。

屋里,是缭绕书香。

我个人感觉不舒服。当然,我们可以理解为他看透了王朝兴替,看透了沧桑风云,或许他认为当时的乱世和历史中的那些乱世没有什么不同,或许他想学那些魏晋名士一样强调内心的自然感受。

对不起,但我就是不喜欢!

第五名,胡适

我仅代表我个人表示不喜欢他,并且这种不喜欢和政治立场无关。仅仅是他的白话文运动,我就想把他钉在中国文化的罪恶碑上!倡导白话文是应当的,我也不认为是蹭什么热点,刷什么存在感。只是他的行为让我们现在的中国人和历史产生了断层。

他应该想到却没有想到,几十年后的中国人竟然连一篇像样的古文都写不出来,看史记要看注释,看论语要看注释,连看杜甫的诗歌也要看注释。三千年的文化精华,间接地裂在他的手里。

他完全可以在思虑成熟计划周全之后,达到顾此不失彼的!

第四名,李敖

六人里,他的才华最低,他的狂话最多,他的个性最真。他的文章我读得并不多,但是依仅有的资料,这是一个真性情的人。吹牛不是毛病,滥情也是你情我愿,至于化身讨厌的政客也无可厚非。但就是这种不做伪的表达方式让人欣赏。我讨厌君子,而李敖不是一个君子,也不自认为一个君子,他更像一个喷子。而喷原因恐怕仅仅是因为想捣乱,想调皮,想搅局,想表达不正经里的正经!

喷吧!只要不误导大众,让大众开心也好。

第三名,钱穆

这是一个真正潜心做学问的人,他不是文人,而是学者,哪怕你否定或质疑他的学术,你也不会否定他的努力和才学。他就像古代的那些学者一样,不问干戈,不问风云,让我想起了唐朝那个叫孔颖达的书生。他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也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与其让他在台上大谈爱国,大秀民生,或者在客厅里摆满玫瑰花和葡萄酒,不如让他安静下来静静地著书。

最难得的是他不好虚名,“细密”二字是所有人对他学术成果的肯定。一个能在细节上做足功夫的人,当得起大师二字。和现在的那些稍有心得便急不可待四处发表的人永远不可同日而语。

山不言自高。

在他眼里,文化比什么重要!

第二名,钱钟书

这是一个智者,智到洞察人间,却不为人间所挠。是中国比较文学领域里空前并且绝后的人物。

他的傲气被世人所知,也被世人所误,哪怕是写一篇小说,也不肯随波逐流,必须要独树一帜才肯如意,尽管《围城》成为经典,可是在他老人家眼里,这个经典竟然只是“呕吐物”,也不知道那本半途而废的《百合心》会神到什么地步?

时人称他为“文化昆仓”,他的典藉我是不敢说读懂的,甚至连读的资格都没有。记得当年看《宋诗选注》时就被他引用语录的片断所幽默到,更被他所处可见的睿智所绝倒。

尤其是他在经历那么多文化苦难之后,还能保持一颗幽默之心,真真让我叹服不已,饱经忧患变得淡然很容易,可变得幽默却需要一颗透明却智慧的心。

读他的文章,处处是比喻,处处是幽默,可是细细看才会品出来,都是用冷漠调成的幽默,用悲观搭建起来的乐观。

这是一个乐观的悲观主义者。

第一名,鲁迅

韩国人感叹,他们没有鲁迅。

我们庆幸,我们有一个鲁迅。

我们悲哀,我们只有一个鲁迅。

哪怕我是钱钟书先生的狂热粉丝,我也不得不承认,像钱钟性先生,像钱穆先生,李敖,胡适,林语堂那样的文化人,中国从前不缺,以后也不会缺。但是唯独缺一个战士。

一个一边拿着大刀,一边流血,一边流泪的疯子!

很多人都看到了症结所在,有的饮酒,有的著书,有的避世,有的狷狂游戏人间,只有这个鲁迅,傻傻地冲了出来。

骂!

该骂的骂,不该骂的也骂!

常常骂错人,常常骂过份!更常常骂得有如一个街头泼妇!

但是,只有他骂了!

只有他一个人在骂!

只有他一个人如孤魂野鬼一般地骂!

而现在这个时代,容得不下鲁迅先生,所以我们要分外珍惜才好!


亦有所思


本人以为,从广义的文化意义来评价上述几人,或者更多的在各个文化领域有着卓越成就的中国文化史上的文化人物中,都没有人能够超过鲁迅和胡适。之所以这么说,乃是因为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最为重要的历史事件就是胡适和陈独秀发起和领导的,鲁迅等人为主将的〈白话文运动〉,以及由此发展而成的〈新文化运动〉。

胡适发起白话文运动之后不久,就因为初期的白话文的不成熟而陷入了一种深深的忧虑之中。他说“如果白话文运动不仅没有成功,反而又丢失了传统文化的优秀的一面,我胡适就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罪人了。”当1918年鲁迅的,中国大陆上有史以来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引起了极大的反响的时候,胡适说“我终于放下了一颗悬着的心,我们成功了!”所以,当胡适的同事和朋友对鲁迅颇有微词的时侯,胡适制止了他们,胡适对他们说“鲁迅是我们的人”。

鲁迅从来都是“革命派”的人!如果没有白话文,那么多的文也好,史也好,词也好,赋也好,能不能让只具备初中文化的人就能从其白话文的翻译中得以识之?就能不能使古典文学不仅没有消声匿迹,反而使之它们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承?再说,鲁迅的成就并不止在文学方面,尽管诺贝尔文学奖的资深评委马悦然曾经说过,“鲁迅只凭他的〈呐喊〉和〈彷徨〉两部作品,诺贝尔文学奖就唾手可得 。”但鲁迅还是〈中国小说史略〉的著作人,这个关于中国文学史的著作,直至今日,也还是中国小说史的最权威的著作。鲁迅还是中国最杰出的翻译家,是中国翻译学的奠基人,他所翻译过来的外国著作有300余万字。他所经过辨论以至争论所取得都翻译学上的胜利至今仍然是我国翻译学所遵循的基本原则。鲁迅还是我国作家中被翻译到国外的文字最多的作家,他的文学以及历史著作,包括全集,准全集,小说集,杂文集,通信集(包与许广平的〈两地书〉)都被日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翻译出版,他们甚至说“鲁迅是世界的鲁迅”。 放眼中华大地,哪一个中国作家受到过如此对待?哪一个作家能够让莫言说出他“愿意用他的十部作品来换鲁迅先生的一部〈狂人日记〉,用自己的全部作品来换鲁迅先生的一部〈阿Q正传〉。”?

上世纪五十年代,胡适的学生傅斯年发现了一个叫许倬云的青年学生很有培养前途,于是就出面募集资金赞助送他去美国留学。但由于许倬云身有残疾的原因,傅斯年多方奔走无果。傅斯年只好找到胡适,请胡适出面募集资金。但胡适的募集依然无人响应,于是胡适便自己出资送许倬云去美国留学。出发前胡适对许倬云建议说,出去就不要学自然科学了,学历史学吧。许倬云学成返回台湾后,终于成为海峡两岸最优秀的,权威的历史学家之一。

顺便说几句许倬云教授介绍的留美的两件事。许倬云先生说,他们的一个美国教授的口头语就是“我们不知道”。于是有一天一个美国学生忍不住了站起来对他说“老师,你总是说‘我们不知道’,‘我们不知道’,那么,我们都知道些什么?”这个美国教授当即回答说“我们知道的就是‘我们不知道’!”还有一次教印度历史的美国教授和一个印度留学生发生了激烈的争论,这个美国教授情急之下说了一句“因为我是研究印度历史的权威,所以我说的就是正确的。”那个印度留学生马上反驳道“老师,我很钦佩你坚持自己的见解的勇气,但是我要说,一个人是不是掌握了真理,并不取决于他的地位。”许倬云教授说,“这两件事,使我受益终身。”

大约十年前,〈南方周末〉用大半个版面的篇幅报道了记者对许倬云教授的采访。这大半个版面的一半是许倬云教授对胡适的评价,另一半则是对鲁迅的评价。采访将要结束的时候,记者请他谈一谈胡适和鲁迅的比较,他说,“二十世纪中国文化人里,可以传下去的有两个人,一个是胡适,一个是鲁迅,其中鲁迅的成就要大一些。”记者还问他怎么评价李敖,许倬云教授很干脆回答说“对李傲,我一句话也不说!”

对胡适和鲁迅的贡献本人在至少五篇文章里回答过,〈南方周末〉记者采访许倬云教授的报道或许会有电子版,有兴趣者当可查阅,此处就不作赘述了。


杜新1


实话实说,这六个人所在的领域不一样,强行对比就是厨子和裁缝比谁更厉害!钱穆是历史学者,钱钟书一开始主业在翻译方面,后来转向文学文艺理论,顺便还写过一本文学史留名的《围城》。林语堂也是在文学方面有影响力。胡适涉猎很广了,如果说主攻方向,大约是佛教和明清小说了。李敖先生我并没有足够的了解,而且他暂时还在世(目前罹患癌症),这里不谈。鲁迅,可能大家会对他有误解。下面我要稍微花点功夫谈一谈这几个人。

钱穆的水平如何,我觉得我一个普通历史爱好者,没法回答,但是,我知道著名历史学者严耕望在他的《治史三书》里把“钱穆”、“白寿彝”、“陈寅恪”、“陈垣”四人并称。大约在民国,这四个人的历史水平还是一流的。不过,今天去学习历史,钱穆的东西观念上似乎有点老了,入门级的学习还是有必要的。

钱钟书早期主业是翻译,而他老婆杨绛女士主业一直是翻译。1953年之前,他都是在外文系教书,我记得同一个时代,钱钟书的邻居都并不知道他的《围城》,可见当时钱钟书并不是以小说出名的。当然,不妨碍他在现当代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毕竟一本《围城》就够了。说几句题外话,钱钟书的《围城》虽说像《儒林外史》,但里面很多戏谑的梗,算是肚子里有点墨水的才能看懂的段子。跟他的《管锥篇》或者其他书一样,并不是适合普通大众的。



胡适,大名鼎鼎。先不说他的具体成就,单单胡适先生的“哪怕真理穷尽,进一寸有一寸欢喜”,都在当时给人振聋发聩的感觉。他涉猎极多,给人多而不精的感觉,其实,他最值得说的是其在佛教研究和明清小说上的功夫。至少,他在这两个领域的研究,在当时影响力很大的。胡适在今天人心里更重要的地位取得是在五四运动白话文的推广和从政期间,这里就不多说了。


林语堂,他的翻译主要是把中国作品翻译成英语,又写过《京华烟云》等小说,还有一本著名传记《苏东坡传》。在文学史上,他是有浓墨重彩的一笔的。

鲁迅,我们心中的鲁迅是一个左翼作家,似乎杂文很厉害,喜欢跟人打嘴仗。实际上不然,我有一个版本的《鲁迅全集》,虽说少量鲁迅作品未收录,但是大部分鲁迅著作都收入了,我们可以大致看看他作品的类型以及其比例。如图所示: 前七卷都是他的文学作品,八九十三卷是他在古代文学方面的贡献(校勘的古籍和学术著作),剩下十卷全是翻译的作品。按照作品比例来看,鲁迅更多的是翻译,其次是创作,最后才是古代文学研究。这样看,我们普通人对于鲁迅的理解是不是有偏颇之处呢?他的文学地位更多的是因为他是探路者,我们苛责他作品或者过分吹嘘的时候,可曾想到他大量时间与精力花在了翻译上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