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0 从地理因素和外交政策,分析秦国灭韩后,为何先拿强大国家开刀

导语:秦国发动灭国之战顺序,灭韩后,为何先打赵魏楚,而不是燕齐?有何考量?从地理因素和外交政策,分析秦国灭韩后,并非从易到难,而先拿强国开刀

战国时代,诸侯争霸,通过众多次兼并战争后,终于在公元前221年,迎来了最终的统一,秦国在经历了无数灭国之战之后,奋六世之余烈,终于完成了它几百年来的夙愿,山东六国不复存在,秦国成为了最终的胜利者,虽然在灭国之战当中它经历了无数的艰难困苦,但好在它成为了一个新时代的开创者。

从地理因素和外交政策,分析秦国灭韩后,为何先拿强大国家开刀

战争总是残酷的,尤其是战国后期所经历的那些灭国之战,无论是规模还是最终结果都不是以往的战争可以相提并论的,但秦国发动的灭国之战,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由易到难,它并非首先针对那些比较弱小的国家,而是在灭亡韩国之后便将矛头指向了赵国、魏国、楚国这三个大国,在消灭了这三个强盛的国家之后,才直指北方的燕国和东部的齐国。

秦国灭六国战争,并非按照国力从弱到强的顺序

这就比较值得人们思考了,按理来说,灭国之战这样的重大战争应该是循序渐进的、按部就班的一点一点地推进,从弱小的国家开始到强盛的国家结束,这样才能够保证每一步都走得十分的安稳,可是秦国却偏偏地反其道而行之,它并没有首先针对燕国这样的弱小的国家,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中原地区比较强盛的几个大国,这又是为什么呢?

本篇文章重点分析一下秦国灭六国的顺序,看一看秦国之所以先将矛头指向中原大国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了它这样的计划安排?

地理因素,扫清东进障碍

第一个因素我们要从地理方面进行考虑,事实上,灭国之战这样重大战争的推进并非只考虑实力这一个方面,赵国、魏国和楚国这三个国家实力确实十分的强盛,也正因为它的实力强盛,才是秦国必须要认真面对的对手,尤其是这三个国家是秦国东进道路上的第一道屏障。

从地理因素和外交政策,分析秦国灭韩后,为何先拿强大国家开刀

  • 燕国、齐国与秦国没有直接利益冲突

在整个战国时期与秦国相邻的国家有四个,齐国和燕国是与秦国相距比较遥远的国家,没有直接相邻的土地,虽然,那个时候的齐国和燕国相对来讲比较弱小,可秦国去并没有跨越其它的国家去攻打的把握,我们综合整个战国时代发生了战争也可以看到这一点。

在整个战国时期,秦国与燕国和齐国直接发生的利益冲突并不多,同时,燕国到后期是依附于秦国进行发展的,齐国则一直都是秦国邦交政策当中的盟友,对于秦国的一些行动也是采取支持或者是不做表示的态度。

就算在乐毅伐齐战争当中秦国有所参与,那也只不过是看在其它国子的面子上象征性的出兵而已,并不是整个战争的主力;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地理上格局的因素,尤其是在中间的阻碍又比较强盛的情况下,秦国更没有把握跨越别的国家发动战争了。

因此,在整个灭国战争的计划推进当中,秦国其实是没有别的选择的,不消灭赵国它就没有机会接触到燕国,同样的不消灭魏国,它也就没有能力接触到齐国,更何况就算是它跨越中间的韩国、赵国、魏国等直接消灭比较弱小的燕国和齐国的话,那么战争的结果也不利于巩固,两个国家相距遥远,哪怕是占领了燕国或者是齐国的土地,那么秦国也只能是派兵进行监督,并不能有秦国的核心地段进行统一的掌控,可以说是真正的天高皇帝远,如此一来,很有可能将计划当中所做的努力付诸东流。

从地理因素和外交政策,分析秦国灭韩后,为何先拿强大国家开刀

  • 韩国和魏国与秦国接壤,阻挡其东进,必须先从韩国下手

因此,地理因素其实是发动战争之前必须要考虑的一个方面,在整个灭国之战当中,我们并不能说秦国的计划不是循序渐进的,就如同韩国一样,它是秦国第一个攻打的目标也是秦国在整个灭国之战当中第一个消灭的诸侯国,它的实力难道十分强盛吗?

并不是的,因为韩国与秦国属于邻国,秦国能够直接接触到韩国的土地,消灭韩国不需要长途跋涉,战争结束之后的成果也很利于巩固,所以韩国才成为了首要需要消灭的目标,其实如果没有地理方面的阻拦的话,想必燕国和齐国也不会被留在最后。

再者说,秦国与魏国之间有着函谷关,函谷关是秦国的门户,也是秦国东出天下的渠道,如果在函谷关之外一直有魏国在阻拦着,那么秦国的统一计划也就不那么方便实施起来,因此消灭魏国则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接触齐国,同时也是为了秦国能够拥有更加通畅的通道东进。

秦国连横政策和远交近攻政策指引

第二个因素就是,秦国一直以来,外交政策的指引,我们知道自从战国中期之后,秦国就将齐国看得非常重要,因为秦国一直以来的政策指引就是这个样子的,无论是张仪的连横也好还是范雎的远交近攻也好,齐国都是需要交好的对象。

从地理因素和外交政策,分析秦国灭韩后,为何先拿强大国家开刀

  • 齐国是秦国所要结交的对象

秦国要发动灭国之战,除了要提升自己身的实力,保障战争的成果之外,它还要应对在战争当中所发生的不确定因素,其中之一就是要防止其它的国家进行支援,就是要防止山东六国进行联合,所以秦国必须尽其所能将它所面对的对手的后路进行切断。

因此,如果它首先进攻齐国的话,那么它一直以来所做的努力也就白费了,而且在那种局势之下,齐国很有可能会脱离秦国的掌控,与其它的国家结成联盟,这样不仅是失去了制约其它国家的一个筹码,还等同于增强了对手的实力,可谓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 秦国要防止燕国与其他国家联合

而燕国也是如此,虽然燕国的作用并不如齐国对于秦国来讲重要,但是燕国毕竟是一个诸侯大国,并且是一个善于依附于其它国家,进行生存发展的大国,如果秦国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之下,在不能保证将它可能联合的对象一一消灭的情况之下,是不会首先对抗这个国家的,所以秦国一直以来的邦交政策,在灭国之战的计划推进当中也占据着一定的主导地位。

从地理因素和外交政策,分析秦国灭韩后,为何先拿强大国家开刀

灭掉韩国后,秦国军力没有损失,实力更强大

第三个因素就是,秦国发展实力的影响,消灭韩国之后,秦国的实力更加的强大,在这个时候,它的军队实力没有多少损失,也没有经历重大的失败,这样的状态在整个灭国战争爆发的过程当中虽然不能说是顶峰,但是也是相当不错的了。

因此,这样的状态和实力,首先选择一个比较难以应对的国家是很好的抉择,而且在战国末期,山东六国当中的主力基本上也就是赵国、魏国、楚国的三个国家,一旦这三个国家被消灭之后,其它剩余的国家也就不足为惧了,事实上也是如此,在这三个国家灭亡之后,秦国对于战争的重视程度就远远不如之前了。

  • 若燕国、齐国不支援其他国家,秦国胜率很大

与此同时,在进攻这几个国家的时候,燕国和齐国给予它们提供支持的可能性并不大,其实秦国一直在为它的灭国之战做铺垫,为的就是要切断这几个国家能够得到的支援,但如果秦国放弃了之前的努力,直接去进攻燕国和齐国的话,那么很有可能将它曾经收揽的盟友也推向对手的那一边,有了中原地区的这几个大国给予它们支撑,又因为在地理上没有直接相连的土地,真正能打赢的可能性就极大的降低了。

从地理因素和外交政策,分析秦国灭韩后,为何先拿强大国家开刀

事实上,实力的对比并不是战争最终结局的决定性因素,在整个战国时代,六国合纵对抗秦国的事件多有发生,但秦国并没有因此而灭亡,甚至山东六国合纵的部队也很少能够在秦国这边占到便宜,所以单纯看实力的强弱并不能够决定出战争最终的胜负。

  • 战国末期,先拿强者开刀,容易出其不意

而是综合多个方面来进行评判,天时地利人和都是影响战争最终结局的原因,有了地理上的阻碍,有了其它国家的支援,有了邦交政策上面的不合适,整体来讲战争的胜率也就会大幅度的降低。

因此,强大的国家对战弱小的国家不一定会成功,弱小的国家也不一定就会屡战屡败,作为战国时代的强国,秦国自然是明白这个道理的,也自然不会以身犯险,放着身边的利益不要非得长途跋涉去寻找所谓比较容易得到的东西。

其实到了战国末期的那一步,每一个国家都在面临着生存的危机,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在有亡国灭种的风险的时候,你永远都不知道一个国家能够爆发出怎样的威力,因此,先拿强者开刀也并非是一种不循序渐进的方式。

切断韩国复国的后路

从地理因素和外交政策,分析秦国灭韩后,为何先拿强大国家开刀

第四个原因是,韩国的叛乱所带来的影响,韩国是秦国第一个消灭的国家,与其它国家不同的是,它灭亡的方式并非是遭遇了战争的重大失败,而是因为不堪重负举国而降;这让它其实是有着复国的可能性的,韩王安并没有死,又有张良为其谋划,而且那个时候也只有韩国一个覆灭的诸侯国,在它的背后还有着赵国、魏国、楚国这几个国家能够给予它暗中支持,所以它复辟的风险是非常之大的。

秦国自然不能够对这样的事情置之不理,毕竟如果一个诸侯大国死灰复燃的话,那么将阻拦它下一步的计划和行动,因此,首先将矛头对准赵国魏国这几个国家,实际上也是切断了韩国的后路,也是让韩国失去了复辟的支撑,从而也就能够顺利的解决韩国的叛乱了。

秦国在发动灭国之战的顺序上,是有着多方面的考量,从中也能够体现出它对于一些突发情况的应对,毕竟韩国的叛乱是意料之外的,在这场内乱当中能够看到魏国的影子,也能够看到楚国的支持,所以秦国不得不在这个时候,先将利剑对准韩国复辟组织后面的支撑,即打压了它们的势力,也能够顺利的解决韩国复辟的问题,可谓是一举两得的。

从地理因素和外交政策,分析秦国灭韩后,为何先拿强大国家开刀

  • 赵国经历长平之战、邯郸之战后,国力尚未恢复

再者,那时赵国因为经历了之前的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跌入了低谷,并且国内没有像秦国那样良性的发展循环,一时半会并没有恢复多少国家实力,又因为赵国与燕国的关系并不好,在秦国对抗赵国的时候,燕国总是会在后面火上浇油,这让本身就受到创伤的赵国自顾不暇。

所以虽然赵国的军事实力比较强盛,可是也抵挡不了秦国与燕国的前后夹击,如此一来,秦国对战赵国的压力也就小了许多,又因为对于韩国叛乱的抵制,魏国与楚国不敢轻举妄动,所以赵国也就成为了即韩国之后第二个被消灭的国家。

讨论

笔者认为,秦国之所以选择这样的灭国顺序,这与当时燕国和齐国实力的跌落有关,燕国、齐国失去了对战秦国的能力;事实上,那时燕国和齐国已经不足以对秦国造成什么威胁了,我们在上面已经说过,齐国一直以来奉行的政策就是唯秦国之命是从。

而燕国因为发生了荆轲刺秦事件后,已经被秦国逼到了辽东地区,原来燕国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富庶之地都成为了秦国的囊中之物;虽然退居辽东的燕国依旧以一个诸侯大国自居,可是那个时候的它不仅土地面积大幅度缩小,国家实力也是迅速的跌落,与一个小型诸侯国没有什么区别,甚至能够爆发出来的实力还不如灭国之后北上的代国。

从地理因素和外交政策,分析秦国灭韩后,为何先拿强大国家开刀

因此那个时候的燕国与灭亡其实别无二致,而齐国的规范态度也与韩国的举国而降,没有太大的差别;所以秦国也就不需要在这种事情上,多加浪费自己的心思了,它完全可以将对战这两个国家的经历转而去面对赵国、魏国、楚国这三个强盛的诸侯了。

综述

笔者认为,秦国在发动灭国之战的过程中其灭国顺序,是有着自己的考量;在对战其它国家时候,它的计划也是相当缜密的,而且六国本身实力的跌落以及它们之间勾心斗角无法团结起来的状态,让它们在秦国的铁蹄之下没有任何的抵抗能力,哪怕是强盛的楚国能够侥幸战胜李信的二十万军队,也同样在对战王翦的时候发生了懈怠,最终轰然倒塌。

哪怕是后来赵王又北上建立了代国,但代国依旧没有能够逃脱被消灭的命运,哪怕是燕国后来退居到了辽东地区,但最终依旧是土崩瓦解,哪怕韩国曾经想过复辟它的统治,想要迎回韩王安重新建立一个新的韩国,这样的目标依旧没能够达成,秦国还是一统天下了,还是在那个时代里成为了最为强盛的国家,成为了开创后来延续了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王朝。


参考文献:《吕氏春秋》、《史记》、《左传》、《汉书》、《战国策》、《资治通鉴》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