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9 闢謠:黑猩猩都是好鬥者?不,黑猩猩屬下倭黑猩猩更愛好和平

大猩猩≠猩猩≠黑猩猩,倭黑猩猩是黑猩猩屬下兩種動物之一。

按照生物學分類原理,界、門、綱、目、科、屬、種分類,人(智人)和所有的猩猩都屬於靈長目-類猿亞目-人科動物。

猩猩亞科猩猩屬,也就是俗稱的紅毛猩猩,包括蘇門答臘猩猩、婆羅洲猩猩、達班努裡猩猩。其中婆羅洲猩猩中,包括3個亞種,即婆羅洲猩猩指名亞種、婆羅洲猩猩加里曼丹亞種、婆羅洲猩猩沙巴亞種。

人亞科大猩猩屬,也就是俗稱的銀背猩猩、金剛,包括東部大猩猩(山地大猩猩、東部低地大猩猩)、西部大猩猩(克羅斯河大猩猩、西部低地大猩猩)。

人亞科黑猩猩屬,包括倭黑猩猩和黑猩猩(黑猩猩指名亞種、黑猩猩西非亞種、黑猩猩東非亞種、黑猩猩尼喀亞種)。

人亞科,人屬——智人

闢謠:黑猩猩都是好鬥者?不,黑猩猩屬下倭黑猩猩更愛好和平


闢謠:黑猩猩都是好鬥者?不,黑猩猩屬下倭黑猩猩更愛好和平

黑猩猩


倭黑猩猩學名:(Pan paniscus),又名倭猩猩、僰猿、矮黑猩猩或巴諾布猿,是黑猩猩屬下的兩種動物之一。主要分佈在非洲中部,剛果河流域,剛果民主共和國,剛果河的南側。它們主要以水果為食,輔食樹葉,有時則食用小型脊椎動物(諸如鼯鼠或麂羚的幼兒)以及無脊椎動物。倭黑猩猩和黑猩猩外表相似,但比起黑猩猩,他們較能直立。倭黑猩猩體長70-83釐米左右,體重30-45千克左右,體型較黑猩猩小,還不到黑猩猩體重的一半。

倭黑猩猩體型小也比較細瘦,頭髮更長,肩膀較窄,頭顱較圓,嘴唇發紅,兩耳也較小,後肢第二、三趾之間略微有蹼相連,毛色純黑而細軟,比較整潔,不像黑猩猩那樣粗硬雜亂。倭黑猩猩的幼仔生下來臉和手掌是黑色的,而黑猩猩幼仔的臉和手掌則是粉紅色的。它們性格更加溫順也很少發怒,鳴叫聲和黑猩猩不同。

倭黑猩猩以前被認為和黑猩猩是同一種動物,直到1920年代才被獨立出來。德國解剖學家恩斯特·施瓦茲曾分析研究比利時特爾菲倫博物館的當時人們認為屬於青年黑猩猩的顱骨,這使他被譽為倭黑猩猩的發現者。施瓦茲於1929年出版其發現。黑猩猩一詞有的時候指的是黑猩猩屬下所有生物,但該詞主要用於特指屬下的另外一種動物,即普通的黑猩猩。因此,為避免與黑猩猩混淆以及突出其獨立位置,建議使用倭黑猩猩作為中文名。在1933年,美國解剖學家哈羅德·柯立芝提供了對倭黑猩猩更詳盡的敘述,並將之提升至獨立物種的地位。該種的獨特之處在於較長的雙腿、分區的頭髮、母系社會文化、以及性行為在社會中的獨特意義。

闢謠:黑猩猩都是好鬥者?不,黑猩猩屬下倭黑猩猩更愛好和平





黑猩猩和倭黑猩猩的社交行為為何如此不同?

美國杜克大學的科學家提出:在100萬年以前,中非陸地上生活著兩種類人猿,即今天黑猩猩以及大猩猩的祖先,它們彼此視對方為競爭對手。有理論認為一場大的乾旱迫使大猩猩從剛果河南岸遷走,於是黑猩猩的祖先便佔領了整個地區。資源競爭對手幾乎消失,使得食物逐漸多起來。食物足夠,爭鬥也逐漸減少,經過數千年之後,它們愛好爭鬥的特點也逐漸變得不那麼明顯。於是剛果河南岸的黑猩猩祖先進化成了今天的倭黑猩猩。也有人認為,因為黑猩猩屬動物都不擅長游泳,因此可能導致了分居於剛果河南北的倭黑猩猩和黑猩猩的演化差異。

倭黑猩猩會用很頻繁的很隨便的性生活和雙性性交來處理衝突和解決社會問題。這一點比之黑猩猩而言尤其明顯。黑猩猩會為了食物而進行爭鬥,但是倭黑猩猩會分享食物,甚至也願意和陌生的倭黑猩猩分享。

闢謠:黑猩猩都是好鬥者?不,黑猩猩屬下倭黑猩猩更愛好和平


對於倭黑猩猩溫和的性格特點,杜克大學的科學家們再次提出了一個可能的答案:它們可能經過了一個稱之為“自我馴化”的階段。馴化大家可能有所認識,比如我們的祖先將狼馴化成了今天的狗。人類一代一代的對溫順的狗進行選擇性的飼養,使得它們身上的狼性逐漸小時,也使得狗變得更加的友好。

倭黑猩猩的“自我馴化”是主動選擇和不那麼好鬥的異性繁衍後代。在100萬年之前的剛果河南岸,黑猩猩的祖先享受著足夠充足的食物,因而沒有必要為了食物發生爭鬥。它們使用暴力的情況就越來越小,甚至因為不用為食物發愁,還願意和其他同伴分享食物。於是歷經數代與不那麼好鬥的倭黑猩猩交配之後,倭黑猩猩便實現了自我馴化,成為了一種更加溫和的動物。

闢謠:黑猩猩都是好鬥者?不,黑猩猩屬下倭黑猩猩更愛好和平


不僅如此,科學家們還發現倭黑猩猩對同伴表現出了憐憫之情,這曾經被認為是人類所特有的。憐憫是一種非常複雜的感情,倭黑猩猩能夠施以憐憫之情,表示它們好鬥的特點已經快要消失了。亞特蘭大艾莫利大學的科學家們發現,大腦中用於感受同情和調節情緒起到重要作用的部分,就是邊緣結構(邊緣性系統)。

延伸——邊緣性系統是指高等脊椎動物中樞神經系統中由古皮層、舊皮層演化成的大腦組織以及和這些組織有密切聯繫的神經結構和核團的總稱 。古皮層和舊皮層是被新皮層分隔開的基礎結構。邊緣性系統的重要組成包括,海馬結構、海馬旁回及內嗅區、齒狀回、扣帶回、乳頭體以及杏仁核。上述結構通過帕帕茲環[Papez 環路]相互聯繫,並與其他腦結構(新皮層、丘腦、腦幹)有廣泛聯繫。(來自搜狗百科)

倭黑猩猩的邊緣結構比之黑猩猩更為發達。倭黑猩猩的邊緣結構中含有

更多的灰質,而它們的杏仁核組織和前扣帶回組織的連接更加密集,這有助於緩和社交行為。不管是對同伴施以同情、分享食物還是性生活,都解決了不少的衝突並使得倭黑猩猩的聯繫更為緊密。


闢謠:黑猩猩都是好鬥者?不,黑猩猩屬下倭黑猩猩更愛好和平



本文圖自網絡,僅做素材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