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5 長沙廚房舊事——藕煤雜憶

約在1966到1967年間,藕煤開始走進長沙居民的生活。具體到筆者個人來說,第一次見到藕煤是在1966年下半年。

當時宿舍裡搬來了一家新鄰居,他家的煤灶不是我家和其他鄰居家那種笨重的散煤灶,而是一個相對要小巧得多的淺色圓鼓形泥爐,爐子裡燒的也不是幹煤塊,而是一塊圓柱形煤餅,上下兩面有圓形貫通孔洞。爐子下方有一活動爐門,用來調節火力大小。

長沙廚房舊事——藕煤雜憶

新鄰居介紹說,這東西叫“藕煤”。燒藕煤比燒散煤明顯方便快捷衛生,而且連煤槽、煤耙子、煤抿子等等也一併省去了,鄰居們看了都覺得大開眼界,於是從第二年開始,大家都先後把散煤灶扔在一旁,用起了藕煤。

家用的藕煤有10公分和12公分兩種口徑,最開始大家多半用12公分的,後來為了節約,大多改用10公分的了。剛開始用藕煤時,煤源供應較為充足,人們多是直接去煤店購買藕煤,記得價格是每百斤1元9角。

後來隨著形勢的變化,生活用煤供應日趨緊張,並且從1967年9月起又恢復了計劃供應(三年困難時期生活用煤實行計劃供應,1965年前後經濟狀況好轉,一度取消計劃限制,敞開供應),於是很多人開始購買散煤來自己做藕煤。

長沙廚房舊事——藕煤雜憶

做藕煤既是體力活,也是技術活。先說體力活。散煤買回來後先得過篩子,把煤矸石全部剔除,把塊煤一一錘碎,以防這些東西卡住藕煤模子。接下來就是和煤,即把散煤加上適量的水和黃泥充分攪拌,直至“和熟”。做一次藕煤少則數百斤,多則上千斤,與燒散煤時的和煤不可同日而語,所以這和煤不是用煤耙子,而是用鏟子或大耙子,當然更需要氣力。

煤和熟後,就是用特製的鋼質模子來擠壓出藕煤了。最初的模子體積不大,模體上有兩個半圓形的抓手,用於握持,做煤時須大幅度彎下腰,用力將模子摁入和好的煤堆,讓溼煤塞緊整個模子內部,再用雙手的大拇指將煤餅擠出。

這樣做不了多久,就會覺得不但手指、手掌、手臂疼痛,而且腰痠背痛,渾身疲倦。後來有人加以改進,將模子的抓手加長,使操作者可以不再彎腰曲背;又有人發明了一種上部是圓環、下接三條腿的金屬三腳架,可以把模子擱置在架子上將煤餅擠出,不必再像原來那樣取“金雞獨立”式用腳踩,或是一手提著模子懸空,一手擠出煤餅。

長沙廚房舊事——藕煤雜憶

不過改進歸改進,幾百上千斤煤做下來,儘管戴著手套,雙手以至兩臂還是要疼上好幾天的。

以上說的還只是做煤過程中的勞累,其實在做煤之前還有兩件事也是頗費氣力的。

一是買煤。那年月煤店常唱“空城計”,想買到煤得勤於“偵察”,一旦獲得第二天將有散煤運到的準確情報,就得清早起床去煤店門口排隊,買到煤後又得一擔一擔地挑回家(當然也可以借板車運)。

二是挖黃泥。由於種種因素的共同作用,進入20世紀70年代以後,賣黃泥這個職業漸趨消失,做藕煤得自己去郊區挖黃泥,然後運回家。

長沙廚房舊事——藕煤雜憶

煤做完之後也不是萬事大吉,還要清洗工具(藕煤模子還得塗上油後包好,以免生鏽)及待煤餅乾透後及時收取。做好的煤晾曬在露天是很有風險的:怕被人踩,怕被車軋,怕被雨淋,凡此種種,都令煤的主人必待煤餅全部收納妥帖方能“弛然而臥”。

再說技術活。早期從煤店購得的成品藕煤,黃泥摻得少,火力旺,但是燃過後的煤灰容易碎,掏起灰來麻煩,也有礙衛生。人們自己做藕煤後,出於節省用煤指標和方便夾取煤灰的雙重目的,就嘗試在和煤時加大黃泥的比例。

長沙廚房舊事——藕煤雜憶

不過這個比例並不那麼容易把握,摻多了,煤餅火力不旺,也不耐燒;摻少了,煤灰一夾就碎。這種把握能力還是比較考驗人的。出自“高手”的煤餅可以做到:當需要換新煤餅時,上面兩塊正在燃燒或尚未燃盡的煤餅緊緊粘連在一起,可以用火鉗一併夾出,最下面的一塊則已完全成灰,但完整無缺,可以單獨取出。

和煤也大有講究,煤不但要和熟,而且要乾溼適中,這樣做起煤來會更加輕鬆,做出的煤也更好燒。做煤更需要技術。技術好的人做出來的煤,外形周正光滑,孔洞筆直通暢;技術差的人做的煤,則外表歪斜粗糙,孔洞彎曲堵塞。

長沙廚房舊事——藕煤雜憶

那年月,有一身做好藕煤的體力和技術,幾乎是每個家庭“主男”的必備素質,70年代流行一時的《男兒經》有“做藕煤,一千斤。洗衣服,一腳盆”的句子,正是當時社會現實的寫照。戀愛中的男子去丈母孃家做藕煤,也是自我表現的必要方式。

當然,“買”並沒有完全被“做”取代,成品藕煤的銷路還是非常好,甚至常常供不應求的。

燒藕煤的爐灶也有發展變化。早期的藕煤爐很簡陋,大多是鐵皮的,有一用鐵絲彎成、中穿圓形木柄的提手,爐門也用鐵皮製成,卡在上下兩條凹槽中,靠滑動來控制風口的大小和開閉。

長沙廚房舊事——藕煤雜憶

這種爐子的弊端主要有二:一是餘熱無法利用,不利節能;二是煤灰一旦碎裂,只能從下方狹小的空間中用鏟子一點點剷出,十分麻煩,而且煤灰顆粒很容易堵塞供爐門滑動的凹槽,對爐門造成損壞。

後來許多家庭都改用用磚砌成、外敷水泥的藕煤灶。藕煤灶一般會裝上甕壇來利用餘熱燒水,更厚的灶體也較好地減少了熱能的散失。

長沙廚房舊事——藕煤雜憶

灶門也有明顯的改善,一般是用一段比手臂略粗的鋼管從灶膛伸出灶體,鋼管末端最初是用軟木塞塞入,靠軟木塞的鬆緊來控制空氣流入量的大小,有人還在軟木塞外面包上布,以便能更好地把握調節的幅度。

後來又發展為在鋼管末端配上一個鋼製的蓋子,管子和蓋子上都鑽有幾個小孔,轉動蓋子,就可利用不同的小孔組合較為精確地控制進風量的大小。

長沙廚房舊事——藕煤雜憶

順便說說用煤取暖的事。20世紀70年代以前,長沙的冬天比現在明顯要冷,居家取暖是個大問題。那時一般居民家取暖的用具是煤爐、炭盆、火缸等。藕煤普及以後,一種原來只在單位使用、被長沙人稱為“

煏爐子”的爐具漸漸走進了普通居民家。

這種爐子由鑄鐵製成,可以接上若干節白鐵皮管伸至室外,除了用來燒水、煮飯以外,其爐體和管道的輻射熱足以讓室內溫度上升幾攝氏度,而且還避免了煤氣中毒之虞。這在當年那個沒有空調、地暖,甚至也沒有電取暖器的時代,已經是很不錯的取暖用具了。

長沙廚房舊事——藕煤雜憶

藕煤在長沙人生活中唱主角的日子持續了二三十年,直到被更為方便、潔淨的罐裝液化氣取代。

長沙廚房舊事——藕煤雜憶

  • 文/自溫涼居,長沙生活集投稿作品。感謝作者的創作,為我們留下這些美好的生活記錄!歡迎大家踴躍投稿(關於長沙生活的各個方面題材稿件都行),我們一起記錄長沙生活!投稿請加微信號:ms96218,或發送到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