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1 曹操已统一北方,孙、刘归顺就行,为啥非要分裂国家、生灵涂炭?

常言道,宁为鸡首,勿为牛后。只要稍微有一点野心就会算计自己的利益。能够割州据郡,称霸一方的人都有他自己的过人之处,这样的人肯定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也明白自己的核心利益在什么地方,他们做事情之前,都会前后比较自己利益得失,他们的选择都会是对自己最有利的方向,怎么会轻易的送上门任人宰割?

曹操已统一北方,孙、刘归顺就行,为啥非要分裂国家、生灵涂炭?

刘备


东汉末年,董卓祸乱朝廷之后,各地军阀纷纷割州据郡,然后为了扩张地盘,找各种理由四处征战,经过十五年的征伐,公元205年,挟持汉献帝的曹操逐步统一北方。这时候天下还有自己独立武装的只有马超、韩遂、张鲁、刘璋、刘表、孙权、刘备、公孙渊。等人。面对消灭主要敌人袁绍的战绩,曹操信心大振,按这个节奏,曹操自己都会觉得,可能用不了多久就一统天下。

在这个愿景之下,稍微休息整顿之后,曹操打算一鼓作气,率军南征荆州的刘表,天公作美,曹操还没有到达荆州,刘表就自己病死,继承家业的刘表次子刘琮直接投降,曹操大摇大摆的进入荆州,他不仅获得了荆州的地盘,还有充足的粮草,训练娴熟的水军,歪史猜测这应该给他另外一个错觉,是不是立刻威吓孙权,迫使他投降?

曹操已统一北方,孙、刘归顺就行,为啥非要分裂国家、生灵涂炭?

孙权


果然,曹操立刻调整战略方向,将兵锋指向了占据江东的孙权,沉浸在刘琮不战而降的错觉中曹操给孙权写了一封信:

《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孤近承帝命,奉词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荆襄之民,望风归顺。今统雄兵百万,上将千员,欲与将军会猎于江夏,共伐刘备,同分土地,永结盟好。幸勿观望,速赐回音。"'


曹操已统一北方,孙、刘归顺就行,为啥非要分裂国家、生灵涂炭?

曹操

在演义中,曹操将矛头指向刘备,好一个假虢伐虞,这样的信无论是谁都要怀疑,因为当时的刘备无尺寸之地,本来寄居的荆州现在归了曹操,不知道曹操要和孙权共分刘备的什么土地?难免让人生疑。而资治通鉴中,就委婉的多,仅仅是说刘琮投降之后,我整治水军,为的就是和你一起在吴中打猎!

《资治通鉴•卷六十五•汉纪五十七》曹操遗权书曰:"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曹操已统一北方,孙、刘归顺就行,为啥非要分裂国家、生灵涂炭?

汉末割据势力

无论演义还是史书,不管曹操是不是真的有给孙权写过这样的信,总之来说,本来曹操刘表之战突然间变成了曹操孙权之战。事实上,断定天下英雄,使君与操的曹操低估了孙权,高估了刘备。这封包藏祸心的信让江东人心惶惶,恩威并用的措辞让孙权不得不做出决定,要么和刘琮一样投降,要么和刘备结盟,同曹操大干一场!

在孙权收到信以后,踌躇不定,正好鲁肃一句话指出了孙权的关键要害:

曹操已统一北方,孙、刘归顺就行,为啥非要分裂国家、生灵涂炭?

董卓


《资治通鉴》鲁肃曰:"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权叹息曰:"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

鲁肃所说的正是人性的弱点,孙权归降的后果是好不到哪里去。孙权也明白这个道理,一旦屈膝投降,恭迎曹操就不可能有好果子吃,面对这样的局面,只好赌一把,战场上的事情,鹿死谁手不一定呢。于是主动派人联合刘备一起抵抗曹操。

曹操已统一北方,孙、刘归顺就行,为啥非要分裂国家、生灵涂炭?

刘表


那么,刘备呢。十多年以来一直以汉室宗亲的身份打算恢复汉室,和曹操差不多同样的起点,但是两人南辕北辙,背道而驰,但是即使这样,不甘居于人下的他根本不投降曹操,要投降早投降了,何必等到曹操南下,刘备寄居的荆州不战而降,在长坂又被曹操打的丢盔弃甲,这时候如同丧家之犬。

但是这时候,刘备即使这样落魄,仍然有自己的信心来抵抗曹操。因为刘备的班底一直在,当初跟随自己的人马几乎没有损耗,只要有这一班人他就随时有再起的可能。或许当初青梅煮酒给刘备一剂强心针,让他坚信自己也是英雄,既然是英雄就不应该寄人篱下委曲求全。所以还是仍然一副打不死的小强的姿态屡败屡战,等待命运的垂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