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0 美國哈佛心理教授:沒有“笨”孩子,培養“多元智能”是關鍵

一次我在諮詢的過程中,一位媽媽當著孩子的面跟我抱怨說,孩子很笨,沒有學習動力。同時她也不停的誇讚男孩的妹妹很聰明,學習根本就不用她操心。

而這個被媽媽說的“笨孩子”,我在跟他聊的過程中發現,他根本就不笨,他很有自己主見。他之所以在學習上表現得“笨拙”,是因為他把更多的時間分配給了他喜歡的體育。

媽媽經常當著別人的面對孩子施加語言暴力,孩子不是那麼自信,甚至對學習產生了牴觸情緒,長期會養成孩子的自卑心理。


美國哈佛心理教授:沒有“笨”孩子,培養“多元智能”是關鍵


在升學壓力下,很多媽媽對於孩子的評價都是以成績論成敗。孩子只要成績不好,就是笨孩子,只要成績好,就是聰明孩子。

但是仔細觀察,你會發現,那些在學習中的“笨孩子”,遇到他感興趣的事就變得特別專注,特別聰明。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系教授加德納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論”,他認為:每個人的智力都有獨特的表現方式,每一種智力都有多種表現方式。

意思是每個孩子與生俱來個性不同,心理與智力水平上各有風格和強項,沒有聰明孩子,更沒有笨孩子。

01

不要從單一方面評價孩子的智能

小豆豆,每當他考完試,父母見到他的第一句話就是:“考得怎麼樣?”

如果考得好,父母就特別高興,一邊表揚孩子,一邊給孩子一些物質獎勵;如果考得不好,父母的臉色立馬變了,上一秒還晴空萬里,突然就狂暴雨。接蹱而來的是喋喋不休的嘮叨和訓斥。


美國哈佛心理教授:沒有“笨”孩子,培養“多元智能”是關鍵

導致的後果是孩子每次考試的時候過度緊張,老師認為孩子平時上課聽得認真,作業也完成很好,但是一考試就不好了。

成長比成績更重要,一次考試只是人生長跑的一個階段,一次沒考好還有下次。其實在孩子成績考的不好的時候,父母只要告訴他:盡力就好了。走近孩子的世界,給孩子一個寬鬆的教育環境。

在伊莎的《一本書讀懂孩子心理》中說:“孩子與生俱來就各不相同,他們在心理與智力水平上有著各自的風格與強項,每個孩子都能在教育者的有效教育下得到充分發展。我們在看孩子聰明時應該認識到,不存在一個孩子有多聰明的問題,而只有一個孩子在哪方面聰明和怎樣聰明的問題。”

一位父母或者一位老師覺得孩子不聰明,其實是對多元智力理論的忽視。

中國有句俗語:“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言下之意是:人的能力是各有各的優勢。

丁俊輝檯球打得好,朗朗是個鋼琴天才,郭德綱相聲說得好······

“多無智能理論”告訴我們:父母不要單一的從成績方面評價孩子聰不聰明,應該從多方面觀察、評價、和分析孩子的優點和弱點,以此為依據選擇和設計適合孩子的教育內容和方法,讓所謂的“笨孩子”也變成“聰明孩子”。

02

“多元智能理論”包括八個智能

加納德說:“多元智能中的八項能力從生命的開始就已經存在,只是每個人在八大智能上的強弱會有所不同,而八大智能的每種能力的組合也不一樣。”

如,有的人在語言智能和視覺空間智能上特別有天賦,也有的人在人際智能和數學邏輯智能方面尤為突出。

美國哈佛心理教授:沒有“笨”孩子,培養“多元智能”是關鍵


◆數學——邏輯智能

數學能力是包括瞭解自然界的各種數量關係和形狀、空間概念,並通過利用這些數量關係和形狀、空間概念改造自然。

如,2歲半左右是孩子計數能力發展的關鍵期,能掌握初級的數概念,如知道一個皮球或一個蘋果等。


◆視覺——空間智能

指孩子對色彩、線條、形狀、空間及它們之間關係的敏感性,這些想法都會呈現於腦海,及在空間找出方向的能力。

如,1-2歲寶寶就能夠熟練地爬行,蹣跚學步,對任何事物都充滿好奇。父母可以給寶寶創造一個安全爬行和學步的環境,以便更能幫助寶寶明確認識空間的意識。


◆肢體——動作智能

善於運用整個身體來表達想法和感覺,以及運用雙手靈巧地生產或改造事物,這項智能就是肢體—動作智能。這項智能包括特殊的身體技巧,如平衡、協調、力量和速度等能力。


如,鼓勵孩子進行墊上體操活動,諸如翻筋斗、跳躍、拉撐、走平衡木等等簡單且基本的全身性大動作,藉此來使用肢體、認識肢體。養成孩子獨立動作的習慣;在安全的前提下,儘量讓孩子自行獨立動作,能走則儘量不要成人背、能自己做的事則儘量不要旁人代勞。


◆音樂智能

開發孩子的音樂智能,應該是越早越好。這裡說的“早”不是說一開始就非要孩子學彈琴、學聲樂什麼的,而是給他一個音樂的環境,因為音樂智能的養成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需要的是薰陶。

如,0-2歲是培養寶寶對音樂感知力和領悟力。尤其是讓孩子多聽優美的音樂,可以從中觀察到他是不是有音樂方面的天賦,是否對音樂表現出敏感性、極易被音樂所吸引。如在寶寶哭鬧不止時,聽一段優美的樂曲,他會停止哭鬧,注意力會轉移到音樂上,所以孩子哭鬧別焦急,放點音樂,也許他的音樂天賦等著你開發呢。


◆ 內省智能

加德納教授認為,內省智能是超越生存本能的一種智能,也是多元智能的8項潛能中最晚發展成熟的能力。因為,內省智能是在孩子的自我意識、自我發展的基礎上的一種能力。但爸爸媽媽可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有預見性地針對寶寶的內省智能有意進行培養和引導。


如,3歲左右也是孩子性格培養的關鍵時期。爸爸媽媽在寶寶這個年齡要為他我安排一些和同齡孩子相處的機會,讓他學會了解自己的感覺,對人對事的感覺。同時,還可以要寶寶和你一起完成某項工作,如一起打掃房間,整理客廳,別總是擔心孩子幹不好,不讓他幹。


◆交流智能

指與人相處和交往的能力,表現為覺察、體驗他人情緒、情感和意圖並據此做出適宜反應的能力。

0-3歲是讓孩子接觸大自然的重要機會。如帶寶寶到公園、動物園等走走。這時寶寶會對動物進行模仿,如學動物的聲音、動作,和它們做朋友。


◆語言智能

每個孩子都有其發展的生理時鐘,所以語言智能的發展並非有一定絕對時間,早或晚都有可能是正常的,父母只要仔細地觀察孩子,為孩子提供一個語言發展的良好環境。


如,4歲左右的孩子,開始會對文字產生極大的興趣(有些孩子會更早一些)。這時,父母可以教孩子進行閱讀。不要讓孩子學一些對他無意義、不瞭解的字。要是將文字與他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口頭語言相連結。父母可以說故事給孩子聽、幫助他讀懂文字和句子的意義,儘量讓孩子不看圖而靠語言來聽懂故事,並且帶他認識文字的形狀,可以進行指讀。


03

培養孩子的“多元智力理論”黃金期需和孩子的成長敏感期相結合


要培養孩子的“多元智力”需要結合孩子成長的敏感期。孩子在0-6歲時,是多元智能發展的最關鍵期。

抓住孩子成長關鍵點和敏感期,就像種莊稼,須合時宜。


媽媽群裡有個媽媽說,她女兒三歲多的時候,在幼兒園小班,英語老師佈置的繪本英語閱讀,每月跟讀一本,有些孩子都能背下來,自己孩子就很困難。

她便逼孩子讀,沒想到越逼孩子越讀不下來,經常棄書而逃了。最後在她的逼迫下,孩子壓根就不開口讀了。她當時就焦慮了。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的焦慮來源於盲目比較,不瞭解孩子的成長敏感期。


美國哈佛心理教授:沒有“笨”孩子,培養“多元智能”是關鍵


孫瑞雪老師在《捕捉孩子兒童敏感期》一書中提到:

3 歲—4 歲

◆追求完美

從要求食物完整發展到了對所使用的用具、事物完美的追求。每一件事情都不能出差錯。

◆剪、貼、塗

真正開始有意識地使用工具,比如剪刀、膠棒、畫筆等。

◆藏、佔有慾

開始強烈感覺佔有、支配自己所屬物的快樂。物品的交換從此開始,拉開了人際關係的序幕。

◆邏輯思維

不斷打破沙鍋問到底的追問“為什麼”。

◆延續秩序

從具體的生活秩序延伸到了心理秩序。

◆人際關係

一對一的和朋友交換食物或玩具。

這一階段孩子會出現比較執拗,形成了一種秩序的內在模式,一旦成人破壞了這一秩序,兒童就會鬧、焦慮,表現出不可逆性。他們喜歡把物體壘高,然後推倒,再重壘,以此建立三維空間的感覺。開始對色彩產生感覺和認識,並開始在生活中尋找不同的顏色。可以用長一點的句子表達的自己的意思,並重復或模仿他人的話。發現語言是有力量的,而最能表現力量的話語是詛咒。成人反應越強烈,兒童越喜歡說詛咒的話。

4歲—5歲

◆數學概念

對數名、數量、數字產生了興趣。只有三位一體地掌握,才算掌握了數的概念。

◆身份確認

開始崇拜某一偶像,積累未來成人時的人格特徵。比如很多這個年齡階段的女孩子喜歡艾莎公主,男孩子喜歡奧特曼。

◆性別

對性別以及對自身身體的認識基本來自於觀察,如同認識眼、鼻、口一樣,態度很客觀。

◆符號

孩子對識字、拼讀、認識符號等感興趣。

出生—開始詢問自己從何處來。這是兒童安全感最早的來源。不僅開始表達感情,而且關注別人是否愛他。對父母的情緒反應非常敏感。從一對一交換玩具和食物開始,到尋找相同情趣的朋友並開始相互依戀。最早要和父母結婚,之後會“愛上”一個夥伴。開始對自我和環境有審美要求。尤其女孩子對自己的衣著和服飾產生濃厚興趣。

敏感期:5歲-6歲

◆書寫

對符號、書寫文字符號產生興趣。這個階段就可以進行書寫練習,寫一些簡單的字和拼音字母,數字。

◆數學邏輯

對數的序列、概念和概念之間的關係產生興趣。比如,大小,多少,加減,20以內的基本加減就可以學習了。

◆社會性興趣

開始積極瞭解自己和他人的基本權利,喜歡遵守和共同建立規則,形成合作意識。

動植物、實驗、收集,開始好奇地吸收一切來自自然界的知識。如《十萬個為什麼》、《中國兒童動植物百科》等,或者要求去自然館或者動物園。

◆延續交往的敏感期

結束一對一的交往,進行三四人一組的交往。

總結:當然,每個孩子的敏感期並不相同,作為父母我們需要細心觀察,以尊重孩子為前題,鼓勵孩子自由探索,勇敢嘗試。

孫瑞雪老師說:“敏感期有一個特點,就是它不是靠有意的促進和引導而來,它是不期而至的。而成人的忽視、強制則使兒童敏感期消解、打破和推遲。強制性的介入不但侵佔了兒童每個敏感期的獨特發展時機,還會使兒童對強制灌輸的內容產生恐懼。”

因此,每個孩子的花期不一樣。靜待花開是對孩子最好的愛。放下恐懼和焦慮,用心傾聽孩子的心聲,孩子成績不好的時候,也不要批評指責。靜下心來傾聽,看孩子需要什麼幫助。


《一本書讀懂孩子心理》 作者: 伊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