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诗文典讲诗词-枫桥夜泊-姑苏是哪里你知道吗?


诗文典讲诗词-枫桥夜泊-姑苏是哪里你知道吗?


原诗

枫桥夜泊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故事

俗话说人倒霉了,喝凉水都塞牙。唐朝诗人张继就特别倒霉,好不容易考中了进士,还没高兴两年就遇上了“安史之乱”,连皇帝都跑了,倒霉的张继也只好一路向南逃走。

诗文典讲诗词-枫桥夜泊-姑苏是哪里你知道吗?


一天傍晚,张继坐着小船漂泊到了姑苏城外的一座桥下,决定在这里过夜。姑苏城就是现在的苏州市,张继经过了旅途漂泊,也没心情赏景,因为逃的匆忙,也不知道皇帝跑哪去了,父母是不是安好,失联的状态让他非常焦急,焦急的心情让他失眠了。

诗文典讲诗词-枫桥夜泊-姑苏是哪里你知道吗?


他坐在船头翻来覆去的想着心事,忽然一阵乌鸦的叫声响起来,吓得他一哆嗦,这才感觉到一阵寒冷。抬头一看月亮都快落下去了,一算日子已经是深秋了,感觉好像满天都是寒气。周围一片寂静,好像江边的枫树和船上的渔火已经睡着了。“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心里犯愁,怎么也睡不着。

诗文典讲诗词-枫桥夜泊-姑苏是哪里你知道吗?


忽然,他听到远处传来了钟声,吓得他赶紧把船夫叫醒,“哪里敲钟了?是不是军队打过来了?”,船夫揉揉眼睛,说道,“放心吧,那是城外的寒山寺在敲分夜钟,这是本地的习惯,您还是赶紧睡吧。”“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听完了钟声,张继才迷迷糊糊的睡着了。


诗文典讲诗词-枫桥夜泊-姑苏是哪里你知道吗?


诗文典讲诗词-枫桥夜泊-姑苏是哪里你知道吗?


在这首诗里张继连用了落月、乌啼、霜、江枫、渔火、钟声,这一连串的意向营造出了一个分外忧愁的氛围,你感受到他的忧愁了吗?


诗文典讲诗词-枫桥夜泊-姑苏是哪里你知道吗?

语言学习

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

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乌啼:一说为乌鸦啼鸣,一说为乌啼镇。

霜满天:霜,不可能满天,这个“霜”字应当体会作严寒;霜满天,是空气极冷的形象语。

江枫:一般解释作“江边枫树”,江指吴淞江,源自太湖,流经上海,汇入长江,俗称苏州河。

渔火:通常解释,“渔火”就是渔船上的灯火;也有说法指“渔火”实际上就是一同打渔的伙伴。

对愁眠:伴愁眠之意,此句把江枫和渔火二词拟人化。

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

夜半钟声:当今的佛寺(春节)半夜敲钟,但当时有半夜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或“分夜钟”。


历史背景

张继字懿孙,是唐代诗人,他在唐天宝十二年(753)考中进士。但是天宝十四年一月就爆发了安史之乱,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天的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继。


一个秋天的夜晚,张继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便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他的诗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最著名的就是这首《枫桥夜泊》。


常识积累

寒山寺在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始建于南朝萧梁代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占地面积约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三千四百余平方米。唐代贞观年间,当时的名僧寒山、希迁两位高僧在此前的基础上创建寒山寺,最后一次重建是清代光绪年间。寒山寺曾是中国十大名寺之一,寺内古迹很多,有张继诗的石刻碑文,寒山、拾得的石刻像,文徵明、唐寅所写的碑文残片等。

诗文典讲诗词-枫桥夜泊-姑苏是哪里你知道吗?

寒山寺

诗句理解

这首诗采用了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诗的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刻画出一种迷茫、凄清、寂寥的秋夜氛围,接下来又写到在这样一个孤独寂静的夜晚传来了城外寒山寺里的钟声,使的夜晚更加静谧,孤独难眠的诗人更加难以入睡。动静结合中将“愁”的感情基调表现的淋漓尽致,并且意境深远。


写作应用

这时节,有众多的诗文相伴岂不是美事?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些许哀愁,融于穆寥的深夜里,绵延怎样的思念?(摘自吴燕燕《秋之清凉》)


诗文典讲诗词-枫桥夜泊-姑苏是哪里你知道吗?


【往期精彩推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