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4 别让过度共情耽误了孩子,缺乏理性的“圣母心”,拯救不了他人

琪琪刚上小学的那天晚上,爸爸为了鼓励她,送了她一个精致的人偶,琪琪高兴得什么时候都要带在自己身边。但是一天晚上琪琪把人偶摔坏了,琪琪大声哭喊了起来。母亲连忙出来安抚:“琪琪不哭了,不就是一个人偶吗,家里还有很多呢。”琪琪哭着说:“我只要这个。”母亲说:“我每天给你买个一样的。”可是母亲怎么讲,琪琪就是不同意,直到母亲生气,琪琪才停下来。

母亲明显知道琪琪是因为人偶摔坏了而哭的,但接下来母亲安慰的重点并没有放在琪琪的情绪上,而是放在人偶上。对于孩子来说,每个玩具都是特别的。刚开始琪琪是因为玩具坏了而伤心的,可母亲的不理解,让孩子的难过情绪转移到了母亲的不理解上,孩子认为母亲否定了自己的伤心情绪,不理解自己,母亲的关注点并不在自己身上,而在于娃娃身上。琪琪的情绪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恶化的。

别让过度共情耽误了孩子,缺乏理性的“圣母心”,拯救不了他人

这就是父母在教育过程中,缺乏共情的体现。

共情,也称为同理心。指的是在跟他人交流时,可以通过对方的精神境界的了解,感受到对方的内心想法,能将心比心地体验对方的感受,并对对方的感情做出合适的反应。



一、父母常常教育孩子“共情”存在哪些误区?

1、太过于同情自己的孩子

孩子需要明白这个世界上是有许多事情要去接受的,也需要独自面对自己的失败。如果父母做不到教会孩子去面对失败,就会导致孩子在认知上出现误区。

我们需要让孩子明白,许多现实是只能接受的,孩子从小就在家长的保护之中。但父母也需要让孩子了解这个世界,明白有很多客观事实是我们无法改变的,要学会接受这些现实,而不是在孩子犯错时,过分地同情孩子,孩子在这种教育模式里是不能健康成长的。

别让过度共情耽误了孩子,缺乏理性的“圣母心”,拯救不了他人

2、给予孩子一些错误的建议

每当孩子出现问题或者遇到难题的时候,第一反应都会是找自己的父母。事实上,孩子成长发育的时候,不自觉地形成了一种思维模式,就是父母会给我帮助,父母会帮我处理难题。

所以,父母的建议显得非常的关键,我们不可以随意给予孩子一些错误的建议,因为孩子会认为那个建议是正确的,长期影响下,也会改变孩子的人生观。

懂得共情的父母在孩子遇到问题的时,一般不会建议孩子放弃这件事情,而是会对孩子讲:"你可以说明下今天出了什么问题吗,他为何要跟你说这些话?"

总之,共情是要去了解孩子的感受,疏导孩子的情绪,经过有引导性的问题,让孩子开始思考问题所在。只有如此,才可以让孩子放开思维,才可以让孩子从容地面对现实,并可以做出相应的努力。



二、“过度共情”有哪些表现?

过度共情不单是会给家长增加压力,甚至还会给孩子带来相应的风险,所以,了解什么是过度共情是非常重要的。

过度共情就是溺爱孩子,把孩子照顾得面面俱到,其实这种教育方式就是剥夺孩子的独立性,不给孩子独立成长的机会。那么“过度共情”有哪些具体表现呢?

别让过度共情耽误了孩子,缺乏理性的“圣母心”,拯救不了他人

第一

,过度共情的父母往往变得特别敏感。他们能够发现到别人所看不到连接不到的细节,就算孩子出现了一点小小的情绪变化,他们也可以感知到。

第二,过度共情的父母不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因为这部分家长太容易被孩子的情绪所感染了,所以这部分家长经常很轻易地就产生较大的情绪波动,比如从深深的伤心中一下子变为兴高采烈的状态。

第三,过度共情的父母常常会以为自己有责任去帮助孩子解决所有问题。这部分家长只想要解决孩子的问题,甚至会忽略自己的存在,并且希望通过这样的方法来展示自身的价值,从而充分感觉到自己是被孩子所需要的。如果孩子尝试着自己独立,不解释他们的帮助,他们就会开始感觉自己被孩子排斥了从而开始变得沮丧。

第四,过度共情的家长有大的可能从对孩子的感同身受转变为憎恨和厌恶。因为他们给孩子提供的帮助可能并不是孩子所希望的,所以一旦被孩子拒绝帮助的申请,他们可能就会出现对孩子的厌烦情绪,自我陶醉地沉浸在愤怒和沮丧的情绪中。

别让过度共情耽误了孩子,缺乏理性的“圣母心”,拯救不了他人


三、教育孩子“共情”应该注意哪些?

1、结合孩子的感受并引导孩子展开思考,而不是没有原则地去认同孩子

有些情况下,孩子希望的并不是我们去认同他的感受,而是希望家长回应他们并理解他们的感受。

如果孩子在表示:这个东西好恶心,家长的回应是:没错啊,太恶心了,这样只会让孩子得到心理满足,但这是片面的,但并不能有效引导孩子开展相关的反思。

2、不要敷衍地、格式化地一律回答“我理解你的感受。”

父母需要随时准备感同身受的去体会孩子的想法,去充分理解孩子出现情绪波动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在脑海中想象当时的具体情况,而不是一味地敷衍孩子。

别让过度共情耽误了孩子,缺乏理性的“圣母心”,拯救不了他人

3、跟孩子交流要符合孩子当时的情绪波动情况

家长应该充分地参与到孩子发育成长过程中。清楚什么类型的事物会让孩子出现不同程度的情绪波动。家长需要做的是可能去感受孩子的心情,如果孩子处于较为消极的情绪之中时,可以采取一些科学有效的发泄方法让孩子的情绪得到释放。

4、通过孩子的情绪情况去限制孩子的行为

当孩子的所有事情都能得到允许时,才会变成溺爱。了解孩子的感受,并让孩子明白乱扔东西是会伤到人的,而不是去呵斥孩子。如果孩子的感受得到需要的理解和体会,孩子就会开始受家长的管理。

缺乏理性的“共情”,堪称没有任何作用的“圣母心”,这样的圣母心看起来很好,但实际却起不到任何作用,“拯救”不了孩子,也“拯救”不了任何人。

别让过度共情耽误了孩子,缺乏理性的“圣母心”,拯救不了他人

今日互动话题:你在对孩子进行共情教育时有什么有效建议吗,欢迎到下方评论区进行分享和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