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9 明朝最後的希望,崇禎當初若信此人,明朝也許不會亡

在葡萄牙里斯本阿儒達圖書館中,藏有兩封徐光啟的信件,表達了自己對葡萄牙的信任

。如果崇禎皇帝當初能夠深思信件的內容,可能一改歷史結局。但是他被身邊保守派的讒言矇蔽了耳目,將大明朝正式推向了滅亡的邊緣,幫大明朝選擇了一條絕路。

明朝最後的希望,崇禎當初若信此人,明朝也許不會亡


明朝後期的危險局勢

明朝後期社會動盪不安,政治上黑暗無涯。不僅國家內部局勢不安,在外不斷有蠻夷勢力率兵進攻遼東,內憂外患一同夾擊,明朝後期國家面臨著巨大的威脅。尤其是在瀋陽、遼寧一代失守之後,明軍的軍事能力越發薄弱。

為了擊敗外來的蠻夷軍隊,明朝官員想盡了辦法,但是國庫虧空,社會腐敗,導致明軍的表現實在糟糕,久久沒有戰勝的消息。

這時一個叫做徐光啟的明朝官員引起了崇禎皇帝的注意,他官拜文淵閣大學士、內閣次輔。他一生苦讀詩書,經歷過了各種官職,但是他並沒有被文字束縛,反而對科學一類的書籍很感興趣。他的思想開放,懂得接受外來技術

明朝最後的希望,崇禎當初若信此人,明朝也許不會亡

在當時的葡萄牙是西方最早通過航行訪問中國的國家之一。路線成熟之後,洋人將中國人發明的火藥、火炮傳入歐洲,使得歐洲的火炮技術發展迅速,技術上逐漸趕超中國。等到十六世紀新航路的發現,讓西方鉅艦大炮來到中國,讓大明朝看到了新希望。

於是徐光啟向皇帝上奏,覺得憑藉西洋的火器可以制裁蠻夷,並且要求招募在澳門的葡萄牙人作為教習,教導士兵學習使用火器

得到皇帝的首肯後,明朝末期政府開始購置西方火炮,招募西方士兵來教士兵學習煉藥和填藥的方法。一切都準備就緒之後,卻受到了明朝末期保守派的阻撓,他們不相信西洋人是好心的幫助朝廷,於是以水土不服為由,組織了他們呆在大陸,將其全部遣返回了澳門。

雖然教習走了,但是好在已經有一批士兵受到了他們的火炮訓練,並且在寧遠之戰中大發神威,讓滿洲八旗軍受到了不小的挫敗。獲得戰績之後,徐光啟有了底氣能夠與保守派對衡,向皇帝要求繼續引進西洋火炮,並且請來

葡萄牙的火炮教習人士。


引進西洋火器

對於明朝皇帝的要求,身在澳門的葡萄牙人選擇了順從。當時共有三十二位葡萄牙銃師攜帶多門槍炮去往北京。那年皇太極從張家口殺入華北地區,兵臨北京城。並且派兵把守附近四座城池,準備來年一舉收復京城。原本是國難當頭的局勢,但是在葡萄牙銃師到達之後,參與到攻戰之中,不僅讓皇太極失去了把守的四座城池,還將滿洲八旗打得潰不成軍

明朝最後的希望,崇禎當初若信此人,明朝也許不會亡

將八旗軍擊退後,明朝少有的獲得了勝利,葡萄牙人自然得到了崇禎皇帝的嘉獎。不僅賜予了宅邸金銀,還派人安排妥當成為明朝的大恩人。徐光啟看到西洋大銃見效了,於是向皇帝建議發展西洋火銃,打造精銳的火器營,由葡萄牙人負責指揮教習,只要軍隊形成,明朝就重新擁有了實力。


組建精銳的火器軍隊

在戰功當前,崇禎皇帝滿口答應。徐光啟有了動力,命令孫元化著手訓練士兵。之後孫元化帶領著葡萄牙人在東江皮島展開作戰,雙方都以命相搏大獲全勝。可見這隻精銳的西洋軍隊一旦練成,明朝的戰鬥實力大增,逆轉乾坤都是有可能的事情。

但是在1632年,孫元化的部將孔有德突然發動了軍變,歷史上稱這次變動為吳橋兵變。叛軍殺害了十二名葡萄牙炮手,重傷了十五名銃師。讓徐光啟沒有想到的是,

最終叛變的並不是這些外來的西洋人,而是自己下將的士兵。

明朝最後的希望,崇禎當初若信此人,明朝也許不會亡

葡萄牙人一開始並沒有要叛變的動機,早在嘉靖年間,就有葡萄牙人賄賂地方官員,在澳門進行商貿活動。雖然澳門為葡萄牙租界,但是明朝對西洋人並不信任,一直沒有與葡萄牙建立正式的通商關係。能夠答應贊助火炮車和葡萄牙教習,也是想要抓住這次機會,爭取到可以在華正式貿易的權力,這樣才算正式在澳門有了穩固的根基。


重組火器軍隊

但是經過兵變之後,孔有德等叛兵帶著百餘艘船和大量火炮投靠了皇太極。徐光啟之前苦苦籌備的西洋武器成為了敵人手中的利器。但是徐光啟並沒有因此退縮,他繼續向皇帝請命招募了兩百葡萄牙火銃軍。並且遞交了信函給皇帝,表達了自己對西洋軍的信任:

“我們對天主充滿信心,知道隨著他們的到來,戰爭很快便會結束。此事成功後將會給澳門以及天主教在華傳播帶來積極影響。”

明朝最後的希望,崇禎當初若信此人,明朝也許不會亡

葡萄牙人雖然也在這次事變中有傷亡,但是還是同意了明朝的請求,召集了三百二十位葡萄牙火銃精兵一路北上,來到了南昌。

但是此時朝廷中的保守派卻開始反對葡萄牙人參與國事,尤其是朝廷中的禮部官員,他們認為葡萄牙人居心叵波,如果徵招葡萄牙人組建火器軍隊,不僅讓葡萄牙人有機可乘,還會喪失天朝的顏面,自己的國家沒有人去駐守,而是尋找外援的幫助,只怕會遺臭萬年。

保守派整日在崇禎皇帝耳邊進言,最終說服了崇禎皇帝,遣散了這隻火器部隊。

殊不知這是明朝皇帝最後翻身的機會


令人惋惜的結局

明朝最後的希望,崇禎當初若信此人,明朝也許不會亡

最後崇禎皇帝的結局都有目共睹,在葡萄牙圖書館中收藏的徐光啟的信函,讓世人感到嘆息

雖然這隻三百二十人的火器部隊都由外國人組成,但是他們從頭至尾都沒有表現出要背叛天朝的意思。他們在戰場上也是拼上了自己的性命,並且教導煉炮填炮都是一絲不苟。他們對明朝的忠心只有少數人看到了,但是沒能被崇禎皇帝看到,最後聽信了保守派的讒言,相信了投降於敵人的明朝士兵。

不知道崇禎皇帝和保守派,在看到了最後的結局後,會不會也想當初是否應該信任葡萄牙人的效勞,憑藉他們對火器的操控,也許能夠一舉擊敗滿洲八旗。

但是這些也都是後人對明朝末期的猜測,明朝的滅亡是否能夠藉此機會避免也不得而知。這也體現出崇禎皇帝經事不足,耳根子軟的弱點。崇禎皇帝十七歲被推上了朝位,在位的十七年間不僅要面對國庫虧空、民間洪澇、乾旱的災害,在其登基的時候國家就已經存在動盪不安的問題。

內憂外患交織在一起,朝中有一手遮天的大臣,外有來勢洶洶的外寇,四處都是農民起義。崇禎皇帝年幼不經事,好在懂得用人之道,提拔了徐光啟並對其重用。

雖然徐光啟的救國之路沒能被採用,他奮其一生也沒能實現挽救明朝得夢想,但是他的才智能力是後人有目共睹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