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如何看待杨振宁竭力阻止中国建设大型高能对撞机?

元池喜


杨振宁在几个月前的国科大新礼堂说出了“高能物理,盛宴已过”这八个字,背后反映出的是什么自然不言而喻


作为上世纪物理学白银时代的领军人物,杨振宁在高能物理学上的造诣举世瞩目,但他却认为目前高能物理学最前沿的“弦理论”和“超弦理论”并没有什么前途,完全就是用猜想去验证猜想,更重要的是还需要大功率超级对撞机来验证才行。

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最大的成果就是撞出了“希格斯子”,但希格斯子之后的验证工作,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就无能为力了,全球高能物理学家们需要一个新的“超级对撞机”来某种程度上保住饭碗,但新对撞机的造价很可能达到数百亿美元。


我国的高能物理学家王贻芳认为目前的中国应该建造一个超级对撞机,理由是“可以让中国成为高能物理的世界中心”

杨振宁认为中国目前还是发展中国家,应该把科研经费投入到应用科学领域,而不是“对撞机”这种大基础设备,因为应用科学可以很快转化成技术和生产力,而用对撞机研究的基础物理和高能物理在未来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内都不会对人类文明产生大的改变和影响。


严格意义上来说杨振宁反对的“现在建造超级对撞机”,他设想中的“中国超级对撞机”应该在30年甚至50年后再开始建造,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经济和应用科学。


其实从经济学角度来说,超级对撞机如果不花外汇或者花的很少的话,亦或者超级对撞机能够完全国产化的话,上千亿人民币的投入不过是左口袋进有右袋罢了,况且上千亿人民币其实也就是几百公里高铁的造价。


宇宙观察记录


你可以支持,他也可以反对,没必要上纲上线,给人扣帽子。

本来这个事也不是杨振宁的事,他既不是受益人,也不是出资方,和他一点关系都没有,他完全可以当做不知道。

既然老人家站出来谏言,起码我们应该认可他是出于好意,而不是胡乱的恶意揣度。

我觉得这是公民起码的素质和良知。

还有很多黑他的人,请认真查阅一下他为中国物理和科学界做出了多少贡献。

是比不过钱学森他们,但是假设钱学森他们的贡献是10分,杨振宁起码是个7分,哪怕只有5分。5分就不是贡献了???有必要这么骂人家吗???

我真不理解很多网友的思维。

话再说回来,我们国家十年浩劫大家不会忘记吧?多少科技报国的海外学子受到了迫害,含冤而死,那个时候,你凭什么要求人家冒着生命危险回国。

就连钱学森钱老,也是周总理亲自去保护,才善始善终吧。

请大家保持起码的理智


red狼65


终于等到这个问题了,不请自来。

如果问我怎样看待杨振宁不同意中国建设大型高能对撞机,我只能说见仁见智。不愿意做过多的评论。但我个人还是很认可建设对撞机的。

第一,这个对撞机不算特别劳民伤财的工程,看着总工程款很大,据说要一千四百亿亿,但并不是一次性要把这个钱全部拨到位,如果按王贻芳的观点,第一批建设从2022年开始到2030年,八年时间,一共需要四百亿。第二批建设从2030年开始到2050年,二十年时间,一共需要一千亿。前者平均一年八十亿,后者平均一年五十亿。以我国现有的经济总量来看,并不是一笔很大的开支。是可以支付得起的。当年的三峡工程,相对而言花的钱可比这个多得多,当年也是有支持有反对,都不能说谁对谁错,都有道理,都是为国为民。但我们以结果来看,这个三峡工程对我国的经济有多大的提高是有目共睹的,也是不能否认的。当年能建三峡,现在为什么不能建对撞机呢?

第二,为了抢高科技人才。现阶段世界四分——中,美,欧,俄。其中以美欧的经济能力,科技能力最高。为什么?当年的高科技技术人才大多都在美欧。特别是美国,培养,招揽了多少高科技人才,这些人才为什么选择美国?可能很多人将因素归结于简单的经济原因,我认为这是极其荒唐的。小编我曾经看过钱学森教授的工资单照片,有五百块,在当时,工资在国内仅次于元帅,高于十位大将。可以说,国家在待遇上给予钱老的规格是超级高的。所以来说,顶级科技人才在经济上一般是不存在问题的。那缺什么?缺良好的实验环境。这里我再举一个例子,居里夫人。这位伟大的女科学家是我最敬仰的。如果谁说居里夫人爱钱,简直就是胡说八道。居里夫人本身是波兰国籍,后面长时间在法国工作生活,在54岁的时候,更是和两个女儿去了美国。为什么居里夫人不为波兰服务呢?很简单,以波兰的国力,如何能支撑居里夫人的实验要求。只有法国,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才能支撑居里夫人的实验要求。那么,如果我国通过建立对撞机建立较为完备的实验室,那么对全世界高科技人才有着极其巨大的吸引力。

第三,弯道超车。诚然,我国现在已经是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现在最主要的竞争对手也就是美国。但有一点必须注意,现在的美国绝不是巅峰状态的美国,美国现在的国家机器最多也就开动了百分之六七十,如果一旦有大规模冲突,美国国家机器全力发动,这个爆发力是极其恐怖的,当年美国二战期间就曾经展示过其惊人的国力。现在我国确实有很多方面是超过美国的,但那是美国没有发全力的结果,不是没有能力,而是懒得发力。一旦发力,我们还能领先几个方面真的不好说,毕竟我们真不知道美国有没有隐藏什么我们不为人知的科技实力。但我们现在的科技在理论上都是用的二战期间以爱因斯坦为首的那批科学家成果,如果我们能将这个理论基础扩大,甚至是跳跃式发展,形成代差,那就不一样了。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大刀长矛对飞机大炮会是一个什么结果。

当然,说了这么多,并不是说杨老的建议没有道理,而且即使我国建立起了对撞机,也未必能达到前面我所展望的那些未来。但,做了,总有机会。不做,一点机会都没有。

钱,我们不是拿不出来。有成果,我们能大翻身,不能,也并不是赔不起。国家发展有时候该赌的时候就该赌一下。小日本当年在对阵北洋水师并不占绝对优势的时候就主动出击,一战成名,奠定了后期大国的地位。那可是全部身家啊,如果我们连这点钱都不敢赌,凭什么超越一个科技,经济,军事都是全世界居首的国家呢?凭什么称民族伟大复兴呢?


云在蓝天8480


杨振宁先生其实并不是阻止建设大型高能对撞机。只是不赞成现在建设。

因为在中国科研领域。有太多的可以出成果,并且需要资金的项目。例如可控核聚变技术例如Fast等很多现在属于前沿的科学领域。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而大型高能对撞机。一期投资需要400亿。如果发现成果的话,二期需要上千亿。

而可控核聚变技术所。所使用的托卡马克装置造价将近五个亿,Fast,造价将近七个亿。大型高能对撞机会挤占其他科研领域的科研经费。

这些资金并不会从民生军事,经济等领域来进行抽调。所以这就相当于将现有的科学资金划出相当大的一部分来做,这件事情。会大大影响其他现有的科学进展。

而支持一方的观点,是中国现在处于建立高能对撞机的窗口期,中国如果建立大型高能对撞机非常有可能引来人口红利,吸引全世界的科学家。并且主导未来的高能物理研究。所以中国要建设高能对撞机是肯定的。

但是争论是在于是现在建设还是以后建设。双方的论点论据都十分充足。并且都十分值得肯定,所以这些还是需要国家根据整体的科学规划。通过长远的未来利益来考虑。


北山良朔


若是再过三、五十年,世界处在和平之中,中国没有外部威胁,我们可以倾全国之力来建设这种对撞机,研究物理的基础起源,为世界做贡献也是应该的。但在当前世界未有之大变局中,危机四伏,统一大业尚未完成,却耗无底洞巨资研究一种未确定性的现象,并且即使成功也近百年见不到收益的,我看还是由提倡的人与机构出资比较好,免得中国陷入泥潭而忽略了民生与国防!挺杨老!


约车日记


这种领域实在是太高端了,我们这些普通老百姓可以说对于这样的领域只能是听一听,不过通过杨振宁和主张建的各方立场来看,感觉杨说的更有道理。他没有说不让建,按照他的意思等一等,如果需要了再建也不迟。(他用了美国已经建的对撞机做了证明,投入无限大,实际意义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从杨真实的意图来看还是为国家考虑节约经费用于实用科学领域里的研究。也就是说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我作为一个群众听来感觉杨是为国而想的。




秋风谈车


想不明白,但凡对中国国情有所了解的都不会支持这事,而且讨论这事根本用不着懂什么高深的物理名词。

先说建的好处,一是提升我国高能粒子研究水平,二是所谓的吸引人才。

再说建的坏处,只有一个,就是挤占技术研发的资金,拖慢我们的强国进程。

理论研究该不该支持,当然该支持,但这属于锦上添花,关键是我们锦了吗?现在世界上有对撞机的国家除了中国无一不是发达国家,而且地缘政治上短期内没有战略威胁,你们以为对撞机像风洞一样是为了造飞机打基础?所谓的实验成功后的科技爆发纯属异想天开。至于吸引人才,我们的望远镜建成好久了,吸引什么人才来了?除了老外夸你一句牛逼有什么产出?一个百年内看不到应用前景的理论,即使验证了,即使人才来了对国情又有什么改善?别再拿两弹元勋们为自己扯虎皮拉大旗了行么?那些人才和他们根本不是一回事。中国将近50年没打过仗了,生活舒服了真以为自己高枕无忧了?甲午战争所有国家包括我们自己都以为日本必败,结果让中国彻底跌入二流国家,朝鲜战争好不容易把我们拉回大国序列,现在过得好点又有人忘乎所以了。

如果中国现在是世界霸主,甚至东亚已经一体化,我支持建。但是现在,我反对!


水煮肉片54


首先,题目有点小偏差,杨振宁先生并不是竭力阻止建设大型高能对撞机,他的观点是大型对撞机可以建,但不是需要现在马上立刻就要建。

“中国是否应该上马大型对撞机项目”这个话题从科学界到民间已经争论好几年了,在2016年,杨振宁和丘成桐等对此就展开了论战,而最近一篇网文《杨振宁的最后一战》,再度将这个事件引上了热搜。

大型对撞机是研究微观粒子的利器,通过两束高能粒子的直接对撞,产生的高能量,来期待发现最新的粒子。特别是2012年希格斯粒子的发现,并在2013年获得或贝尔物理学奖,这极大激发了中国科学家建造大型对撞机,实现在高等物理领域的领先和诺贝尔经的突破。

但大型对撞机的特点就是大型,投入巨大,耗资千亿的量级,就连美国都无力承受,在洒下30亿美元后,在论证科学意义与花费投资可行性后,果断止损,终止了该项目。

而国内发对者中最著名的就是杨振宁教授,他已经是90多岁的老人,可能也确实是他的最后一战。他除了认为高等物理的盛宴已过,通过大型对撞机来发现新粒子,成了猜想,而且投资可能会是无底洞,数以千亿的投资对于其他急需资金的民生教育,生命科学,材料科学更加重要。

杨振宁认为是可以建大型对撞机,但不是现在,现在上马不太符合国情。当然现在争论热烈,每个人对此都有自己的想法,来评论里,亮出您的精彩观点吧。


量子实验室


怎么说呢,这件事应该支持杨振宁的比较多,毕竟建造大型对撞机花费的钱太多:


美国和欧洲都曾计划建造过大型对撞机,当初他们的预算都处于可接受范围内。然而,随着建造进度的增加,二者赫然发现预算是远远不够的,至少需要预算1-2倍的钱才行。美国及时止损了,停止了大型对撞机的建造。而欧洲却坚持建造,最终虽然使得欧洲成为了研究粒子物理的中心,但是花费却也极大,而且所得的研究并没有为欧洲带来实质性的利益。特别是在粒子物理以及高能物理预言的粒子基本都已发现的前提下,欧洲的大型对撞机依然满足不了现代科学的需求了,所以而建造更大的对撞机的呼声也逐渐显露了。


王怡芳院士正式基于研究粒子物理的目的,提出我们要建立更大的大型对撞机。然而杨振宁确认为建造大型对撞机太费钱,至少需要200亿美亿。而且,就是建立起来了,对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又有什么显著帮助呢?现在我们科研的重点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人民的幸福生活为导向,所以这么多钱投入到这个项目,实在是不值。就算是真的出几个诺奖成果,又有什么意思呢?

其实,多希望国家能够把更多的钱投入科研领域,现在的基因申请真的是太难了,很多科研人员把拿到基金比喻为范进中举,说明了科研基金的难中。所以,希望国家可以把更多的钱用在基金上面,让科研人员有项目,有钱实现自己的科研想法,而不是把钱集中在某几个大型项目上面。


科学探秘频道


最近在网上出现了一篇很火的网红文章:《杨振宁的最后一战》,感兴趣的可以去看一下原文。我们要清楚杨振宁杨老出生于1922年10月1日,目前已经97岁高龄,阻止大型粒子对撞机的建造真的可能是杨老的最后一战。

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CEPC)是我国高能物理研究所在2012年9月份提出来的项目,支持的一方自然是高能所的科学家们,主要以高能所所长王贻芳为代表,他在我国粒子物理领域属于领军人物。这个项目前后可以分为两期,第一期就是电子对撞、二期是质子对撞。

  1. 一期工程电子对撞机(CEPC)的科学目标很明确,就是撞出大量的希格斯粒子,研究希格斯粒子的性质,至少可以出现两三个诺奖成果;
  2. 二期工程质子对撞机(SPPC)科学目标目标是探索,希望可以撞出标准模型之外的粒子,同时发现新的物理现象,如果成功那将是开创性的成果。

欧洲的大型粒子对撞机

这个大型粒子对撞机的提出是有背景的,2012年欧洲核子中心大型强子对撞机上发现了希格斯粒子的存在,从预言到发现用了将近50年的时间,至此粒子物理标准模型中的61种粒子全部都被发现。接下来的目标就是研究希格斯粒子的性质,但是现有的对撞机规模不够,成规模的撞出希格斯粒子不可能。其次希格斯粒子非常不稳定,只能持续十亿分之一秒,之后就会立刻衰变成光子。

粒子物理标准模型:这个模型中包含了61种粒子,描述了电磁力、强力、弱力,以及物质的基本组成粒子。是在二十世纪后半叶发展起来的重要理论,这个模型的建立主要基石理论就是杨振宁的规范场论。

按照王贻芳等高能物理学家观点目前所有国家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谁先建造出大型的粒子对撞机,在今后的几十年甚至百年左右都将处于领跑地位。这就像是研究天文的必须要有望远镜,研究高能物理的就必须要有对撞击,不然只能一路跟着别人跑。

杨振宁杨老公开表达过自己的意见,他的原意是中国今天不宜建造超大对撞击,但并不反对我国高能物理的发展。杨老列举出了几条反对意见简单叙述如下:首先是费钱:美国曾1989年开始建造大型对撞击,最初的费用多次预估是30亿美元,但是随着建设不断的加大投入,最后到达了80亿美元,因此在浪费了30亿美元后1992年停止了该项目,建造大型对撞击就是一个无底洞;其次我国目前仍属于发展中国家,GDP总量的确是高,但人均GDP却不靠前;高能物理的研究成果短时间内对于我国没有实际的用处,科学转变为技术服务人类至少五六十年的时间。


总之简单来说就是费钱不符合现在的国情。

在这里放一段杨振宁杨老在今年国科大讲座的时候说的一段话,大家可以细品一下:

“这个实验做完,这个机器就没有用了,需要造更大的对撞机,需要花更多的钱,至少要200亿美元。”杨振宁说:“别的国家没钱,大家都说中国有钱。” “我知道我的同行对我很不满意,说我(的反对)是要把他们这行给关闭掉。可是这个对撞机要花中国200亿美元,我没办法能够接受这个事情。”杨振宁说。

杨振宁已经97岁高龄了,安度晚年不好吗?但是他并没有,而是一直在奉献着自己,这也许就是他的最后一战了。而王贻芳院士坚持提出建造大型粒子对撞机也并没有错,这是为了以后的发展,因为即使最后这个对撞机确定建造了,等到真正使用的时候只会是后来人,也就是说王贻芳院士等都是栽树人。


至于中国是否应该建造“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我们永远都是看客,并且是抱着不同观点的看客。而冲在最前边的是这位97岁高龄的老人家,是非功过历史总会给出判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