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0 如何理解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

如何理解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

哲學家笛卡爾

行動十分緩慢的人只要始終循著正道前進,就可以比離開正道飛奔的人走在前面很多。——笛卡爾

羅素在《西方哲學史》的緒論裡邊說過一句話:人們生活的環境在決定他們的哲學上起著很大的作用,然而反過來他們的哲學又在決定他們的環境上起著很大的作用。

我認為這句話值得每個學習哲學的人重視,羅素在這裡向我們傳達出了一個重要的觀點:哲學家的思想不是憑空產生的,也不是某個哲學家突發奇想就創立了一套哲學理論,哲學的產生是與哲學家的生存時代息息相關的。

因此,想要徹底理解笛卡爾的哲學思想,有必要了解一下他的生平和時代背景。

一、笛卡爾的生平背景

笛卡爾於1596年出生於法國的一個貴族家庭,彼時的歐洲正處於社會歷史的劇烈變革當中。隨著資本主義工商業的興起和自然科學的飛速發展,教會的權威開始沒落。再加上文藝復興運動,當時的知識分子通過收集整理古代的文獻,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古希臘人文主義的傳統。人們開始崇尚理性和知識,反對教會權威,批判經院哲學。

可以看出這是一個新舊交替的時代,一方面流行反傳統反權威,另一方面人們的生活還受著教會的壓制和影響。笛卡爾的哲學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產生的,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應出時代的面貌。羅素在《西方哲學史》中這樣評價他的哲學:

笛卡爾身上有著一種動搖不決的兩面性:一面是他從當時的科學學來的東西,另一面是拉夫賴士學校傳授給他的經院哲學。

如何理解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

笛卡爾從小體弱多病,但是家境富裕,於是得到學校的特許,早晨可以在床上讀書。他也因此養成了喜歡安靜、善於思考的習慣。

他所在的學校是國王和耶穌會辦的一所歐洲最著名的貴族學校——拉夫賴士公學,在這裡,他如飢似渴地學習古典文學、歷史、神學、哲學、數學、醫學、邏輯、物理學等等一切能夠接觸到的知識。其中,他最感興趣的是數學,因為數學最具有確定性和精確性。

他原本認為“讀書可以得到明白可靠的知識,懂得一切有益人生的道理”,可是等到修完了全部課程之後,取得學者資格的時候,卻“發現自己陷入疑惑和謬誤的重重包圍,覺得努力求學並沒有得到別的好處,只不過越來越發現自己無知”。

於是在從學校畢業後,他就決心拋開書本,到歐洲各國遊歷,與不同地方的人交往,去研究“世界這本大書”。他專門考察各國的風俗習慣,隨時隨地從自己的經驗中學習和思考,還曾經在荷蘭自費從軍。

由於父親去世後給他留下了可觀的遺產和地產,他把地產賣掉後拿去投資,所以可以專心追求自己的興趣,不用擔心經濟來源問題。1629年,笛卡爾移居荷蘭,開始了長達20年的隱居生活。根據羅素的說法,十七世紀的荷蘭是歐洲“唯一有思想自由的國度”,因此笛卡爾可以在這裡潛心從事哲學與科學研究。

如何理解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

笛卡爾與克里斯提娜

1649年,笛卡爾受到瑞典女王克里斯提娜的盛情邀請,前往斯德哥爾摩去給她講課。那是一個非常寒冷的地方,笛卡爾從小就體質孱弱,不習慣早起,而女王又只有早晨5點鐘有時間,所以笛卡爾很快病倒了,第二年2月份就去世了。

在後來的傳說裡,笛卡爾與女王克里斯提娜的這段交往經歷,被很多八卦愛好者添油加醋、繪聲繪色地編造成了一段悽美的愛情。

二、 普遍懷疑的方法論

蘇格拉底曾經說過,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什麼都不知道。笛卡爾在博覽群書之後,也跟蘇格拉底有了一樣的感受,發現前人的理論充滿了謬誤,令人懷疑和困惑。在眾多科目中,唯有數學的基礎是牢固的,但是非常遺憾,人們並沒有在上邊建立起知識的大廈。

於是,笛卡爾決心自己來著手從事這項巨大的工程,他希望用“數學的精神”來進行哲學性的思考。他要追求知識的確定性,就像“2+2=4”一樣,建立一門所有科目都統一於哲學的科學觀。

他把哲學比作一顆大樹,其中形而上學是樹根,物理學是樹幹,樹枝是醫學、力學、倫理學等各種應用科目。

笛卡爾認為,在建立自己哲學體系之前,必須要先消除前人理論的影響。好比建房子,只有地基牢固了,才能在上邊建立起可靠的大廈;而為了保證地基的牢固,就需要先把“沙子和浮土挖掉”,找出磐石和硬土。

如何理解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

孔子有句名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笛卡爾也是懂得這個道理的,為了建立自己的哲學體系,笛卡爾提出了4條方法論原則。

第一條是:除非明確地認識到某件事情是真實的,否則絕不接受它是真的。

第二條是:把我所審查的每一個難題按照可能和必要的程度分成若干部分,以便一一妥為解決。

第三條是:按次序進行我的思考,從最簡單、最容易認識的對象開始,一點一點上升到對複雜對象的認識。

第四條是:對一切情況都要儘量全面考察,確保不會遺漏。

笛卡爾的這種方法被後人稱為“普遍懷疑”,他要用這種方法為構建知識的大廈尋找一個可靠的出發點,就像阿基米德的名言:“給我一個支點,我就可以撬起地球”。也就是說,對笛卡爾來說,懷疑本身不是目的,而只是手段,他要用普遍懷疑去尋找那不可懷疑的東西。

如何理解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

三、我思故我在

笛卡爾的這句名言可謂是“全世界都知道”,但是很少有人真正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很多人都理解錯了。那麼,“我思故我在”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這就需要藉助上邊說的“普遍懷疑”的方法論來理解。人們一般認為不可懷疑的確定性,在笛卡爾看來都是值得懷疑的。他懷疑的對象不僅包括前人的理論,甚至連我們的感官,他都不信任。

比如說,我現在能不能懷疑我穿著厚厚的羽絨服坐在電腦面前打字?可以這樣懷疑,因為實際的情況可能是我現在穿著睡衣睡在床上,眼前的情景只是一個夢。看過電影《盜夢空間》的人都知道,有時候現實和夢境是難以區分的。如果沒有那個可以旋轉的小陀螺,你怎麼確定你現在的生活不是一場夢呢?

說到這裡,很多人都會想起“莊周夢蝶”的典故,究竟是莊子做夢夢見自己變成了蝴蝶?還是蝴蝶做夢夢見自己變成了莊子?你區分這兩者的根據是什麼呢?

如何理解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

由此可見,親眼見到的也不一定是真的,感官有可能會誤導我們。你怎麼知道你現在不是在做夢呢?甚至連我們認為無可懷疑的數學知識,比如前邊提到的“2+2=4”,也都是可以懷疑的。“因為不能排除,它們本來就是錯誤的,只是上帝在創造我們時,有意把我們造得每次都犯同樣的錯誤,覺得它們是對的;或者這些都不過是一個狡猾的妖怪精心設計的騙局。”

既然一切都可以懷疑,那麼其中有沒有不可懷疑的東西?如果有的話,其中不可懷疑的東西究竟是什麼?笛卡爾說:

當我要把一切事物都想象成虛假的時候,這個進行思維著的“我”必然非是某種東西不可;我認識到“我思故我在”這條真理十分牢靠、十分確實,懷疑論者的所有最狂妄的假定都無法把它推翻,於是我斷定我能夠毫不猶疑地承認它是我所探求的哲學中的第一原理。

也就是說,思想可以懷疑思想對象,但卻不能懷疑自身。我們可以對一切存在物進行懷疑,有一樣東西卻是不可懷疑的,那就是“我在懷疑”這件事情本身。

必須要注意的是,笛卡爾這裡說的“我”不是一個物質的肉體,而是一個思想的主體。“嚴格來說,我只是一個在思想的東西,也就是說,我只是一個心靈、一個理智或一個理性。”

還有一點需要強調的是,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這一哲學觀點,並不是一個邏輯推論,而是建立在某種理智直觀之上的。換言之,“我思”與“我在”兩者之間並不存在因果關係。

如何理解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

四、上帝存在與心物二元論

“我思故我在”是笛卡爾哲學的第一原理,是他重建知識大廈的起點,其意義在於確立了自我是一個思想實體。然後他就從這個確定的命題出發,去推導其他的確定知識。

接下來,他就要去論證上帝的存在了,也可能由於從小信奉天主教的緣故,他認為每個人的心靈中都有一個明白、清楚的上帝觀念。上帝的觀念是一個“無限完滿性”的存在。那麼這個上帝的觀念是由於外部的原因產生的,還是自己的思想產生的呢?

笛卡爾認為這種觀念顯然不可能來自於我們自身,因為我們都是不完美的、有限的,從有限性的“自我”不可能產生無限性的“上帝”。那麼這個觀念一定來自那個完滿存在本身,也就是上帝。所以,笛卡爾就認為上帝存在。

在確立了自我和上帝的存在之後,笛卡爾又去考察物質的本質。他認為心靈是一個實體,它的本質屬性是思維,不佔空間,也不能分解。可是每個人不僅有心靈,還有身體,身體是物質的,於是笛卡爾認為物質是另外一種實體,它的本質屬性是廣延,也就是有體積,佔據空間,可以分解成更小的單位。

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說,人是兩種實體的組合,身體是物質的,意識是心靈的,由此可見,笛卡爾是一個“心物二元論者”。

如何理解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

什麼是實體呢?笛卡爾給出的定義是:“一個不依賴其他任何東西而自身存在的東西。”嚴格來說,只有上帝才符合這個定義,所以他認為上帝是最高的實體,心靈和物質都來自上帝,是次一級的實體。

笛卡爾在形而上學領域是一個二元論者,在自然科學方面則是一個機械唯物主義者。既然身體是物質的,那麼它就要遵循物理規律,比如他把動物看作機器,把血液的循環看作一種機械運動。只是由於人有靈魂,他才沒有把人看過機器。對笛卡爾而言,靈魂其實指的就是理性。

由於笛卡爾把物質和心靈看作兩種獨立的完全不同的實體,那麼按理來說,身體和心靈就不能相互作用,這與人的身心協調一致的事實明顯矛盾。這樣在理論上就面臨著巨大的困難。

為了解決這個難題,笛卡爾就假設人的身體和心靈有一個交接點,這個交接點就是位於腦部的“松果腺”。人的身體和心靈就通過“松果腺”這個交接點相互發生作用。

但是,這種解釋也有一個困難,就是給心靈這種實體賦予了位置,違反了心靈沒有廣延的原則。因此,關於身心交感或者心物關係的問題,在笛卡爾這裡並沒有得到真正有效的解決。

如何理解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

五、笛卡爾的處世哲學

有趣的是,笛卡爾在思想上可謂離經叛道,很有一股開拓進取的精神,但是在日常行為方面卻是謹小慎微,“奉行明哲保身、與世無爭的人生哲學”。後來羅素寫《西方哲學史》的時候,說“笛卡爾是懦弱膽小的人”。

其實笛卡爾這麼做,也是情有可原。那個年代,羅馬教會的勢力非常龐大,1600年布魯諾因為主張“日心說”而被動用火刑活活燒死在十字架上,1633年伽利略也被教廷逮捕裁判。鑑於這種情況,笛卡爾寫了《宇宙論》之後就不敢出版,直到他離世很多年以後,後人才把部分相關手稿整理刊行。

為了不給自己招惹麻煩,讓自己免遭迫害,從而可以清靜無憂地做研究,笛卡爾還給自己列出了幾條處世準則。其中兩條是:

“服從我國的法律和習俗,篤守我靠神保佑從小就領受的宗教,在其他一切事情上以周圍最明智的人為榜樣,遵奉他們在實踐上一直接受的那些最合乎中道、最不走極端的意見,來約束自己。”

“永遠只求克服自己,不求克服命運,只求改變自己的願望,不求改變世間的秩序。”


如何理解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

黑格爾

六、笛卡爾哲學的影響和評價

笛卡爾建立了近代哲學史上第一個哲學體系,明確提出了知識起源、知識結構、知識的真理性、確定性和普遍性等現代認識論問題,就連一向刻薄挑剔的羅素也承認他是“近代哲學之父”。

“我思故我在”這個第一哲學原理在西方哲學史上影響是很大的,黑格爾曾說,“從笛卡爾起,哲學一下轉入了一個完全不同的範圍,一個完全不同的觀點,也就是轉入主觀性的領域,轉入確定的東西”。

他的哲學理論不僅具有“唯理論”的傾向,還含有“經驗論”的成分,因此他的哲學對後來歐洲大陸的理性主義和英國的經驗主義這兩派哲學,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笛卡爾不僅是一個著名的哲學家,還是出色的數學家和科學家。在數學上,它是解析幾何的創始人。在自然科學方面,他是近代機械論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對後來的法國唯物主義產生了重要影響。比如後來18世紀法國的拉美特利寫過一本書叫《人是機器》,就是對笛卡爾觀點的進一步推進。

如何理解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

羅素

笛卡爾:《談談方法》,王太慶譯,商務印書館2000版。

羅素:《西方哲學史》,馬元德譯,商務印書館1976年版。

鄧曉芒,趙林:《西方哲學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張志偉:《西方哲學十五講》,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喬斯坦·賈德《蘇菲的世界》,蕭寶森譯,作家出版社2017年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