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 擊沉4艘敵艦,重傷6艘,晚清的一場海戰大勝為何被徹底遺忘?

1858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攻陷廣州後繼續北上,並一路攻取大沽口。

此刻,在太平軍與英法聯軍的雙重打擊下,清廷已是風雨飄搖,不得已派出欽差大臣佳良、花沙納前往天津與英法談判,並全盤接受了對方的修約要求。

隨後,俄、美兩國也及時趕來分享成果,這就是1858年清廷與四國簽訂的《天津條約》。

幾乎就在同時,日本也與英法美等國簽訂“安政條約”,歐美列強們跑了一趟東亞,做了兩國生意。

按說這事算是了結,但第二年(1859年)英法兩國來北京換約時,卻突然節外生枝,以至釀成大禍。

當年6月18日,英國新任公使普魯斯(額爾金之弟)率領16艘戰船來到天津白河口,美國公使華若翰及法國公使布爾布隆也隨後趕到。

6月22日,曾一舉殲滅太平北伐軍的僧格林沁奉命照會英、法公使,指定其北塘上岸,由陸路進京換約,並不準攜帶武器。

在此指示下,美國公使華若翰照辦,並順利入京換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