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探索创新教学 培养创新能力》

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世纪, 作为新世纪的教师也必须 顺应素质教育实施的时代要求, 不仅传授知识, 开发智力, 更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在培养学生能力时尤其要注重培养 学生的创新能力, 这是摆在我们每个老师面前的迫切问题。

下面我就这个问题谈谈个人粗浅的见解:

1、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探索创新性教学风格。

传统的教学, 教师每日凭一支粉笔, 一张嘴, 一块黑板, 一个(课本)本, 而创新性教学应充分利用现有的, 注 重引进先进的电化教学设备, 勇于探索, 敢于创新。在不 违背教学原则的前提下, 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 导的各自优势, 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传统的注入式教学只让学生学会了记忆, 学到了知识; 近代的启发式救学让学生学会了思考, 开发了智力; 而只有 有创新性教学才能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统一, 实现让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传统的师生关系是“师道尊严”, 体现在课堂上多是熬 师问学生答, 教师讲学生听。这种“师问生答”的模式有利于救师传授系统的知识, 但却束缚了学生独特的思维,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性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的 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勇于提问。多是学生提问救师答, 或者是学生提问学生答, 也可以是教师提问学生答, 形式多样, 形成一种人与人之间 平等相互作用的情境。学生的思维不再是被动地等待、追随, 而被充分调动、激活。这样则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学方法是必要的, 但如果一节课满堂灌, 不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 学生岂能新?

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有利于教师同时面向全班学生 高效率地传授知识, 却不利于发展学生的独特思维。而创新性教学在21世纪虽然还会继续延用这种体制,但诸如多媒体等的教学及网上教学的应用有所突破。

2、克服定型性思维, 培育创新性思维,从并人们的思维方式通常是以过去遇到的相似问题为基础,寻求经验和常识来解答问的在日常生活中, 常识和经验确实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帮助我们解决了许多问题,但有时会导致思维僵化和墨守成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克服定型性思维,把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中去,寻找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结合点,把知识作为解决问题的“金钥匙”,培育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例如:我在教物理《浮力》时, 为了克服学生的定型性思维,讲解时先出示三个外形完全相同的乒乓球, 并把它们同时浸没在水旷,问学生:“是上浮,还是下沉呢?”学生异口同声说:“上浮”! (学生的定型性思维是乒乓球在水中都是上浮的),真的上浮吗? ”在全班同学注意力集中的时候,我突然放手, 结果,一个上浮,一个悬浮, 另一个下沉, (打破了定型性思维)““为什么? ”(原因是其中有两个乒乓球 根据教学的需要用注射器注入了适量的盐水), 学生主动展开讨论(培育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3、培养发散性思维, 塑造创新的人格。

发散性思维是指人们对一个问题多角度着眼, 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去探索多种可能性答案的过程。它的主要特点是思维的多项性和求异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可以使学生敢于冲破旧思想旧观念的束缚, 打破原来条条框框的限制和僵化的思维模式, 大胆地进行想象, 使思想更活跃, 更易使学生创新能力得到发挥。

创新的人格,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有较强的独立性, 不受别人暗示和束缚, 对权威论断敢于质疑, 不随波逐流; 有证。

4、对学生“钻牛角”不挖苦,对学生“冒险”正确引导。

“钻牛角尖”实际是一种想非常人所想, 问非常人所问,别人认为很平常的问题,不容质疑的问题而他却能仔幺思考,多次提问。对于这种学生不能挖苦, 要与其共同研究。

如“一个苹果落地”。是一个及其平常的问题, 常人不多去思考, 而牛顿却能去“钻牛角”仔细思考, 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壶盖为什么会动? ”这也是一个及其平常的问题, “水开了壶盖就动了! ”而瓦特却能“钻牛角”多次提同反复研究而发明了蒸汽机, 种种事宝表明创新人才多为“钻牛角”型的。

对于学生的“冒险”行为不要轻易“打”掉, 因力创新是需要“冒险”精神的,量然在教学中不能鼓励, 但税不能分清红皂地“打”掉。要讲清其“冒险”可能造成 的后果, 注意正确引导。

《探索创新教学 培养创新能力》


《探索创新教学 培养创新能力》


2020.2.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