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0 “三楊開泰,長征小菜”

從1934年10月10日到1935年10月19日,紅軍在糾正內部錯誤路線的同時,成功粉碎外部圍追堵截,取得了震驚中外的戰略大轉移———長征的勝利,把中國革命重新引向勝利的道路。在總結長征歷程時,毛澤東曾自豪地說過:“長征是歷史紀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它向全世界宣告,紅軍是英雄好漢,帝國主義者和他們的走狗蔣介石等輩則是完全無用的。”

“三楊開泰,長征小菜”

楊成武、楊得志、楊勇

長征中,楊得志、楊勇、楊成武披堅執銳,立下汗馬功勞,他們是基層指戰員的優秀代表。多年後,周恩來曾幽默地說:“三楊(陽)開泰,長征小菜!”在紀念中央紅軍長征勝利80週年之際,讓我們重溫長征途中的幾個片斷,來紀念80多年前那段氣壯山河的壯舉!

毛澤東對楊得志講:紅1團在這次大轉移中立了大功,你們一直走在我前面

長征中,楊得志大部分時間擔任紅一軍團第1師第1團團長。

1934年10月16日,楊得志率第1團擔任紅一軍團的先導,從瑞金地區出發,為中央縱隊開闢道路並作掩護。10月21日,楊得志和團政治委員黎林奉命率第1團襲擊新田的國民黨軍,師部戰前通報當面之敵為國民黨軍2個團,接觸後發現是3個團。面對佔優勢國民黨軍,楊得志和黎林毫不畏懼,調整部署,指揮部隊以猛虎下山之勢撲向國民黨軍。敵軍被突如其來的攻擊打蒙了,亂了陣腳。第1團用不到3個小時就佔領了新田,殲國民黨軍600餘人,繳獲大量武器彈藥。捷報傳來,軍團政治委員聶榮臻連連稱讚:“紅一軍團先聲奪人,第1團名副其實!”

1935年1月1日,根據中革軍委命令,他指揮紅1團由龍溪到達回龍場渡口,承擔突破烏江、為全軍開路的重任。紅軍剛到渡口,對岸的敵軍就開起火來。楊得志立即組織火力予以壓制,幾發炮彈就將敵軍一座由破廟改建的據點轟倒。楊得志一邊及時組織火力偵察,一邊收集情報:原來,對岸是當地軍閥侯之擔的部隊,戰鬥力雖不強,但地勢對他們十分有利。附近村裡的老鄉說,國民黨軍逃離村子時,把一切都破壞了,不要說是船,連一塊像樣的木板都找不到。老鄉們還說,渡江必須具備3個條件:大木船,大晴天,好船伕。一時之間,三樣皆無,如何渡江?指戰員們的點子一個個冒出來,卻又一個個被否定。

楊得志心急火燎,再次拿過望遠鏡觀察對岸的情況,突然發現江心漂浮著一樣東西,細看是一節很粗的竹子。他靈機一動,興奮地拉過身旁的團政委黎林,指著江心的竹子說:怎麼就沒想到呢,扎竹排!大家都說這個辦法好,又可就地取材,於是全團立即動手幹起來。

很快,竹排紮好了,戰士們爭著要劃第一隻竹排強渡過江去。楊得志決定,從第1營挑選8名水性好的戰士,在傍晚時分進行試渡。天漸漸黑了下來,戰士們跳上簡易竹排出發了,10米、20米……竹排征服著一個個巨浪,漸漸遠去。楊得志舉著望遠鏡,恨不得飛過去助他們一臂之力。突然,竹排在江心斜立起來,剎那間又被白浪衝倒,衝向下游,只見幾個黑點被埋進了漩渦,再沒有浮出來。8位勇士被巨浪捲走了,岸上的楊得志和戰友們熱淚傾盆。

“一定要渡過去!”楊得志把繼續試渡的任務,交給第1營營長孫繼先,並將地點選在下游一處江面較寬的地方。竹排上增加了一些扶手,戰士們紛紛跳上竹排,在密集火力的掩護下又一次破浪前進。冒著槍林彈雨,小小竹排終於安全地抵達對岸。這時,渡過江的勇士們衝殺到山頂陣地,爆炸聲、喊殺聲混成一片,迅速打垮了敵人。楊得志、黎林並肩登上竹排過江,強渡烏江成功,為紅軍開闢了一條生命通道!

1935年5月12日,中央政治局在四川會理召開擴大會議,確定紅軍繼續北上,搶渡大渡河,同紅四方面軍會合。5月24日,楊得志受命率領紅1團冒著大雨急行軍一晝夜,奔走80公里,搶先到達大渡河南岸的安順場。

駐守在安順場的國民黨軍,做夢也沒有想到紅軍會來得這樣快。楊得志指揮部隊迅速向國民黨守軍發起猛攻,不到半小時,全殲國民黨守軍兩個連,控制了安順場,並弄到一隻小船。

大渡河是岷江的支流,兩岸叢山聳立,河道陡峻,險灘密佈,水流湍急,素有天險之稱,太平天國名將石達開當年就率軍北渡未成,全軍覆沒於此。如今,紅軍前有國民黨守軍,後有追兵,能否強渡成功,關係全軍安危。

5月25日拂曉,楊得志決定,第1營營長孫繼先率領第2連連長熊尚林等17名勇士,強行渡過大渡河。楊得志命令,炮兵連將3門八二迫擊炮和數挺重機槍佈置在陣地上,輕機槍和特等射手也進入岸邊陣地進行火力掩護。強渡前,他親自作戰鬥動員:“紅軍的希望,就在你們身上。你們一定要堅決地渡過河去,消滅對岸的敵人!”紅1團的勇士們在船工幫助下,乘著唯一的那條小船,在驚濤駭浪中,冒著國民黨軍射來的槍林彈雨,越過100多米寬的河面,衝到了北岸,接著又渡過了第二船。紅1團的勇士們,摧垮了國民黨軍1個營的防禦,全殲國民黨守軍400餘人,佔領了灘頭陣地。楊得志乘第三趟船過了河,指揮渡河部隊堅守安順場渡口,為全軍奪佔了生死攸關的渡河立足點。隨後,他指揮部隊協同紅4團飛奪瀘定橋,保證紅軍主力順利渡河北上,甩掉了國民黨軍的追擊。

兩次強渡,印證了楊得志的指揮特點:“作戰勇敢,敢打硬仗、惡仗、苦仗,關鍵時刻過得硬,頂得住,上得去,拿得下。”

長征途中,紅1團大部分時間作前衛,指戰員們見毛澤東的機會極少。1935年9月,紅1團官兵見到了毛澤東,楊得志趕忙派人買些梨子來招待,並請毛澤東講形勢。毛澤東高興地對楊得志等人說:“紅1團在這次大轉移中立了大功,你們一直走在我前面,要講,應該由你們講!”

楊勇臉上留下一串彈窩,30多年後才做手術填平

長征中,楊勇大部分時間擔任紅三軍團第4師第10團政委。

1934年10月17日,楊勇所在的紅三軍團從江西雩都(今于都)出發,乘大霧隱蔽渡過雩都河,向曹家莊、邱村等地挺進,開始了長征。紅三軍團作為中央紅軍主力突圍的右路前鋒,接連突破國民黨軍三道封鎖線,於11月15日進至桂陽東南兩路口地區。

這時,蔣介石已判明紅軍突圍的戰略意圖,忙調集“圍剿”中央蘇區的20萬重兵,組成五路“追剿”軍,利用湘江作屏障,構築第四道封鎖線,企圖將紅軍聚殲於湘江和瀟水之間地區。11月25日,中共中央、紅軍總政治部發出《關於我野戰軍進行突破敵人第四道封鎖線戰役渡過湘江的政治命令》,要求中央紅軍“進攻部隊應最堅決果斷的粉碎前進路上之一切抵抗,並征服一切天然的和敵人設置的障礙;掩護部隊應不顧一切阻止及部分的撲滅尾追之敵”。

當日,第4師以楊勇和沈述清所率第10團為前衛團,向國民黨軍湘江防線界首段前進。11月27日,第4師到達湘江邊,第10團於次日首先渡過湘江進至界首。紅三軍團長彭德懷指示沈述清、楊勇,在界首以南光華鋪、楓山鋪地區構築工事,保障渡河點,掩護軍委縱隊和紅九、紅五軍團渡江,並要求部隊堅守陣地,沒有命令不準撤出陣地。楊勇迅速組織部隊驅逐反動民團,掩護工兵架設浮橋,構築工事。

剛剛構築完工事,國民黨桂系第7軍獨立團和第15軍第45師就向他們撲來。30日,桂軍向第10團陣地發動10幾次衝擊,戰鬥十分激烈。楊勇深知能否堅守住陣地,關係著中共中央、中革軍委機關和後續部隊能否順利渡過湘江。他和團長沈述清組織部隊不惜一切代價,在光華鋪、楓山鋪地區與國民黨軍展開殊死搏鬥。團長沈述清在指揮第一營反衝擊戰中壯烈犧牲。當天下午,紅4師參謀長杜中美代理第10團團長,又在坡崗上與國民黨軍反覆爭奪陣地的戰鬥中飲彈陣亡。楊勇聞訊趕來,繼續組織部隊與數倍於己的國民黨軍激戰。幾度危急時,他帶領部隊堅決實施反擊,以頑強的戰鬥意志,鞏固住了陣地。堅持到12月1日上午,楊勇指揮全團以犧牲400餘名指戰員的沉重代價,終於隨軍團和兄弟部隊一起完成了掩護中央機關和軍委縱隊在界首渡江的任務,譜寫了血戰湘江的悲壯歷史。楊勇之勇,在湘江之戰中體現得最明顯!戰後,彭德懷點評:“政治幹部懂軍事,楊勇是典型!”

1935年1月,在赤水河畔的土城戰役中,楊勇又一次帶隊衝鋒,子彈從他的右腮入,唇部出,一進一出,楊勇失去了6顆牙。當時,血如泉湧,用嘴指揮不了戰鬥,他就用筆下達命令,臉上是血,手上是血,筆上是血,紙上也是血……最後昏倒在血泊中。楊勇臉上留下的一串彈窩,30多年後,他才在北京醫院做手術填平。楊勇之勇,於斯亦可見!

作為政治工作幹部,楊勇特別注意教育部隊模範地遵守群眾紀律,真正做到長征途中秋毫無犯。從雲南進入四川后,當地群眾受國民黨的欺騙宣傳,在紅軍到來時紛紛逃離家園。一次,行軍途經一個村莊,楊勇所部第3營7連因為帶的乾糧不夠,午飯時吃了老百姓一斗米。他知道後,除了嚴肅批評7連幹部應遵守群眾紀律外,還親手寫了一張條子,派人放在老鄉家:“大伯大娘:紅軍吃了你家一斗米,付給你白洋一元,謝謝你們全家。紅軍還要回來的,那時當面道謝。”

1935年6月上旬,紅三軍團來到夾金山腳下,準備翻越長征途中的第一座大雪山———夾金山,與紅四方面軍會師。長期生活在南方的戰士沒有見過雪山,大家聽到好多傳說:過雪山,會凍掉耳朵和鼻子。針對一些戰士的恐懼心理,楊勇和團裡領導一起研究行軍路線和注意事項,他特別強調:一要備足糧食,二要團結互助,三不能走快,四不能坐下休息,五要少說話。他還要求部隊準備些生薑、辣椒和酒,用以驅寒。

1935年6月下旬,中央紅軍與紅四方面軍勝利會師。隨後,中央政治局決定紅軍繼續北上甘南,建立川陝甘蘇區。據此,中革軍委於29日製定了松潘戰役計劃。隨後,楊勇和團長黃珍率部隨紅三軍團主力繼續北上,連續翻越夢筆、長板、打鼓和侖德4座雪山,於7月16日到達草地邊緣毛兒蓋地區。

8月下旬,兩支主力紅軍整編為左、右兩路軍北上。於是,第10團作為紅軍右路軍後衛部隊一部,離開毛兒蓋走向茫茫大草地。楊勇率先頭連走在本團最前面。進入草地的第二天,第10團被一條寬約30米的河流擋住去路。楊勇要大家每10人一組,互相拉著手趟水過河。由於水流湍急,團部宣傳隊的幾個小鬼過河困難,楊勇就牽著馬來回走了七八趟,把他們一個個送到對岸。經過艱難徒涉,第10團隨紅軍主力終於在8月底前走出300公里草地,到達班佑、巴西地區。

這時,紅軍總政治委員張國燾拒絕北上,企圖分裂黨和紅軍。中共中央為貫徹既定的北上戰略方針,並避免紅軍內部可能發生的衝突,決定率右路軍中的中央紅軍主力迅速脫離險境,先行北上。當毛澤東要求彭德懷派一支部隊掩護中央機關北上時,彭德懷立即決定派楊勇率第10團擔任這一任務。9月10日,楊勇和團長黃珍率第10團護衛著毛澤東、張聞天、周恩來等中央領導和中央機關悄然離開巴西,繼續北上,迅速脫離了險境,為中央紅軍長征勝利立下殊功。

楊成武一晝夜指揮打了三仗,架了兩座橋,走了200多里路

長征中,楊成武大部分時間擔任紅一軍團第2師第4團政治委員。

1934年10月16日,楊成武和團長耿飈率第4團開始長征。他們晝夜兼程,且戰且行。12月30日凌晨,上級命令第4團率先突破烏江,為全軍開闢前進通道。經過兩天急行軍,第4團於31日晚趕到烏江邊。第二天,忽降大雪,能見度極差。楊成武命令部隊以火力偵察,瞭解對岸國民黨軍火力配置,隨後與耿飈研究決定:佯攻大道渡口,避開主力,主攻上游500米處的小道渡口。

1935年1月2日晨,小規模強渡失敗後,他們挑選18名勇士,實行夜間偷渡,3只竹筏陸續下水。幾十分鐘後,第二、第三隻竹筏被激流衝往下游,連長毛振華率領的第1只竹筏雖然渡過江,但是一時無法取得聯繫。

3日凌晨,中革軍委副參謀長張雲逸來到第4團,說紅軍主力與薛嶽追擊部隊離這裡都不遠了,軍委催促第4團迅速完成渡江搶佔渡口的任務,並派來了軍委工兵營擔負架橋任務。張雲逸鄭重地說:“如果你們不能突破烏江,無法消滅對岸的敵人,就難以架設浮橋,黨中央和幾萬名紅軍過不了江,勢必只能背水一戰,情況將會更加危急。”

全團指戰員情緒激昂,紛紛向團部請戰。楊成武立即召開團領導緊急會議,並決定:由第一營出動60多隻竹筏,立即進行大規模強渡。

戰士們冒著嚴寒,赤著膊,穿著短褲,划著竹筏離開江岸。當竹筏距對岸約50米時,被國民黨軍發現,立刻槍聲大作。在楊成武組織火力掩護的同時,對岸的毛振華立即率5名戰士出擊,吸引了國民黨軍的火力。這時,第1營指戰員乘機登上對岸,與國民黨軍展開激戰。在軍團炮兵連的有力支援下,第4團全部渡過烏江,迅速擊敗了守軍,並協同工兵營架起浮橋。很快,中央縱隊和紅一軍團踏著浮橋跨過烏江。當薛嶽部追到江邊時,紅軍已經燒掉浮橋,躍馬在百里之外。到達遵義後,《紅星》報用大字標題《軍委獎勵烏江戰鬥中的英雄》對第4團的事蹟進行了報道。

當然,楊成武在長征中揚名,是因為飛奪瀘定橋。

1935年5月,紅軍轉戰到安順場:72年前,石達開所率三萬太平軍將士全軍覆沒於此。在強大的圍追堵截下,蔣介石大喜過望,不禁發出狂囂:叫朱、毛做石達開第二!

由於缺少船隻,紅軍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從安順場渡過大渡河,確實面臨著同石達開相同的命運。為儘快渡過大渡河,擺脫國民黨軍的追堵,毛澤東把目光轉向160公里外的瀘定橋,並把奪橋的任務交給了紅4團。

5月27日,楊成武與團長黃開湘率紅4團,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勇猛衝殺,邊戰邊行,打了兩仗,架了一座橋,消滅國民黨軍一個營又一個連,俘虜200餘人,第一天走了40公里路,此時距瀘定橋還有120公里!

5月28日拂曉,楊成武接到軍團的急電:軍委來電限我們於明天奪取瀘定橋。你們要用最高速度的行軍力和堅決機動的手段,去完成這一光榮偉大的任務。你們要在此次戰鬥中突破過去奪取道州和五團奪鴨溪一天跑160裡的記錄。你們是火線上的英雄,紅軍中的模範,相信你們一定能夠完成此任務。我們準備祝賀你們的勝利!

根據這一命令,紅4團必須用一晝夜的時間,走完120公里路,並在當天奪取瀘定橋。

軍令如山!楊成武採用“飛行集會”的方式進行了緊急動員。這樣,紅4團指戰員就和時間賽起跑來,也和國民黨軍賽起跑來。大渡河對岸國民黨軍楊森部的兩個旅,也在火速趕往瀘定橋增援。紅4團必須趕在國民黨軍前面到達並奪取瀘定橋,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5月28日上午,紅4團擊潰國民黨軍一個團部兩個營,越過猛虎崗和摩西面,又用兩小時架起被國民黨軍炸燬的木橋,繼續前進。入夜後,天下起瓢潑大雨,道路泥濘,寸步難行。為了防止戰士們滑進大渡河,楊成武叫大家解下綁腿帶,接在一起,拉著前行。由於一整天沒有吃飯,指戰員都已筋疲力盡,楊成武又帶頭吃生米、喝雨水,以補充體力。在發現對岸國民黨軍點著火把前進時,他果斷命令部隊佯裝國民黨軍,也點燃火把前進。最終,紅4團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終於在29日拂曉趕到瀘定橋。

這時,守橋的國民黨軍已經撤掉全部橋板,只剩下13根200多米長、光溜溜、寒森森的鐵索。楊成武命令第2連挑選了22名勇士,在全團火力掩護下,在鐵索上攀爬。當國民黨軍在橋頭點燃巨大火障的關鍵時刻,楊成武躍出指揮所,奔上鐵索橋,在勇士們身後高喊:“莫怕火,衝過去就是勝利!衝啊,衝啊!”勇士們終於攀爬過鐵索,衝過橋頭的火障,擊潰守軍,奪取了瀘定橋,創造了人類戰爭史上的奇蹟!

當天深夜,楊成武和黃開湘在橋頭迎來了率右縱隊趕來的劉伯承和聶榮臻。兩天後,他們又迎來了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王稼祥、張聞天等中央領導和左縱隊各軍團的領導。

6月2日,中革軍委在瀘定橋頭召開慶功大會,周恩來為紅4團頒發了錦旗,還為倖存的18名勇士和犧牲的4名烈士,以及楊成武、黃開湘發了獎,獎品有寫著“中革軍委獎”的列寧服和鋼筆、日記本、搪瓷碗、筷子等。紅一軍團《戰士報》還發表捷報和評論,特別表彰紅4團的戰績。

在回顧這段驚心動魄的戰鬥歷程時,楊成武寫下過“無邊風雨夜,天塹大渡橫,火把照征途,飛兵奪瀘定”的詩章。多年後,中央領導撰文紀念楊成武時,標準文字為:“飛奪瀘定橋時,他不顧血戰湘江中負下的腿傷,拒絕騎馬,與戰士一起在崇山峻嶺中徒步行軍,一晝夜指揮打了三仗,架了兩座橋,走了200多里路。”

(夏明星 武警廣州指揮學院教研部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