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你认为按职称加工资好还是按工龄加工资好?

宅心13


对于薪酬待遇来说,不仅仅要公平,更要结合实际,突出奖惩机制。所以,不见得每个单位都按照工龄工资和职称工资来进行计算,题主说的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国有企事业单位。

首先,说说工龄工资的优势和劣势

工龄工资目前使用的并不广泛,曾经是一个很重要的计算方法,但现在为了突出职能作用,工龄工资逐渐被累加的绩效工资所替代。工龄工资的优势在于能够在一些晋升渠道不畅通的情况下提升员工积极性。让年轻员工有盼头,让老员工有收获。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样也会滋生员工的惰性,打击年轻员工的干劲,因为我干与不干随着时间推移我都会获取更高的报酬,所以,企业性质的单位不适合使用工龄工资。而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当前的主要职能是提升工作效率,更好的为老百姓服务,工龄工资依旧不能提升公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所以,公职人员也在逐渐抛弃工龄工资的概念。

其次,说说职称工资的优势与劣势

职称工资的获取和提升必须要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本单位能够执行职称聘任机制,对于任何单位来说,聘任的目的在于激励,有聘任上的,自然就有没聘任上的。所以,职称工资仅仅是一个趋势而并非全员普增。当前这种方式在大多数单位都有所运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员工的积极性,但也存在操作过程容易出现矛盾纠纷的问题。


不结合实际的调整薪酬体系,都是在玩火自焚

  • 1.调整薪酬得结合实际。

任何单位对于自身的年度薪酬发放情况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预算,这就意味着得看着手头的钱办事。量体裁衣才能做出最合身的衣服。需要根须各自不同的职能、目的来确定不同的薪酬体系,这样才能够让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所以,不仅仅是职称工资、工龄工资还有绩效工资、考评工资、职级工资、基本工资等等薪酬待遇方式要结合实际去进行组合,像事业单位,未来就应该逐步向公务员并轨,实行职级并行的工资薪酬待遇。向国有企业就应该向外企、私企方向看齐,应该更加重视绩效工资和考评工资。

  • 2.薪酬调整的关键在于执行。

设置出这么多的工资发放方式最重要的是要实实在在、认认真真的使用。制定了一套十分完善的薪酬体系,却形同虚设,该奖励的不奖励;该扣罚的不扣罚,这就是最重要的失职失误了,没有执行力,任何方案都是空想,无法起到实际作用。

总之,任何一种薪酬方式都必须要与单位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不能够单纯使用和专注只用,都需要搭配其他的薪酬发放形式,而且方法不仅要想的好,更得好操作、接地气,才能够满足大多数干活人的想法和意愿,对单位起到推动和发展作用。

丁Bar不是银


拿我自己所在单位为例,我们单位共有25人,80%的员工平均年龄40岁,青年员工很少,所以当你以青年员工的身份身处这个大环境,你会觉得没有奔头,工作就那么回事,每天按时上下班,完成好该完成的工作就是万事大吉,只有在每年年底写工作总结的时候,你才会发现,一年又一年,你依旧是一个模样。相比较在企业的同学朋友来说,我缺少了一种憧憬,一股拼劲,一种学习力。我们单位就是按照工龄调整工资级数,你到岁数了,会按照规定给你增加几十块钱,也影响你的年终奖励。年轻员工坐在一起经常会感慨:熬到年纪了,就什么都有了。单位大部分青年员工基本没有什么学习能力,不会因为自己在工作过程中发现了问题而去想办法通过学习来增进能力。这种情况对于我们本身来说,会带来什么弊端?当你想辞职的时候,你发现你除了现有的这些本事,其他什么都不会,还不如继续混日子。这种情况对于领导者来说,会带来什么弊端?当你想用人的时候,发现无人可用。所以,我觉得未来,对于工资的调整方法,可以更人性化一点:

1.针对老员工,着重工龄方面的考量增长工资,鼓励职称学习设置奖励。

2.针对青年员工,着重职称学习方面的考量增长工资,鼓励学习,也能够为企业储备更多的人才。

不同年龄层、不同岗位,按实际情况,通过职称和工龄二者更好的相结合,来激发员工知道学习,落实行动,一个单位的学习气氛浓厚,将会带动无数个家庭,从而影响整个社会。


柳涌


按照在职的人员来说,两种都有片面性,有的人虽然职称比较高,其实也是论资排辈婚“混”上去的,不代表有什么高水平,真实能力和职称完全不对等。而工龄本身就是论资排辈,我刚进厂一年多的时候,厂里经常搞技术比武,我连续几年都是本岗位的技术冠军,那些老师傅也比不过我,但是,人家工龄长,那时候涨工资的时候就是按照年限。退休后倒是应该统一,什么职称在退休后没有任何贡献,工龄也没有什么意义了,可以对工龄给予适当的考虑,但是不必太厚重,每多一年增加30、50的就可以了。


谨言慎行否则封号



磨盘石500


退休人员加工资应该按照工龄来加最合理,退休了还有什么职称,你什么都不是了,就是一个退休人员,在职时你有职称比没职称的多拿很多了,退休的人应该按工龄,工资相差不会太大,如果按职称会相差很大,希望国家不管是企业事业单位都应该按工龄来拿退休费,这样大家都拿的差不多,贫富不会悬殊很大。


我快乐67097459


说实话,我们现在的工资制度脱离了现实,有些人得职称,来得五花八门,有没有能力,有关系就行!也没有按照可以高职低聘!有些人有职称没本事!没人品,没贡献,但,工资却高得离谱,这样的制度只会制造矛盾。让人一点都不想再好好工作!所以,在本来就不公平的现实中,再更加不公平,请问,这样的工资改革换位思考一下,你愿意吗?你不国骂?这是不是就违背了改革的初衷?


用户9816816435580


当然是按工龄加工资好。君不见,职称评定充斥了大量的违规操作,再给他们涨工资,就是错上加错。而工龄相对公正的多,只要在岗一天,毕竟就是为国家服务。工龄长说明为国家付出的多,为国家付出的多就应该获得国家的更多的工资。特别是那些曾经下过乡的老人(1976年前下乡知青),在下乡期间一些人得了各种疾病,至今还病患缠身,更应该给他们重点的加工资。


dzsdzsdzs


这两项似乎是现在工资确定和发放的基本参照,除了纯体力和纯计件的工作岗位外,基本都在这样执行。

单按工龄计发工资,一个立见的弊端是都靠混。

单按职称计发工资,一个立见的弊端是有了职称后也是混。

制约混的办法是奖金。可惜时下的奖金搞得太滥,单位有钱就多发,无钱就不发,使之类似于福利待遇,发了嫌少,不发就叫。

窃以为奖金最多一年发二次,年中和年终,应当有必备的来源,硬核的条件,公开透明的评定,成为员工大家明确的既定目标,而不是到时候再说的不确定东西。

以上所说主要是在单位内部能决定的内容,国家规定的工资和奖金不在此列,职称工资拉开了过大差距也不在此列,这些问题应在與论方面加强呼呼,而涉及本单位的比如职评中扭曲的现象应在单位内仗义直言争取避免。


乡下人1个


你好,我是小军师一枚,很荣幸回答你的问题。

职称与工龄是薪酬结构的必要组成部分,有一些人想拉开差距有一些人想缩小差距。很多BOSS在面临薪酬调整时都会因为以上两者犯同样的错误,以下为小军师的浅薄:

一、职称在职场的作用:

众所周知,所谓职称是某一领域的专业性,水平、能力,以及成就的等级称号,是反映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工作能力的标志。

如果用价值等式换算的话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入门

所以作为公司来讲,如果是对专业能力要求很高的岗位按职称确定薪资标准也没有错,职称越高的人代表其领域性越强,就值得获得比其他人更多的薪酬。

其次,中国的很多职称都有严格的工作经验要求,大部分高级职称都需要具备5-8年的工作经验才可以参加相关的职业技能考试。

这样我们也可以用一个模拟小公式来理解:职业经理人与职称的关系员工(1-2年)

二、工龄在日常工作应用的表现:

工龄,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员工进入公司的时间,通常以年为计算单位。抛开职称不说,广义上来讲,工龄决定劳动者的技能熟练程度。

但在具体的岗位管理过程中,由于工种的不同,没办法用工龄来衡量一个人的劳动价值,例如:装卸工、流水线员工、快餐馆服务员等基础岗位(无岗位歧视意思),这些岗位专业技能要求低,工作内容单一,员工轮换性强,人员招聘较快,(但是今年的新冠疫情会改变部分地区的用工结构,以后再谈)。工龄可以作为该员工在岗位劳动时间及做出贡献的长短,越稳定的员工越值得公司培养,但不是衡量薪酬标准的全部甚至是很小一部分。

例:阿里巴巴每年裁员1000名工作十年以上员工,马云回应称:“这两天跟我讲的最多的是:别人裁员都是直接裁,阿里巴巴裁员是每年向社会输送1000人。如果你没有独特的思考能力,你会认为这是对的”;腾讯马化腾表明:裁掉部分35岁以上中层;

所以,以上所述,大部分行业规则依然是职称=薪酬,但没有任何一个公司可以说明工龄=薪酬,如果坐以待毙,那么工龄只能说明你离被淘汰的时间又近了一步。

在此,提醒所有的BOSS,社会及行业的迭代速度在不断的加快,如果没有好的管理方法,那么不可能留得住人才。按职称增加薪水与按工龄增加薪水只是留住人才的手段,如何均衡两者产生的效应,只能是各个BOSS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总之,企业的根本是发展不是手段。

以上


小军师一枚


职称、工资这两种形式一般在国企、事业单位、医疗科研机构比较常见,这都是工资收入的补充形式,私营企业里较少,看了有些回答说了这不合理那不合适,一直在强调效益为主的理念,以贡献力确定收入的方向并没有错,但是通过职称、工龄方式对工资进行补贴也没什么问题,因为他们有存在的合理性,到底是通过哪个加工资,我个人认为通过职称、绩效收入更合理:

1、职称是评价个人能力的重要标准,你能说高级工程师水平不如技术员吗?按照所取得的职称等级发放职称工资实属必要,这个一般也比工龄工资高得多,不也是能力为准则标准吗?

2、通过评定职称增加收入可以引导职工建设学习型企业,通过努力得到企业社会认可,增加企业人才资源。

3、工龄工资仅是对职工忠诚企业的认可,表更是一种象征性补贴,一般从大学入学开始计算,不超过100元/月。通过工龄增加工资是不现实的。

4、有的企业还对建造师、造价师、结构工程师等一系列注册人员进行专项补助,也是增加收入途径。

5、还有关键一种形式是效益,这也是大众觉得所有人都要按照这个模式来计算工资,什么职称、工龄都不需要,可你想过没有有些央企、国企有些项目本身就是亏损项目,盈利的可能性很小,需不需要人去做,难道不盈利大家就拿基本工资?

所以说通过何种模式增加工资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满足职工内心需求,是决策者一项重要工作也是难度较大的工作,必须充分考虑单位性质、人员结构、工作环境、社会行业薪资结构等一系列要素结合起来才能完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