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如果從漢代起不用儒家,而是用道家,那老子就是聖人,那中國會怎樣?

楊興維維


和原來一樣。

因為漢代最早用的就是道家,早期的幾個皇帝,從高祖劉邦開始,最初就是推崇老莊學說。

儒家真正有地位並且把它放大的是漢武帝,因為當時新位的漢武帝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而推行的官方學說——官學。

值得一提的是,就算用道家,老子也沒有被封為聖人,因為道家修仙,被封為老君倒是真的。


高高智商玩家


這是不可能的。

我說的不可能,不是說“歷史不可以假設”,而是說,只要社會稍微有所穩定,有所發展,就必然會採取儒家作為治理國家的主要意識形態。在歷史上,有的統治者大力推崇儒家,這當然會推高儒家的地位;但是,即使是統治者推崇道家、佛教,以道教、佛教或藏傳佛教作為國家,但也仍然不得不使用儒家作為唯一的意識形態。

說白了,儒家在西漢中期以後逐漸成為主流政治意識形態,不是個人意志所決定的,而是中國歷史邏輯的必然。

為什麼?

我們對比一下中國本土儒家、法家和道家的異同,就能很清楚的明白:

從理論上說,對國家的治理是一個政治哲學的問題,而這一問題的核心是:怎樣的統治是合乎正義的。

法家是一種管理學,法家思想歸根到底是一種管理思想,法家不解決政治的根本性問題,法家不回答:何謂正義?什麼樣的統治者是好的統治者?法家只回答:如何管理?如何把思想貫徹下去?

所以,法家即使在古代社會以“外儒內法”的方式,成為事實上統治中國的工具,但從來沒有達到意識形態的高度。

再來看道家,道家雖然也談論聖人,倡導自己的政治哲學理念,譬如小國寡民、無為而治等,但是,道家也沒有回答政治哲學的核心問題。道家對政治的根本回答是:不需要政治,政治是無意義的,不需要政治就是最高的政治,沒有統治者就是最好的統治。

這其實是取消了政治哲學的存在,你都取消了,還怎麼治理?

治理國家,並不是只依靠思想,也不能只依靠手段,而是一整套整理治理國家的技術。基本的內容包括了三種:思想(經)、框架設計(禮)、制度載體(法)。

思想:儒家、道家都有,法家沒有

框架設計:儒家有,儒家的禮樂提供了整套國家的設計,上至皇帝與天如何溝通怎麼祭祀,下到最底層的士大夫穿什麼衣服。這些東西道家和法家都沒有。

制度載體:儒家、法家有,道家沒有。道家的思想,是不可能生髮出法律制度來的,因為道家都把法律制度的意義否定了。

另外,法律雖然與法家更近,但儒家從西漢開始,直到清末沈家本設計大清新律,一直都堅持不懈的爭奪對法律的解釋權。西漢的“春秋決獄”,著名的“親親相隱”,都是儒家用自己的思想去把控法律的解釋權。而這些,都是道家所做不到的。

因此,僅僅從這一個方面來看,道家就絕無可能成為國家的意識形態,道家只能在王朝初期,統治未穩,各項制度草創未成,國家機器尚未開足馬力的情況下,作為維持統治秩序的權宜之計而已。


danyboy


我曾經在一篇文章中說過,儒家思想成為中國社會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中的治國理政之道,成為中國傳統社會所奉行的治國之道,是歷史的選擇,而不是哪個君主的選擇。

我們可以比較一下,中國思想中各具特色的幾個思想學派。

道家學派。道家學派在本質上是奉行無政府主義的。雖然道家的老子的學說,被很多人認為是君南面之術。但老子的思想只能是駕馭臣下,而不能治國理政。理由就是老子主張無為而治的無政府主義。老子的最大理想,就是回到過去,回到那個沒有爭鬥,沒有權力壓迫,沒有利益誘惑,沒有人與人之間複雜關係的社會。老子主張,聖人治國,就是要放手不管,最好不要讓老百姓有感覺到聖人的存在。讓老百姓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老子的國家,是小國寡民,是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這是對原始社會的追憶與嚮往。老子反對文明,反對知識,反對先進工具,反對戰爭,這些在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上,絕對是幻想,是烏托邦,是不可能實現的。

再來看莊子,莊子更加不管政治了,追求的是個人的絕對自由。莊子蔑視權貴,視高官厚祿為糞土,寧願做一個在泥土中自由打滾的烏龜。他的理想就是逍遙,崇尚無用之用。當然,在人類社會,這是不可能實現的,所以莊子就遊戲人生遊戲社會,在混世好遊世之間,獲得靈魂的安慰。

老莊思想是無政府主義的,所以歷朝歷代都不可能以道家為社會的主流思想。只能作為一種調劑,一種補充。大凡是一個王朝開始建立的時候,百廢待興的時候,統治者才會採取道家的無為而治,稍微放鬆一下對社會的控制,而這隻能是權宜之策。西漢之初,唐朝之初和北宋之初,莫不如此。因為道家思想在國家治理上,是反對權力反對文明反對政府的治理的,所以,歷史不可能選擇道家思想,作為主流的治國方略。

再來看看法家思想。其實我們一直都誤解了法家思想,以為法家思想就是建設法治社會。其實不是。法家思想,仍然是一種帝王南面之術。法家的代表人物韓非子,主張法術勢的統一。法,就是制定嚴刑峻法統治百姓,而法只能統治百姓,對上層人物是沒有作用的。術就是權謀,就是陰謀詭計,就是精於算計。而勢,則是至高無上的權力。也就是說,法家認為,只有君主掌握了法律的解釋權,掌握了絕對的權力,還精通算計和陰謀詭計,這樣就能治理好國家。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法家根本就沒有治國理政的方略,而是帝王的權謀之術而已。法家的思想是霸道,是砍人,試想一下,假如法家思想佔主流,那還不是遍地都是戰爭,遍地都是人頭?歷史證明,凡是用法家的嚴刑峻法治理國家的,這個王朝都很短暫。秦國,隋朝,元朝,就是明證。

再來說說佛家。佛家認為一切都是虛幻,一切都是空,人要消除一切慾望,一切執著,最好出家,斷絕一切社會關係,號稱是看破紅塵跳出三界外,這樣完全是取消了政府的觀念,怎麼可能去治理國家?要是人人都去當了和尚,那人口的發展就成了很大的問題。所以古代政府對佛教其實是嚴防死守的,歷史上歷次滅佛運動,就是明證。

最後我們來看,為什麼歷代統治者都不約而同地把儒家思想,作為主流的官方的意識形態,為什麼要把儒家的治國理政之道作為主流的思想。

首先,儒家是提倡並主張強化政府管理的存在的。無論是孔子孟子還是荀子,都主張禮,而禮就是秩序,就是上下尊卑就是高低貴賤的秩序。一個社會,只有秩序,才能推動社會的成長。孔子主張正名,主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就是為國家制定了主流的意識形態。禮不僅具有道德的規範性,更有法律的強制性,荀子的由儒入法就是明證。

第二,儒家的管理思想,符合人性的。無論是孟子的性善論,還是荀子的性惡論,還是後世中儒家的很多人性的理論,都相應地有一套治國的理論。孟子的性善論,提倡以民為本,提倡富民教民,提倡推恩於天下的仁道和王道;荀子的性惡論,提倡後天的教化,提倡禮法兼治,都為國家的治理提供了框架上的設計。而道家說,不需要治理,所有的治理政策都不是順應自然的,就是要民自化,佛家說一切都是大夢一場,一切都是虛幻,你還治理個啥?法家說治理很簡單,就是不聽話的攔腰砍斷就行了,這些都不符合治理的原則。

綜上所述,儒家成為傳統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是由儒家的教義決定的,是歷史的選擇。而歷史是不能重來的。要是運用道家的放任自流,運用佛家的放下一切,運用法家的嚴刑峻法,那中國就不是中國了,中華民族也就不是中華民族了!


好玩的國學


中國的流派學說,雖然說都是很博大精深,但是對於治國之道上來看,都是有一定的欠缺性的,對於說漢代不用儒家而用道家的說法,要知道漢代建國到漢景帝時期用的都是道家的無為而治來休養生息的,為什麼後來被漢武帝廢除了呢,還是因為他對於治國來說雖然有很大作用,但是也具有很大的侷限,長久發展下去必然不利,但是謹遵儒家或者法家等一法其實也是具有很大侷限的,這也就是為什麼漢宣帝要實行漢家制度的原因所在了。

所謂說的漢家制度,說白了就是以法為骨,儒為皮,道家為血液,其餘各家輔之,把各家的長處發揮出來,用儒道兩家相對溫和的做法去盡最大限度的去中和法家帶來的嚴酷,不至於說是百姓不堪重負,就此崩盤,而以法家的嚴酷也能避免儒道帶來的一些弊端,相互輔助,相互彌補。

其實即便是提出獨尊儒術的漢武帝來說,他也是結合各家所長,也不是說就單純只用儒家一家,面對法家的一些好的地方他也是樂於採用的。

所以說如果真的一直採用無為的道家,那麼今天的中國會怎樣真的是很難想象的,不過肯定比現在要遭,畢竟道家的思想對於治國上來說,還是不行的,畢竟無為自治沒毛病,但是外族可不管你無不無為,百家爭鳴,兼容並濟才是長久之道。


歷史微探索



張永科38


漢朝不是沒用道家,漢初用的就是道家,而且還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可以說歷史給了道家機會,道家也交出了不錯的答卷,那為什麼此後中國歷史,道家一直無法成為主流呢?這一點要從人性深處找出答案,因為道家學說,對於統治者而言就是一個反人性的設計。

道家要求統治者無為而治,但是作為一個統治者,不管是雄心壯志還是胡作非為,都用一種與生俱來的做事情的衝動,要求一個統治者什麼都不做,幾乎是不可能的,人內省總有一種做點什麼的衝動,尤其是掌握了至高無上的權力之後,做事情的衝動是完全無法遏制的,哪怕是短暫壓制了做事的衝動,但只要限制沒有之後,做事的衝動,還是會從內心深處冒出來。

漢初採取黃老之說治國,完全是迫不得已的結果,漢初國家疲敝百姓窮困,實在是經不起折騰了,統治者就算是想做些什麼,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所以也只能採取休養生息的政策。

後來到了漢武帝那裡,國家的意識形態和政策就徹底改變了,並且此後老子的主張也很難成為國家主流,就是因為無為是一種太高的境界,做事才是人類本身無法抑制的需求,老子學說本質上也不符合一個大帝國治國的需求。

歷史證明,只有儒家才能維持中國這麼大一個帝國的統治,老子的小國寡民的主張,是完全不符合中國這麼一個幅員遼闊的大國的。


昭烈名臣


道(道家)治天下,是按規律治理,是制度治理。儒治天下,是人治天下,按統治者個人意志治理。打個比方:交通,是用紅綠燈來管好呢,還是用警察來管,大多數人可能還是喜歡紅綠燈來管,因為它公正公平,按制度執行。“紅綠燈”,就是“道治”,“警察”,就是“人治”。道家思想,源於最古老的原始宗教,繼承了裡面的合理的成分,揚棄了不合理的成分。道家,起源於伏羲創制八卦,成熟於黃帝治理天下實踐,集大成於老子和莊子,是中華文明之根。漢朝初期,用的是黃老思想(黃帝和老子思想),清靜無為,蕭規曹隨,創造了“文景之治”。唐朝統治者,自認老子為他們的祖先,用老子思想治國,創造了“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南懷瑾先生認為,每當中國遇到危難的時候,都是道家人士出面,救國家於危難之際。如創制八卦的伏羲、開創農業文明的神農炎帝、統一華夏部落的黃帝、助周滅商的姜太公、幫助劉邦滅亡秦朝的張良、未出茅廬而知天下三分的諸葛亮、天才詩人李白,都是“尊道貴德,順道而行”的傑出人物。道家講究“道法自然、無為而治”,是很合理的治理方式,這就是無數的中國人都喜歡“夢迴大唐”重要原因。當然,如果能夠像唐朝初期那樣,“儒道並用、開放包容、兼修並蓄、博釆眾長、諸子百家皆為我所用”,那中國會出現多少個“漢唐盛世"啊!只可惜,不少統治者,不是以天下蒼生為念,為了個人利益,“唯我獨尊”,“棄道不用”。後來者,只能在歷史的深處,眼見老百姓生存於水深火熱之中,面對著一個又一個朝代的殘磚剩瓦,無數次深深的嘆息!!!











玩賺哥


肯定是根本性的變化,是翻天覆地的不同。

首先、道家是一種逆向思維,比如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意思是社會廢亂時你就發現仁義了,看見智慧是因為有大偽。對比才產生認識。可惜老子沒有多說一句,關於位移也是對比參照物才能發現的,要是這樣,牛頓定律和相對論的雛形都有了。如果道家成主流,很難說會有突破。道家有一種悟道求索的精神,這對後世產生各種學說學問甚至科學都是有幫助的。

第二、從道家思維看,他沒有傲慢這一姿態。這就不容易出現儒家獨大時那種諷刺、挖苦一切與儒家相悖的行業和領域。儒家的問題不僅是自己腐朽,它壓制打擊一切他們不擅長的領域。所以漢民族音樂、舞蹈全部丟失,工匠、商人等等一切全部被壓制。道德經裡姿態是非常低的,而且講述反證、逆向思維,這就會出現懷疑精神。懷疑是知識進步的一大推動力。

第三、道家沒有儒家那個講親疏的大毒草,儒家無意間打造的朋友圈潛規則文化是中國社會兩大毒草之一。中國人人人相惡與之有著根本的聯繫。人脈潛規則競爭必然會讓一個圈子、一個集體關係非常負責和惡劣。這是儒家文化實際造成的狀態。

第四、老子對統治者的態度是很鮮明,民之飢,與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意思是就是你們這幫統治者造成的。就是你們瞎折騰導致。如果道家成為主流,君臣、君民關係也不會那麼惡劣。不要小看了意識形態的作用。全社會一旦認可,統治者也會收斂。而且中國這種社會是需要意識形態來輔助統治的。

第五、明代是有一點道家味道的。只是他只是皇帝自己無為,而統治機器、倫理、思維都沒有變革,所以問題會很大。更重要的是無為不僅僅是皇帝不折騰,而是整個體系都要靠近無為,少折騰,放開手腳。包括解除封關禁海才能叫無為。光皇帝自己無為不見得就好。法制就是一種程度上的無為,制度在那裡了,自己發展去吧。不需要事事有人管,有人帶領。

道家也會有問題,就是修仙悟道的人會大大倍增,就像印度,樹上掛著一個,地上倒立著一個。這樣的人會變多。不過到不了印度那個程度,因為人種差異。但這方面的騙子會增多,不過道家不強盛,今天騙子也不少。


國病


歷史沒有如果!道家也不可能成為治理國家的基礎信仰!

啟用一個“思想”作為一個國家的正統信仰,不是這個思想本身,而是依據當時的社會現狀,統治者的需求而推行的。

孔子為何會被統治階層啟用,是孔子的學說有以下特點:

一:孔子主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堅持統治者有統治權力,肯定帝王的最高地位,當然受統治階層推廣。

二:孔子強調道德原則,強調禮儀規則,這對教育人思想,規範人行為是很好的一種實用道德體系。而這種道德規範對普通人好約束,而對統治階層不易受約。

在漢代時,董仲舒提出,漢武帝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一是孔子的學說主流是符號上層統治階層的,還有是適應當時的社會背景需求——“馬上得天下,安能馬上治天下”。

孔子的學說在其實在他生前並沒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實施推行。即便到漢代推廣時,儒家思想已不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原貌,而是摻雜了道家、法家、陰陽五行的一些思想,它維護了當時封建統治的秩序,神化了專制王權。因此以後2000多年一直受到歷代封建統治者的推崇,孔子學說也一直在中國居高位,直到封建制度被推翻。

而為何道家思想沒有被推廣呢?孔子學說強調禮儀、順從和社會責任,這是符合治國基本方針的;而道家強調個人和順從大自然,與大自然相和諧,在沉思冥想中迴歸自然,講究無慾無求、無為而治。你說這樣的思想會被統治階層啟用嗎?

任何一個學說,任何一個思想,不管它是偉大還是不堪的,只要它在沒有被統治階層推廣和啟用,它都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歷代帝王“尊孔”都是假尊,皆傀儡孔子,利用孔子的思想,是與孔子的精神相悖的。政治的學問就是一個狡猾的狐狸。


凌寒獨自開


客觀說!就沒有中華文明瞭,國將不國!

到不說百無一用是書生,其實道家才是真正的書生!老孑是真正的知識分孑,用今天的話來說。

老子是教授級別的老師!

而儒是周朝管祭祀,管宮廷教育內務這邦人的傳人,後孔夫孑推行復周禮!繼承周士子人文又吸收道家知識,而演變成了儒家!最好的證明就是六藝之一的《易》。

後儒家在其後成為了社會基礎啟蒙,到國家政策下的社會組織者並得到國家,封官賜爵的管理者!

嚴格說起來,後來的儒家都是如荀孑的法儒。

道家的思想是中華文明的根本和起源!是中華文明的骨髓和靈魂。

但一個國家!必須有強有力的組織體系和管理體系。

以皇帝為中心的朝庭就是兼具暴力的組織管理體系。

而儒家(法儒)則是這組織管理體系的填充物!

道家,用現在的話說是科學知識體系!如果沒有國家這一具體載體,傳承容納。自然就會如其它文明一樣,消隱在歷史長河中。

知識是用來認識和分析客觀世界的,但!不是用來管理國家的。恰法儒與皇權承擔起了這個作用!正因為道儒在文化上的互相依存。才使中華文明淵源流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