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国家为何禁止挖掘古代陵墓?只因郭沫若当年挖掘明定陵的后果

国家为何禁止挖掘古代陵墓?只因郭沫若当年挖掘明定陵的后果

雨果曾写到“历史是什么: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 历史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底蕴,是当时的人们所经历的生活印记,是一个民族的瑰宝是现在的人们从历史中学习来避免重蹈覆辙。却有人在破坏我们的底蕴,那就是郭沫若。

文化巨人,考古罪人

在我们的潜意识里,郭沫若是一个文学家,出版过琳琅满目的诗歌,他是中国新诗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旗手,也是中国唯物史观派开创人之一并使得该学派在中国学术界占据了主流地位。他是怎么跟挖掘陵墓扯上关系的呢?

这要从郭沫若受到蒋先生的迫害流亡日本开始讲起。这是他与中国历史的一见钟情。在了解中国历史的过程中对皇帝的陵墓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而他也为这种好奇心付出了惨烈的代价——他成了考古界的千古罪人。但这不影响他在文学界的地位。

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深处仍有余温。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孙敬的悬梁刺股,

林则徐的虎门销烟,等等。这些历史事件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精华,深入到我们的血液里。然而因为郭沫若的好奇心和他的固执己见使得我们的精华有一部分的缺失。

国家为何禁止挖掘古代陵墓?只因郭沫若当年挖掘明定陵的后果

当时的郭沫若在文政两坛具有很高的地位,他想要了解明朝的具体历史,便同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和邓拓等人,联名上书政务院请求发掘明十三陵。

其实当时很多人不同意挖掘,但因为郭沫若的地位,不久他们便开始挖掘陵墓,他们的首选是永乐大帝的陵墓——明成祖朱棣。在他们挖掘的过程当中,因为技术不到位,挖掘设备陈旧破坏了在陵墓墙上的砖瓦。

因为当时的人们思想觉悟不高使得明神宗的金丝楠木棺材被当作普通木头用以烧火做饭,因为挖掘陵墓后的保护措施不到位让明神宗与他的两位皇后尸骨无存,珍贵字画,精美丝制品灰飞烟灭。

这些原因造成挖掘明定陵的结果惨不忍睹。也因得这件事的发生使郭沫若了解明朝历史的愿望破灭,永不得挖掘帝王陵墓,也使得后人对他的行为褒贬不一。

国家为何禁止挖掘古代陵墓?只因郭沫若当年挖掘明定陵的后果

陵墓文化——明定陵

陵墓文化是我国人比较重视的,这关系死后的地位,也关系着后人了解当时社会的风貌。人活一口气,死后争墓地。陵墓只有是帝王死后的住宅才可以称之为“陵”,普通人死后没有这种说法。

在帝王的陵墓中也会有很多埋葬物品,这些物品会反映当时的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它们也是超越时间所存在的物品。

但郭沫若的行为使得一位皇帝的陵墓遭到破坏,使得一些文化的丢失。

这位皇帝也没有想到自己的陵墓不是被盗墓贼破坏,而是因为有人想要研究他,赞美他而打扰到他。这位皇帝就是明神宗朱翊钧,他死后的住宅就是明定陵。

明定陵是明神宗朱翊钧 “经典著作”,在这个著作中埋葬的是一位皇帝和他的两位皇后——孝靖皇后和孝端皇后。明神宗朱翊钧是明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久的一位皇帝,在位期间萌生了资本主义,开创了万历中兴,平定了宁夏、播州叛乱,组织了抗战,使得一个衰败的王朝重回光明。

国家为何禁止挖掘古代陵墓?只因郭沫若当年挖掘明定陵的后果

特别是他为自己打造的“身后住宅”更是一奇谈。他从22岁就开始修建自己未来的宫殿,还多次亲临皇陵现场督察,耗时6年,大明朝两年的税收全部花费在这座陵墓里,所以明定陵里收藏着很多的陵墓文化,也就是价值连城的宝贝。

明定陵的开采使得他神秘的面纱展示在众人面前:有着“前方后圆”概念的总布局和充满奇珍异宝的陪葬品。明定陵被挖掘象征着我们可以了解到明朝的经济文化,但事实恰好相反。开采后,明神宗和他的两位皇后的尸体被破坏,明神宗“睡觉”用的棺材被当作木头用以点火取暖,金银玉器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被氧化,可以记载我国丝绸文化的丝织品和记载当时风貌的书画也灰飞烟灭。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造成这样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郭沫若坚持到底的做法?是因为挖掘用具的落后?还是因为当时人们的无知?其实都有,看似不轻意之间的事情最后却酿成巨大的后果。

郭沫若等人在决定挖掘陵墓之前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没有考虑好当时的条件,没有找准适合的用具,就凭着自己的感觉挖掘,挖掘后也没有做到很好的保护措施,这一步步使得这场挖掘变成中国考古界的车祸现场。

国家为何禁止挖掘古代陵墓?只因郭沫若当年挖掘明定陵的后果

郭沫若的行为使得明定陵是名十三陵中唯一一座显示在世人面前的陵墓。一个帝王的陵墓代表的是他在位期间所做出的成就,也代表我国丧葬文化;一

首诗歌代表诗人所在当时的环境和感情;文字的产生使得我们可以去和几千年前的人对话,进行感情与道德的交流。

郭沫若在这些方面都涉及,出版诗集,研究甲骨文,挖掘陵墓造成巨大损失,这些他都做过。人们肯定他的诗歌,但不能原谅他挖掘明定陵的做法。

这个车祸现场给国家,给后人造成不可抹灭的灾难,因为我们丢失的不仅仅是奇珍异宝,更是在这些奇珍异宝当中存在的,融入我们灵魂的文化。因此总理与国家共同决定“从此以后不再主动挖掘帝王陵墓”,以此来保护我们国家的文化底蕴。

而我们现在也保持着不主动挖掘陵墓,我们也用法律来保护我们的文物,来保护我们的历史。现在我们的文物工作者们对文物管理的基本方针为“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

文物虽然消失,但留下的精神和警示值得我们注意,就像《莱根谭》所写“事业文章随身销毁,而精神万古如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